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美国老师的评语 让中国学生从厌学变学霸

来源:帮我找美食网
美国老师的评语 让中国学生从厌学变学霸

不知道爸妈有没有跟我一样的感觉:在学生时代,尤其是中小学,老师对孩子的影响力是巨大的。老师的评价在孩子心中的权威性往往超过家长。但换个角度看,老师的批评也有可能影响孩子一生的道路。

女儿进入高中后,我算是领教了什么叫“高考战车”。每天5点半起床,她匆匆吃点东西,6点多就出门了。晚上,我们只有晚饭的十几分钟可以聊聊,吃完饭她就回到自己的房间,关门,做作业直至深夜。我和女儿从容谈话的时间急剧减少。

我渐渐感到“信息短缺”,以往“特别了解”女儿的信心开始动摇。事实上,除了议论一下每次测验考试的成绩,我们几乎来不及聊点别的。高二时,她没有和我商量,就告诉我“要分文理科班了,我报了文科”。

我心头一震,心想“大事不好”,这意味着女儿对自己的理科前景作出了否定评价。 在理性上,我是坚决反对中学分什么“文”、“理”班的(我甚至认为大学本科阶段也应该是“通才教育”),谁有权这么早就强迫一个孩子只能学什么呢?凭什么这么早就认定一个孩子不具有多种发展的可能呢?一个十六七岁的孩子,怎么可能对自己“适于”学什么作出正确判断呢?

我小心翼翼地问女儿:“你为什么这样选择呢?”女儿说:“老师说我没有数学脑子……” 这话让我怒火中烧,一个为人师者,怎么可以这样摧毁学生的自信呢?“再想想怎么样?我认为老师说得没有道理,你很正常,并没有偏科……”“你说没用,反正我得选一个!”我默然。

家长和学生,竟这样只能屈服于现存的教育制度而毫无反抗余地———哪怕它是如此荒唐!

我读过不少教育学和心理学方面的书,深知“评价”和评价的方式在一个孩子成长中的作用。因此,哪怕孩子在某次考试中成绩不好,我也总是说:“这没关系,没准儿比全对还好,因为错过的东西印象更深!”但是我也感到,家长的鼓励对孩子的影响越来越小,因为你不“专业”、不“权威”,孩子做不出来的题,你通常也做不出来;你指导的作文,通常还会被判低分。

很明显,在学校里,老师对孩子的评价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每个学期结束后,成绩单上照例有老师的评语,本来这是一个使家长了解孩子的大好机会,可惜,每次都是那寥寥二三十个字,几乎是年年相同的套话——两三个词儿的优点和两三个词儿的缺点———有一次的评语绝对是学生的字体,看来老师自己根本就没有写评语的兴趣,干脆让学生干部代劳了。

有一次女儿回家后很不情愿地告诉我,班主任老师让你晚上10点钟给她打电话。我诚惶诚恐地掐着表准点打过去,不出所料,那是一堆“必须及时改正”的缺点!———老师大义凛然,刀刀见血,听得我头皮直发麻!

女儿问“老师说我什么了”,我犹豫了一下,“嗯,没什么了不起的……”考虑到老师对家长说话多少还会客气一点,我难以想象这些话当面对女儿说出来时是个什么气势,我不能再雪上加霜。

尽管我对女儿很有信心,觉得她是一个心智很正常的孩子,品行也没什么必须矫正的缺陷,但她的理科成绩确实有江河日下的趋势,老师对女儿的评价开始影响我,“也许女儿真是缺乏理科方面的才能?”“也许她真是缺乏逻辑思维能力?”我自己都能感到在给女儿打气时有些言不由衷了。

终于有一天,女儿迟疑地对我说:“爸,我厌学了……”

“是吗?”我沉默无语,内心涌起一片可怕的绝望。我明白错不在女儿,是什么让她苦苦挣扎到高三,却突然丧失了自信和学习兴趣?!她曾是一个多么快乐和不甘人后的女孩儿呀……所有这些,大概就是当有可能脱离这种教育的机会来临时,我和女儿都没有犹豫的原因。

在第二部分,故事中的女儿去了美国高中,同样拿到了老师的评语,但效果完全不同——女儿在陌生的英语教育环境中将遇到巨大困难,这是我可以想见的,也许她一开始就会沦为班上成绩最差的一名,美国老师会对这样的学生作何评价?我简直不敢想下去,并且做好了女儿再上两年高中的思想准备。

仿佛在验证我的预计一样,进入美国高中没两天,女儿在邮件中告诉我,“大量的单词听不懂,所有的计算、作图都用计算机,我都不会……”第一次美国历史课考试女儿竟得了个“F”。我心情沉重,但别无退路,“这是正常的适应期,你一定会挺过去的!”听天由命吧!

不久,似乎奇迹发生了。女儿那边好消息不断传来,“突破”先从法语开始,女儿首次得了满分!女儿说,一次法语课,有别的老师进来找我们老师,我们老师正忙着,她就跟我聊了两句,我们老师过来以后说“她刚从中国来”。那个老师说“我知道”。我们老师又说“刚来,法语就已经得100了”。那个老师感叹:“Jesus(耶稣呀)!”这声惊叹让女儿心花怒放。

很快,她的化学又开始频频获满分。女儿给我的信写道:今天化学考试又得了100。老师判完卷子以后,拿给别的老师看,然后说:“班里没别人这样,这都能当标准答卷了。”正好有别的班的人来问问题,他就跟那人说:“问Stephanie(斯蒂芬),她什么都知道。”

女儿的每次邮件,都要写几句老师对她的评价。让我惊奇的是,这些评价无一例外是赞扬,而且往往是在全班同学面前大声地赞扬,“你们要努力呀,否则将来你们都要给斯蒂芬打工去了”等等,女儿说“我都不好意思了”。

这些赞扬有点像兴奋剂,不知为什么,女儿开始自信得让我感到陌生,一些我原来并未发现的特质似乎开始呈现。我不大有把握有资格“指导”她了。

果然,3个月过去,女儿不经我同意,干脆地告诉我“准备今年就申请大学”,她甚至已经试着考了一次“托福”。我愣了一会儿,觉得女儿有点好高骛远,“托福”能考个四五百分就了不起了,她什么时候见过这个世面呀!

不久,成绩出来了,着实让我大吃一惊,她竟考了600多分。这个成绩申请美国大学富富有余。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