高职工程造价管理精品课程建设的研究与探讨
[摘要] 课程建设是高职院校教学基本建设最具基础性的核心工作,而精品课程建设是教学质量工程建设的重要载体,其水平、质量和成果是衡量学校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志。通过精品课程建设,能够推动优化教育资源的共享,使学生得到更好的教育,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 高职; 精品课建设; 工程造价管理 1 课程性质与作用
工程造价管理课程是工程造价专业的主要专业课之一,它着重研究建筑工程在决策阶段、设计阶段、招投标阶段、施工阶段和竣工验收阶段等各阶段的造价管理问题,是一门工程技术与经济方法融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
工程造价管理是工程管理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它对于控制工程造价、降低工程投资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工程造价的基础知识,掌握工程造价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掌握工程造价管理的基本步骤和方法。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基本具备工程概预算、投资决策及投标报价、工程结算和竣工决算的能力,为将来从事工程造价管理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 课程设计的理念与思路 2.1 课程设计的理念
工程造价管理是工程造价专业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的岗位能力课。入世以来,工程造价管理必须实现与国际社会的全面接轨,国际建筑工程造价管理领域采用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对我国工程造价管理是一个新领域,这就要求工程造价管理人员必须从全新的角度来管理和控制工程造价,按照全面造价管理的思想,工程造价管理涉及工程项目建设的全过程,涉及工程建设有关的各个要素,涉及业主、承包商、监理单位、设计单位、咨询单位之间的利益关系。另外,工程造价管理是一项不确定性很强的工作,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会出现许多不可预见的事项,而对这些事项,或者说风险的防范仅靠投资(成本)的控制很难做好,需要对工程造价管理的全过程、全要素进行系统的计划与控制。以此为本课程设计的基本面,形成的课程设计理念,是从工程造价管理实际工作出发,找准其能力点,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研究,以使教学活动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达到教育功能最大化。
工程造价管理是一门建筑工程实际必需的、学生就业岗位必备的专业知识,本着“毕业即顶岗、毕业即就业”的指导思想,以培养学生具备岗位职业能力为核心,以企业需求为出发点,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进行课程设计,从工程实际角度确立了工程造价在建筑工程中及工程造价专业中的重要地位。
2.2 课程设计的思路
以专业工作过程为导向,按照职业岗位(群)所需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要求设计课程内容,教学过程按实际工作实施流程进行。
课程开发申请—课程设计时的考虑要素—课程内容结构分析—课程实施计划—授课前的预备及核实—授课过程—提供给客户的产品(毕业学生)。
3 教学内容
3.1 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与适用性
本课程标准能够适应高职人才培养要求,以能力为核心,以素质为本位,通过学习达到如下教学效果:
(1) 了解基本建设程序,清楚并能正确运用相关建筑术语,掌握工程造价的构成及计算方法,熟悉工程造价的种类,掌握定额的分类、构成及基本使用方法。
(2) 熟练识读施工图纸,包含建筑图和结构图,能正确理解设计意图进行相关工作 (找出计量所需数据)。
(3) 依据图纸及工程量计算规则,正确列出工程量计算项目,准确快速计算工程量 。
(4) 能利用工具及图纸进行各阶段工程造价的编审,熟练应用费用标准进行工程费用的计取 。
(5) 掌握造价软件(广联达、神机妙算)的使用方法,熟练应用并能进行工程计量、计价 。
(6) 个人素质的发展:职业操守、独立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自信心、沟通技巧、团队精神。
3.2 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
本课程分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两大部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总学时数为108,其中理论54学时,实践54学时。课程讲授过程中,通过一个工程规模比较小,技术不复杂的简化了的工程,贯穿于理论与实践教学中,课程结束后形成一个完整的课程大作业。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观看教学课件、实际工程录像,也可利用课外时间到现场进行实地模拟和考察,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课程设计利用标准图集及真实的施工图纸,学生以团队形式来进行施工图预算的编制,以学生为主,教师辅导为辅。
4 教学方法与手段
4.1 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创新
本课程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方面,讲方法、求效果,将传统的教学方法与现代教学手段相结合。 教学过程中,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视注重学生岗位能力培养。由于工程造价管理课程内容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对施工图纸和建筑构造的识读能力要求很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注重理论与工程实践相结合,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提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注重教学内容的融合与知识更新,不断将新知识、新技术、新规范、新标准等及时充实到课堂教学中,注重理论联系工程实际,体现课程内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的特色。如模拟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实训教学法、任务驱动等“行为导向”的教学方法,这些教学方法的共同特点有3个:
(1) 以学生为中心、自主性学习为主;
(2) 学生参加教学全过程: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反馈控制、评估成果; (3) 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咨询者和参与者。
4.2 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采用课堂授课、现场参观、分组学习讨论,实训练习、课后自学等方法。反复学习,加深理解,熟练操作。教师反复讲解,加大重点、难点内容的模拟训练;有针对性地到施工现场进行观摩或简单实际操作。
(1) 现场教学。到现场参观,请专业人员配合教师进行讲解,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2) 实训教学法。通过对实际施工图纸的识度,准确计算工程量、编制预算书,培养学生处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现与就业岗位的“零距离”对接。将技能培养、创新思维的理念贯穿教学全过程。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以不同的方式参与校企合作单位的企业活动,有利于学生增加实践经验的积累,提高动手
能力。
4.3 现代教学技术手段的应用
利用多媒体演示、工程造价软件、实物照片等多种现代教学技术手段,使学生在课堂上就能把一些实际工作中常见的问题解决,增加学生的空间感,把过去枯燥的教学内容变得有声有色,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4.4 网络教学资源和硬件环境
已将教学大纲、电子教案、电子课件、习题集、实训大纲、实训案例等放到网上,使学生能在课后利用网络复习、练习、理解、消化,解决课堂容量过大的缺陷。随着新规范、新标准的颁布实施,结合新内容不断进行网络的更新,使学生紧跟知识前沿。
设置答疑信箱,课程组教师每天就学生所提问题及时做出解答,网络上师生之间的无障碍学习交流,达到了课堂教学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实现优质资源网络共享,给予学生更多的获取知识的途径。
5 实训条件
5.1 校内实训设备与实训环境
该课程拥有与之相匹配的两个工程造价软件实训室,实训时模拟企业的造价管理模式,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实际工作环境氛围。另外还有学校提供的配备先进的多媒体教室,可以有效地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
近几年学院新校区基建工程陆续开工,利用这一得天独厚的条件,在课余时间辅导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实地现场实训。
5.2 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与利用 近几年,工程造价专业建立一批比较稳定的实习实训基地,中国第四冶金建设公司内蒙古公司、中房集团内蒙古新雅建设装饰有限公司、内蒙古和众造价事务所、鄂尔多斯市禺人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内蒙古家园建设工程监理咨询有限公司、内蒙古新广为工程造价咨询事务所有限责任公司、内蒙古金长城工程监理有限公司等实训基地。在每一个实训基地每年均安排学生进行为期半年的毕业实习,并为学生配备现场指导教师,协助学生解决实训中的各种问题。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与利用,使学生提前了解企业,缩小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差距,也使企业了解了学生,实现了学生、学校、企业三方共赢。
6 本课程的特色与创新点
6.1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理念
结合工程实例提出问题,按咨询、计划、实施、检查、评价5个过程完成教学。在“启发式教学法”和“互动式教学法”改革的基础上,进行了“实训教学法、研究式教学法、实践操作教学法”等教学改革尝试,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与工程造价实际工作,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为学生联系企业进行实习,加强理论与实践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应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形成了完整的电子讲稿体系,已具备熟练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能力。
6.2 实行双证教育
学生在毕业时除了能拿到毕业证书,经过努力还能拿到与专业相关的资格证书。我们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建筑工程造价员、安装工程造价员等资格的考试,合格率为90%以上。为学生就业增加砝码、上岗铺路,提高就业率。它是沟通理论与实践的桥梁,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际操作能力的最有效途径,可以从根本上提高工程造价专业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和素质教育成果,提升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满足社会对应用型工程造价人才的需求,从而直接有效地促进我院工程造
价专业毕业生的顺利就业。
7 本课程改进的方向与途径
(1) 师资队伍职业技能尚需进一步提高。由于教学任务繁重,教师进修学习、参与企业时间、精力不足,使教师队伍的职业技能水平的提高受到了限制。
(2) 校内实践条件尚需进一步加强,实训室建设、实训基地等实践场所正在拓展。
(3) 教学多媒体课件的直观性、形象性尚需强化。虽然结合教材建设,全部课程已制作多媒体课件,但由于课件开发时间较短,专业针对性较强的图片、影像资料数量、质量存有滞后现象,课件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有些教学条件需进一步改善,如网络版的教学课件有待于进一步开发。
(4) 加强网络建设,充分利用教育资源,以便于学校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网络交流。
主要参考文献 [1] 杨承运. 我观“精品课程建设”[J]. 河北自学考试,2003(11).
[2] 夏鲁惠. 国家精品课程建设 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J]. 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03(10).
[3] 司传平,郭子林. 精品课程建设的探索与思考[J]. 理工高教研究,2004(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