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文化及舞蹈创作之我见
姜涛(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艺术团山东临沂276000)
摘要:舞蹈是一种人体动作的艺术,这个人体动作,必须是经过提炼、组织和美化了的人体动作--舞蹈化了的人体动作。舞蹈是以舞蹈动作为主要艺术表现手段、着重表现语言文字或其他艺术表现手段所难以表观的人们的内在深层的精神世界--细腻的情感、深刻的思想、鲜明的性格,和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以及人自身内部的矛盾冲突,创造出可被人感知的生动的舞蹈形象,以表达舞蹈作者的审美情感、审美理想,反映生活的审美属性。
Abstract:Thedanceisonekindofhumanbodymovementart,thishumanbodymovement,mustbeaftertherefinement,or-ganizedandbeautifiedthehumanbodymovement--Thedancehasmeltedhumanbodymovement.Thedanceistakethedancemovementsasthemainartisticperformancemethod,displaysthelanguageandwritingortheotherartisticperformancemethodinstitutewithdifficultyapparentpeople'sintrinsicin-depthinnerworldemphatically--Theexquisiteemotion,theprofoundthoughtthatthebrightdisposition,withbetweenthepersonandthenature,thepersonandsocial,thepersonandthepersonaswellasthepersonowninterior'scontradictoryconflict,createmaybythepersonsensationvividdanceimage,expressesdancesau-thor'sestheticemotion,estheticideal,reflectionlifeestheticattribute.
关键词:舞蹈舞蹈文化舞蹈创作
Keywords:Dancedanceculturedancecreation
【中图分类号】J6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069(2009)-05-0147-02
会和人生逼近,同时,在表现形式和手法上也已突破了传统的樊篱模式,越来越显示出全方位的审美多维探索的趋势。可是,遗憾的是真正从内涵上切入到当代人的生命精神动态之中,准确地揭示出当代人的深层心理,深刻地呈示出当代人特定生存状态的作品仍不多见。也就是说,尽管舞蹈作品数量很多,表现形式也非常多样,然而真正称得上体现了艺术地掌握世界的核心和精髓———表现和触及人的灵魂的舞蹈作品还为数极少,从而使我们舞蹈艺术的当代性文化品格,及其审美的社会效应和美感效应相当程度地削弱。实践再次证明,舞蹈创作若不着力于触及人的灵魂,不仅其作品绝难进入更高艺术层次,而且舞蹈也就摆脱不了被人们视为“小儿科”的阴影,那也就只能沦落为真正缺乏“舞蹈本体”独立意识的附庸者地位。
原本,艺术审美本性的真谛,就在于对人生的整体观照,通过对人的灵魂追索,抑浊扬清以肯定真善美,否定假恶丑,系文艺应有之义。然而,也许是市场的发展来势过于迅猛,舞界迫于求生应变,不得已屈从于经济“场”的游戏规则,舞蹈审美文化的人文精神相对地虚化、弱化;以至部分舞界人士经不住资本与文化交换逻辑的压力与诱惑,甚至出现了以单纯迎合和满足文化消费的享乐主义的舞蹈文化形态。个人认为,对于这种在商品大潮冲击下,需要有一个适应和调整过程中暂时出现的审美文化本性的消解现象,既可理解但又必须正视。因为这种倾向于感性欲望的舞蹈文化现象的出现,固然有一定的客观的、历史的原因,但又与舞界主观自
进而还应极其清醒地意识到,舞蹈作为一种文化的历史的现实存在,而今的舞蹈编导正肩负着承前启后的文化创造者和文化传播者的神圣职责。为此,编导必须有一个明确的审美创造的坐标:要为舞蹈文化的历史承续创造些什么?传播些什么?准备将当代舞蹈文化引向何方?因为编导的创作过程,即艺术思维的过程,就是编导的审美态度、审美价值观在舞蹈这一精神物化产物体现中的意识过程。故而,不论编导自身的自觉程度如何,其结果都具有一定的精神意识的文化指向性。这正是一个舞蹈编导应该具有的,并须加以严肃思考的文化观念的。
应该说,改革开放20年来,舞蹈创作已大大地向前了,无论在题材和上,都已冲破了长期存在的禁区,而越来越向丰富多彩的社
身缺乏坚定的审美理性原则,面对主义迭出的异质文化,在文化观念上摇摆于似是而非莫衷一是的状态不无关联。
诸如,而今改革开放,艺术创作中的排他性思维已被包容性思维所取代,多元文化因素并置的格局已经形成,虽不再必须“以道代文”,有了相对宽松的文化环境,但是,是否也就不再需要“明道”而“缘情”,仅仅只要以“生存愉悦”作为当代舞蹈文化追求的最高目的呢?又如,强调舞蹈审美自律性,重视舞蹈文化形态存在的个性特征,但这是否就等于可以将舞蹈的社会依存性与艺术的独立性相互割裂,而不再依据艺术世界与实在世界的关系来作真伪的判断,仅仅只要按照西方形式本体论的艺术观,不问作品表现的
(下转第149页)
用简明的话来说,舞蹈是一种人体动作的艺术。另外,由于人体动作不停顿地流动变化的特点,它必须在一定的空间(舞台或广场)和一定的时间中存在;而在舞蹈活动中,一般都要有音乐的伴奏,要穿特定的服装、有的舞蹈还要手持各种道具,如果是在舞台上表演,灯光和布景也是不可缺少的。所以,也可以说舞蹈是一种空间性、时间性和综合性的动态造型艺术。
从宏观上讲,舞蹈存在的根本意义和价值,及其表现的目的和要求就在于:显现人类生存的样式和自我完善的方式。这就是我们应该明晰确立的舞蹈文化观。
所以,要讲舞蹈本体的追求,首先要服从于整体地观照现实的、的人和人的生活这个艺术审美文化的界定;要讲舞蹈的审美创造,首先要服从于艺术地表现的、的人和人的生活本相的整体规律。换言之,要把舞蹈置于文艺这个大系统的分支系统中,在艺术地掌握世界和人生的这个艺术本质要求的前提下,进而去探求舞蹈艺术自身的审美创造的特点和规律。这就显而易见,无论是舞蹈创作的标准,舞蹈批评的尺度,都必须有一个美学的历史的观点,既要遵循美的创造规律,用舞蹈艺术本身的尺度来衡量,同时,又要把舞蹈编导、舞蹈作品放到特定时代的、社会的历史环境中去考察,以检验其是否已达到思想性、真实性与艺术性三者融合的美学理想,而不能摒弃文化的视角,文化创造的基本规律,仅仅只从“舞蹈本体”的结构、知觉形式上来作为舞蹈审美本性衡定的惟一标准。
-147-文化广场
射力和影响力。
三、深入持久地开展艺术教育活动
现阶段艺术教育作为实施美育的内容和主要途径,是促进个人成为一个和谐自然、理智健全的社会人,对人想象与创造力的培养以及身心的熏陶感染作用已无需证实。作为本世纪最伟大的自然科学家、社会活动家以及思想教育家的爱因斯坦坚信,正是作为听觉艺术的音乐的神韵,启迪了他的智慧,激发了他的想象灵感,从而对他追求真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艺术教育的熏陶,对进一步在大学生中普及文化艺术,开展艺术教育活动是一个有力的推动。那么,如何深入持久地开展艺术教育活动呢?
奖。
文化
1)学生合唱团参加上海市布谷乌学生音乐节合唱比赛获一等2)学生书画组参加上海市第三届青少年书画大赛上邱振德、
杨玮玉等同学获得三个二等奖、五个三等奖、二个优秀奖。
3)邱振德同学获国际生态旅游及这年美术设计创作比赛世界
赛银奖,张冰冰、徐以新两位同学荣获世界赛一等奖。
4)学生舞蹈团参加上海市金孔雀学生舞蹈节,获三等奖并获
得优秀组织奖。
5)礼仪队30名同学参加了上海市第七届武术博览会开幕式,
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
l、吸引学生、广泛参与校园艺术教育活动内容。应密切配合学
校教育的要求,适应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尊重学生的愿望,着眼于吸引学生广泛参与。由于学生们的可塑性和群众性很强,因此,在教师的组织发动下,他们很乐意参加这类活动,并且兴趣相当高。使他们在参与艺术活动中得到锻炼,受到启迪,这是校园艺术教育活动取得实效的关键。
可。
6)学生管乐团在申本总结会、“12.9“歌咏会以及答谢社会各
界茶话会的演出博得各届的好评。
7)上海市艺术节“天天演”舞台上展示了校管乐团的风采。8)参加上海市劳动模范表彰大会开幕式演出,得到领导的认
对于这类参加艺术团队活动的同学,应积极宣传扩大其影响。如张贴“光荣榜”、陈列奖品、做经验介绍等,这既是对“成功”学生是一种鼓励,更重要的是为其他学生树立榜样。从而使艺术教育活动能够吸引更多的参与者。学校还应注意一一在普及的基础上抓好提高,从而让校园艺术教育活动长盛不衰。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当今世界的竞争,说到底是包括文化在内的综合国力的竞争。我们的城市已经提出了科教兴市的主战略。而这一战略的战略重心就是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加强校园艺术文化建设的任务还相当艰巨。我们要抓住机遇,转变观念,以培养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把艺术教育活动蓬蓬勃勃地开展下去。不断攀登文化艺术的台阶,让我们的大学生心灵更充实,生活更美好。
2、精心组织、常搞常新
要充分利用学校、社区等现有阵地和力量,精心策划和组织形式多样的艺术教育活动,尤其是知识性、参与性强的活动。如歌咏会、演唱会、影视沙龙、话剧戏剧、模拟配音、智力竞赛、讲座研讨等等。同时可结合校艺术节、科技会等节庆开展相关活动。使艺术教育、艺术活动常搞常新,形成系列,成为学生关注的热点。
3、推出成果,扩大影响
积极参与艺术教育活动,可以增长见识,受到熏陶,得到提高。这些有益的艺术活动和实践,增强了学生的各种能力,一部分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和老师的指导,通过艺术活动中取得成绩,脱颖而出。
例如我校艺术团2005~2008年曾获得的成绩:(上接第147页)
“意义是什么”,而只要问“文本是如何构成的”所谓创作的评判原则呢?等等这些在“原则”文化观念支配和下的创作思想观念,也必然从创作实践中反映出来:其一,认为只要好看、只要美、只要让人快乐,就是“好舞蹈”;其二,认为只要能使“舞蹈本体”全方位的调动起来,任意借题发挥而寻求得“可舞性”,充分展示了舞蹈演员的功能性技巧,就是“好舞蹈”;其三,认为只要是体现了舞蹈的“纯粹性”,形式构成有“创意”,即使是舞蹈文化语境令人费解,甚至产生歧义,也还是“好舞蹈”。于是,文艺本应以状写人生显示灵魂占主导地位的特点,则黯然失色。或以演员本色的“青春美”,千篇一律的“露肚”畸趣,来廉价获取所谓“市场化”的“轰动效应”;或以技术取代艺术,作品思想内涵则虚晃一枪,艺术形象则肢解割裂,尽显演员腰腿功夫;或以个人主观臆想构成模糊而纷乱的形象,表现所谓哲理的、超体验的、令人艰深莫测的内涵,以至纯粹个人心灵的矛盾、命运的感叹,以先锋的艺术形态和风格,以自恋自足为特征的舞蹈作品也时有出现。其结果,一是将舞蹈直接转化为服务于娱乐、消闲的商品生产;二是以“玩”艺术的方式去“玩”舞蹈,消解了舞蹈对社会对人生的关注。这才真正是该引起我们舞界警觉和反思的“本体”解构的隐患。
诚然,我们也不能因此而以偏盖全,在这复杂交织着多元文化的空间,仍有相当一部分舞蹈编导本着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坚持努力创作出以蕴含思想内涵的形态为标志,以高雅文化品位和意趣为依归,以精神审美规范为主旨的舞蹈作品,仅以近期而言,舞蹈《走、跑、跳》就是其中的突出的代表作之一,它的诞生,立即赢得了
从普通观众到舞界同行的一致赞誉。
话说回来,要做到这点确非易事。比如,诸如披着黄绸、踩着
黄绸就是祖国的“黄河之子”,披着红绸再端上军帽就是拥军爱兵的“军嫂”等,这一类“思想大于形象”的虚幻宏大的舞蹈作品,其不成功的要害并非是没有发挥“舞蹈本体”的功能,恰恰相反,正是“舞蹈本体”功能的发挥缺少了人的灵魂。当然,从另一个角度也可以说,导致这些作品概念化、公式化、雷同化的弊端是由于编导缺乏深入生活。但是,深入生活的关键是什么?关键就是要深入人心,即深入地去捕捉活生生的人的灵魂。因此,殷切期待我国舞界真正能以立足时代的文化自觉,去最大限度地发挥舞蹈本体的功能和效应,使舞蹈文化在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进行中,坚挺地占有其令世人瞩目的一席之地。
-14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