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春年是2004年村小撤并转学到我们班的一个学生。他身患残疾,左眼失明,性格孤僻,有很强的厌学情绪,经常找出种种借口旷课,作业不能按时完成,无心学习,成绩差。但他脾气却比较暴躁,逞强斗狠,稍不如意,就要和同学动手。老师见他叹气,同学见他摇头,几乎天天都有他的“新闻”传进我的耳朵——“吕老师,陶春年今天又和别人打架了!”“吕老师,陶春年的语文、数学作业没写完就出去玩了。”“哎,吕老师啊,你们班的陶春年考试又不及格了。”…… 二、个案分析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一个原本应该值得大家同情的孩子变成了人人讨厌的“小魔王”呢?通过一段时间的了解,我终于找到了答案。
1、自身原因:由于自小左眼失明,导致了他产生了很强的自卑心理。一方面觉得自己不如别人,另一方面又总是怀疑别人因为自己身体上的缺陷歧视、嘲笑自己,所以脾气比较暴躁,喜欢动武。在学习上有懒惰思想和畏难情绪,再加上学习基础差,理解能力、反应能力较弱,所以有破罐子破摔的想法。
2、家庭因素:他家境贫寒,父母都没有文化。他父亲四十多岁才结婚,老来得子,所以家里人都对他十分宠爱,什么都依着他。而且他的眼睛是因为小时候他爸爸一时失手造成的。为此,父母对他一直心存愧疚,对他也就更加迁就了。
3、其他原因:因为他不良的表现和较差的成绩,同学们对他是
1
“敬”而远之,老师们也因此对他感到绝望,这样的情绪自然也影响了他。
三、辅导策略
1、用爱来感化他。首先我从关心他的日常生活开始:发现他的本子、笔用完了,我就自己掏钱买了送给他;中午吃饭的钱丢了,我就把他带回家吃饭;学习上有困难了,我就利用课余时间为他补课。犯了错误,就如同朋友一般地和他谈心,帮他认识错误,及时改正。一旦有了进步,则在全体同学面前及时表扬,有时还会发些小奖品来鼓励他,让他树立了向上的信心。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他逐渐消除了对我的戒心,教育时他也心悦诚服,身上的坏毛病改了不少。
2、改变家长的教育方法。自从陶春年分到我班后,我就经常主动与他的家长联系,告诉他们“严是爱,松是害”的道理,让家庭和学校一起形成统一的教育整体。改变家长的一些错误想法和做法。从只关心孩子的温饱到关注孩子的学习,发挥了家庭的监督作用。这样一来,陶春年的教育在家里也得到了巩固。
3、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对陶春年身体上的缺陷和他的“陋习”,我始终抱着宽容的心态,对他从不另眼相看,或是歧视。在我潜移默化地影响下,班里学生对他的态度也渐渐发生了改变,大家把他当成了班级的普通一员,看笑话的人少了,帮助他的人多了,冷漠被爱心融化。陶春年和大家相处也逐渐融洽起来,他的性格也开朗了很多。
四、辅导效果
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努力,陶春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自觉性得到
2
了提高。平时能按时到校上课,及时完成各项作业,字迹也变得工整了。有时上课还能主动举手发言呢。学习成绩也有了一定的提高,不及格的次数几乎没有。在班里和同学打架闹事少了,和同学的关系也得到了改善,慢慢地也有了自己的小伙伴。
五、反思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我觉得再难教的学生,只要找到他问题的根源,采用恰当的教育方法,再加上教师无微不至的关爱,一定会让他有着令人欣喜的改变。
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