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临港新城控制性详细规划》内容提要
前言:
根据上海市政府于2004年1月批准并实施的《上海市临港新城总体规划(2003-2020年)》,临港新城的发展定位明确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托集装箱国际深水枢纽港和国际航空枢纽港发展成为社会、经济、文化和生态环境高度协调、功能完善、充满活力的综合型滨海新城和具有辅城地位的战略重点发展区域,并成为以现代装备制造业为核心的重要产业基地之一。
为了满足临港新城工业园区重装备产业用地的需要,上海临港经济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根据临港新城总体规划要求,实施了临港新城重装备产业区围滩造地工程。工程圈围顺堤沿-2m(吴淞高程)线布设,顺堤长6896.9m,西侧堤长512.4m,东侧堤长312.0m,圈围成陆约3.01k㎡(合4518亩),将为上海沪东重机、上海电气集团、上海大众汽车等一大批大型企业落户临港新城重装备产业区提供必需的土地资源。
与此同时,企业相应所需的码头岸线的规划建设也迫在眉睫。根据《上海港总体规划(2003~2020年)》(送审稿)芦潮港以西8.0 km作为港口岸线,重点拓展临港产业功能,配合临港新城和洋山港的建设,规划布置货运码头、公务码头、陆岛交通客运码头岸线。
为适应临港新城工业园区经济发展对水上运输的要求,明确临港新城港区的发展方向,确定临港新城港区的规划目标和功能定位,指导和规范临港新城港区岸线的利用和开发,充分发挥港区综合物流功能和临港新城产业功能,促进临港新城总体规划目标的实现,上海中交水运设计研究有限公司受上海临港经济发展(集团)有限公司的委托,在有关方面的配合与支持下编制了《临港新城港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一、 规划港区建港条件的分析研究
该港区属强潮海域,水流急,含沙量高,浪大是港口建设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为此,对其自然条件、现状进行了详实调研分析,进行了潮位、潮流、泥沙、波浪现场观测,着重对海岸演变和潮流、泥沙及波浪对规划港区可能出现的影响进行了科学、合理地分析研究和评价,对规划港区建设5000吨级码头的可行性进行了论证。
(一)、岸滩演变和海床稳定性分析
历史上南汇咀在长江丰富的泥沙供应下不断向海淤涨。历史时期兴建的海塘忠实地记录了南汇海岸变迁的历史过程。可见不同时期的淤涨速率是不同的,而且期间也曾有过停顿或冲刷
上海中交水运设计研究有限公司 2006.11
1
上海临港新城港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内容介绍)
时期,但向海推展是南汇咀海岸发展的总趋势。南汇咀处在长江口和杭州湾的交汇处,水流和泥沙条件比较复杂。因受长江口下泄沙量和长江入海汊道分流分沙变化的影响,南汇咀岸滩地形曾出现过多次冲淤转换,表现为南汇东滩和南汇南滩常呈现此冲彼淤的交替变化,即东滩冲南滩淤,南滩冲则东滩淤。南汇咀岸滩的前端因此而发生往复性摆动,故此俗称“摇头沙”。
追述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历史,南汇咀经历着一个由冲转淤的过程。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南汇咀芦潮港一侧滩地处在强烈冲刷状态,当时0米等深线贴岸而过。岸线靠修建的丁坝和顺坝等海工建筑物来抵御强潮和风浪对海岸的强烈侵蚀,-5m等深线亦在当时修建的丁坝坝头前沿经过,当时芦潮港验潮亭建在海堤外-6m水深的海中,如今早已成为陆地。至1983年后,南汇咀南滩开始由冲转淤,淤涨速度逐年加快,表现为0m以上的滩地不断展宽,以-5m水深线为代表的水下斜坡随之向海推进。1985~1990年,芦潮港断面0m和-5m等深线分别外推了70m和270m;在新开港断面0m、-5m等深线分别外涨了20m和480m。
1990~1996年间,水下滩坡继续外涨,而-7m~-8m等深线以外的平坦海床则开始由淤转冲。1994年开始,南汇咀两侧滩地开始大规模的人工促淤造地工程,0m以上滩地大部分被圈围,相继上马的工程有南汇东滩的一、二期,人工半岛一、二期以及南汇南滩的东临港围垦和西临港促淤工程,被围滩地面积达22万亩,近150km2。如此大规模的促淤造地工程其所产生的影响,一是固定了南汇咀东0m线以上滩地的边界,这在相当大的程度上稳定了“摇头沙”的摆荡范围;二是阻隔了南汇咀附近水域滩槽水流和泥沙的交换,削减了沿岸水体的泥沙来源,降低了含沙浓度;三是筑堤后原先大量进滩水流被阻,加强了堤前水流强度,有利于堤前海床的冲刷。
在这种水沙环境下,地形变化的反映是:堤前滩地变窄,滩坡变陡,表明目前已处在大规模围地工程后期水下地形的稳定调整阶段。这就给码头的建造提供了一个较稳定水深的水域条件。
(二)、自然条件对临港新城港区的影响
影响港口建设和营运的气象因素有风、雨、雾和冰,海象因素主要有潮流、近岸海流和波浪。
临港新城规划港区不宜作业因素标准见表1。
表1 港区不宜作业因素
项 目 标 准 上海中交水运设计研究有限公司 2006.11
2
上海临港新城港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内容介绍)
风 雾 降水 波浪 风速>6级(≥13.9m/s) 能见度<1km 日降水量≥25mm 横浪H1/10≥0.6m,顺浪H1/10≥0.8m,T≥6s
通过上述岸滩演变和海床稳定性分析和自然条件对临港新城港区影响的分析为规划港区5000吨级码头的建设条件提供了依据。
二. 规划港区码头总平面布置的试验研究
规划港区码头工程的建设势必造成规划区域潮流、泥沙、波浪运动和泊稳条件的变化。因此,对规划港区码头总平面布置进行了相关试验研究。
主要试验研究有:《上海临港产业区5000吨级码头潮流、泥沙整体物理模型试验研究》(2005.1)和《上海临港新城工业区5000t级码头详细规划阶段水流、泥沙问题定床潮流物理模型试验研究》(2005.8)结论如下:
(1)拟建中的5000吨级码头所在的芦潮港海域,为杭州湾北岸强潮流、高含沙区域,水流泥沙条件是直接影响到码头今后能否正常运营的关键因素。
(2)近10年来,随着长江下游输沙量的下降、南汇东滩大型围垦工程的建设,使南汇芦潮港附近海域的流速增强,造成南滩芦潮港东侧深水区出现冲刷,并有逐渐向西和向近岸区发展趋势。位于芦潮港以西的临港工业区附近水域地形处于过渡调整时期。
(3)两个重件码头和5000吨级码头的建设,使近岸1200m范围水流减缓,形成淤积环境。 (4)定床水流泥沙试验结果表明,5000吨级码头的接岸引桥座数越少,近岸区水流强度减弱幅度也越少,进而可减少近岸区泥沙回淤;在近岸区范围内,五引桥方案泥沙淤积厚度比三引桥方案要大10cm/a左右。
(5)随着5000吨级码头口门宽度的增加,口门中部水流(主要为落潮流)强度随之增强,平均回淤率减少,但口门宽度大于600m后,水流和泥沙增加幅度逐渐变缓。
(6)5000吨级码头口门宽度的变化对对码头后侧近岸区及两个重件码头前沿水域水流、泥沙条件的影响较小,一般讲,随着口门宽度的减小,近岸区和重件码头前沿水域水流均稍有增加,码头前沿水域回淤率变化不大。
综合考虑水流、泥沙等条件后,推荐三引桥口门宽度600m方案。
上海中交水运设计研究有限公司 2006.11
3
上海临港新城港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内容介绍)
(7)三引桥方案中西侧公共重件码头的布置方案基本合理,2#和3#码头单元之间的口门设置,为西侧近岸区清淤提供了方便。
(8)本报告中提供的工程区泥沙回淤率为一般条件下的年回淤率,根据经验,码头施工期和建成初期回淤率可达试验值的1.5~2.0倍。
(9)根据工程经验,因码头后方引桥桩基范围内泥沙清淤困难,将会逐渐减弱近岸区水域水流强度、增加泥沙回淤。由于引桥桩基范围泥沙回淤的累积作用,常常使码头后方近岸区为泥沙强淤积区域。为此,应特别重视对近岸区泥沙淤积的情况的监测、并及时采取有效清淤措施。 (10)今后尚需结合波浪泊稳问题尽快开展波浪(包括风暴潮、台风等极端恶劣天气条件)泥沙问题专题研究。
三. 港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主要内容 (一)吞吐量预测结论
根据临港新城的区位优势,产业发展定位规划,新城建设营运与发展需要,港区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以及上海港总体规划,该港区的性质为:临港新城港口将成为集公务、货运和客运为一体的,主要面向临港新城地区的,具备公共型和货主型码头特征的,集重大件、滚装件、集装件杂和大件等为一体的多用途、综合性港口。
通过对临港新城港区经济腹地的调查,对港口货运生成量的分析研究,在对大量实际数据分析研究的基础上,预测得出了规划年所规划港区的货物吞吐量:
近期2010年: 565万t其中砂石料运量340万t 远期2020年: 900万t其中砂石料运量270万t 客运码头客运量:
随着舟山诸岛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临港新城规划实施人口的聚增,以及东海二桥等大型工程的拉动,海岛旅游、大桥观光等一系列客运、旅游航线的开辟和航班增加。
预测:2010年客运量130~180万人次/年 2020年客运量250~280万人次/年。 (二)港区规划范围
本规划区域范围为芦潮港以西到南汇与奉贤区交界处,岸线全长约8.0 km,以及与岸线相对应的D1路以南的港口和工业用地。
上海中交水运设计研究有限公司 2006.11
4
上海临港新城港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内容介绍)
(三)岸线利用规划
根据规划区的水域条件和市政公用基础设施对岸线水深条件的要求,市政公用基础设施岸线布置于规划岸线的西段,即布置于奉贤与南汇交界处向东1312 m的岸段,其东段为东海二桥预留备用岸线,西段为污水处理厂岸线。
目前的芦潮港车客渡码头位于规划港区东端,其客运吞吐能力已不能满足发展规划要求,需改扩建,车客渡码头规划岸线865m。
货运码头岸线位于芦潮港车客渡码头以西,至预留备用岸线东端,岸线长5823m。由于上海沪东重机、上海电气集团已先期植入该岸线,因此该岸线形成了东、中、西三个港区的布局,中港区为业主专用货运码头,东、西港区为公用货运码头。
公务码头布置在东港区公用码头一线与二线副码头内外两侧。 (四)码头前沿线
港区规划设计船型为5000吨级杂货船,满载吃水7.4m,相应的码头前沿设计水深需要8.90m,东港区1500m公用码头前沿线布置在-8.50m~-8.80m等深线附近,中港区为业主专用码头,其码头布置在-6.50m等深线附近,西港区2800m公用码头前沿线布置在东港区码头前沿线的延长线-8.0m~-8.2m等深线附近。港区码头前沿经少量浚深后,可满足5000吨级设计船型满载吃水靠泊要求。 (五)码头平面布置方案
根据前述岸线利用规划,综合该港区的四大功能(公用、专用、公务和客运),码头平面布置提出推荐方案,为三座单引桥宽码头布置方案。东港区布置一座单引桥宽码头,西港区布置两座单引桥宽码头,三座码头间留有二个宽600m口门,西港区两座码头间的岸侧水域布置公用重大件码头一座。 (六)码头水域布置
根据该岸线水域自然水深、设计船型与工艺需求,按照《海港总平面设计规范》确定码头前沿水深与回转水域等技术参数,参见表2。
上海中交水运设计研究有限公司 2006.11
5
上海临港新城港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内容介绍)
表2 码头水域布置主要技术指标
前沿码头(主码头) 西港区副码头 东港区一、二线副码头外档、里档 项目 外档 5000 吨级 所需水深(m) 实际水深(m) 回转水域直径 码头长度(m) 码头宽度(m) 8.9 7.8~8.5 ≥2.5船长 4300 60(内外侧均靠船段) 40(同一座码头二引桥之间段) 码头面标高(m) 7.5 7.0 7.0 7.0 里档 3000吨级 7.2 7.5~8.4 ≥2.0船长 外档 里档 3000吨级 7.2 7.2~7.9 ≥2.0船长 350 40 3.0~6.0 5.5~7.5 ≥2.5船长 300 15 公务船码头 1000吨级 砂石量码头 5.3 6.2~7.1 ≥2.5船长 260 15
(七)码头陆域布置
1、防汛
码头引桥接围堤处,围堤开口,开口处标高需经防汛部门批准,并设闸门并与防浪墙连成一体。
大堤堤顶标高为8.8~9.1m,防浪墙顶标高为10.0~10.3m,为便于道路接坡与车辆行驶,大堤闸门处标高可适当放低。
2、陆域形成与标高 拟吹填沙性土形成陆域。
该地区详细规划,控制标高为4.20m,建议港区地面总体设计标高适当高于地区标高。 3、陆域布置
从芦潮港起向西至E4路,D1路以南至围堤驳岸为东港区,其中东港区公用码头陆域平均纵深700m,陆域面积为77万㎡,可满足港区公用码头需要,拟布置杂货堆场、滚装停车场、集装箱堆场及有关相应设施,入口大门设在南芦路(右进),出口大门设在D1路的E41路处。
东港区陆域东侧(港区入口大门附近),相对集中布置生产生活辅助设施及公务码头配套设施。
中港区陆域为业主专用码头用地,目前为上海沪东重机和上海电气集团用地。
西港区公用码头陆域为东起Y5路,西至E7路,D1路以南至围堤驳岸范围内的区域,陆域
上海中交水运设计研究有限公司 2006.11
6
上海临港新城港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内容介绍)
纵深平均约900m,面积约187万m。
2
(八)车客渡码头、专用码头及公务码头布置
1、车客渡码头
为满足规划车客运量发展需求,以及与上海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城市窗口形象相适应,根据岸线利用规划,码头平面布置方案如下。
方案:规划改扩建车客渡码头和相应的客运设施,在原引桥向东约160m处新建向海域延伸引桥一座,引桥长度933m,宽18m,引桥拟建4车道,两侧设人行道;码头位置与临港新城港区规划一线副码头齐平,外档布置1个滚装船泊位,1个高速客船泊位,内档布置3个高速客船泊位,码头长度230m,宽30m,以满足近期客运量的需要。远期可在此码头的基础上,向西接长60m,内外档各增加一个高速客船泊位,亦能满足远期车客运量需求。根据该地区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亦可在二线副码头处布置所需备用泊位。
陆域布置在规划东港区的南芦路以东,拟建客运站按800位旅客候船标准设计,建筑面积4500m(包括候船大厅、售票厅、行李房、旅客餐饮、管理人员用房及设备用房等)
拟建停车场设300个车位(大客车20辆、小车280辆),停车场面积1.2万m。
2
2
2、中港区(专用码头)
规划中港区现已确定的业主专用码头有:上海沪东重机与上海电气集团重件码头,该两座专用码头位于中港区,东、西港区之间。
3、公务码头
公务码头系指为临港新城、港区及相邻海域(临港新城沿海及附近岛屿)提供消防、引航、靠离泊、巡逻等方面服务的公务性船舶停泊设施。
为适应海上近期服务需求,公务码头拟布置在东港区公用码头一、二线副码头,宜于集中布置,建议一次建成。
4、砂石料码头
根据临港新城港区运量预测,经港区运输的砂石料主要发生在新城建设期,特别是建设初期砂石料需求较大,布置6个1000吨级以下泊位,码头长260m,形成约300万t/a的吞吐能力,以满足新城近期建设的需要。 (九)规划港区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上海中交水运设计研究有限公司 2006.11
7
上海临港新城港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内容介绍)
规划港区主要技术经济指标汇总表(参见总图)
序号 指标 岸线总长(m) 公用港区(含专用码头、专用码头) 1 其中 东海二桥、污水厂备用地 码头泊位数(个)/码头长(m) 件杂货码头 东港区 砂石料码头 公用码头 西港区 重件 2 其中 公务 码头 消防 /700 服务 车客渡码头 中港区(专用码头) 重机 电气 2推荐方案 8000 5823 865 1312 19(9)/1500 6/260 33(19)/2800 1/200 备注 ( )中为其中前沿内侧泊位数 车客渡 7/290 1/161 1/180 77 5 187 1080 585(其中砂石料300) 陆地用地总面积 (万m) 东港区公用码头总用地 3 其中 公务、客运码头等预留陆域用地 西港区公用码头总用地 码头吞吐能力(万t) 4 其中东港区(万t)
(十)航道与锚地
1、港区进港航道规划
为满足临港新城港区船舶进出港的需要,应及时开辟漕泾东航道至临港新城港区的进港航道,初步拟定航道起始点位于漕泾东航道(大洋山西侧的唐脑山以西约5km,东经121º56′30″,
上海中交水运设计研究有限公司 2006.11
8
上海临港新城港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内容介绍)
北纬30º37′00″处),航道宽1000m,方位角约168~348对准港区中部,至码头前沿水域处,该航道可满足规划船型的航行,航道总长约22km,上述两航道交汇处设灯浮一座,对准航道中心线的港区后方设醒目的岸标一座。
2、临港新城港区锚地选址建议
本港区所需的锚地主要功能是供5000吨级及其以下吨级船舶的待泊锚地和避风锚地。 (1) 避风锚地规模及选址
规划港区泊位数量多,避风锚地约需17.0km,其中近期约需6.0km,而港区附近没有理想的避风锚地,锚地的选址及防浪设施建议组织进行专题研究。港区建设初期泊位数较少时建议暂时使用长江口1#~3#锚地、吴淞口锚地1#~7#锚区、九段沙锚地、绿华山锚地、小洋山锚地或漕泾锚地等水域,由有关部门统筹安排解决。
(2) 待泊锚地规模及选址
待泊锚地按单锚系泊估算约需5.5km,其中近期约需2.5km。 规划在拟建港区附近水深不小于8.0m处(通过适当疏浚)水域安排。
四、根据临港新城港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要求,我们还对港口集疏运、供电、给排水、港口通 信等配套工程进行规划,对环境影响评价及环保进行规划,并提出了规划的分期实施细则。由于篇幅的关系,不多敷述了。 五、问题与建议
1、临港新城港区货物吞吐量发展水平预测是依据重装备产业区起步工程项目为重点展开的,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有关工业项目建设将会有所变化,因此,吞吐量水平预测结果须做相应调整。
2、有关专题研究报告指出,由于南汇嘴及其东滩促於及护岸工程的实施,南汇南滩 -5m以下深水区趋于稳定,向有利于建港方向发展,本报告建议仍需对海滩冲淤变化进行监测。
3、港区规划经有关部门初步审定后,由于规划港区水域为强潮海域,含沙量大,且为开敞水域,波浪较大,直接关系到港口建设和运行的船舶靠泊和航行的安全;另外港区围堤和码头工程的建设,以及周边的变化对港区潮流、泥沙运动也有一定影响。因此,在下阶段设计工作中务必做好对波浪泊稳和波浪泥沙进行深入观测、研究和分析论证。
4、鉴于本港区规划的船型吨级不大,而泊位多的特点,港区的避风锚地应引起十分重视,建议由上海市港口管理局牵头,协同与相关部门对规划港区的避风锚地进行专门研究。
2
2
2
2
00
上海中交水运设计研究有限公司 2006.11
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