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庄第四十中学 王其国
第一课时
【课前预习】预习提示,要求或作业(参阅语文助学“预习积累”)
1. 先阅读本单元“‘表达·交流’综合实践”的相关内容,了解新闻的相关常识。 2.通读课文,梳理本文的“五要素”。
3. 借助工具书搜索、浏览关于渡江战役的资料,理解战役的意义。
【相关课程标准陈述】 “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 “关心学校、本地区和国内外大事,就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搜集资料,调查访问,相互讨论,能用文字、图表、图画、照片等展示学习成果。” 【教学目标】
1.了解新闻基本常识,理解消息写作的“五要素”和“倒金字塔式”结构。
2.找出本文的“五要素”和结构层次,领会本文短小精粹、一气呵成的语言特点。 3.关注时事新闻,培养读报习惯。 【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新闻基本常识,掌握消息的基本特点。
难点:领会本文短小精粹、一气呵成的语言特点,以及作者的情感。 【评价任务】
1.什么是新闻(消息)呢?种类?
2.新闻的特点如何?新闻的“五要素”? 3.新闻的结构有何特点?
4.熟读课文,找出这则新闻的“五要素”。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俗话说:足不出户,能知天下事。现代社会中我们可以依靠什么知晓天下大事呢?(生答)师述:“新闻联播”、《人民日报》等。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的视野越来越开阔,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构筑成了一个庞大的视听世界,而人们要了解世界日常接触最多的文体之一便是新闻。翻开报纸,打开电视,扑面而来的就是国内外各种刚刚发生的新闻的报道,它使我们足不出户,可遍知天下事。那么,同学们对新闻又了解多少呢?
今天,就和大家一起学习消息的阅读和写作。我们一起学习《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板书课题) 二、教学目标:
1.了解新闻基本常识,理解消息写作的“五要素”和“倒金字塔式”结构。
2.找出本文的“五要素”和结构层次,领会本文短小精粹、一气呵成的语言特点。 3.关注时事新闻,培养读报习惯。 三、自主学习
(引导学生研读“‘表达·交流’综合实践”相关内容,教师补充介绍。) 出示问题: 1.什么是新闻(消息)呢?种类?
2.新闻的特点如何?新闻的“五要素”?
3.新闻的结构有何特点? 教师小结:1.新闻是满足人们信息传播与交流需求的一种实用性文体,是新闻作者对新近发生、发现的事实的报道。各个时期的优秀新闻作品,汇聚成社会生活史、文化史浩瀚的资源。
“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两种: 广义的新闻泛指出现在电视、广播、报纸及网络等一切传媒上的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包括消息、通讯、特写、人物专访、调查报告、新闻评论、社论、报告文学等。 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即用简明扼要的文字,迅速及时地向公众告知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事实。
本单元以新闻类文章为主,有消息、报告文学、新闻评论等多种体裁。 2. 新闻的特点:
⑴ 传播性。所有的新闻都是为了大范围地传播和交流信息的。只写给自己看,或写给个别人看的,就不是新闻了。新闻的其他特性都与这点有关,都要考虑到广大受众的需要。
⑵ 真实性。真实是新闻的生命。
⑶ 时效性。要求在第一时间作出报道,这是“时效”上的要求。“新”是新闻价值的重要指标。一是时间上的新。报道的必须是新近发生或发现的事实。二是内容上的新。要报道新鲜的事实,要有新看点。
有的新闻,如特写、人物专访、报告文学等,也追求文字形象、生动,以使读者愿意读、喜欢读。
为了体现真实,新闻一般须具备“五要素”,称为“五个W”:When(何时)、Where(何地)、Who(何人)、What(何事)、Why(何故)。有的还加上How(如何),即“五个W加一个H”,成为新闻“六要素”。当然,最重要的是不能编造、虚假。
3.新闻中最常用的文体是消息。消息即狭义的新闻,它是对新近发生的有社会意义并引起公众兴趣的事实的简短报道。因此,真实性、时效性及文字少、篇幅小是消息的基本特征。 消息有比较固定的格式,即由主到次地组织内容,高潮在前,称为“倒金字塔式”结构。 消息一般包括标题(正题、引题、副题)、导语、主体、背景材料(有的消息还有结尾)等部分。导语,即开头部分,将全文最重要的内容作概括性的说明。消息写作,以概述为基本表达方式。
标题,是消息的眼睛,拟写得好,可以吸引读者;拟写得差,一篇好消息也会被埋没。可见标题有着向读者推荐的作用。 消息的标题必须简明、准确地概括消息内容,帮助读者理解报道的事实。消息标题有主题(正题)、引题(眉题)、副题(次题)三种。主题:概括与说明主要事实和思想内容。 引题:揭示消息的思想意义或交待背景,说明原因,烘托气氛。 副题:提示报道的事实结果,或作内容提要。
导语,是指一篇消息的第一自然段或第一句话。它是用简明生动的文字,写出消息中最主要、最新鲜的事实,鲜明地提示消息的主题思想。导语的要求,一是要抓住事情的核心,二是要能吸引读者看下去。
主体,这是消息的主干部分。它紧接导语之后,对导语作具体全面的阐述,具体展开事实或进一步突出中心,从而写出导语所概括的内容,表现全篇消息的主题思想。应按“时间顺序”或“逻辑顺序”写作,但仍然要先写主要的,再写次要的。
新闻背景,指事件的历史背景、周围环境及与其它方面的联系等。写新闻 有时要交代背景,目的在于帮助读者深刻理解新闻的内容和价值,起到衬托、深化主题的作用,也就是回答五个“W”中的Why(为什么)。
结尾,新闻的结尾有小结式、启发式、号召式、分析式、展望式„„等等。这些结尾写作与一般记叙文结尾的写作并无大的不同。 四、检查预习
1.给加点字注音(投影)
芜湖:wú 摧枯拉朽:kū 荻港:dí 2.解释词语(投影)
经营:筹划、组织、管理。
摧枯拉朽:枯指枯草,朽指烂了的木头,比喻腐朽势力很容易打垮,这里指解放军攻势凌厉,不可阻挡。 溃退:溃败后退。 五、交流研讨
1.熟读课文(可以全班整体朗读,也可以个别阅读)。找出这则新闻的“五要素”。 (该题检测学生对新闻“五要素”知识的掌握情况)
教师明确:在这条消息中,何时,是1949年2月10日午夜开始的不到二十四小时之内;何地,在芜湖和安庆之间的长江水面上;何人,人民解放军,三十万之众;何事,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一看标题便知);为何,人民解放军攻破国民党反动派防线,占领长江南岸(从“人民解放军”和“国民党反动派”的命名中,确定战争的性质。)
本文的重点,在“如何”上:
⑴ 一方面是解放军不到二十四小时,突破敌阵,摧枯拉朽,渡江后乘胜追击; ⑵ 另一方面是国民党军,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防线,军无斗志,土崩瓦解。
2.小结
新闻报道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了解国内外重要事件的最主要文体之一,了解新闻的基本知识,掌握新闻的主要特点,对于我们更好地阅读新闻报道,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这也是我们本堂课的主要内容。 六、达标检测
1. 完成《助学》102页预习积累2。 2. 完成《助学》102页感知探究(一)
3.思考“练习·探究”(二)。
七、反馈总结:通过检测进一步强调新闻的相关知识。
【作业设计】完成《助学》103页学习测评1,2,5,6,7,8 【教学反思】
1. 这是一篇新闻的学习,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本节课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重点研读文本,
感悟新闻知识。 2. 结合课文理清新闻的五要素及结构,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语言感受能力。 3. 不足之处,由于学生初识这种文体,学生的分析能力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