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优质家庭农场的建设模式探析——基于“三门稞地农场”的调研

来源:帮我找美食网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年第30卷第8期(总第460期)

城乡建设与发展

优质家庭农场的建设模式探析

——基于“三门稞地农场”的调研

管琼斯

(台州科技职业学院,浙江 台州 318020)

[摘 要]家庭农场是一种现代化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在乡村振兴的战略背景下,台州市的家庭农场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面对每年激增的农场数量,如何完成农场的发展从“数量”向“质量”转变是本文研究的方向。通过对浙江省示范型家庭农场“稞地农场”的调研,总结了其先进的生产经营理念,探究了一条台州道路,为其他家庭农场实现优质化发展作参考之用。

[关键词]家庭农场;乡村振兴;优质化发展;现代农业[中图分类号]F274   [文献标识码]A

“家庭农场”是一个舶来词,它是指有适当的农地规模、有较高的耕作技术、有一定的现代农业管理水平、有一定的资金优势且是农业家庭人员自己生产经营的农业组织形式。在欧美、日韩等国,家庭农场模式已实施了较长时间且已成熟,证明了家庭农场有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台州人均耕地面积少,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1/3,家庭农场小而精的模式适合台州农业的发展,截至 2016 年底,台州市经工商登记注册家庭农场 1592 家,增长势头强劲。十九大中首提“乡村振兴”,浙江省将持续实施“八八战略”,给家庭农场的发展带来更多政策上的支持。但在形势一片大好的局面下,我们发现台州市示范性(规范化)家庭农场只有不到100家,这暴露出了很多家庭农场在经营上存在的问题,离规范化的家庭农场还有一定的距离。

较单一,缺乏创新型产品,农产品附加值低,也导致了农民收入低。

1.4 缺乏经营专业知识

成熟的家庭农场要求农场主不但要具备丰富的种植经验和技能,要需要具备企业家精神,需要懂得经营管理、市场营销知识。台州地区的家庭农场主多源于传统农户,缺乏相关理论知识,在品牌建设上、通路策略上、宣传方式上都缺乏相关的营销手段,优质的产品以低价卖给收购商的现象仍十分普遍。

2 优质生态家庭农场的启示——以三门县稞地农场为例

为更好地落实乡村振兴战略,4月25日,台州市首家乡村振兴研究院在台州科技职业学院成立。在经贸管理学院陈文标院长的带领下,我小组走访了三门稞地农场进行实地调研,稞地农场是台州市首批示范型家庭农场,我们对其成功经验做了总结。

1 台州家庭农场的发展存在的问题

1.1 发展不规范

在大多发达国家,家庭农场的经营是有规模、有技术、有水平、有资金的,在工业化、城镇化、市场环境、完善的政策相互配合的基础上建立起现代农业体系。但据台州农业局的数据,规范化的家庭农场数量不足总数的1/10,从侧面反映了大多数农户申办家庭农场是为了享受政府补贴和银行的优惠政策,实际上仍在使用传统的经营方式,现代化、规范化、标准化管理依然十分薄弱,也没有配套的生产管理体制。

2.1 大学生创业,成就新型职业农民

稞地农场的农场主徐海亚是一位80后的大学生,毕业后她毅然返乡创业,扎根在自己喜爱的这片土地上,成为了一名新型职业农民。大学生的优势体现在:首先,受过系统农业技术教育,又经常参加各种新型技术培训,理论知识和实践相互结合、共同提升。其次,富有创新精神,不再遵循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做产品创新、技术创新、经营创新、管理创新,农场虽然不大,但却焕发着勃勃生机。

2.2 技术为本,高科技农产品层出不穷

高附加值的新兴农产品是稞地农场的主打特色,我们参观农场发现农作物中多数是未曾见过的高科技新品种,如:樱桃番茄、养心菜、板栗南瓜、苤蓝、水果玉米等。稞地农场的技术支持来源于浙江省农科院、杭州农技总站、“勿忘农”研究院等,新种子发布会之后,徐海亚就会第一时间拿到种子,进行小范围试种。在硬件设施上,农场全部采用了“水肥一体化”灌溉系统,配备温控大棚,机械化程度高。

1.2 劳动力制约

根据《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7》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流动人口规模为2.45亿人,80%为农村户籍,其中“80后”“90后”农民工超70%,造成了农场务农人数减少,青壮年劳动力短缺,家庭农场的农户仍是以50~60岁的一批老年农民为主。受教育程度、思想观念、生活环境等因素制约,这些老农民素质偏低,很难达到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

1.3 农产品缺乏创新

多数台州农民仍喜欢种植传统作物,其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新兴农作物相比传统的作物种植上难度更大,需要更专业的技术和设备,一旦处理不当,容易造成品质低下或大量减产的严重后果;二是,需求少且不稳定,很可能遭遇供大于求的滞销局面。由于农民抗风险能力弱,所以在农产品品种的选择上仍比

2.3 注重食品安全,发展溯源农业

农场主徐海亚深知现代人追求“吃少、吃精”,为满足消费者个性化、多样化的需求,农场的生产从数量型转变为品质型。农场把“生态农业”作为核心竞争力,全农场不施加任何农药,用物理技术来防治虫害,确保每个果蔬都是绿色无公害的。同时她还倡导“从农场到餐桌”全程可追溯,每个农产品上都有“中

[收稿日期]2019-02-27

[作者简介]管琼斯(1987—),女,浙江台州人,讲师,主要从事市场营销、企业管理方面的教学研究。

-207-

城乡建设与发展

国物码”中心的二维码,瓜果的整个生长种植过程全部扫码可见。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年第30卷第8期(总第460期)

济条件,再综合外部自然地理条件、种植制度、政策法规等因素,发挥家庭农场中最核心的竞争力——高超、精细的管理水平,通过适度规模经营和精细化管理以实现提高收入的目标。

2.4 多元化经营,打通产销环节

除了专业化的生产团队以为,稞地农场还组建了专门的经营管理团队来负责了解市场和消费者的需求。该农场积极推行“互联网+”模式,产品登陆阿里1688采购商平台、有赞商场、微信微商场、饿了么等电商平台,扩大产品销路。并在台州地区实行“会员制”,与三门核电站、各大银行深度合作,服务当地企业。稞地还发展线上线下O2O模式,在三门当地设立了直营门店“科地农场”,方便市区居民随时购买新鲜瓜果。不是本地的居民同样可以享受当天配送的服务,农场有自己的配送车并能达到冷链配送的要求。通过多元化的经验模式,农场的产品不但不愁销路,反而是经常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

3.3 品牌化经营,打造农场特色

品牌能够起到促进产品、增进信任、提升品牌忠诚度与驱动购买欲望的作用。经过工商注册过品牌的家庭农场,在市场中更有辨识度,更容易获得消费者的信任,具有更高的产品附加值。我市的家庭农场要提升品牌经营的意识,借助各大社交平台宣传和推广自己的品牌,彰显农场特色。由于农产品有可追溯性,有品牌的农产品对消费者来说在生产过程中会更注重产品品质,更具安全保障。

3.4 巧用连锁经营,发挥“传帮带”作用

家庭农场虽具有现代化农业生产的优势,但是单个农场规模小,不能满足居民对高品质农产品的需求。随着农业科技水平的发展,标准化种植已成为可能,因此可以尝试将连锁经营模式引入到家庭农场中来。优质型的家庭农场可以总结先进经验,其他农场可以通过加盟的方式获取标准化种植和经营的方法,统一集中管理,形成整体效应,既提高了优质农产品的产量,满足了市场需求,又能“先富带动后富”,实现整个乡镇的共同富裕。

家庭农场模式作为农业产业发展的一种新途径,经过几年的尝试,也证明了这是一种适合台州农村可持续发展的理想生产组织形式。通过对浙江省示范型家庭农场“稞地农场”的调研发现,成功的模式不是不可复制,只要农民转变观念、紧跟时代、学习先进农技、树立品牌意识、懂得经营管理,台州的家庭农场定能实现从“数量”到“质量”的转变,从而促进农村的经济发展,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保障。

3 台州家庭农场优质化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3.1 培养职业农民,引导大学生返乡

农民素质相对偏低是限制家庭农场发展的一大瓶颈,劳动者的技能提高势必会带动生产效率和收入的提高。从稞地农场的调研中可得,一名有学历、有技能、懂经营的大学生农场主对整个农场的发展起到了引领性的作用。政府可以为大学生农民成立创业基金,也可引导商业化基金作为创办农场的启动资金。针对大学生创业知识短缺的情况,也需要政府协同相关部门,在金融、税收、用地、保险等方面做好优惠和扶持,以提高大学生返乡创办农场的积极性。

3.2 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民收入

家庭农场中,“农场”对应的是种植规模,“家庭”对应的是农场,主要劳动力是家庭成员。规模过大的话会因雇工化而使经营成本增加,边际效益递减。美国的大型农场的方式不适合中国国情,“小而精”的家庭农场才符合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农场主应分析自身在种植、养殖中的擅长领域、经营管理能力、经

[参考文献]

[1] 李倩.家庭农场经营的优势分析[J].农业经济,2015(07).

(上接206页)利用城乡医疗保险、大病补充保险等医疗救助资源,帮助农村居民解决医疗困难的问题,避免出现“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通过提高医疗报销额度,建立医疗、民政、慈善机构等联动救助机制,提升医疗保险的补偿能力。另外,对于低收入的居民要实行医疗支出商业补充保险和意外险。

3.1 健全社会帮扶机制

对于乐清地区相对比较贫困的农村,需要健全社会帮扶机制,加大扶贫资金的投入和政府的关怀。采取领导挂钩,企业、部门结对的方式,对于贫困家庭领导干部要做到亲自慰问送温暖,在社会范围内营造出一种良好的社会氛围。自2005年以来,每年完成的结对帮扶家庭在4000户左右,累积帮扶资金达7000多万元,并且帮扶资金还以每年近10%的比例增长,截止到2017年安排的扶贫资金达9.4亿元。

3.5 开展下山移民工作

利用农村房屋改造建设项目,加快山区人口的迁移工作,实现异地脱贫。开展下山移民工作,进行土地资源的综合整理,提升农村的经济发展。目前,已经完成了2.3万人、56个村的整体移民和580人、127户的分散性移民。

乐清作为一个全国百强县(市),农村集体经济相对薄弱,尽管近几年来,乐清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已经有所提升,但仍需要不断完善农村管理水平,才能促进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

3.2 开展低收入农户的就业培训工作

为了能够增加低收入农户就业收入,需要不断提升农户的就业技能和素质培训,从2004年开始,乐清共完成的农户就业技能培训数量高达6.5万人,素质技能提升培训17.9万人。在就业培训中所投入资金达3300万元。

3.3 开展金融扶贫工作

乐清通过开展金融扶贫工作,大力发展农村经济,自2003年以来共累计发放金融贷款已经达7.4亿元,从中受益的农户高达1.7万户。利用小额贷款扶贫的形式,对农户给予相应的资金支持,以达到农村生产发展、农民增收的目的。2015共完成了消除年收入4600以下的低收入农户5882户,达9000多人。

3.4 大力发展医疗保险

[参考文献]

[1] 袁铖.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问题研究:一个基于地租理论的分析框架[J].贵州社会科学,2013(06).

[2] 杨胜刚.新型城镇化政策下农村劳动力就业现状分析[J].现代营销,2016(08).

[3] 宋鑫宇,张喆.温州地区农村住房建造模式研究—以乐清市为例[J].小城镇建设,2016(09).

-20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