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思政教育融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研究

来源:帮我找美食网
思政教育融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研究

摘要:为了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各个学科都要渗透思政元素,小学语文课程在德育教育方面有自身独特的优势。语文课程不仅具有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工具性特征,还具有提高思想文化修养的人文性特征,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具有积极的导向作用。本文通过分析小学语文教育中渗透思政教育的不足,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希望在小学语文课程中渗透德育教育,可以更好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好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关键词:小学语文;融入;思政教育 一、在小学语文课堂中融入思政教育的意义

时代不断进步,观念不断更新,教育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也在不断发生改变。在课程改革中更应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德育教育,因为德育教育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主要任务,任何阶段、任何学科都要一以贯之、不容懈怠。而小学是人生的启蒙时期,如果从小受到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教育,耳濡目染,身体力行,这棵小小的种子就会在心里生根发芽,长成参天大树,所以,在小学阶段恰当地渗透思政教育,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学科教学中加强德育教育,得到了大家的共识,而语文教学在加强德育教育方面,有自身独特的优势。《语文课程标准(2011 版)》中,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发展个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语文课程不仅具有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工具性特征,还具有提高思想文化修养的人文性特征,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具有积极的导向作用。

虽说语文课程讲究综合性、讲究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但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德育渗透中也出现了一些无法避免的问题。比如没有很好地把握小学生思想认识发展的水平,讲得过深或过浅;教师没有做到深入挖掘文本,对于文本中所蕴含的思想教育意义认识得不准确,没有紧跟新时代的步伐;在语文教学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量难以把握,不能把语文课上成思想政治课,从而缺少了语文味。

为了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为了培养出有创新精神和实践精神的人才,为了培养出有强烈民族精神和文化的中国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同时,结合实际情况,目前青少年的道德情况令人担忧,重视智力培养轻视德育培养的教育观仍然存在,所以,很有必要对这一课题进行研究。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思政元素渗透存在的问题 1.思政教育的方法单一

目前,大部分语文教师可以兼顾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但如何使每一篇文章中蕴含的道理潜移默化地注入学生的内心,方法单一,还需要继续探索。有的喜欢使用结尾总结式,在教授一篇文章时只字未谈其中蕴含的道理,在教授完一篇文章后,让孩子们总结一下这篇课文告诉我们的道理,有时记在书上,有时学生根本没有想到,老师就直接出示道理,直接告诉孩子们,这样的形式有些像填鸭式教学,没有调动孩子们的自主性,自然蕴含在其中深刻的道理没有深刻理解,更别说影响内心,然后运用在实际生活中了。有的喜欢说教式,道理就是一句话,并没有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学生平时的生活,学生根本理解不了,书中的道理就像空中楼阁,和学生没有什么关系,最后导致学习语文越来越枯燥。当学生理解不了时,也没有把道理与实际生活中的相关事件相联系并进行拓展升华,道理只是在书本中,对于学生的内心以及学生的生活根本没有任何影响,这样的教学是很失败的。有的教师教学技能有限,教学方法单一,不会采用多种方法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导致学习语文无趣无味,这就需要平时加强教师职业技能的培训,灵活运用多种方法加以教学。

2.思政教育方法不灵活

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加强思想品德教育方面,方法是灵活多样的,但如果方法使用不当的话,本课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目标就不能很好地达成;如果方法使用恰当的话,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应结合新课标,认真分析教材,在备课时,明确本课的思想品德教育结合点,同时结合本课课文的特点,选取恰当的方法。

3.思政教育方法陈旧

目前,时代发展日新月异,信息更新速度飞快,学生接收到的信息很多很快,如果还是按照以前的方法一味说教,不知改变的话,势必影响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创设情境法不失为一个好的方法,不只在导入部分,根据课文内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创设一定的感情基调,对于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的对策 1.深入挖掘教材素材

深度挖掘教材,准确定位教材中的德育渗透点。语文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深钻教材,准确定位教材中的德育渗透点,引导学生去身临其境地体验、去感同身受地体悟,从而促进人文素养的提升,促进学生德智的全面发展。2019年教育部统一使用部编版教材,总体特点是双线组元,即内容线和素养线,但需要注意:以语文要素为主,兼顾人文主题。所以每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背后,都渗透着一个人文主题,浓浓的情感要素融入其中,这就使每一篇文章更具语文味,这就需要教师在把握人文精神的前提下明确德育渗透点,把握好德育渗透的“度”,选用恰当的方式进行德育渗透。语文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挖掘每篇课文中的思政因素,教师对于本课的德育因素要做到心中有数,在教学中既达到教书又达到育人的目的。

2.理论联系实际

加强语文与生活的联系,拓宽语文学习的领域,努力建设开发而有活力的课堂。生活中处处有语文,语文中处处是生活,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会让语文课堂

更有活力,更有趣味。《去年的树》是日本作家新美南吉的作品,童话故事内容简单,语言朴实无华,但其中却蕴涵着丰富的内涵,整篇童话情深意浓,带着些许伤感色彩,赞美信守诺言、令人荡气回肠的友情,每一次读,都会令人潸然泪下。当学完这个故事,学生一定有很多话想说,通过一个练笔,孩子们联系生活实际、联系自己的好朋友,写出了自己的真实想法,更进一步地感受到朋友之间要信守诺言,珍视友情。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联系自己的生活,联系当时的时事,联系最近的新闻,贴近生活,有助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样的德育渗透不乏味,反而特别有趣!

3.综合性学习中渗透

综合性学习是德育渗透的重要途径,教师一定要重视,组织学生开展各项活动,通过丰富多样的形式,可以是“读书分享会”、“合作编小诗集”、“手抄报比赛”等。“通过综合性学习的设计、实施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学生得到充分的动脑、动手、动口的机会,促使每一位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在语文的实际运用中丰富知识,发展智力,促进少年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这样培养了学生动脑、动手的的能力,而且在生动活泼的活动过程中,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培养了健康的心理,比平时的语文常规课,会更受学生的欢迎,德育渗透的效果会更好。

参考文献:

[1]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有效德育渗透[J].曹智玲.小学教学参考.2018(36) [2]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开展策略[J].何凤秋,夏丽英 中国校外教育.2018(25)

[3]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的方法浅谈[J].李见京.课程教育研究.2018(0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