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教育与社会发展试题

来源:帮我找美食网


第二章 教育与社会发展

一、单选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决定教育的领导权是( B )。

A、生产力 B、政治经济制度 C、文化 D、科学技术

2、教育和经济的关系,总的来说是( A )。

A、经济决定教育,教育反作用于经济 B、教育决定经济,经济反作用于教育

C、经济决定教育,教育对经济没有影响 D、教育决定经济,经济对教育没有影响

3、直接决定教育目的的因素是( A )。

A、生产力 B、文化 C、科学技术 D、政治经济制度

4、( C )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A、政治经济制度 B、科学技术 C、生产力发展 D、文化发展

5、一个国家教育经费投入的多少,最终取决于( C )。

A、文化传统 B、受教育者的需求 C、生产力的水平 D、教育的规模

1

6、社会生产力与教育内容的关系是( B )。

A、社会生产力制约所有教育内容 B、社会生产力制约与劳动能力有关的教育内容

C、社会生产力与教育内容无关 D、社会生产力制约与意识形态有关的教育内容

7、学校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统一体是( C )。

A、校训 B、班风 C、校风 D、学风

8、教育的经济功能受( B )的制约。

A、社会经济制度 B、社会生产力水平 C、科学技术和文化背景统

9、决定教育目的的是( C )。

A、家长 B、学校 C、政治经济制度 D、文化传统

10、对教育结构的变化具有制约作用的是( D )。

A、专业结构 B、学科结构 C、科技结构 D、生产力水平

11、提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要求在( D )。

A、第一次工业革命后 B、第二次工业革命后

、文化传2

D

C、第三次工业革命后 D、信息革命后

12、能改变教育者观念的因素是( B )。

A、政治经济制度 B、科学技术 C、生产力 D、文化

13、政治与教育内容的关系是( B )。

A、政治决定一切教育内容 B、政治决定与劳动能力有关的教育内容

C、政治与教育内容无关 D、政治决定与思想意识有关的教育内容

14、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最主要途径是( C )。

A、社会科研机构的科研活动 B、生产领域的应用 C、学校教育 广

15、“金字塔”的等级制教育制度属于( B )。

A、网络教育 B、学校教育 C、社会教育 D、大众教育

16、环境文化和设施文化属于( B )。

A、学校精神文化 B、学校物质文化 C、学校组织和制度文化 文化

、市场推D、学生亚3

D

17、文化(精神文化)对教育的影响,最直接的方面就是( C )。

A、教育制度 B、教育规模 C、教育方法 D、学校课程内容

18、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了平台的是( B )。

A、科学知识 B、信息技术 C、文化发展 D、政治体制

19、学校文化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这一点突出表现在它所传递的( B )上。

A、教学思想 B、教学内容 C、教学方法 D、教学手段

20、学校各群体所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是学校文化的( C )。

A、特征 B、表象 C、核心 D、内容

21、人们为了保证学校中教育活动顺利进行而创立和形成的一种特有的文化是( A )。

A、校园文化 B、学生文化 C、教师文化 D、活动文化

22、学校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空间物态形式,是学校( C )文化的物质载体。

A、组织 B、制度 C、精神 D、观念

23、校园文化的核心是学校的( B )文化。

4

A、观念和制度 B、精神和观念 C、组织和制度 D、物质

24、学生文化是介于儿童世界与成人世界的文化现象,所以学生文化具有( D )。

A、情感性 B、深刻性 C、稳定性 D、过渡性

25、关于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说法错误的是( D )。

A、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B、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

C、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着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与改革

D、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

26、学生文化往往都是在日常的相互交往中,有共同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结为一个群体而表现出来的。因此具有( C )。

A、正式性 B、特殊性 C、非正式性 D、情感性

27、设立什么样的学校,开设什么样的专业,各级各类学校之间的比例如何,各种专业之间的比例如何,都受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所制约。这说明了生产力的发展( B )。

A、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 B、必然引起教育结构的变化

5

C、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 D、促进着教学方法发展与改革

28、教育能把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是( A )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A、生产力 B、人才 C、劳动力 D、科学知识

29、“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反映了教育与( A )的关系。

A、政治 B、文化 C、经济 D、科技

30、教育具有自身的规律,对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具有能动作用,这是教育的( B )。

A、绝对独立性 B、相对独立性 C、历史继承性 D、生产性

31、教育不能脱离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而凭空产生,后来的教育要在以前教育的基础上向前发展。这说明教育具有( B )。

A、绝对独立性 B、相对独立性 C、历史继承性 D、生产性

32、校园文化的核心是( A )。

A、学校的精神和观念文化 B、学校的物质文化

C、学校的组织和制度文化 D、学生亚文化

33、“今天的教育是明天的经济,教育的消费是明显的消费潜在的生产,是有限的消

6

费,扩大的生产,是今日的消费明日的生产”。这一认识表明现代教育具有( C )的特征。

A、科学性 B、价值性 C、生产性 D、未来性

34、教育要解决的问题是把人类积累的生产斗争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精神财富,形成受教育者的个性。这说明( A )。

A、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 B、教育是一种转化活动的过程

C、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 D、教育具有与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发展的平衡性

35、人力资本理论说明了( A )

A、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B、经济发展水平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C、政治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D、教育对科学技术的促进作用

36、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着( D )

A、教育的领导权 B、受教育的权利 C、教育目的的性质 D、教育结构的变化

37、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 A )。

A、教育的性质B、教学组织形式C、教学方法D、教育的结构

7

38、教育的发展水平最终是由( A )的发展水平决定的。

A、生产力 B、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 C、文化 D、科技

39、( C )是学校文化的缩影。

A、教师文化 B、学生文化 C、校园文化 D、活动文化

40、教育目的的制定,教育经费的分配,教育内容的规定,教育行政人员和教师的任命与聘用等,反映了政治经济制度决定( A )。

A、 教育的领导权 B、受教育的权利 C、 教育目的 D、 教育的独立性

41、在原始社会所有儿童都接受差不多的教育,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只有统治阶级才有接受学校教育的权利,被统治阶级无缘接受这种教育。这说明政治经济制度决定( B )。

A、教育的领导权 B、受教育的权利 C、教育内容的选择 D、教学手段的选择

42、普及教育的程度越高,人们的知识越丰富,就越能增强人们的权利意识,认识民主的价值,推崇民主的政策,推动政治的改革和进步。这充分说明( D )。

A、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的人才 B、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

8

C、 教育可以促进民主 D、教育可以再生产劳动力

43、从世界教育发展的历程来看,第一次工业革命后提出了普及初等教育的要求,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提出了普及初级中等教育的要求,第三次工业革命后,提出了高级中等教育的要求,信息革命后,提出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要求。这一发展历程充分说明了( B )。

A、生产力决定教育结构的变化 B、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规模与速度

C、 生产力决定教育的内容与手段 D、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发展水平

44、在农业社会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在教育系统中所占比例很小,工业社会里中等职业教育的比例迅速提高,到了信息社会,高等教育的比例迅速提高,实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甚至普及化。这说明( C )。

A、 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结构有影响 B、 生产力水平制约教育内容

C、生产力水平制约教育结构的变化 D、 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45、学生文化中蕴含着学生群体的价值和规范,这些文化特征构成一种环境,影响着处于这种文化情境的每一个学生,使得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习得了这种文化。这充分说明学生文化具有( C )。

A、 过渡性特征 B、 非正式性特征 C、 互补性特征 D、 多样性特征

46、同一所中学,高一有高一的学生文化,高三有高三的学生文化,男生有男生文化,女生有女生文化。这说明学生文化具有( D )特征 。

9

A、 过渡性 B、 非正式性 C、 互补性 D、 多样性

47、在传统社会,许多教师认为教学就是要传授给学生知识,而在现代社会越来越多的教师认为,教学是教给学生获取知识、鉴别知识和选择知识的方法。这说明科学技术( A )。

A、 会改变教育者的观念 B、 会改变教育者对教学方法的选择

C、 会改变受教育者的数量 D、 会改变教学的内容

48、网络技术在教育上的运用,使网络教育成为一种新的教育形式,教育对象空前扩大。湖南大学2004年网络学院招生10万人。这说明( A )。

A、 科学技术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 B、 科学技术影响教育者观念

C、 科学技术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 D、 科学技术影响教育方法的选择

49、工业革命以前,自然科学知识常常被排除在大学的课堂之外,而工业革命以后,自然科学知识越来越受到大学的重视。这说明( B )。

A、科学技术可以影响教育方法 B、 科学技术会影响教育内容

C、 科学技术会影响教学手段 D、 科学技术可以影响教育目的

50、舒尔茨推算出教育水平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是( D )。

10

A、 43% B、 100% C、 50% D、 33%

二、多选题 (在每小题的四、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分别填在题干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

1、学生文化的特征包括( ABCD )。

A、非正式性 B、多样性 C、互补性 D、 过渡性

2、校风是学校中( ABCDE )的统一体

A物质文化 B制度文化 C教师文化 D学生文化 E精神文化

3、教育具有 ( ABcDE )的双重文化属性

A、传递文化 B、深化文化 C、构成文化本体

D、教育对生产力有促进作用 E、教育与文化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4、校园文化由( AB )构成。

A、观念文化 B、物质文化 C、设施文化 D、环境文化 E、物质文化

5、学校物质文化有两种表达方式,分别是( CE )。

A、 组织文化 B、管理文化 C、设施文化 D、 制度文化 E、学校环境文化

11

6、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为教育的功能即( AB CD )。

A、政治功能 B、经济功能 C、文化功能 D、科学技术发展功能

7、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主要通过两个途径实现的。即( AE )。

A、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B、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

C、教育具有科学研究功能 D、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8、学生文化的成因包括( ABCDE )。

A、学生个人的身心特征 B、同伴群体的影响 C、师生的交互作用

D、家庭社会经济地位 E、社区的影响

9、学校文化的特性有( ABC )。

A、学术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 B、是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化

C、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 D、其缩影是校园文化

10、网络教育的特征是( ACDE )。

A、是“平等的”开放式教育 B、是“金字塔形”教育 C、是跨年龄段的教育

12

D、是跨时空的教育 E、所依据的是“兴趣选择”

11、教育的科学技术发展功能可以表述为( ABDE )。

A、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再生产 B、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 C、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D、教育具有科学研究功能 E、教育具有推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功能

12、教育的结构通常指包括( ACDE )在内的各种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学校组合和比例构成。

A、基础教育 B、中等教育 C、高等教育 D、职业技术教育 E、成人教育

13、学校精神文化分解为( ABCD )基本成分。

A、认知成分 B、情感成分 C、价值成分 D、理想成分

14、教育的双重文化属性指( ABCD )。

A、传递和深化文化 B、教育可以促进民主

C、构成文化本体 D、教育对生产力有促进作用

三、填空

13

1、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主要通过两个途径实现:教育再生产劳动力和__科学知识__。

2、舒尔茨提出的___人力资本_____理论,说明了教育是经济增长的重要促进因素。

3、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为教育的功能即___政治_、经济__ 、_文化、_科学___ 。

4、____学校文化____是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5、学生文化具有以下特征:过渡性、__非正式性____、___多样性_____ 、__互补性______ 。

6、决定教育性质的根本因素是_____政治经济制度___。

7、与网络教育“平等的”开放式教育,相反,传统教育是___“__金字塔形_”__的等级制教育。

8、__信息技术___是人类现代文明和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它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核心。

9、17、18世纪以后,出现了职业的科学家,出现了专门的科学研究机构被称为_科学的体制化__ 。

10、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首先表现在对教育的_____动力___作用,其次能为教育指

14

明方向。

11、学校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空间物态形式,是学校精神文化的物质载体。它有两种表达方式:A.__学校环境文化______,B___设施文化_____。

12、___校风_是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统一体,是经过长期实践形成的。

13、教育的根本任务是__培养人______。

14、通过______培养人才__ 实现对政治经济的影响,是教育作用于政治经济的主要途径。

15、舒尔茨根据人力资本理论,通过____教育资本储蓄量____的分析方法,推算教育对国民收入增长的贡献。

16、学校文化以传递文化为己任的特征,突出地表现在它所传递的____教学内容___上。

17、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首先表现为对教育的______动力__ 作用。

18、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表现在:教育为政治经济的发展培养所需要的人才,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_____舆论的力量___,教育可以促进__民主______。

四、简答

1、试析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15

2、试析教育的经济功能。

3、学校文化具有哪些特性?

4、简述学生文化的成因。

5、简述政治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五、论述

1、论述“经济发展,教育要先行”。

2、论述科学技术对教育产生的影响。

六、案例分析题

1、运用本章教育学原理说明“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为什么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2、运用教育与生产力关系原理,试述党中央为什么把教育列为我国经济建设的战略重点之一。

七、判断题(在题后将正确的画上“ √”,错误的画上“× ”)

1、信息技术没有改变人们关于学习和教育的观念。×

16

2、教育本身不是一种文化现象。×

3、社会现代化程度越高,知识和信息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就越大,教育的重要性也就越明显。×

4、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思想的提出始自党的十四大。

5、教育的领导权和受教育权是由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

6、政治经济制度特别是政治制度是教育目的的直接决定因素。×

7、原始社会的教育目的是为了培养统治人才和军人。√

8、教育有相对独立性,要重视学校自身的办学规律。√

9、教育作用于政治经济的主要途径是通过教育促进民主实现的。×

10、从历史上看,教育与政治关系的演进,实质上也就是政治民主化与教育民主化演进和发展的过程。×

11、因为教育的政治功能,可以通过教育的作用解决政治、经济的根本问题。×

12、政治经济制度直接制约着教育的性质和发展方向。√

13、生产力水平是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办教育需要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取决于经济发展到一定的水平。√

17

14、高等教育大众化是第三次工业革命后对教育提出的要求。×

15、生产力发展、科技进步,促进知识以几何级数增长,由此促进学校的课程结构与内容不断改进与更新。这反映了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

16、科学知识未用于生产之前,只是一种意识形态的或潜在的生产力,必须依靠教育。√

17、人力资本理论认为人力资本是现代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甚至是首要因素。√

18、人力资本理论的核心概念是“人力资本”。 √

19、科学研究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最主要的途径。×

20、多媒体技术和电脑技术在教育上的广泛运用说明教育具体科学研究的功能。×

21、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学习和教育的观念。√

22、“金字塔形”的等级制教育是网络教育的特征之一。×

23、学校文化的核心是学校各群体所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其中最具决定作用的是思想观念特别是价值观念。√

24、学校文化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

25、人们为了保证学校中教育活动顺利进行而创立和形成的一种特有的文化形态就是

18

学校文化。√

26、校园文化是学校文化的缩影。√

27、校园文化的核心是制度文化。×

28、学校的精神或观念文化包括四种成分即认知、情感、价值和理想。√

29、学生文化往往都是在日常的相互交往中,有着共同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结为一个群体而表现出来。这体现了学生文化具有互补性。×

30、同伴群体的影响是学生弯弯绕的特征之一。×

31、历史唯物主义认为,教育发展的最终决定因素是:社会生产力。√

32、一定社会条件下,决定教育领导权的社会因素是:政治经济制度。√√

33、美国人力资本理论的代表者舒尔茨认为,教育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是:33%。√

34、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具有双重文化属性,即传递和深化文化与构成文化本体。√

35、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称为学校文化。×

19

36、校园文化的核心是学校的:精神或观念文化。√

37、一定社会条件下,制约教育的性质和发展方向的最直接的社会因素是:政治经济制度√。

38、教育的发展受政治经济制度和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制约,但教育又有其自身发展的规律,具有相对独立性特征。√

39、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最主要的途径是学校教育。√

40、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首先表现为对教育发展的动力作用,而且还能为教育的发展指明方向、预示结果。×

41、学校教育进行的科学知识的再生产,是一种有组织、有计划、高效率的再生产。×

42、学校物质文化有两种表达方式:一是环境文化,二是设施文化。×

43、学校精神文化可分为如下四种基本成分:一是认知成分,二是情感成分,三是价值成分,四是理想成分。)√

44、学校的组织和制度文化有三种主要的表达方式:一是保证学校正常运行的组织形态,二是规章制度,三是角色规范。√

2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