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的基本策略之我见
作者:付金田
来源:《内蒙古教育·理论版》2015年第02期
摘 要: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一所学校发展的生命线,学校之间的竞争,是师资力量的竞争,是学校文化的竞争,是团队凝聚力、执行力的竞争,可以说没有良好的教师学科素养,就不会有学校的持续健康发展。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最终落脚点将回归到原点——教师专业素养的高低上。 关键词:专业素养 知识结构 质量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5)02D-0023-01 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是一项系统工程,至少涉及这样几个关键词:知识结构、专业技能、师德修养。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教师队伍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前提条件。 一、形成共识,启动教师专业素养提升工程
本人认为,教师学科专业素养的提升,至少包含三个要素,即知识结构、专业技能、师德修养。作为一校之长,对教师一定要有长远的规划,开展学校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的计划制订、宣传启动、培训指导、总结反思等工作,促使全体老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完善知识结构,切实提高教育教学实践能力,不断提高师德修养,将培训、实践、探究、互助有机融为一体,努力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二、重视过程,完善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策略 (一)构建学习型的和谐校园
1.让阅读成为教师的习惯。要求每位教师每学期至少要读一本教育专著、了解一种教育思想,写一篇读书心得,要努力完成从“教书匠”到“教育家”的转变。这就要求教师平时要自觉地加强业务学习,研读相关书籍、报刊和网站,写好摘记,提倡大家同写教育教学随笔,让阅读丰盈教师的精神世界。
2.让教师读写成为自觉要求。正所谓“读”是“写”的源泉,“写”是“读”的升华,读写结合,成长的步伐才会稳健。学校要充分利用校本培训的机会,向老师们示范讲解教学反思、教学案例、教育随笔以及教育叙事等写法,每学期末个人都要上交上述作品。 (二)搭建教师素养提升的专业平台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1.整合优质资源,加强校本培训。学校要充分发挥专家骨干的示范带头作用,请他们为全校老师开讲座,作报告,介绍经验,上示范课,带徒弟,搞科研。我们还要充分发挥各科室主任、学科组长的作用,组织管理常规教学、教育科研、教学改革、同组互助、教学竞赛,保证全体老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素养提升,技能提高。
2.充分利用网络,发挥信息技术优势。现在的学校大部分实现了电子化办公,实现了资源的高效共享,这是学校为每一位老师专业素养的提升搭建的技术平台和资源平台。学校要让老师利用网络,开展网络学习。
(三)加强常规教研,夯实专业根基
理论之树只有与实践结合,才能枝繁叶茂,四季常青。课堂教学是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的生长点。
1.扎实充分的集体备课, 要求定时间、定地点、定人员、定内容、定中心发言人。中心发言人事先要做好准备,对要讲的课程提出具体的目标、步骤、方法、重点、难点、注意事项。大家就难点、疑惑各抒己见,集思广益,完善补充,智慧共享,共同进步。
2.精益求精的课堂教学。要求全体老师每上一堂课,都要课前“五问”:三维目标如何实现?教学情境如何创设?怎样根据学情做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相互交流、自主学习?怎样实现探究学习?怎么实现合作学习?每一节成功的课堂,都是专业素养提升的坚实足迹。 3.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举办丰富有趣的教学活动,如练功课、过关课、创新课、基本功大赛、教学设计大赛、书法比赛、朗诵等,在活动中练功夫,长本领,得进步,实现专业成长、素质提升。
4.求真务实的教育科研。教育科研,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先决条件,学校要把科研意识植根于教师心中,明确教师科研任务,构建教研、科研一体化格局,牢固树立“教师是教育科研的主力军”,多角度、深层次地培养教师的科研意识。指导教师多角度、深层次地思考,努力寻找新思想、新观念、新方法。
(四)强基固本,积极探索教师专业培训新模式
为了发挥教师最大潜能,使每位教师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学校应在立足教师整体优化的基础上,创新素养提升模式,笔者认为,学校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教师进行培养。
1.培训内容要对症下药。学校领导要深入教师,会诊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广泛调研,了解教师的需求,把关键性问题作为培训的内容,不断调整培训内容,确保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前瞻性,最大程度让老师受益。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2.培训方式要不断创新。培训要树立现代培训观,引进新的元素,创新培训的模式,创建宽松环境,强化研训一体、以课代培、菜单式培训、互动交流、汇报成果,落实任务驱动,引导教师走“学习——反思——实践——提升”之路。
综上所述,我认为: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与其说是一个理论问题,不如说是一个实践问题;与其说是一个技术问题,不如说是一个理念问题。学校应搭建教师健康成长的舞台,促进教师的专业提升,助推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刘瑞林.新课改背景下的教育实践与思考[J].中国教师,2014,(
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