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 题 研 究 报 告
嘉陵区双店小学语文课题组 执笔:梁海军
“农村初中生活化作文教学研究”系南充市嘉陵区双店小学语文课题组课题,于2006年3月提出并做好了前期准备工作,2007年初申报为市级课题并正式启动。在上级领导的关心指导下,经过三年来的研究实验,课题组深化了认识,积累了一定经验,获得了一些启示,引发了一些思考,现报告如下:
一、课题的提出
作文是一个具有几千年历史的教学内容,其教学思想、内容、形式、方法等都留下了深深的历史传统烙印,严重地阻碍了农村初中作文教学的改革和发展。纵观我国农村初中作文教学,存在的诸多弊端不容忽视。(1)“应试化”倾向严重。许多教师疲于“围绕考试指挥棒押宝猜题,一味训练符合‘应考’模式的作文(于永正语)。(2)“文学化”倾向严重。过于注重写作技巧的传授,将习作要求人为拔高,甚至将习作异化为文学创作。习作教学脱离了生活的需要。(3)“命题化”倾向严重。以命题作文为主,违反了作文产生的自然程序。(4)“三话化”倾向严重。学生的习作中“三话”(即假话、空话、
1
套话)盛行……其结果是,一方面教师害怕教作文,对作文教学束手无策,学生害怕写作文,视习作为酷刑,对习作毫无兴趣可言;另一方面,教师迫于“考试”、“评比”等的压力,又不得不进行强化训练,学生只好为应试而作文,为作文而造情,言不由衷,胡编乱造,敷衍凑数。于是,学生的习作普遍缺乏新意、个性和特色,练得越多,雷同、平庸、应付、抄袭之作也就越多。作文教学陷入了令学生人格分裂、思维萎缩、语言贫乏的费时低效、恶性循环的“怪圈”,摆脱这一尴尬境地已刻不容缓。
嘉陵区双店小学初中部现有教学班级10个,学生600余名,语文教师9名,我们经过长期的作文教学调研看到,我校作文教学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令人忧虑,诸如“假”,说假话,写假事;“大”,小孩儿说大人话,毫无童心童趣;“空”,内容空洞,不实在,不具体;“抄”,一段一段甚至整篇整篇地抄写别人的作文;“套”,千人一面,没有个性和特点,几乎是从一个模式里走出来的。究其原因,主要在:作文与学生生活、学习严重脱离,学生无内容可写,形成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局面,作文时学生多半是无病呻吟;作文教学存在着“文学化”、“成人化”的倾向,使学生感到高不可攀,逐渐失去对作文的兴趣;作文教学存在着随意性及无目的、大操练的倾向,缺乏一定的训练序列。由此可见,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
2
难题,长期以来困扰着我校语文教师,并制约了我校语文教学的改革,影响了我校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作文教学少了对学生主体精神的关注,写作没有成为学生生活的真实需要。因此,我们认为应该让作文回归其本体功能——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中写作。那么以何种形式进行生活化作文的教学呢?多年来的教学经验以及对相关理论书籍的研究得出:不为表达而表达出来的语言不是根据教材或教师的要求硬生出来的,而是在一定因素的诱发下自然生成的,它如汩汩甘泉清纯鲜活,充满生命力,让言语自然生成才是真正的作文。因此,我们提出“农村初中生活化作文教学研究”课题,以赋予作文教学以生活的灵性,让学生作文回归生活。
二、课题的界定
所谓生活化,就是立足生活,关注生活,体悟生活,表达生活。 所谓生活化作文教学,我们认为就是指作文教学和学生作文要回归自然生活、社会生活、自我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土壤里,关注自然、社会和人生,最终使学生在与生活的对话中说真话、写真事、抒真情,以实现自由表达观点、态度、情感和体验的写作目的。
作文生活化,关键是把握好下面两个方面。一是内容生活化,即要畅通作文的“源头活水”,让作文“放眼”生活。二是作文过程生活化,要打破作文与生活的壁垒,在生活中作文,不故弄玄虚,不
3
条条框框,不好高骛远,方法不那么艰深,方式不那么刻板,要求不那么遥不可及,我写我见、我闻、我感、我思,让作文如生活一样真实,自然而愉快。这是作文生活化的两个支点,我们着力于此。本课题侧重于实际应用,注重操作功能。实验的目的是计划和实施具有现实生活气息、植根于生活土壤里的作文教学措施,解除农村初中学生封闭狭窄的生活困扰,沟通农村初中学生作文与生活的联系,改变学生作文“假”、“空”“套”的尴尬现状,为作文教学注入活力。
三、理论基础:
1.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为中心内容的生活教育理论,主张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与社会生活相联系,提出整个社会的流动,就是我们教育的范围。这些论述对课题的研究具有极大的理论指导意义,引导我们充分利用生活教育资源,把学生置于广阔的学习环境(物质环境、文化环境、人际环境等),进行作文教学。
2.符合“生活是创作的唯一源泉”的普遍原理。生活是一切艺术的不竭源泉,作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五彩斑斓的生活为人们带来无限丰富的生命体验的同时,也让作文田园有了真正的源泉活水。离开丰富的生活积累、体验,作文便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4
3.符合“作文产生于生活的必需”的观点。教育心理学指出:“需要是个性积极性的源泉。”人民教育家叶圣陶说过:“作文不是生活的点缀,而是生活的必需”、“人们在生活中、在工作中随时需要作文,所以要学作文”,作文教学要“学以致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表达内容来自生活的需要,作文内容即生活之内容,可避免无病呻吟。
4.符合“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的现代教育理念。促进“人的发展”和“生命质量的提高”,是教育的天职。本课题贯彻和坚持了“教育应回归到人”的基本立场。
5.写作理论为生活与作文研究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佐证。写作理论告诉我们,创作来源于生活,作文是生活的再现、反映和创造。学生生活的内容是学生作文的基础,没有丰富的生活,就没有内容充实的作文。新课程理念也提倡在生活中学习语文,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
四、研究对象及主要方法:
研究对象:本校七——九年级部分班级的学生。 主要方法:
5
文献资料法。研究国内外作文教学的改革成果与发展动态,学习先进理念,汲取精华,提升课题组成员的理论基础。
行动研究法。结合学校教育教学实际,提出问题、收集与讨论信息、拟定计划、实施计划、评价总结等,使课题研究保持健康前进的方向。
个案研究法。通过对特定案例的分析,明确一般规律与特殊个案的关系,有针对性地改进教学方法,归纳出研究所取得的成绩。
经验总结法:研究者结合研究实践,根据课题特点和课题进展情况,认真积累素材,及时总结得失,并提出改进意见,不断总结提炼,逐渐形成研究结果。
五、研究的主要步骤:
本研究周期为三年(2006年3月—2009年3月),分三个阶段进行:
(1)研究准备阶段(2006年3月—2006年12月)实践课题实施的操作思路,学习掌握相关理论,积累组织基本材料,做好研究建档工作。
(2)研究实施阶段(2007年1月—2009年1月)全面展开研究,分别从理论与实验两个方面入手进行研究,收集研究的数据和各种材料。
6
(3)总结验收阶段(2009年2月—2009年3月)对课题研究进行全面总结,整理编印师生资料,汇总研究成果,进行结题鉴定,接受专家评估验收。
六、研究组织
1、承研单位:南充市嘉陵区双店小学
2.课题负责人:
杜朝阳:南充市嘉陵区双店小学校长 中学高级教师 3.指导人员:
周林:四川省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副主任、研究员 王真东: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所理论室副主任、副研究员 吴志伟:南充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中学高级教师 罗丰志:南充市教科所规划办公室主任、中学高级教师 李江波:嘉陵区教育局副局长、中学高级教师 张诚:嘉陵区教研室主任、中学高级教师 王廷灿:嘉陵区教研室教研员、中学高级教师
4.主研人员:杜朝阳 梁海军 李 旭 杜 科 唐焰清
参研人员:陈琳琳 赵伟强 李建华 曹 星 唐文彬 七、课题研究过程 1.着力消除学生畏作心理
7
消除学生的畏作心理,是推进课题研究的前提基础。我们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认真分析了学生畏作心理产生的根源,慎之又慎地对“症”下“药”,努力给予每位学生实质性的激励、引导和帮助,切实消除其习作畏惧心理。采取的消畏、激趣、维趣措施主要有:
(1)重建师生关系,拉近彼此距离。实验班教师经常利用课余时间,与学生接触沟通,不断强化在学生心目中的指导者、促进者、帮助者及知心好友的形象,提升学生对教师的认同感,继而使学生逐步喜欢上作文课。
(2)降低过高要求,开发表达潜能。认真贯彻新《课标》中关于作文教学的表述精神,取消条条框框,淡化表达技巧,切实把过高的、不切合学生实际的要求降下来。与此同时,为学生创造尽可能多的自由表达(含口头表达、书面表达)机会,开发其潜能,使之在通畅表达、自由表达的基础上,逐步实现有个性地表达。
(3)凭借活动激趣,优化习作情境。习作前的情境创设到位与否,直接影响到学生的习作质量。我们十分注重借助即时、简易、活泼、有趣的活动或游戏来优化习作情境。实践证明,诸如“猜硬币”、“做哑剧”等为学生所喜闻乐见的活动,能够有效消除学生的畏作心理,活跃学生的思维,诱发其表达欲望和兴趣。
8
(4)强化过程指导,教师下水示范。在写作技巧传授方面,我们始终坚持新《课标》提出的“精要有用”的原则,全力摒弃凭空说教,教师适时、适度地下水示范,为学生提供强有力的技法帮助和心理支持。
(5)坚持激励为主,增强习作自信。成功体验不足,也是学生畏作心理产生的一大根源。我们一贯坚持激励性原则,让每一位学生都获得充分的成功体验。做法有:A、口头肯定。即教师用语以激励为主,对于学生观察、积累、表达等环节的点滴进步给予即时、充分肯定。B、评语肯定。即习作批语以激励为主,在确立学生习作自信的基础上,委婉地提出修改建议。C、庄重肯定。对于进步较大或写作水平突出的学生,充分利用颁发奖状、奖品,在校刊《新芽》及雏鹰广播站上刊登、播发其习作等方式给予公开肯定。
2.努力丰富学生写作内容。
透视农村初中学生作文的现状,我们在反思作文教学的困惑之余,不难捕捉到问题的实质:农村初中学生封闭机械的校园生活在很大程度上屏蔽了他们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关注,剥夺了他们扩展生活外延、品味生活内涵的权力——生活底蕴的丧失,自然成了写作灵感枯竭的根本理由。农村初中生作文的悲剧实际上就是传统作文教学的悲剧。近年来,我们的作文教学正是由于忽视了以真实为原始生态
9
的生活作为学生写作的逻辑始点,才走进了一条令人悲哀的死胡同。学生生活阅历、情感体验、语言语汇、方法技能、人文思想等的匮乏,是学生习作中出现“编”、“抄”、“套”、“假”、“大”、“空”现象的最主要根源。唯有“厚积”,方能“薄发”。丰厚的积累是通畅表达、自由表达、个性化表达的基础。因而,我们高度重视培养学生自主体验、自主积累的意识、兴趣、能力及习惯。在帮助学生“脱贫”方面,实验班老师均采取多种措施来强化积累:
(1)抓观察,丰富生活积累。引导学生留心观察生活,每天主动将自己日常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记录在“我的发现”日记本和班级“流动日记”(班级公用)中。每周在班上进行“我的发现”、“流动日记”交流。通过观察、记录、交流,学生们不但占有了大量鲜活的第一手写作素材,而且切实感受到了时时处处有生活,自主观察、体验、思考、感悟、表达生活的意识、兴趣、能力、习惯得到了有效培养。
(2)抓体验,丰富情感积累。我们千方百计为学生创造尽可能多的亲历体验、角色体验、换位体验等机会,引导走出课堂,走出校门,走向大自然,去观察万物的兴替,去感受春天的气息,去欣赏鸟儿的歌喉,去调查环境的现状,去体验劳动的艰辛……学生的情感体验得到了丰富,对周边事物的感受能力也自然有所提升。
10
(3)抓读背,丰富语言积累。开展以“读背为手段、运用为目的”的读书教育活动,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如举行“好书推介会”、“美文赏析课”、“故事演讲竞赛”、“好词佳句背记竞赛”、“读书心得交流”等),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多背记、多积累,多交流、多借鉴,多运用、多创新,努力规范学生的语言,夯实通畅、自由、个性化表达的基础。
(4)抓致用,丰富方法积累。坚持学以致用,结合阅读教学、日常观察、社会实践、习作教学等教给学生一些精要有用的方法技巧(如观察方法、调查方法、积累方法、写作方法及习作修改方法等),提高学生观察、积累、笔述、修改的能力和质量。
(5)抓熏陶,丰富人文积累。认真贯彻“以人为本”理念,将教作文和教做人结合起来。凭借教师言行和教学内容,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切实增强学生的人文意识。
3.努力激发学生写作需求。
校园、班级文化氛围越浓厚,各类活动形式越多样,学生的精神世界就越丰富,自我表达的需求就越强烈。写作一旦成为内在的需求,学生从中体会到的必定是酣畅淋漓的快乐。我们高度重视适时激发和捕捉学生的习作需求,引导学生为“需要”作文,培养学生自能作文的意识。这方面,我们的思路和做法有:
11
(1)结合心健教育,引导需求。学生有了自己的喜怒哀乐,也就有了倾吐的需要。特别是当学生心情郁闷、情绪低落时,我们十分重视给予合理引导和疏导:如暗示其通过学校、班级“悄悄话信箱”或书信、日记等向他人倾诉、咨询。这样,既避免了学生产生极端的想法,又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一次练笔。
(2)凭借各类活动,揭示需求。A、文娱活动。如参加文娱活动后,写活动过程。B、班队活动。如召开主题班队会时,面向全班征集主持稿。C、征文活动。D、实践活动。如进行社会调查后,写心得体会或调查报告。E、公益活动。如为发起某项公益活动写倡议书。F、演讲活动。如竞选班委前写演讲稿。G、读书活动。如写读后感。
(3)针对即时事件,捕捉需求。即时事件中往往蕴含着极佳的练笔契机。我们十分珍视这一重要的课程资源。我们要求实验班教师自己真正做生活的有心人,随时随地留意季节时令变化、密切关注时事及偶发事件,敏锐地捕捉、开发、利用这些稍纵即逝的课程资源,将练笔需求显性化。如连续几天浓雾重锁,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观雾写雾;“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组织学生畅想太空旅游,抒写满腔自豪;“5.12”汶川大地震,震惊全球,举国上下抗震救灾,感动世界,学生有感而发……这些,均让学生切实感受到了时时处处有生活,只要善于捕捉素材,就不愁没有东西可写。
12
(4)利用文化阵地,激发需求。渴望自己及自己的习作被发现、被肯定,是学生固有的心理需求。而这一需求,恰恰是习作的最佳动力。我们高度重视发挥校刊、班刊、队刊、红领巾广播站、学习园地等校班文化阵地的作用,使其更好地为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服务,为全面育人服务:a)发动学生投稿,大量采纳学生来稿,为其创造成功体验;b)将这些文化阵地作为表彰学生的优秀习作、进步习作的宣传基地,奠定学生的习作自信。
八、课题研究成效
(一)提高了学生的习作综合素养。
学生在走进生活中开阔了视野,培养了关注生活、关爱生命的人文意识,以及认真观察周边事物、勤于攫取生活、勤于思考各种现象的良好习惯,积累了素材,成为生活的有心人。学生在描绘生活中,写真人,叙实事,表真情,抒实感,培养学生自能作文的意识、兴趣、能力、习惯以及对生活和习作负责任的态度,让学生成为生活的诚实人。学生在创造生活中,动手动脑,动眼动心,成为生活的小能人。学生在生活中学会作文,在作文中热爱生活,在提高生活质量的同时,认识生命的价值。
1.畏作心理基本消除,习作兴趣日趋浓厚。 表一:
13
调查时间 特喜欢 2006.9 2007.10 2008.10 3.3% 16.9% 33.1% 学生的作文兴趣程度调查结果 喜欢 10.5% 31.6% 58.6% 一般 28.4% 17.9% 6.8% 不喜欢 57.8% 23.6% 1.5% 课题研究以来,由于教学方法得当,学生们在生活作文过程中享受着成功,体验着快乐。在不知不觉中,学生觉得写作真的像说话一样简单,是在用笔代替自己的嘴说话。学生习作的兴趣提高了,习作的信心也增强了,对习作的畏难情绪亦在快速地消失。甚至,许多学生把写作当成了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要我写”逐渐地变为“我要写”。
2.学生观察习惯得到培养,观察能力继续提升。 表二: 调查时间 深入观察 2006.9 2007.10 2008.10 3.9% 20.4% 68.4% 学生的观察习惯调查结果 一般性观察 25.7% 61% 28.2% 不认真观察 70.4% 18.6% 3.4% 14
实验前,学生由于缺乏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和分析,因而才觉得无话可说,无从下笔。即使是会观察的学生也是走马观花一般,观察不深入、不仔细。研究过程中,学生有了浓厚的观察兴趣和观察自觉性,并能按照教给的观察方法获得具体的、有条理的材料,在观察过程中还加入了自己的联想和想象。
3.学生写作素材十分丰富,作文内容包罗万象。 表三: 调查时间 学生的写作素材情况调查结果 有丰富素材 2006.9 2007.10 2008.10 4.8% 30.4% 72.6% 有一定素材 34.8% 45% 25.9% 无素材 60.4% 24.6% 1.5% 学生不再为寻找写作素材而搜肠刮肚,他们的作文内容十分丰富,如记叙家庭生活情景,亲友团聚、节日趣事、各类生活风波,学做家务活等;描述校园生活景象,各类活动场景,捕捉精彩瞬间,记叙同学之间、师生之间发生的各种感人事件等;描绘家乡景色,旅游景点见闻感受,或描写天上云卷云舒,自然界风霜雨雪,天空阴晴变化等。
4.学生习作质量明显提高,持续发展后劲十足。
15
表四: 调查时间 优 2006.9 2007.10 2008.10 5.8% 43.7% 84.6% 学生的作文质量调查结果 良 23.6% 31.8% 9.3% 中 38.2% 14.2% 4.9% 差 32.4% 10.3% 1.2% 三年来的课题研究,学生的习作水平上了一个台阶,各实验班的作文成绩均比普通班高3-8分。学校创建了新芽文学社,印制了6期《新芽》校刊,发表学生文章300余篇,这些学生的作品不仅题材生活化,而且表现手法灵活,质量好,成了学校语文教学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班级学生的手抄报,可看性大,给学生吸引力强,举办的演讲比赛材料生动,有37篇学生文章刊登于《作文通讯》等报刊上,有50多人次获得各级作文比赛的奖励。如:陈宇的《一节快乐的活动课》入选到《21世纪中学生作文》,蒋康的《热闹的操场》发表在《作文大王》上,梁晴的《经受风雨也是一种幸福》发表在《学生文艺报》上,陈茂《将爱心传播,为生命祈祷》发表在《中学时代》上,张欣《坚强起来,困难不低头》发表在《初中生作文上》,雷浩《这就是我》发表在《成长先锋》上,李红刚《我“挂彩”了》发表在《作文通讯》上。这些成果都印证了我校“农村初中生活化作文教学研究”这一课题研究卓有成效。 (二)提升了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
16
三年来的课题研究,促进了我校教师队伍快速成长,从原来的“一支粉笔”、“一本书”的“教书匠”形象转变成“研究型、学者型”综合素质较强的一支教师队伍,教师的理论素养、科研水平、科研能力都得到了提高。课题组密切关注教育改革发展形势,不断批判地汲取和借鉴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科研经验,改变陈旧的教学观念,把握新课程改革的方向,与时俱进,使课程研究注入源源活水。教师跳出传统作文教学来研究作文教学,整体建构、开发“大作文教育系统”,全面健全完善活动支持系统、评价激励系统、校班文化系统等课堂教学系统之外的子系统,不断夯实“文外功夫”,从根本上全面提高了作文教学质量。教师懂得作文教学改革的规律,可以从理论的高度去引导学生分析、鉴赏生活中的美,适时地在作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去发掘生活中的美。另外,语文教师不再为教作文发愁,在生活化作文教学中,教师们在学生们充满个性和真情实感的表达中更能了解学生,走近学生的心灵,使教作文成为一种享受。 (三)总结了实用的习作教学经验。
课题组全体成员对课题研究过程做了较为详尽的记载,每个学期均认真进行了阶段小结,积累了大量有价值的习作教学研究第一手文献资料。同时,我们高度重视研究成果提炼工作,选编了“生活化作文研究”教学论文和案例。几年来,我组教师撰写了大量的生活化作文论文,其中有20余篇发表在各级报刊杂志上或获得各级奖励
表五:2007年至2008年语文组部分作文论文发表统计
17
姓名 杜科 李旭 论文题目 谈作文生活化的探索 报刊名称 教育时报 发表日期 2007.9 2007.10 浅谈作文教学中学生写作能百家作文指导 力的培养 邓明立 让写作回到生活实践中去 中国教育科研与实践 2008.3 李建华 小学作文教学的困境与对策 现代教育报 陈玲玲 浅谈作文教学中素材的捕捉时代教育 与分析 梁海军 沟通师生的桥梁 嘉陵教苑 2008.3 2008.5 2008.6 2008.9 梁海军 在生活中找“米”——学生读与写 写作素材的生成教学实践 陈华君 作文教学应在新课标理念指读与写 导下走个性化之路 杜朝阳 如何提高学生观察能力 唐焰清 让学生作文返璞归真 语文教学研究 中学语文教师 2008.10 2007.10 2008.2 (四)研发了生活化习作的校本课程雏形。
18
在实验班练笔规划的基础上,我们结合农村学校实际,于2008年2月,编辑了《学生练笔新例》。至此,生活化习作的校本课程雏形渐现。
(五)产生了意义较深远的辐射效益。
第一至三阶段,我们每学期均举行“重点课题研究汇报展示活动”,及时将研究成果在辖区推广。汇报展示活动内容包括:听评课、课题研究情况介绍、实验资料展示等。经过三年来的努力,作文生活化的理念和做法已为全辖区教师所认同,研究成果已产生了较大的辐射效益。
九、课题研究启示
(一)要贯彻“以人为本”。
作文教学是育人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教作文就是教做人,学作文就是学做人。作文教学只有真正贯彻“以人为本”,让出发点和归宿点回归到“人”,方不致被异化为“驯兽”。
(二)要秉承“求真务实”。
教学科研工作来不得马虎和虚假,只有始终坚持求真务实,才能取得真正的成果。
(三)要坚持“与时俱进”。
19
只有密切关注教育改革发展形势,不断批判地汲取和借鉴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科研经验,课程研究才不会走入“死胡同”。 (四)要苦练“文外功夫”。
要跳出作文教学来研究作文教学,整体建构、开发“大作文教育系统”,全面健全完善活动支持系统、评价激励系统、校班文化系统等课堂教学系统之外的子系统,不断夯实“文外功夫”,方能从根本上全面提高作文教学质量。
(五)要做到“持之以恒”。
只有正确对待课题研究中的反复现象,付出不懈的努力,才会有所收获。
十、主要参考文献:
1.刘国正主编的《叶圣陶教育文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8月第一版。
2.田荣俊主编的《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小学作文教学研究》,原子能出版社。2005年2月第一版。
3.《“关注需要 快乐作文”作文教学研究》 王育香 2004年6月人民教育出版社。
4.吴立岗著:《小学作文教学论》,广西教育出版社,1995年。
20
5.李杏保、陈仲梁著:《纵论语文教育观》,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9月。
6.姚竹青著:《姚竹青大语文教学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4月。
7.金加锦:《构建“生活作文”体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宁夏教育》,2001年第2期。
嘉陵区双店小学语文课题组
2009年3月20日
21
(一)务实、有序地实施课题管理
1.选拔精干队伍:我们严格以“务实、精干、敬业、敢闯、敢创”为基准选拔课题攻关小组成员。入选时,课题组成员平均年龄27岁,教龄在8至12年之间,均为本科或大专学历,其中嘉陵区骨干教师2人。全体成员均为师德纯、师风正、勤学习、善反思、肯钻研、有闯劲、观念相对较新、能力相对较强、业务相对较精、能吃苦耐劳且甘于寂寞的研究型教师。因而,课题研究中,与时俱进与脚踏实地、扎扎实实与开拓进取在认真严谨、实事求是的平台上实现了和谐的统一。
2.稳定研究局面:即在任何情况下,都要想方设法让课题实验研究坚定不移地继续下去。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遇到了诸多实际困难,如实验班教师更替、实验班学生变动等。基于对教育科研的执着,这些困难,我们均及时、理性、务实地予以解决,最大限度地保持实
22
验宏观策略及微观策略的延续性及有效性,有力地保障了课题研究的持续、顺利进行。
3.优化研究活动:即努力优化课题组集中活动。课题组集中活动的质量直接关系到课题研究的深度和效率。为增强课题研究的计划性、针对性、系统性和实效性,优化研究过程,课题组认真制定了较为缜密的总体“研究方案”,并务实地将课题实验总体目标细化为层次分明、切实可行的阶段目标,还据此设计了重点课题实验隔周活动安排表(每学期一份)。实验班教师也均结合实验班级实际,围绕课题组的“研究方案”,分别制定了实验班工作计划及实验活动安排表(每学期一份)。此外,我们还经常性地、认真深入反思各阶段课题研究的得失,不断务实地调整课题研究重心和策略,精心规划并努力优化每一次的课题组集中活动,积极为实验班教师开展一线实验工作提供理性决策和智力支持。课题组集中活动由各成员轮流主持。三年来,课题组共召开(组织)课题组成员会议4次,集体备课8次,听评课12节,理论学习10次,专题策略商讨5次,问卷调查4次,问卷调查数据分析会议4次,学生习作交流、编辑会议2次,阶段小结会议3次,论文、案例交流2次,课题研究总结会议1次,外出参加区际教研活动1次。其中理论学习与专题策略商讨等穿插在历次活动中进行。历次课题组集中活动均较为扎实有效。
23
4.关注研究全程:即最大限度地关注课题实验研究的全过程。课题组其他成员除了确保高质量地参与每次集中活动,在集中活动时为实验班教师提供建设性的意见及强有力地智力支持外,还密切关注具体实验策略的实施情况和实验攻关的进展情况,尽可能地多积累第一手价值型材料,认真验证反思实验宏、微观策略的有效性,在与实验研究各要素的实时互动中生成关于实验研究的理性决策,使“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这一教育理念贯穿于课题实验的每一个环节和细节中,真正成为课题实验的灵魂。
5.珍视调查反馈:即倍加珍视并谨慎使用“问卷调查”这一信息反馈渠道。为较客观全面地了解课题实验研究的进展情况,检验实验策略的有效性,及时发现课题实验过程中的存在问题,以便科学合理地调整实验策略,使下阶段的课题实验研究更具方向性、针对性和实效性,我们坚持每学期对实验班学生进行一次问卷调查。问卷共设计了25道题目,调查内容涉及:
(1)习作兴趣:包括是否对习作感兴趣,感兴趣的内容、体裁,感兴趣的程度,兴趣是否持久以及影响习作兴趣的因素等。
(2)对习作的自信心:包含对自己的作文是否满意及对自己作文的前景是否持乐观态度等。
24
(3)作文质量:包括作文篇幅长短,作文材料来源(是否存在“编、抄、套、假、大、空”及存在的程度),经常得到的等级等。
(4)语言积累运用情况:包括优美词句摘抄量、背记量,对摘抄、背记的目的性认识,积累意识,运用意识,运用能力,阅读面等。
(5)习惯:包括阅读习惯,观察习惯,积累习惯,运用习惯,自能作文习惯,修改习惯等。
(6)对作文的认识:是否认识到作文是表达自我和认识世界的需要等。
实验班全体学生在完全民主(匿名答卷),不受任何因素干扰(由非本班教师入班调查,要求学生按要求如实作答,教师不予任何暗示,学生互相不进行交流)的情形下接受调查。问卷调查结束后,课题组成员对调查数据中的重点指标作了细致深入的分析比较研究,对前阶段实验策略的可行性、实效性进行了务实客观地评估,由实验班教师执笔撰写了问卷调查报告,并据此提出了相应的整改措施。
6.重视业务充电:摆正课题实验总体方案这一“基本规划”和“与时俱进”间的关系。为最大限度地拓展课题研究视野,尽量缩短课题研究行为与课改精神及其它前沿教育理念间的差距,我们长期坚持“业务充电”,做到“虚心学习──理性反思──批判吸收──及时调整──与时俱进”,努力使课题研究永葆活力。
25
7.落实研究常规:践行边探索、边总结、边提炼、边推广策略。为使课题研究的受益面达到最大化,我们边探索、边总结、边提炼、边推广。每学期,均向全校上下如实展示课题研究的阶段成果。除定期展示习作指导课、评改课及学生的习作本、读书卡、手抄报、“我的发现”记录本、“班级流动日记”、问卷调查结果等外,还汇编学生《生活化作文集》等材料。我们坚持在第一时间内,将课题实验研究的阶段成果与广大一线教师分享,使之及早转化为“生产力”;也在第一时间内听取他们的建议,凭借彼此间的坦诚互动,使彼此的教育智慧及业务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2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banwoyixia.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2004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