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普心》复习题

来源:帮我找美食网


心理学专业《普通型心理学》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韦伯定律

韦伯定律,即感觉的差别阈限随原来刺激量的变化而变化,而且表现为一定的规律性,用公式来表示,就是△Φ/Φ=C,其中Φ为原刺激量,△Φ为此时的差别阈限,C为常数,又称为韦柏率。 2、突触

一个神经元与另一个神经元彼此接触的部位。

3、兴趣

兴趣指兴致,对事物喜好或关切的情绪。心理学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和从事某项活动的意识倾向。它表现为人们对某件事物、某项活动的选择性态度和积极的情绪反应。兴趣以需要为基础,在人的实践活动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兴趣可以使人集中注意,产生愉快紧张的心理状态。这对人的认识和活动会产生积极的影响,有利于提高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4、思维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简洁概括的反应,反映事物的本质和内部的规律性。

5、再造想象

再造想象是根据言语的描述或图样的示意,在人脑中形成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

6、需要

个体对内外环境的客观需求在脑中的反映。它常以一种“缺乏感”体验着,以意向、愿望的形式表现出来,最终导致为推动人进行活动的动机。需要总是指向某种东西、条件或活动的结果等,具有周期性,并随着满足需要的具体内容和方式的改变而不断变化和发展

7、外显记忆

外显记忆是指在意识的控制下,过去经验对当前作业产生的有意识的影响。

8、心理学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一门科学,主要研究个体心理的,包括认知、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也研究团体和社会心理。

9、注意的分配

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对象。

10、第二信号系统

有语言和词汇为条件刺激物而形成的条件反射系统(是人类所特有的,在人所有

的心理活动中起主导作用)

11、记忆

在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运用信息加工的术语讲就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过程。

12、注意的稳定性

把注意保持在某一活动或对象上的时间,它是注意品质的中心

13、原型启发

原型启发是一个心理学的概念,意指根据事物的本质特征而产生新的设想和创意 。原型启发是一种创新思维方法。生活中所接触的每个事物的属性和特征在头脑中可形成“原型”。在问题解决过程中,问题解决者在“原型”中获得一些原理的启发,使其结合当前问题的有关知识,形成解决方案,从而创造性的解决问题。原型启发理论有助于人们更清楚的认识创造性的思维过程,为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提供。

14、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又称辐射思维、放射思维、扩散思维或求异思维,是指大脑在思维时呈现的一种扩散状态的思维模式,它表现为思维视野广阔,思维呈现出多维发散状。如“一题多解”、“一事多写”、“一物多用”等方式,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不少心理学家认为,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最主要的特点,是测定创造力的主要标志之一。

15、问题解决

由一定的情景引起的,按照一定的目标,应用各种认知活动、技能等,经过一系列的思维操作,使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

16、知觉

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事物的各种属性的整体反映。

17、反射

有机体通过系统对内外刺激所做的有规律的反应。

18、注意

人的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19、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就是指发散性思维,这种思维方式,遇到问题时,能从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多结构去思考,去寻找答案。既不受现有知识的限制,也不受传统方法的束缚,思维路线是开放性、扩散性的。它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是单一的,而是在多种方案、多种途径中去探索,去选择。创造性思维具有广阔性,深刻性、独特性、批判性、敏捷性和灵活性等特点。

20、个案法

个案法就是对某一个体或群体组织在较长时间内[几个月、几年乃至更长时间]连续进行调查、了解、收集全面的资料,从而研究其心理发展变化的全过程的方法。

21、能力

能力 ,就是指顺利完成某一活动所必需的主观条件。

22、感受性

感觉系统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它是感觉系统功能的基本指标,可用感觉阈限来衡量。

23、第一信号系统

由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动物有机体而形成的条件反射系统。(人和动物共有)

24、神经冲动

当任何一种刺激作用于神经时,神经元就会由比较静息的状态转化为比较活跃的状态。

25、保持

维持某种状态使不消失或减弱。

26、想象

想象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27、反射弧

实现反射活动的通道。

28、性格

性格是指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相应的行为方式中的比较稳定的、具有核心意义的个性心理特征,是一种与社会相关最密切的人格特征,在性格中包含有许多社会道德含义。

29、问题

疑难或难题,个人不能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直接加以解决处理,因而感到疑难的情境。

30、遗忘

遗忘(amnesia)是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再认与回忆,或者错误的再认与回忆。

二、简述题

1、简述当代心理学的研究取向

二战后,心理学迅速发展,出现了一些研究的范式,影响学科的发展。 (一)生理心理学的研究取向

1.用生理心理学的观点和方法研究心理现象和行为。

认为所有的高级功能都和生理功能,特别是脑的功能有密切的关系。 生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临床法:布洛卡的研究;局部切除法;

电刺激法;脑成像技术:可在脑在无损伤的情况下,研究的脑的活动。 -事件相关电位技术(event related potential, 简称 ERP技术)。 ERP:头皮记录到的与大脑对刺激反应相关的电位变化信息。高时间分辨率,能准确地反映大脑的动态过程。

--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简称 FMRI)。测察认知活动时,局部脑血流量的变化,推测认知活动的神经机制。高空间分辨率,能对相关脑组织进行精确定位。

(二)认知心理学的研究取向

20世纪50年代末,心理学界中出现了一门新的学科或者说新的研究范式--认知心理学。1967,奈瑟,《认知心理学》。

广义:凡侧重研究认知过程的心理学。

狭义:信息加工的观点来研究心理学,信息加工心理学。 (三)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研究取向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在批评行为主义学派和精神分析学派的观点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由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Abraham Maslow)和罗杰斯(Carl Rogers)于五十年代创立。现代心理学上的第三势力(third force)。

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强调研究健康人的心理或者健康的人格。 强调研究人类中出类拔萃的精英。 强调人的潜能和价值,人性美好。

强调环境和个体自我概念对行为的作用,强调人意志的作用。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两大特征: 1、以人的需要为出发点去研究人性。

2、冲淡了心理学纯科学的色彩,这是心理学近年来发展的趋势之一。

2、简述感觉与知觉的关系

联系:感觉是知觉的基础;

直觉是否正确要看感觉信息的多少; 感知觉都是对客观事物的反应。 区别:①感觉是对各别属性、单一的反应; 知觉时对各种属性整体的反应; ②感觉受生理因素制约;

知觉与个人经验有关,没有经验就无法产生对整体的反应; ③感觉是单一分析器的活动的结果; 直觉是多种分析器的活动的结果。 3、简述引起无意注意的主、客观因素: 主观:①需要兴趣、动机、价值观等影响; ②与经验有关 ③情绪状态 ④精神状态 客观:①刺激物的强度

②刺激物之间的对比关系 ③刺激物的运动变化 ④刺激物的新异性

4、举例说明感受性变化的基本规律:

在弱刺激的持续作用下,感受性提高;

在电影院内看完电影刚出来,感觉外面光很刺眼; 再强刺激的持续作用下,感受性降低;

在晴朗的时候待一段时间,突然进入密封的屋子,眼睛感觉看不见东西。

5、简述注意的指向性与集中性的关系:

集中性时指向性的体现和发展; 指向性是集中性的基础。

6、举例说明感受性变化的基本规律 7、简述什么是感觉及其意义

感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观的事物的个别属性的认识 意义:①感觉提供了内外环境的信息;

②感觉保证了机体与环境的信息平衡; ③感觉是人全部心理现象的基础。

8、怎样保持有意注意:

⑴明确任务和目的:

目的越明确,越能保持注意力 ⑵合理组织活动:

①善于提出问题

②把智力活动和外部活动结合 ③培养问题兴趣

④利用坚强意志克服困难干扰

9、为什么说心理是脑的机能?

心理是客观事物的主观后映,客观事物是心理的源泉,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这代表,人的思维活动,是大脑活动的结果。而为什么会出现“为什么人们总常说你在心里好好想想??”这个原因是,传统的原因,古人以为,思维活动是心活动的结果,所以就老是说“在心里想想”,现代人还用这个说法,是对文化的继承,文化的东东,是约定俗成的,因为大家都明白意思,所认就没有必要改了。 为什么古人会认为思维与心有关呢?这跟人的自主神经有关。人的不同思维活动,会引不同的情绪体验,不同情绪会产生不同的生理唤醒,生理唤醒最主要的,就是引起自主神经的变化,自主神经的变化,主要反应会出现心跳的变化。古人对其中原因不明白,只是感到了自身心跳的变化,以为,思维是心变化的结果,所以就会有“在心理好好想想”这种说法。用现代的观点来说,不是因为心跳的变化引起思维活动,而是思维活动引起心跳的变化。

心理是脑的机能

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活动的器官。没有脑的心理,或者说没有脑的

思维是不存在的。正常发育的大脑为心理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人的大脑是最为复杂的物质,是物质发展的最高产物。

心理现象是在动物适应环境的活动过程中,随着神经系统的产生而出现,又是随着神经系统的不断发展和不断完善,才由初级不断发展到高级的。无机物和植物没有心理,没有神经系统的动物也没有心理,只有有了神经系统的动物才有了心理。无脊椎动物的神经系统非常简单,像环节动物(蚯蚓)只有一条简单的神经链(图1—1),它们只具有某种感觉器官,只能认识事物的个别属性,在它们身上只有感觉的心理现象;

脊椎动物有了脊髓和大脑(图1—2),它们有了各种感觉器官,能够认识到整个事物而不只是事物的个别属性,即有了知觉的心理现象;灵长类动物(图1—3),像猩猩、猴子,大脑有了相当高度的发展,它们能够认识事物的外部联系,有了思维的萌芽,但是还不能认识到事物的本质和事物之间的内部联系。只有到了人类(图1—3),才有了思维,有了意识。人的心理是心理发展的最高阶段,因为人的大脑是最复杂的物质,是神经系统发展的最高产物。所以,从心理现象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也说明了心理是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活动的结果,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是从事心理活动的器官。 心理学两个分支。从人类个体心理的发生和发展的维度上进行研究,形成了发展心理学和 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社会对心理发展的制约和影响,形成了社会心理学。研究心理现 象的神经机制,形成了生理心理学。把心理学研究的成果运用于解决人类实践活动中的 问题,以服务于提高人的工作水平,改善人的生活质量,这又形成了应用心理学的众多 分支,例如服务于人类健康的医学心理学、变态心理学、心理卫生、心理咨询和心理治 疗;服务于教育的教育心理学;服务于管理的人力资源管理和人事测量,此外还有工程 心理学、环境心理学、体育运动心理学、司法心理学、航空航天心理学、文艺心理学、 心理测验学等

心理学分支。

基础心理学或叫普通心理学的任务,则是把上述研究成果集中起来加以概括,总结出人的心理活动最一般规律。因为正常成人已经发展成熟,在他们身上能够表现出心理活动最一般的规律,所以,基础心理学是以正常成人的心理现象为研究对象,总结心理活动最普遍、最一般规律的心理学的基础学科。基础心理学所总结出来的规律,对心理学各个分支的研究又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10、简述内分泌腺对人类行为有哪些影响:

内分泌腺可以决定①身体的发育②一般的新陈代谢③心理发展④第二性征发展⑤情趣行为⑥有机体的化学合成

11、举例说明知觉的恒常性

当知觉的客观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我们的知觉映象在相当程度上仍保持着它的稳定性,这就是知觉的恒常性。例如:当摸到一件物品时,不用看就可以判断出是哪一件物品。

12、简述遗忘发生的原因有哪些

①痕迹衰退说: 认为人们在学习时,神经活动引起大脑产生某种变化,并留下各种记忆痕迹这些痕迹会随时间的流逝而逐渐衰退。 ②干扰说

认为遗忘的发生不是因为记忆的消退,而是由于人们在一种学习之后,又接着从事别的学习,在某一时期所学习到的材料或所获得的信息之间会发生相互影响,就是这种影响,造成遗忘的发生。 ③提取困难说(提取失败说) 现代信息加工心理学认为,信息在长时记忆中的储存是永久性的,之所以发生遗忘是因为缺少提取的线索所造成的。 ④压抑说

遗忘是由于情绪或动机的压抑引起的,所以又称为动机性的遗忘(心因性遗忘)。

13、举例说明问题的种类有那些

①界定的清晰与界定含糊的问题 ②对抗性与非对抗性的问题 ③有固定答案与无固定答案

14、为什么说心理学是一门既古老由年轻的科学

心理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科学。在心理学独立成为科学以前,有关“知识”、“观念”、“心”、“心灵”、“意识”、“欲望”和“人性”等心理学问题,一直是古代哲学家、教育家、文学艺术家和医生们共同关心的问题。然而,心理学独立成为一门学科确实在19世纪末。

15、简述影响知觉理解性的条件

①知识经验的丰富程度; ②和语言提示有关;

③和活动的目的任务有关;

④和人的心理定势有关。

16、什么是想象?举例说明想象的方法

想象是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是一种高级的认识活动。

17、举例说明注意的外部表现 ①适应性的动作; ②多余动作的停止; ③呼吸运动的变化; ④其他的外部表现。

18、简述心理学史上的三次思潮

第一次思潮:1879年,自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史以来,开始了科学心理学的思潮。自此西方心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这时,心理学就脱离了哲学,但其内部还没有形成统一、联合的学科。(构造主义,机能主义,同时代还有格式塔心理学)

第二次思潮:1910年以后,心理学内部有产生了行为主义、精神分析和格式塔学派。各树旗帜,但主要是行为主义和精神分析学派在平分秋色。(1950s,行为主义,同时还有精神分析如Sigmund Freud、Anna Freud、Carl Jung和Erik Erikson等)

第三次思潮:20世纪50年代后期,第三势力,人本主义的产生,价值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的诞生,统领了现时代心理学的发展方向。(认知主义心理学,如皮亚杰、维果斯基、奈赛尔,同时还有人本主义)

19、简述问题解决过程中可采取哪些策略:

⒈算法:算法策略就是在问题空间中随机搜索所有可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直至选择一种有效地方法解决问题。

⒉启发法:启发法是人根据一定的经验,在问题空间内进行较少的搜索,以达到问题解决的一种方法。下面是几种常用方法: ①手段——目的分析;②逆向搜索;③爬山法。

20、何为错觉?举例说明错觉可利用的现象。

错觉是我们的知觉不能正确的表达外界事物的特性而出现的种种歪曲。

21、为什么说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①客观现实是心理内容的源泉;

②社会生活条件制约人的心理现象;

③人的心理反应客观现实是主观的、能动的。

22、简述吉尔福特的创造性思维培养方法

吉尔福特在总结了大量的有关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文献和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一套前后有序的培养创造性思维的策略

① 拓宽问题;②分解问题;③常打问号;④快速联想与中止评判;⑤延长努力;⑥列举属性;⑦形成联系;⑧尝试灵感。

23、简述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①观察法:

在自然条件下,对表现心理现象的外部活动进行有系统、有计划的观察,从中发现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的规律性,这种方法较观察法或自然观察法。

②心理测验法。是指用一套预先经过标准化的问题(量表),来测量某种心理品质的方法。心理测量要注意两个基本要求:测验的信度和测验的效度。

③实验法。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分实验室实验和自然实验。 ④个案法。要求对某个人进行深入而详尽的观察与研究,以便发现影响某种行为和心理现象的原因。

24、举例说明什么是动力定型

动力定型是复合刺激物长期反复的作用于动物有机体而形成的巩固的条件反射系统。(条件反射系统的定型化)

25、简述记忆的品质: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