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学生礼仪文化教育的功能及实现路径
作者:郑攀登
来源:《商情》2015年第51期
【摘要】大学生礼仪文化教育具有提升综合素质的作用,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探索礼仪文化教育功能的实现路径成为解决大学生礼仪文化教育现存问题的有力举措。 【关键词】大学生;礼仪教育;功能;路径
礼仪是人类文明的产物,是人们进行社会交往的行为规范与准则。作为文明古国的重要瑰宝,礼仪文化源远流长,在不断融合发展中逐步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促进文化繁荣、对外交流合作,维护社会稳定,调和人际关系起到了重大作用。伴随着经济发展,人际交往日益频繁,礼仪规范作为个人之间、个人与群体之间的沟通纽带,作用更显重要。当前,培养素质全面的人才成为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任务,而人文素质教育成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础。大学生作为教育事业人才培养的对象,肩负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使命,在接受专业学习的同时,需要结合社会需求和文化传承,不断提高自身的修为和人文素养,做到明礼守信、文明礼貌,进而发展为本领过硬、品格高尚、素质全面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大学生礼仪文化教育作为人文素质教育的推动力量,具有深远教育意义。为此,研究大学生礼仪文化教育的功能及其实现路径,显得尤为必要。 一、大学生礼仪文化教育的功能
“礼”作为德行修养的支点,其伦理内蕴不仅是道德教育的有益载体,更是维护社会秩序的基本准则,也是民族形象的标杆。大学生作为接受科学文化知识的主体,肩负着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使命,从小也都在经历着礼仪文化的熏陶。基于礼仪是一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文化现象,也是在生活中时常出现的行为习惯,大学时期开展系统的礼仪文化教育,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时刻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进而逐步内化为一种行为自觉和品格修养,外显为礼仪教育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管理价值。因此,可以说,大学礼仪文化教育蕴含着培育通识人才、促进个人和社会发展的诸多功能。 (一)德育功能
大学礼仪文化教育围绕人开展行为规范教育,进而形成稳定的涵养和品格,具有德育功能。礼仪教育通过知识传授、言语劝说、行为评价、氛围熏陶等形式对学生进行思想内化影响,引导学生摒弃不良习惯,比照公共道德标准要求自己,朝着合乎公众认可的方向迈进,进而产生符合教育目标的德育效果。人文素质教育即培植人性的教育,如同礼仪教育,二者既具有共同的目标追求,又能相互促进,在教育实践中,都有助于推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彰显大学生德育教育的价值。大学生礼仪文化教育能促进学生们讲文明、守礼节,营造友善、和谐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的校园文化氛围,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具备维护社会稳定发展的的思想政治效益。
(二)促进个人发展功能
礼仪就是教人怎么做人、怎么敬人的规定,是一门社会学,或者说是社会交际学。大学校园具有社会属性,学生们步入大学生活,刚刚成年,很快还要面临就业,需要处理的人际关系增多,尤其是在处理同学关系、工作关系上,人文能力需要不断提高。礼仪文化教育向学生传授人际交往知识,帮助学生积累正确的交际礼仪,提升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进而产生促进个人顺利发展的经济效益。 (三)促进社会发展功能
基于礼仪本身具有的政治、经济、文化价值,在生活中对人的成长和发展具有实用性,自然会受到需求者的重视。在大学期间开展系统的礼仪文化教育,普及礼仪知识,明确礼仪规范,既能促进校园管理活动的有序进行,也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遵守社会公德和社会秩序,促进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进而实现管理价值。 二、大学生礼仪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
学生自幼都在传统道德的熏陶下接收礼仪教育,但基于升学压力,很少接收到系统的礼仪规范教育,进而出现礼仪文化下的个人涵养参差不齐现象。诸如公共场所举止不雅、用语不文明、随意插队等等。这影响着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有违社会公德,与现代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极不相称,亟需通过人文素质教育、礼仪文化教育提升学生素养。但是,当前的大学礼仪文化教育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重视程度不够,缺乏系统的教育体系
大学教育在发展中逐步形成了专业教育机制,传统思维模式驱动下更加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多以专业教育为主,对大学礼仪文化教育的重视不够。尤其是理工科高校,本身就需要强化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却多以选修课的形式了结,辐射面和熏陶范围狭窄,不利于全体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二)功利色彩浓厚,人文关怀不强
当前大学教育非常注重内涵式发展和人才质量的培养,也不断的推行教育改革,力争塑造德能兼备的人才。但是大学发展要面临诸多指标考核,容易陷入功利主义模式,忽视对人才教育的人文关怀。
(三)教育形式单一,教育效果不明显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礼仪本身是一种规范,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大学生礼仪文化教育多以课堂传授为主,学校环境特定,教学形式单一,实践操作较少,缺乏趣味性,对学生思想境界的提升、人文能力的增强效果不明显。
三、大学生礼仪文化教育功能的实现路径
大学生礼仪文化教育在提升学生自身综合素质、促进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和繁荣发展、营造文明和谐的社会氛围上有着重要功能。大学生作为可塑、可为青年,面向社会化、国际化环境下的人才需求,需要接受系统的礼仪文化教育。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加强大学生礼仪文化教育,培养具备高尚情操和涵养的综合人才。 (一)将礼仪文化教育纳入人文素质教育的必修范围
大学教育本身就是传播知识和文化的教育,而礼仪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加上大学生入校前礼仪水平的差别,开展系统的大学生礼仪文化教育就显得尤为必要,也应当纳入人文素质教育必修课程体系。首先,可以立足大学生良好习惯养成性教育安排,在大一上学期开展礼仪规范系统性教育,在大一下学期开展礼仪文化实践教育,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促进教育效果的实现。其次,要丰富礼仪文化教育的形式,借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多重方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做到寓教于学、以赛代练,促进教育效果的提升。再次,要完善礼仪文化课程考核评价体系,采用理论知识与情境模拟考核相结合的形式,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二)以校园文化建设为载体,释放礼仪文化教育潜力
校园文化发展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校园文化在不断发展中逐步积淀,形成了一定的特色,如学风、校风、校纪等等,对规范学生在校行为,树立文明守礼的风貌创造了人文环境。其中,具有管理、约束效能的大学制度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构成要素,对校园文化发展、校园秩序维护、校园和谐氛围塑造具有促进作用。礼仪作为行为规范与校园制度文化具有形式的交叉和内容上的契合,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有助于大学生礼仪文化教育潜力的释放,促进礼仪教育效果的实现。当然,校园文化会在建设和完善中不断升华,进一步反作用到校园人文环境上,为礼仪文化教育创造有利条件。 (三)发挥高校教师在礼仪文化传播中的带动作用
正所谓“学为人师,行为世范”。高校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言谈举止会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教师对礼仪规范的遵守可以带动学生对礼仪规范的重视,起到带动一片的效果。为此,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发挥高校教师的带动作用。一是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挖掘教师榜样力量。通过长期的师德师风建设,提升教师的礼仪文化水平和修养,反哺到学生教育中。二是丰富师生校园文化活动,在活动中传播礼仪规范。师生共同参与的校园文化活动,活动形式、内容上具有“礼”的规范,有助于礼仪文化的传播,收到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1]李荣建.社交礼仪[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9
[2]陈桂蓉.中国传统道德概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131 [3]桂署钦.大学人文素质教育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35 [4]向成喜,文锋.礼仪与师德[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4 [5]冯刚,柯文进.高校校园文化研究[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3:20 作者简介:
郑攀登(1985.09-),男,武汉工程大学职员,班主任,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