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社会科学2015年第4期 论现代社会消费的文化现象 詹明鹏 摘要:现代社会消费的文化现象表现为商品象征性消费的普遍化、消费成为一种社会沟通、文化 与消费相互呈现。产品丰裕与消费能力、文化控制与资本逻辑、追求新奇与浪漫主义是现代社会消费文化 现象的主要原因。现代社会消费的文化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社会消费需要的变化,能够促进社会产业 结构的调整;但是过分追求消费的文化意义,实质是消费异化,造成人与自身、人与他人、人与自然关系的 恶化,不利于社会发展。 关键词:现代社会消费文化现象 中图分类号:C91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2338(2015)04—0075—07 作者简介:詹明鹏,男,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博士研究生,广州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研究方 向:消费文化、价值观研究。 消费就其本质来说是文化的,但消费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文化现象,则出现在现代社会,文化性 是现代社会消费的典型特征。 一、现代社会消费的文化现象 在传统社会,消费的文化现象主要存在于社会上层阶级,是社会上层的阶级特权,普通民众的消 费主要是满足生命的生理性需要,是商品的功能性消费。与此不同的是,现代社会消费追求的是商品 的文化意义,表现为商品象征性消费的普遍化、消费成为一种社会沟通、文化与消费相互呈现。 (一)商品象征性消费的普遍化 所谓商品象征性消费是指主要不是对商品(物或者服务等)本身物理属性的功能消费,而是对社 会所赋予商品、消费方式某些文化意义的消费,商品体现的不是其“有用性”,而是文化性。商品被社 会运用索绪尔的语言符号学所提出的符号的所指与能指之间的联系进行了文化区分,不同层次的商 品的所指是消费者身份、地位、品味等,商品也就具有了区别于其本身物理属性功能的“社会文化功 能”——象征性。商品的象征性消费古已有之,但在前现代社会,象征性消费只存在于社会的达官贵 人,属于上层阶级少数人的特权,比如对生活在皮吉特湾的印第安人来说,炫财冬宴象征着权力和奢 侈,只有部落贵族才能举行,普通民众是不可能举行和参加的,即使是一些暴发户举办炫财冬宴,也是 会受到地位优越者和重要精英人物的拒绝和排斥。但在现代,特别是西方进入了大众消费社会之后, 象征性消费不再专属于社会上层阶级,普通民众也有资格、有能力加入对商品象征性消费的行列,并 且进一步推动和实现了商品象征性消费的普遍化。 关于西方消费社会产生的时间,学界有不同的看法。安・玻明函(Ann Bermingham)、乔伊斯・ . 75 亚波比(Joyce Appleby)主张西方消费社会产生于16世纪;普兰姆(J.H.Plumb)、尼尔・麦肯崔克 (Neil McKendrick)以及约翰・布鲁尔(John Brewer)则坚称西方消费社会形成于18世纪;美国学者艾 伦・杜宁认为美国消费社会产生于20世纪初,我国学者罗钢更是对西方大众化消费社会的产生框定 了一个确切的时间是1913年福特汽车公司设在密西根德尔朋的生产流水线隆隆驰下第一辆汽车之 时。应该说,上述学者的观点都有一定的道理,西方l6世纪的消费社会处于萌芽状态,而普遍的大众 化消费社会则形成于20世纪初的美国,本文所采取的现代社会时间界定取自于此。 20世纪初以来,随着生产力发展,社会产品丰富,西方发达国家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消费浪潮,就 像鲍德里亚所说的:“今天,在我们周围,存在着一种由不断增长的物、服务和物质财富所构成的惊人 的消费和丰盛现象。”_1 物的丰盛产生了神奇的现象:物不再是作为单独的物出现,而作为一整套的 物的出现;物也不仅仅是单纯的物,而是有了社会文化意义的物:物离不开一定的社会背景,物在特定 的背景中蕴含着特定的意义,创造着某些神话,这个神话诱引着人们不停地去消费,消费的不是单一 的物,而是一系列的物,否则单个的物就失去了意义。其实,物本身并不会创造神话,而必须通过一定 的中介,这个中介就是符号,也就是说,物先转化为符号,之后才构成消费对象,符号由此制造了商品 消费的神话——象征意义的消费。现代社会商品象征性消费的普遍化,并不是说物的功能性消费完 全退出,而是说物的功能性消费隐退于象征性消费后面,人们通过消费、拥有物来表达某些社会文化 意义,对物的社会文化意义的消费远远高于物本身属性的功能性消费,甚至把象征性消费作为身份认 同、自我确证和价值追求的手段。 (二)消费成为一种社会沟通 人类的祖先在实践中创造了语言,并运用语言进行沟通。现代消费者社会中,消费成为一种无声 的语言,是人们进行社会沟通的方式:求异或者示同。美国的社会学家索尔斯坦・维布伦和德国的社 会学家齐奥尔格・齐美尔最早论及西方社会都市中产阶级通过消费进行社会沟通的文化现象——消 费对社会阶层的区分。维布伦认为,当时社会的有闲阶级通过“炫耀性消费”来展示其与劳动阶层的 不同身份和地位。最初,有闲阶级通过“炫耀性休闲”而非“炫耀性消费”来展示其地位,当时的社会 普遍认为,拥有财产和权力是一种荣耀,但是,如何才能展示财力呢?维布伦认为,“休闲”是当时生 产性社会中公开展示个人财富和社会地位的主要方式,反之,生产劳动等非休闲性的、劳作性的活动 就意味着地位低下,于是乎,有能力休闲的阶级慢慢脱离生产劳动,成为“有闲阶级”,“有闲阶级”通 过“炫耀性休闲”来展现其与劳动阶层的区别,把自己与劳动阶层拉开距离。“有闲阶级”的“炫耀性 休闲”在当时欧洲的农村中能够起到重要的阶层区分作用,从有闲可以得知有闲者的身份和地位。 但随着欧洲农村城镇化,不同的人涌进城市,在城市中人们之间互不相识,休闲难以表达个人的财富 和地位,消费就成为陌生人中展示财力和地位的有效途径,于是,“炫耀性消费”取代“炫耀性休闲”成 为城市中有闲阶级博取名望的方式,他们相信“要提高消费者的美誉,就必须进行非必需品的消费。 要追求名望,就必须浪费。除非与衣食无着的赤贫者相比,否则,徒有生活必需品的消费,是带不来声 誉的。” 这样,有闲阶级通过浪费性消费来炫耀其“有闲”,拉开与劳动者阶层的距离,消费就具有使 有闲阶级异于劳动者阶层的沟通功能。 如果说“炫耀性消费”在生产性社会中是有闲阶级与劳动阶层区分的有效沟通途径,是一种社会 阶层之间的“示异”性沟通,那么,在现代大众消费社会里,阶层身份的界限日益模糊,人们在生产性 社会中所确立的身份趋于消解,消费取代生产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建立、维持社会关系的重要途径, 人与人之间通过消费而不是生产来进行沟通交流,“流通、购买、销售,对作了区分的财富及物品/符 号的占有,这些构成了我们今天的语言、我们的编码,整个社会都依靠它来沟通交谈”¨3]。物品被社 会作了不同的区分,占有、消费不同的物品,代表不同的意义,区分着不同的人和人群。现代社会的 衣、食、住、行等的消费都成了人们沟通的载体,不同的物及其消费方式蕴涵不同的意义。道格拉斯和 伊舍伍德认为物品本身就是文化,体现社会意义,他们指出:“食物是用来识别购买力的媒介;购买力 级别分得越细越多,人们需要的食物种类就越多。空间也是如此。空间是服务于文化进程的一个元 76 素,它的分类极富于含意:住房、面积、所在的街区方位、与其他中心的距离、特点的范围,这些都是支 撑观念范畴的因素。衣着、交通和环境卫生也是如此。他们在时空的框架内提供了整套的区分标记。 物品选择不断产生出特定的区分模式,要么覆盖其他模式,要么强化其他模式。所以,物品是可见的 文化。” 因此,经常出入高档购物中心消费的人与在平价商城消费的人是不同层次的,住在市区中 心的人比住在郊区的人的财力雄厚,开着奔驰车的人是成功的商人等等,人们根据他人的消费,就可 以判断他人的财力及其生活背景,甚至从他人所扔的东西构成的“垃圾桶文化”中也可以判断出他人 是怎样的人、过着怎样的生活。 现代社会消费除了是不同的社会阶层、人群求异的沟通载体,也是人们之间示同的途径,人通过 消费来寻求群体认同和身份确证。消费不仅仅是商品的消耗,更是人们融入群体、获得社会认同的一 种普遍的方式。从民族的角度看,消费成为民族内部沟通的重要方式,相同的消费习惯、消费观念等 把民族凝聚起来,比如各具特色的民族服饰就能强化民族的身份认同,各种消费仪式又是民族群体的 纽带,不同的消费方式能够区别不同的民族。王宁指出:“消费生活方式构成民族认同的一个内在的 方面。消费习俗、消费习惯和消费方式,均与民族的认同有密切的关系。一方面,它们是民族认同的 象征和‘素材’。以何种方式来从事消费,从一个侧面揭示了消费者的民族渊源和民族身份。另一方 面,它们也是民族认同的情感纽带和实质内容。按照自己民族的习惯和传统来进行消费,对消费者来 说是民族认同的逻辑延伸。” 消费习俗、消费方式等皆是消费形成的文化,对消费的认同,就是对某 种文化的认同,更深一层说是对某种价值观的认同,消费甚至能够成为一种信仰追求。消费作为一种 沟通语言、沟通方式,使具有相同消费认同的人聚合在一起,小成群体,大至民族。著名的美国历史学 家和社会学家丹尼尔・J・布尔斯廷认为正是消费作为一种文化加速了美国人成为“美国人”,他在 《美国人:民主的历程》中写道:“美国的各种消费社团是有其特殊的重要性的,因为他们吸纳内战后 一百年中来到美国的千百万人,并使他们‘美国化’变得比较容易了。加入消费社团成了美国所特有 的一种文化适应方式。……消费者共同体同其他各种社会群体一样,其成员都有一种有福同享、有难 同当、利益相同、喜悦相通的感觉。……总之,现代美国人在饮食、驾驶、阅读和Et常用品有关的几乎 一切东西上,都同成千上万其他美国人联系在一起,哪怕这种连接纽带十分纤弱,而又变化无常。” J 在布尔斯廷看来,消费作为一种文化沟通在民族形成、民族认同、民族维系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它 把不同宗教信仰、不同政治意识的人联结在一起,形成消费社团,因为消费成为了美国特有的文化生 活方式。 从个人的角度来看,现代社会消费也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一种沟通,这种沟通通过消费所代表的 意义来完成。我们发现,在陌生的人群中,由于使用同一品牌、同样型号商品的人而成为朋友,由于购 买了同一品牌的车而加入了车友会,而其他人却难以融人他们的团体。人为了获得他人或某群体的 认同,爱他人之所爱、好他人之所好,在衣食住行、兴趣爱好等方面的消费尽量与他人保持一致,他人 据此来分析和解读“我”是否与他一致,由此来确定是否认同“我”、接纳“我”。除此以外,在现代社 会的所有消费中,身体是最美的消费品,身体消费是自己与自我、自己与他人的沟通。在消费史上,从 来没有哪个时期的人像现代社会一样重视、关心、关注自己的身体;从来没有哪个时期的人像现代社 会一样无限地对自己的身体进行自恋式投入,似乎身体生来就带着毛病,需要无穷无尽地对其进行维 护和保养。人们所吃所穿,不是维护身体的基本需要,而是大量地、过分地对身体进行保健、养生。人 们对食物越来越挑剔,经历了粗粮到细粮的选择后,现在又回归自然,讲究食物越是野生的、自然的, 对身体就越好,连水也要喝山泉水,似乎只有买不起山泉水的人才喝自来水。人们对自身形象要求越 来越“苛刻”,对于女性来说,修眉、美甲、隆鼻、削颔等对自己的身体进行修整成为一种流行、成为一 种时尚,只有身材苗条、双眼皮、高鼻梁才符合现代社会的审美标准,才是现代社会的美人。通过现代 医学技术,人把自己的外表修整成为另一个人,成为一个与原来的自己有别的他者,通过这样来与他 人进行沟通,满足他人的要求,成就他人的欲望,获得他人的认同。 (三)消费与文化相互呈现 77 现代社会消费的文化现象最终表现为消费与文化糅合在一起,以致文化与消费不可分,文化与消 费相互呈现:消费的文化化与文化的消费化,一方面是消费的符号化,另一方面是符号的消费化,消费 是文化,文化是产品,被消费。正如费瑟斯通所言,社会消费文化现象包含两方面:“首先,就经济的 文化维度而言,符号化的过程与物质产品的使用,体现的不仅是使用价值,而且还扮演着‘沟通者’的 角色;其次,在文化产品的经济方面,文化产品与商品的供给、需求、资本积累、竞争及垄断等市场原则 一起,运作于生活方式领域。” 7 在现代社会,消费一旦脱离文化,消费就失去了意义,消费必须写上 文化的符号,通过文化来呈现和实现。任何商品都被想方设法通过各种方式来赋予其文化意义,任何 的消费都是在一定的文化中进行,即使是我们每天食用的大米,也会被包装成专供皇帝享用的“贡 米”的形象,以示其高贵性和历史性。消费环境的布局、消费方式的运用也必须显得非常有文化气 息,餐厅里摆上文物石雕、墙壁挂上名家书画等等,可以令消费环境充满文化,缺乏这样的文化布置就 显得老土、庸俗。连餐馆的菜名也要取一个高雅的名字,即使菜名与材料毫不沾边,这样才显得更加 有文化,更受顾客青睐。文化也不再是束之高阁的古典的、高雅的文化,文化从神坛走向尘世,在市场 上,所有文化都能够通过价格来衡量,文化成为谁都能够消费、谁都可以消费的产品,说到底,文化也 是一种大众消费商品,一旦文化不被消费,就缺乏生命力和吸引力,大众消费使文化市场大发光彩。 文化也不再神秘,它就在我们Et常生活中,被消费着、被创造着;我们看着文化的生产,看着文化的消 费与消失。 ’ 二、现代社会消费文化现象的生成 现代社会消费文化现象的普遍化不是自然而然形成的结果,在这个过程中,既存在客观的社会因 素,也有人的主观原因,主客观因素共同促成了现代社会消费的文化现象。 (一)产品丰裕与消费能力 资本主义社会创造了生产力发展的奇迹,是以往任何一种形态的社会都无法比拟的。马克思和 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曾说:“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 一切时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采用,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应 用,轮船的行使,铁路的通行,……——过去哪一个世纪料想到在社会劳动里蕴藏有这样的生产力 呢?”『8 新技术、新材料、新生产方式的应用大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生产力的发展大大促进了社会劳 动生产率的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单位时间内生产出更多的产品。到了20世纪初,产生于美国 的福特主义及其随后的后福特主义完成了资本主义大工业生产规模化,一方面社会产品被大量生产 出来,社会产品呈现“丰裕”景象;另一方面也实现了工人“一天工作8小时,挣5美元”的口号。一天 只工作8小时的工人有足够的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一天挣5美元让工人的消费能力大大提高。人 们不再因为社会产品稀缺而无物可消费,工人也不再因为缺钱而无法消费,底层阶级的消费逐渐向中 产阶级看齐。特别是随着信用卡、分期付款、先消费后付款等支付方式的出现,极大满足了人们超前 消费、提前享受的愿望,使更多的人有机会、有能力追求消费的文化意义,在消费中寻找满足感、幸福 感。 ’ (二)文化控制与资本逻辑 社会产品的丰裕、工人收入的提高以及闲暇时间的增多,为社会消费的文化现象提供了可能。如 果工人的消费只追求满足生活的基本需要,而不去追求商品的象征性意义,也不追求消费的社会沟通 功能,那么,普遍的社会消费文化现象是难以形成的。也就是说,虽然经济条件是人们消费行为的决 定性因素,但是人们的消费观念、消费方式等文化因素在人们的消费中起主导性作用,并且越来越站 在社会消费的舞台上,而经济因素却慢慢地退居幕后,正如西莉亚・卢瑞所说:“虽然贫穷限制了参 与消费的可能性,但它未必能阻止消费——相反,它也能促使人们融入到消费文化中。” 据此,有学 者认为,现代社会消费的文化现象是文化控制的结果。文化控制(或者说文化主导权)理论来源于意 大利马克思主义者葛兰西,他通过分析20世纪二三十年代意大利社会形势、工人阶级的思想意识、工 78 人运动等,认为意大利的工人阶级不能从根本上反对资产阶级,除了具有经济原因以外,政治、文化等 非经济因素也起着重要作用。他认为工人阶级对推翻资本主义的态度是消极的,甚至当时对资本主 义的制度是“积极同意”的,这种结果是资本主义通过政治、文化手段的统治实现的,对资本主义文化 的认同,导致工人对资本主义统治的合法性的认同。葛兰西的文化主导权理论是分析现代社会消费 文化现象社会文化因素的重要理论方法。 对于现代社会消费文化现象的文化控制理论,学界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是认为消费的文化控制 来自消费者主权,二是认为消费的文化控制来自生产者主权。消费者主权文化控制理论认为消费者 是市场的导向,生产者必须根据消费者的消费需要和消费要求进行生产,满足消费者的需要,生产出 来的产品才能被购买、被销售,一旦生产出来的产品不符合消费者市场需求,产品将会滞销。因此,市 场经济中,在消费者和生产者的博弈、竞争、较量中,为了追求和实现利益,生产者往往尽量满足消费 者,消费者在市场中就占有了消费主动权,把消费喜好通过市场信息反馈给生产者,生产者根据消费 偏好进行生产,社会产品都是消费者所希望的结果。从这个角度看,消费者的具体消费行为似乎是由 其个人的消费能力、消费水平、消费价值观决定的,所体现的似乎是消费者主权文化控制。但是,消费 者主权文化控制理论无法解释现代社会中为何生产者不惜重金通过广告、赠品等方式来推广其产品, 如果产品是根据消费者的要求来生产,体现的是消费者的意志,那么生产者就完全没有必要采取那么 多的方式对新产品进行宣传推广。因此,从根本上说,现代社会消费的文化控制不是消费者意志的结 果。 与此相对应的是生产者主权文化控制,它强调现代社会消费的文化现象是生产者生产并控制的。 我们知道,生产者的目标是追求利益最大化,而生产出来的东西必须被消费,才能转化为价值,生产者 就要不断地制造消费者的“需要”,引导消费者通过消费来满足“需要”,消费者是被培养出来的,“资 本主义生产的扩张,尤其是世纪之交的科学管理与‘福特主义’被广泛接受以后,构建新的市场、通过 广告及其它媒介宣传来把大众‘培养’成为消费者,就成了极为必要的事情”【IOl。资本一般不赤裸裸 地直接作用于消费者,而是通过符号、意义等的文化的生产来俘获消费者。社会的知识分子、艺术家 等文化资本的拥有者,掌握和控制着符号和意义的生产,创造和引领社会的时尚,但是缺乏经济资本 使其社会化。符号和意义一旦要社会化,就不得不求助于经济资本,与经济资本进行交换,并最终从 属于经济资本。这样,文化资本拥有者就与经济资本拥有者紧密结合,成为“资本一文化”生产者,共 同创造消费文化,并通过文化的形式控制社会消费。 由此看,不管是消费者主权文化控制还是生产者主权文化控制而形成的现代社会消费文化现象, 说到底都是资本的控制,是资本的逻辑结果。马克斯・韦伯认为,勤劳、节俭、追求资本增值的资本主 义精神是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形成的原因,他的一句“资本主义的制度迫切地需要人们将赚钱视作献 身于天职”【1 点破了资本主义的实质——赚钱。随着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的到来,社会产品由稀 缺变得充裕,节俭的生活方式再也无法实现资本增值,资本主义就开始大力鼓动、鼓励人们进行消费, 采取各种办法渲染“消费作为经济继续扩张的秘诀。……消费甚至被渲染成为一种爱国责任”¨ 。 资本主义把消费上升到爱国的责任,消费就成了每个公民的义务,不消费就是不履行爱国的义务,作 为一名爱国的公民,无论如何都要消费。在资本的操纵下,人的需要被制造出来,消费也成为了一种 道德义务,要避免受到社会道德的谴责和背上不爱国的罪名,人必须消费,消费成了人的天职。 (三)追求新奇与浪漫主义 生产力发展以及文化控制的理论主要是从社会角度解释了现代社会消费文化的原因,而作为消 费者个体来说,并不是完全被动地进行消费,他们积极参与,主动追求消费的文化意义也极大地成就 了现代社会消费文化现象的形成与发展。那么,消费者缘何如此热衷于消费呢?坎贝尔认为,人有追 求快乐的愿望,传统的快乐源于人的特定行为,注重的是感官感觉,而现代西方的享乐主义与传统的 享乐主义是不同的,现代享乐主义的特色是渴望在现实中经历那些在想象中创造或享受的快乐,“这 种态度引发了人们对于新奇事物的渴望,于是熟悉的事物不能令人感到满意,而那些尚未被体验过的 79 事物就被认为可以体现渴望梦想的实现”_1 。于是,为了实现快乐,新奇事物成为消费者的消费导向 和消费追求,因为“消费表达了人们想成为他者的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渴望;但是,无论他怎样变化, 永远不会是他想要成为的那种人。这是因为,实际消费或使用商品会变成一种理想破灭的经历。消 费现实与梦境或幻觉不一致。这个持续不断的从令人高兴的期望到失望的循环说明了现代消费永无 止境的、无法满足的特点,说明为什么人们会不断地购物直至筋疲力尽。”【J 由于人都有追求快乐和 幸福的冲动和愿望,消费新奇事物既使人充满希望,又使人的渴望幻灭,进入“幻想一消费一幻想破 灭—新幻想一消费一新幻想破灭”如此无休止反复循环中,实现着人所追求的消费快感,制造着消费 的文化。 三、辩证看待社会消费的文化现象 消费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文化现象,是历史的产物。合理的消费文化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社会 消费需要,促进社会调整产业结构,使社会生产更加合理化。但过分强调商品消费的文化意义,忽视 商品本身属性及其使用价值,实质是一种异化消费,造成人与自身、人与他人、人与自然关系的恶化, 不利于人和社会健康发展。 (一)消费的文化现象反映社会消费需要,能够促进社会产业结构调整 消费一定是在既定的社会历史和社会环境中进行的,反映着社会需要和社会生产力发展状况。 在资本主义以前的社会形态中,由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低,社会产品并不丰富,消费是生产的直接 目的,是满足人的基本生活需要,消费的是商品的功能性使用价值,正如马克思所说,在这样的社会形 态下,“第一,生产主要是为了使用价值,为了本人的直接需要;第二,例如在古代和中世纪,奴隶制或 农奴制形成社会生产的广阔基础,在那里,生产条件对生产者的统治,已经为统治和从属的关系所掩 盖,这种关系表现为并且显而易见是生产过程的直接动力。”¨l 由于受生产条件制约,社会产品欠缺, 产品能够满足人的基本消费需要已经很不容易,社会不可能追求商品消费的文化意义。 在现代社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产品的丰富,人们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产品的消 费不再仅仅满足于生理性需要,而开始追求精神上的满足,追求商品的社会文化意义,人们需要出现 多样化。社会需要的多样化以及享受性消费的增加,要求社会生产必须调整产业结构,才能满足新的 消费需要。首先,消费从观念上为社会生产提供指引,“消费在观念上提出生产的对象,把它作为内 心的图像、作为需要、作为动力和目的提出来” 1 。现代社会的消费更加注重的是消费品的质量,追 求质优价廉,以及产品所代表的文化意义,缺少一定文化意义和文化的背景的商品在社会上不受欢 迎,形成滞销产品,消费就从观念上调整着社会的生产,进而最大限度地避免社会产品过剩。其次,促 进社会产品创新。时尚、浪漫是社会消费文化现象的个体动因,追求消费的文化性也就是追求社会时 尚,人们对产品的审美也是在变化中的,这就要求产品必须符合人们的审美变化,符合社会时尚要求, 才会受到社会欢迎,否则就会成为过时商品。第三,促进社会产业结构调整。随着人们温饱性消费需 要的减少,享受性、服务性、文化性消费需要的增加,社会要及时调整产业结构,优化社会生产,满足人 们对文化消费的需要。 (二)过分追求消费的文化意义,实质是一种消费异化 消费的文化现象其实就是遮蔽了商品的使用价值,是通过消费所表现出来的文化特征和社会意 义。但就消费的本真需要来说,它并不是要表达文化意义,而是要促进人的发展,进而推进社会进步。 消费的文化现象,只不过是消费实践所表现出来的文化属性,过分追求消费的文化现象和消费的文化 性,变成了对消费文化的消费,解构了消费的本来意义,是消费本真的异化,对于人自身、人与他人、人 与自然皆无益。 第一,从人自身的角度看,过分追求消费的文化意义,容易扭曲人的消费心理,陷入无限追求满足 虚假需要中。现代社会消费的文化现象就是过分强调商品消费的文化性,消费的不是商品的物理使 用价值,而是追求商品的社会意义,通过消费来显示身份、社会地位,通过消费明示与社会时尚同步, 80 而这都不是消费的本真意义,消费成为了目的而不是手段,不是人们的真实需要,而成为了一种虚假 需要。人在这样的消费心理、消费价值观念指导下,总是想方设法去与社会时尚消费部分保持一致, 无论如何不能与社会时尚脱节。而消费的一个前提就是消费能力,当一个人没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去 进行时尚消费,但他却追求着社会时尚消费时,在没办法通过正常途径和个人劳动努力实现相应的时 尚消费时,他就有可能采取非正常途径去满足消费的欲望,往往铤而走险去盗窃、抢劫等,扭曲的消费 心理、消费欲望而引发违法犯罪。 第二,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看,过分追求消费的文化意义,导致人的社会关系的消费化和单一化。 人的本质是现实的社会关系,人“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 总和” j。人的社会关系在其表现上是多样的、复杂的,比如有血缘亲缘关系、同事关系、朋友关系、 邻里关系等。在消费社会里,正因为消费的文化意义,消费代替了人的所有关系,使人的社会关系消 费化和单一化,人的社会关系通过消费来建立和维持,一旦消费这条链子断了,人的社会关系也就断 了。消费也导致人的心理压力的加大,富人的消费代表了上层社会,代表了精英,消费着社会的大部 分资源,而穷人却挣扎在温饱线上,两级阶层的消费差异大,容易引起穷人阶层对富人阶层的反感、仇 视,甚至引发对社会的仇视,认为社会机会不平等、分配不公平,从而激发和加剧社会矛盾。 第三,从人与自然的关系看,过分追求消费的文化意义,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恶化。自然提供给 人类的消费资源是有限的,特别是稀缺资源更是不可多得,正是这种资源的稀缺性,更显其珍贵和无 价,更加吸引人们去追求和拥有,因为拥有这些珍稀品,会显得拥有者身份显赫、能力无比强大。于 是,为了获得稀缺资源,人类不断地从自然中去索取。现代社会的人为了追求所谓的体面、舒适的生 活,大量使用电器、小轿车、一次性物品等等,这些代表了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否则就成为了“原始 人”,被讥笑为落后、跟不上时代步伐。殊不知,这些商品的制造、使用都会对地球造成严重的损害: 臭氧层被破坏、全球变暖、海平面逐年升高……都印上了人类不断追求某种文化意义的消费生活。某 一天,自然也会以同样的方式来消费人类,人与自然关系恶化,必定造成人类生存危机。 参考文献: [1][3]让・鲍德里亚.消费社会[M].刘成富、全志钢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1、62. 【2][4][13]罗钢,王中忱.消费文化读本[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22、62、285. [5]王宁.消费社会学:一个分析的视角[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77. [6]丹尼尔・J・布尔斯廷.美国人:民主的历程[M].谢延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182. [7][1O]迈克・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M].刘精明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123、19. [8][1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06、156. [9][14]西莉亚・卢瑞.消费文化[M].张萍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6、69. [11]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马奇炎,陈婧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66. [12]艾伦・杜宁.多少算够——消费社会与地球的未来[M].毕聿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12. [15]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941. [1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691. 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