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帮我找美食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物流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整合研究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物流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整合研究

来源:帮我找美食网
曾祁: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物流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整合研究 物流教学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物流专业 课程体系改革与整合研究 E曾 祁 兰j l、lj (广州城建职业学院,广东 从化510925) [摘要]工学结合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职业为导向,以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为目的的人才培养模式。如何培养学 生具备适应企业岗位要求的物流专业技能是本专业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本研究旨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建设 基于物流企业岗位工作任务的物流专业课程,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探索以岗位工作任务为驱动,以缩短学校教育与用 人单位需求之间的差距为目的的课程体系改革与整合思路。 [关键词]工学结合;物流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F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2)19—01l1—02 全球范围内得到飞速发展。相对世界发达国家物流业而 言,中国物流业尚处于起步阶段,不可避免地要应对 “人世”后的国际竞争。近年来,国内兴起了物流热,纷 1 引 言 根据世界合作教育协会的解释,1一学结合人才培养模 式是指将课堂上的学习与T作中的学习结合起来,学生将 理论知识应用于与之相关的、为真实的雇主效力且通常能 获取报酬的T作实际中,然后将T作中遇到的挑战和增长 的见识带回课堂,帮助他们在学习中进一步分析与思考。 这种办学形式以学生为主体,以职业为导向,以增强学生 的实践动手能力为突破口,以提高学生职业素质、缩短学 纷成立企业物流部门、专业物流公司,乃至社会对物流管 理人才的需求也急剧上升。因此,开设物流管理专业,培 养掌握商品流通和物流管理的理论和方法以及物流管理的 现代化技术和手段,熟悉我国的有关方针、政策和法规, 具有调查研究和综合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熟练 地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及英语听说读写能力的物流管理人 才,是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 校教育与用人单位需求之间的差距、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 力为根本原则,充分体现了“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培 养为核心”的职业教育理念,是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产 2.2根据市场调查,准确定位专业培养目标 笔者认为,培养目标和规格是对人才的定位。目前国 内物流人才的需求方包括物流企业、企业物流部门、政府 机关、科研院所以及少量外企。物流企业包括由铁路、公 路、航空、河海运输、港口、仓储、邮政等传统行业嬗变 过来的物流行业,还包括新兴的第i方、第四方物流企 业,他们需要大量的初级物流人才和少量中高级人才。而 物流业涉及面较广,既有生产性任务,也有服务性业务, 因而不同的行业、不同的职务、不同的工作岗位对物流从 物,也是我国职教改革与发展的核心领域。 T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的有效途径,也是当前各大高校专业教学改革的方向,其 中课程体系改革与整合是构建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内容, 也是确保专业教学改革成功的关键。近年来,我国物流专 业课程体系改革取得了较大进展,尤其是从实际工作任务 出发,根据企业岗位能力要求并且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 系建设方式得到了推广与应用。但是,目前国内物流专业 教育课程体系仍带着浓重的传统课程体系的色彩,从原有 业人员的要求也不尽相同。例如,制造企业会更多地关注 如何整合供应链或进行物流战略的重组,如何外包企业的 课程内涵中找出对应的职业岗位的错位思路,使其难以做 到真正与职业岗位的对应,在本质上仍表现为以学科为本 位的学术化课程结构。为此立足于职业岗位分析,针对行 仓储、运输等物流业务,如何通过与战略合作伙伴的合作 提高客户服务水平、降低物流成本。 同时,物流管理人才需求从底层到高层,不同档次有 不同素质的要求。宏观物流人才、高级物流管理人才、物 业领域和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在T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下突出物流专业课程体系的应用性、实践性和操作性显得 十分必要 流运营管理人才、物流作业的一线操作人员,他们对于物 流知识的要求各不相同。而即使都是一线操作人员,不同 的岗位也有不同的要求。从底层操作来说,最普遍的现象 是缺少懂外语和国际贸易的仓库管理员。现在大量的进出 2物流专业的专业特色 2.1以需求为导向,及时收集用人信息,实现专业培养 目标的准确定位 物流业作为国民经济中的一个新兴的服务部门,正在 口贸易和国际国内分销业务,大部分都使用国际订单,这 就需要懂得国际通行的票据、规则、含义和法律条款。具 体业务尽管操作起来可能比较简单,但需要国际贸易、法 20]2.5[珊1” 物流教学 律等各方面知识的立体交叉应用,一旦出现问题,就不再 中国市场2012年第19期(总第682期) 3.3建立“能力本位”的学生成绩评价体系,推行“双 证书”制度 在学生成绩评价中,应建立与企业岗位职业资格标准 一是一个简单的操作问题,而是一个责任和纠纷的问题。 由于不同行业对物流知识的需求不同,不同层次对 物流知识的要求也不同,使得高校教育要根据这些不同 特点进行课程细分,培养适合各种行业的物流人才。然 而,高校教育对于物流课程的设置又不可能达到如此的 细分化程度,许多实际操作中的细化教育还要依赖于从 业人员的在职培训,只有二者有机结合才能培养既具备 管理、经济、法律方面知识和能力,又适应企业物流管 理,从事物流系统设计和物流经营、管理、决策的高层 致的学生能力评价标准。设计可操作的各项职业能力的 考核内容和方法,从而形成学生专业能力评价体系。开展 职业技能鉴定T作,推行“双证书”制度。为了强化学 生职业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参加多方面的培训,取得上 岗证。结合物流专业的职业岗位,毕业生取得相应上岗证 后更有利于“零距离”就业。 3.4注重教师队伍“双师型”结构,加强专兼结合的专 次复合型人才。 业教学团队 从市场供需的角度来看,物流专业教育将根据市场需 要建立“双师型”教师资格的认证机制,就要鼓励 求状况来决定物流人才的生产,即市场导向下的物流人才 教师参加专业技术人员资格考证。“T学结合”要求教师 的供给模式——订单式生产模式应运而生,这种物流教育 具有丰富的实践工作经验,所以要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顶 模式注重物流人才市场需求的变化,在选择专业、决定培 岗实践,同时聘请企业的专业人才到学校兼职,逐步形成 养规模时能根据物流人才市场形势变化进行相应的调整, 实践技能课程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的 具备强烈的市场化意识,并根据人才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调 机制。 整培养数量和内容,培养具有通用性的物流人才。 4结论与思考 3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对物流专业的课 物流专业在T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对课程体系的改 程体系改革思路 革与整合,既可以使学生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 为了实现物流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就要对人才培养 深对所学专业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又可以使学生在实际T 模式进行有效的改革。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 作中得到锻炼,从而提高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尤其对于毕 开放性和职业性,实验、实训、实习是i个关键环节。以 业后的就业切实做到了与岗位“零距离”接轨,为社会 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为依托,把专业体系建设与整合 及时输送高素质物流专业技能型人才。但在改革的过程中 作为改革的重要切人点,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 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值得我们好好思考: 方法的改革。 4.1过去专业培养方案中学科教育、理论教学的烙印 3.1教学时间结构上的“三阶段”人才培养体系 较深 第一阶段——基本能力培养阶段,通过4个学期的理 实践教学内容很薄弱、粗放,实践教学应体现在实训 论基础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本专业基本理论与管理知 课程上。学生在知识培养方面过剩,能力培养方面欠缺。 识和应用技能,具有良好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英语应用能 在成绩评定中,只有学科成绩没有能力评定。这些都亟待 力、较高专业技能和综合职业素质。 有一个完善的职业能力评价体系的建立。 第二阶段——综合能力培养阶段,综合运用所学的知 4.2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机制尚待形成 识,系统地结合物流实例中各种案例项目的完成。 为了适应改革和发展,各校都在提倡“校企合作, 第i阶段——顶岗能力培养阶段,将学生安排到相应 下学结合”,全靠一己之力,这是远远不够的,政府应该 的物流企业岗位,培养学生顶岗能力的顶岗实习,以使学 制订“企业履行职业教育任务”的机制,学校为企业输 生毕业后做到“零距离”上岗。 送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企业也有责任为学校提供相应的实 第一阶段以在校内教学为主,重点培养学生正确的人 训基地和实践经验丰富的兼职教师,从而使校企互利互 生观、良好的学习态度、掌握一定的基本知识、学习方法 惠,达到共赢。 和处理问题的能力,训练学生掌握基本专业技能。第二阶 4.3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面临很多问题 段和第r二阶段以参观实习、认识实习、岗位工作实习为 目前,还有很多学校招聘应届大学生来补充教师队 主,重点进行针对性的职业技能操作与训练,使学生掌握 伍,而我们现在推行的是T学结合,需要的教师应该首先 扎实的岗位技能,真正达到高技能水平。 是实践经验丰富的优秀技术与管理人才。另外,各种专业 3.2建立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 技术资格证的考试制度并不完善,仍然是一种应试状况。 要达到“零距离”就业必然要求培养学生的顶岗实 习能力,而顶岗实习必然要求培养学生的岗位综合能力, 两者相辅相成。这不但要求建立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而 [作者简介]曾祁(1971--),男,江西九江人,华南理T大学 且也要求校企合作,更需要政府制定对企业履行职业教育 物流工程硕士,广州城建职业学院教务处副处长。研究方向:物流 任务的制度。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校企双赢。 管理及教育教学管理。 112 j 2012.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banwoyixia.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2004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