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初中美术_第3课 画家笔下的质感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来源:帮我找美食网


教学设计

第3课 画家笔下的质感

教学领域:造型.表现 课时:第1课时 执教教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质感的不同及表现不同质感的手法、方法。

2、过程与方法:观察—表达—尝试—表现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生活中不同质地物体的美感,培养学生关注生活、发现生活之美。

教学重点:认识质感及表现方法的不同,能运用不同方法表现质感。

教学难点:用恰当的方法表现不同质感。

教学准备:铅笔、橡皮及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教学导入:(时间:2分钟)

(课前先让学生预习课本14至16页,19页。思考:什么是质感?质感的分类。)

师:今天我们学习第3课《画家笔下的质感》。

板书:画家笔下的质感

师:同学们先触摸一下自己的校服和面前的课桌然后说说自己的感受,感受一样吗?

学生:校服:轻巧、柔软 课桌:光滑、坚硬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与比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师导入:什么是质感?质感是我们对某种物质的触觉或视觉感受。

如布的柔软与钢的坚硬、瓷的光滑与陶的粗糙。(多媒体展示图片)

并引出质感的分类:天然质感和人工质感。

二、 观察比较:(感受质感,认识质感肌理)(时间:3分钟)

师:展示几幅图片:欣赏日常生活或旅行中看到的质感反差较大的几组物质,看看它们的质感怎样?给你什么感受?

学生:学生欣赏不同质感的图片,谈感受。提高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师:总结(展示总结图片)

三、 初试锋芒:

探究分析,质感的表现,用线条和笔触表现羽毛和石头的质感。

(时间:3分钟)

师:同学们,我们现在了解了物体的质感及感受,那么我们如何来表现物体的质感呢?

同学们抬头看屏幕,我们用线条和笔触来表现物体的质感。(展示线条和笔触图片)

师:不同的线条和笔触表现出来的质感也是不同的。

同学们观察一下羽毛用什么线条来画呢?生:光滑的,轻的柔软的。(石头:硬的、重的线条)

动手小实践:展示羽毛和石头图片,让学生动手简单的画一画。

找两个同学到黑板上(或展示板上)画一画。师在小组间来回指导学生。

师:同学们画完了吗?(生:画完了)我们来看一下这两位同学画的。画的好吗?

师总结:同学们用线条和笔触把羽毛和石头的质感画出来了。很好!

接下来我们来赏析一下画家们是怎样表现事物的质感的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呢?也就是画家们在画这些画的时候要表达的主题是什么呢?

导入:画家笔下的质感。(下面我们来看看画家们是怎样表现质感的)

四、赏析领悟:(时间:10分钟)

师生一起赏析油画《父亲》,师提示,学生思考并举手回答。

1、赏析罗中立的油画《父亲》:画的是谁?如何表现?表达的主题是什么?

画家用写实手法细腻的刻画了一位在劳动之余喝茶的老农形象。

画面整体色调是暖色调,褐色的皮肤和背景的黄色对比强烈。

老人缠着灰白的头巾,粗糙的手端着盛有茶水的旧的粗瓷碗,黝黑且满是皱纹的脸上汗水淋漓;耳朵上夹着的圆珠笔,微微张着满是裂纹的嘴唇上带着微笑,把父亲的善良淳朴和一生的勤劳还有对学习的渴望表达的淋漓尽致。

体现了父亲外在质朴美和内在的高尚之美。这就是中国所有勤劳并努力学习的劳动农民的缩影。是我们精神上共同的父亲,也是中华民族沧桑历史的见证。

师:我们的父亲母亲以及老师是不是也在时刻关心并爱护着我们呢?你们是不是应该好好学习来报答他们辛勤的付出呢?要怎样学习呢?学习是不是也需要一种精神呢?什么精神呢?下面我们先来看视频。

(播放中国女排里约奥运会领奖视频)

师:我们看到的是去年我们女排站在奥运会领奖台上领奖的振奋人心的一刻。女排荣

登世界冠军宝座,我们是不是也很自豪呢?可是我们有没有想过为了这一刻她们付出了多少汗水和泪水呢?

(展示女排运动员比赛时的图片)

师:在每一场比赛中,每个运动员都全力以赴、!为了自己的理想、为了必胜的信念,她们团结一致、不怕吃苦、不畏艰辛、勇往直前!女排的这种奋力拼搏、永不言败的精神是不是就是我们学习的“女排精神呢”?这种精神在画家笔下又是怎样体现的呢?(展示油画《冠军的诞生》

2、分组讨论:赏析图片《冠军的诞生》:你如何分析、欣赏、领悟这幅作品?

(提示:是什么→有何特点→联想到什么→什么主题等。)

画面中排球表面剥落、损坏、漏气变形……画家通过刻画大量破损的排球的特定的质感,让观看者深切地感受到一个冠军的诞生需要付出怎样的艰辛,从而表达了对冠军的敬意。

生讨论后回答。

师:同学们观察的很认真,回答的很好。

(展示新排球,旧排球图片)

那么,同学们看屏幕:我们现在看到的是一个崭新的排球,再看下面这个—是一个打烂了的排球。运动员们是不是训练一天两天就把它打烂了呢?对,只有经过无数次的捶打球才会变成这样。

运动员们是不是打烂一两个排球就能拿到世界冠军呢?

(再次展示《冠军的诞生》)我们从这幅画的中间找到了答案。在这里我们看到了数量更多的破烂的排球,这些排球见证了运动员们艰辛的付出,只有这种加倍的付出才能换来最后的胜利。我们来看一下新旧排球的线条的变化有什么不同?

画家成功的用线条突出了坏掉的排球的质感。从而突出了这幅画的主题—冠军的诞生。

小结:通过对物体质感的真实描绘,更好地突出作品的情感主题,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质感突出主题

五、大展身手:(时间20分钟)

师:同学们,我们现在的身份是什么?生:学生

我们来到学校学习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的,对吧?我们也在为自己的梦想而努力拼搏,想一想在我们学习的过程中,有什么能见证我们的付出呢?书本?笔?书包?等等

老师呢,也和你们一样,有好多东西见证了老师的学习。大家看一看我手中这本书。这本书虽然旧了,有些地方也破损了,但我很珍惜它。接下来我为大家示范画一下这本书。

师示范:画书本。(时间5分钟)边画边讲解。

师:我们先观察书的形状,它是一个长方体。书皮已经破旧了,有些地方破损了,我们把它这种粗糙的破旧的质感用不规则的线条画出来。

下面同学们来大展身手吧。可以参考课本18页和屏幕上这些图片来画一画。

生:仿照《冠军的诞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主题,用草图的形式绘制能体现质感的形象。

(注:可以用文字详细说明)

多媒体展示图片。学生参考。

师来回指导。并随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六、评价展示,感悟收获。(时间5分钟)

学生将完成的作业在黑板前展示,说说感想。由学生互评、(你最喜欢哪张作品,为什么?),(运用那种方法法和追求表达何种质感?)

教师适当补充评价。

七、教学拓展(小结):(时间2分钟)

下节课我们学习用色彩等方法来表现质感。

在以后的生活和学习中,同学们留心观察、细心地体会,还可以利用其它材料进行研究,为生活创造更多更美的图形,为学习增添更多的乐趣。

学情分析

初一阶段的学生独立意识日益增强,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逐渐突出,对探究事物的认识倾向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基于学生们的年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应选择适合学生生活经验的传达方式,深入浅出,回避生硬,冷僻的知识术语,尽量运用生动直观的形以便于他们的理解。

效果分析

整堂课学生由始至终都充满着很高的热情,本课的教学旨在帮助学生认识、感受和尝试表现物体的质感,丰富他们的视觉体验,以此不断提升艺术感受和生活品味。所以体现不同质感给人的不同感受是教学的重点。在方法上主要有两点:一是触觉到视觉的转换,引导学生观察、归纳,发现其中的规律,达到认识的目的。二是尝试用画笔体验,画出自己的视觉感受。同样是观察、写生、归纳、发现其中的规律,达到发现的目的。提高了学生表达交流的能力。课堂小练习反馈情况来看,学生基本能掌握本节知识,而且有的小组表现的还非常不错。

教材分析

《画家笔下的质感》依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美术》中“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的阶段目标编写,教学目标是通过对美术作品中质感表现方法的研究、学习,了解绘画艺术语言,并运用于造型表现活动。

绘画中的质感是指触觉感受的视觉表现,通常包括物体表面的粗糙、光滑、硬、软等质地。绘画中表现的质感是通过描绘光影变化及物体表面的纹理手段获得的,

其中也包括绘画使用的工具材料以及表现手法等种种因素。质感对增强绘画表现的感

染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教材从油画《根》的欣赏赏析导入,画面以蛮荒高原山体质感的真实描绘引发学生的思考,使之感受苍凉久远的意境,联想古老民族悠久的历史,理解质感表现在绘画中的意义。在油画《任弼时》中提取更多类材质,帮助学生调动生活经验,丰富感受。导入部分通过作品赏析帮助学生了解绘画中质感的表现,了解艺术表现与生活的关系,在明确教学内容的同时,彰显了民族历史文化,突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方法技能的学习从形和线两个方面展开,介绍了运用形状轮廓、线条笔触感受和表现物体质感的方法。教材选择了适合本学段学生的表现方式和内容,立足于观察、理解、

表现的教学过程。结合具体例证分析的指导方法,注重学生生活经验的调动和转换。从绘画作品的具体分析,归纳出形状、线条、笔触等表现形式和理解方式,最后运用于绘画表现。

四个“思考”练习分别从认识感受质感、引导学生用形状和纹理尝试表现质感等方面出发,对教学活动的关键环节进行指导。

两个学习活动分梯次开展,从赏析、创意到表现,完成对质感的认识和绘画表现的过程。“学习活动一”在赏析绘画作品之后,模仿画家的方式尝试表现,以草图形式表现感受为主。这一活动不局限方法要求,可以了解学生对质感理解的真实情况。“学习活动二”在具体技法指导过后,进入运用技法进行表现的阶段,与活动一的出发点有所不同。总之,感受的表现的前提,方法是感受的理解、归纳和调整,使表现得到实现。

评测练习

仿照《冠军的诞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主题,用草图的形式绘制能体现质感的形象。

(注:可以用文字详细说明)

教学反思

在课堂当中,我注重学生的参与,让他们能够充分展开自己的想象力,提出自己的观点,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在学到知识的同时也陶冶了自己的情操,提高了审美能力。注重学生自己的情感体验和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我还注重教材内容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比如了解质感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之后,学生就会发现,在实际生活当中我们处处到能见到物体的质感之美,也能尝试应用学到的这些知识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认识和理解。于是这些知识就不再是枯燥地凌驾于人的情感之上了,就会生动地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体现出了一种人文主义精神。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思考问题,回答问题,通过我的“启发”﹑“引导”,学生能够比较深入的挖掘实际生活当中一些和质感有关的问题。课堂气氛较活跃,教学效果较好,实现了教学要求,达到了教学目的。

有待于进一步改进的就是,教师自身的美术知识和技能积累少,平时对美术理论知识关注得不够,所以教学准备比较仓促。这一点充分说明美术教育的发展是与时代的发展紧密相联的,美术教师的知识技能水平也应该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而不断提高。

课标分析

《画家笔下的质感》是七年级下册美术的第3课,依据《美术课程标准》“造型 表现”学习领域的要求,通过对课本中《根》、《任弼时》、《冠军的诞生》三幅油画的欣赏,明确什么是质感,引导学生初步了解明暗、笔触在塑造质感时所起的作用,通过图片展示让学

生了解大自然中所有物体都有独特的质感,是质感使形状和色彩更为丰富,使我们的视觉感受更为丰富。培养学生学习艺术的兴趣,增强弘扬民族文化的意识。培养学生概括归纳的能力,从直观感受中发现事物的整体联系。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