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XX文献综述

来源:帮我找美食网
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

文献综述(

2008

届)

题目:基于吉利汽车的中国汽车工业发展模式探讨学院名称工程学院指导教师赵超专业名称交通运输班级04级1班学生姓名夏俊学号200402111103

2008年1月22日

一、前言部分

世界汽车工业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尽管它属于传统产业,但却是国际性支柱产业,其世界“第一商品”的特点没有改变,在世界贸易中的作用还相当明显,在汽车工业发达国家的经济中依然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1]。目前全球汽车保有辆已达8亿辆,国际汽车市场主要表现出以下特点:轿车市场占据国际汽车市场的主导地位、国际汽车市场由少数跨国公司垄断、世界汽车出口格局没有改变、国际汽车市场的区域结构极不平衡[1]。各国汽车工业的主要发展模式可归纳为两大类:自主发展型和依附发展型[2]。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汽车工业走的是封闭的自主发展之路。改革开放后,“以市场换技术”、引进合资,成为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主导模式[1]。“市场换技术”战略是指:通过合资在出让市场的条件下,引进先进的产品技术,然后通过国产化吸收这些技术,最后实现自主开发[3]。事实证明,外资企业进入在促进我国汽车工业发展的同时,也使得国内汽车制造企业普遍依赖于跨国汽车公司,在发展模式上转向依附发展型[2]。自此,中国的合资汽车企业几乎失去了原有的自主研发能力,也没有成功的自主品牌。不管是生存还是发展,中国的合资汽车企业都显示出了危机和对外资更大的依赖性[3]。2002年中国汽车工业面对加入WTO后的冲击,发展迅速。但是从整体上看,仍然是一个国际竞争力较弱的产业[4]。自主知识产权已成为目前汽车业讨论最多的话题。吉利汽车公司作为近10年里迅速成长起来的自主品牌企业,能跻身汽车制造企业10强,始终坚持自主研发和创新是重要的因素[5]。本文从吉利汽车的发展策略入手,回顾几十年来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得失,探讨中国汽车工业发展模式。二、主题部分

2.1

吉利汽车的发展

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是国内一家民营轿车生产经营企业,始建于1986年,经过十九年的建设与发展,在汽车、摩托车、汽车发动机、变速器、汽车电子电气及汽车零部件方面取得辉煌业绩。特别是1997年进入轿车领域以来,凭借灵活的经营机制和持续的自主创新,取得了快速的发展,资产总值超过80亿元,现有员工近1万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1800余人。连续三年进入全国企业500强,被评为“中国汽车工业50年发展速度最快、成长最好”的企业,跻身于国内汽车行业十强。2.2吉利成功的简要分析

吉利汽车公司作为近10年里迅速成长起来的自主品牌企业,能跻身汽车制造企业10强,始终坚持自主研发和创新是重要的因素。吉利汽车车型设计、底盘从模仿起步,发动机、变速箱等通过模仿实现自给自足,一方面控制成本形成了价格优势,另一方面摆脱了合资配套企业牵制,掌握了企业发展自主权[5]。123从模仿起步屡败屡战,但却折射吉利“自主造车”精神和理念。引进国企技术专家和业内退休赋闲专家,带动吉利汽车零部件研发迅速发展。联合创新进行车型开发,使吉利整车造型彻底摆脱模仿,树立新形象。2.3对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现状分析

“以市场换技术”引进了大量外资,使得我国汽车工业在最近20年终于走上快速发展之路。但一系列问题也接踵而来。其中最根本的就是,合资汽车企业对外资强大的依赖性以及本身自主研发能力的退化。在发展模式上,转向了依附发展型。1国外品牌基本垄断市场来自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统计显示,2007年我国自主品牌轿车共销售124.22万辆,仅占轿车销售总量的26%。并且国内品牌汽车多数低档车,合资企业生产的国外品牌轿车则均为中高档轿车。同时国外汽车品牌在产品质量、技术含量以及售后服务等方面,普遍有良好的口碑优势,发展前景也更好。2跨国汽车公司实际已掌握合资企业的控制权有关政策规定,在整车和发动机合资企业中,外方所占股份不得高于50%,外国企业同一类整车产品不得在国内建立两家以上的合资企业。但事实上,由于跨国公司控制着品牌、技术与零部件采购网,拥有产品定价权等核心权利,中方在合资企业内基本无法与外资相抗衡。而陷入了外资实际掌控的不利局面。3依附发展型基本成普遍模式面对市场竞争愈演愈烈,大多数国内企业都在寻求与跨国公司的合资或者是继续合资。包括一汽、上汽、东风等国内主流汽车企业与相关跨国汽车公司的新一轮合资项目的年限基本上都是25~30年,这就表现出他们希望永远依附下去[2]。在一汽的合并和新建企业中,生产的基本都是国外品牌的产品,如丰田、日产、马自达。2.4

2.4.11对中国汽车工业发展方向进行分析

企业内部的发展趋势提高核心技术能力,完善企业内部管理。整合企业现有资源,重点开发科研能力,提高企业的竞争优势,进一步扩大市场占有率。同时,完善内部管理制度,降低内耗,实现效益净增长。2建立和健全新产品开发风险机制。企业要加强与科研机构和高校的合作,多掌握汽车工业的前沿技术和核心技术。建立新产品开发风险机制,勇于开发新产品。3培养各类人才,建立员工激励机制。人才是企业发展之本。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建立人才培养、选用和成长机制。4提高企业信息化程度。在产品研发、企业管理和销售中都要提高信息化程度。2.4.21国家对于汽车产业的政策及宏观调控的发展建议加速出台鼓励汽车消费的政策[4]。为了保持国民经济及汽车工业的高速发展,政府有必要尽快推出鼓励汽车消费的政策。2在政府支持下对汽车工业重大共用技术项目进行攻关。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最大瓶颈已经不是资金和市场,而是技术。中国汽车工业企业应当对汽车工业面临的技术革命有充分的认识,及时地介入有关研究。中国政府应当针对汽车工业中共用的重大新技术项目、基础研究项目组织联合攻关,同时制定有关政策,促进新技术的产业化。3加强宏观调控,防止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6]。一些地方和企业千方百计想挤进汽车这一黄金领域,导致供过于求、库存增大、价格下跌、企业利润减少,如果按照目前的投资热情发展下去,多数投资厂商都会面临产能无法充分发挥、资金压力比较大的考验。一部分企业必然要在市场竞争中被淘汰,将导致工人失业、企业破产等严重后果。因此,如果调控得当,有可能避免产能过剩的局面。4运用WTO有关机制保护中国汽车工业[4]。随着进口关税进一步下调,配额不断增加,国内汽车贸易体系对外国公司的进一步开放,中国汽车企业面临着更加严峻的竞争形势。因此,运用WTO有关机制保护汽车工业,主要应着眼于汽车零部件工业,通过对关键性汽车零部件产业损害监测,及时对有关企业提供保护。2.4.31中国汽车工业的整体发展趋势要坚持自主开发。要削弱对外资的依赖,逐步增强自主研发的能力,只有掌握核心技术,创出民族品牌,中国汽车才能真正融入世界汽车工业的主流。2绿色制造,节能减排[7]。从生产制造、材料、工艺方面都要是环保的,要考虑个部分能否回收再利用。将生产清洁汽车、节能减排作为生产主题之一。3大力发展汽车服务业。汽车服务业已成为继汽车销售之后最大的利润源。中国汽车工业应给与相应的重视,发展好美容保养、金融服务、保险服务、租赁服务等新兴服务项目,以高质量吸引消费者,在汽车后市场上赢得先机。三、总结部分

3.1

小结

“以市场换技术”引进了大量外资,使得我国汽车工业在最近20年终于走上快速发展之路。但也导致了合资汽车企业对外资强大的依赖性以及本身自主研发能力的退化,在发展模式上,转向了依附发展型。民族轿车品牌只有红旗、中华、吉利、奇瑞等少数几个,其产量总共不到国内轿车总产量的30%。3.2

1当前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模式

依附发展型基本成普遍模式,跨国汽车公司实际已掌握合资企业的控制权面对市场竞争愈演愈烈,大多数国内企业都在寻求与跨国公司的合资或者是继续合资。包括一汽、上汽、东风等国内主流汽车企业与相关跨国汽车公司的新一轮合资项目的年限基本上都是25~30年,这就表现出他们希望永远依附下去[4]。并且,由于跨国公司控制着品牌、技术与零部件采购网,拥有产品定价权等核心权利,中方在合资企业内基本无法与外资相抗衡,进而陷入了外资实际掌控的不利局面。2民营自主品牌自主研发意识强,管理灵活,产销量逐年递增以吉利汽车为代表的民营自主品牌自主研发意识强,管理灵活,产销量逐年递增。民营企业都有获利的强烈愿望。没有外资的技术扶持,就有了不创新就死亡的危机意识。同时民营企业在生产决策过程中,较少的受政府干预和其他方面的控制,更自主,更灵活,也更具有创新精神。虽然产品多为中低档车,但因其价格优势,在国内外市场上已崭露头角。3.3

3.3.11对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模式的几点建议

国家政策的作用鉴于我国汽车工业在国际中的竞争能力还相对很弱,作为一国支柱性产业,国家在政策上应给与更多的支持和引导,保护其良性发展。2能力。3培养有民族特色的健康的汽车文化,引导和鼓励正确消费。企业之间相互协作,开创互利共赢的良好局面同外资的合作过程中,不仅仅着重于赢取丰厚的利润,还要培养起强大的技术力量与自主研发3.3.21各企业在政府倡导下,利用各自优势对汽车工业的重大共用技术项目一同进行攻关。政府应当针对汽车工业中共用的重大新技术项目、基础研究项目组织联合攻关,同时制定有关政策,促进新技术的产业化。可大力减少各自研发所造成的时间与资金的重复浪费。2防止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一些地方和企业千方百计想挤进汽车这一黄金领域,导致供过于求、库存增大、价格下跌、企业利润减少,如果按照目前的投资热情发展下去,多数投资厂商都会面临产能无法充分发挥、资金压力比较大的考验。一部分企业必然要在市场竞争中被淘汰,将导致工人失业、企业破产等严重后果。因此要避免产能过剩,实现汽车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四、参考文献

[1]郑爱珍.论中国汽车工业发展模式的选择[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4,14(12):118-119[2]陈金波.当前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模式问题分析[J].华东经济管理,2007,8(21):59-63[3]刘和东.中国汽车产业的路径依赖与自主创新研究[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0(7):23-25[4]赵英.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趋势及对策[J].中国工业经济,2003,4(4):18-24[5]施勇峰.吉利汽车研发转型变迁:从模仿者到创新者[J].杭州科技,2007,(1):59-61[6]武博.从国家竞争优势论看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方向[J].经济论坛,2007,10:80-82[7]杨絮.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新方向[J].世界汽车,2007,8:12-13[8]史沛涛;贾秀花.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思考[J].现代企业教育:2005.07[9]陈剑影.OEM——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另一种模式[J].经济技术,2002,9:26-28[10]贾可.中国汽车调查[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11]QinghuaZhu,JosephSarkisandKee-hungLai.Greensupplychainmanagement:pressures,practicesandperformancewithintheChineseautomobileindustry.15,Issues11-12,2007,Pages1041-1052[12]KellySimsGallagher.Limitstoleapfrogginginenergytechnologies?EvidencefromtheChineseautomobileindustry.EnergyPolicy,Volume34,Issue4,March2006,Pages383-394JournalofCleanerProduction,Volume五、导师评语:

中国的汽车工业一直是一个畸形发展的状态,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表现出对合资汽车企业依赖性,几乎失去了自主研发能力,也没有成功的自主品牌。吉利在这个历史背景下脱颖而出。在文献综述中,夏俊同学从吉利汽车的发展策略入手,回顾几十年来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得失,进而探讨中国汽车工业发展模式。文献综述主要考查学生查阅文献的能力,在这个部分,特别是外文文献的查阅和翻译方面,夏俊同学有良好的表现。

签字:

六、学科意见

年月日

签字:年月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