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电子显微学报J.Chin.Electr.Microsc.Soc 2002年 749 21(5):749~750 硅灰石表面改性研究 马云海,佟金 (吉林大学地面机械仿生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吉林长春130025) 硅灰石是一种钙的偏硅酸盐类矿物,理论化学 成分(质量分数,w)CaO 48.3%、SiO,51.7%。天然 产出的硅灰石通常呈纤维状、针状或放射状集合 体 。由于其无毒,具有低吸油性、低吸水性、热稳 定性和化学稳定性、白度高等物化性质,硅灰石被 广泛应用在建筑陶瓷、涂料、塑料、橡胶、冶金和耐火 材料等工业部门,尤其是它与有机高分子材料的复 合更为引人注目 。我国硅灰石的储量居世界首 位,年开采量为23万吨,占世界总量的54.7%,年 出口量为12万吨,占世界贸易量的55%。本文以 大连石顶山硅灰石为原料,初步探讨了不同的偶联 剂对硅灰石进行表面改性的效果。 实验部分 原料所用大连石顶山生产的硅灰石,长径比为 1:15。试验用哈尔滨化工研究所生产的乙烯基三乙 氧基硅烷作偶联剂。方法:将填料分散到水中得到 淤泥状混合物。然后将一定比例的硅烷偶联剂加入 快速搅拌的淤浆中,充分搅拌10~15min,然后放人 100oC的干燥箱中干燥30~60min后粉碎待用,其用 量为1%wt.左右。试验选用南京建业化工所生产 的NT一105酞酸酯偶联剂。方法:按1:2的比例将 NT一105溶于甲苯中,然后将NT一105甲苯溶液喷洒 到充分搅拌经硅烷偶联剂处理的填料表面,搅拌l0 ~15min,放人80℃的干燥箱中干燥30~60min待 用。采用上海中晨数字技术设备公司的JF99A粉体 接触角测量仪测量粉体接触角。其中以未处理的硅 灰石对水的接触角设为零度作为计算基准。 结果与讨论 粒子表面形态用扫描电镜(SEM)观察偶联剂改 性处理前后硅灰石粒子表面形态的变化情况(图 1)。未改性硅灰石粉体与改性硅灰石粉体均呈针状 或柱状结构。比较可以看出,未经处理的硅灰石粒 基金项目: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编号50025516) 子表面上存着很多不平的硅灰石微粒(图1a),而经 偶联剂处理的硅灰石粒子表面相对平整、光滑(图 1b~1d)。经复合处理的表面光滑和平整程度要强 于经硅烷偶联剂和钛酸酯偶联剂单一处理的硅灰石 表面。 硅灰石微粒经各种不同的偶联剂作表面改性 后,相应的接触角测试结果列于表1。从表1中可 以看出,经偶联剂处理后,硅灰石表面具有高度的憎 水性。粉体接触角是矿物表面润湿性的直接表征方 式,接触角小,润湿性强;接触角大,润湿性差。显 然,改性粉体在水中的接触角越大,说明改性效果越 好。从测定出的接触角结果可以看出,表面处理后 的硅灰石微粒与水的接触角较表面处理以前的接触 角显著变大。天然硅灰石表面有亲水性基因,因此 具有明显的亲水性和疏油性,并显极性。而经偶联 剂处理后,偶联剂首先接触空气中的水分而发生水 解反应,然后脱水缩合而形成低聚物,这种低聚物与 硅灰石表面的羟基形成氢键,通过加热干燥发生脱 水反应产生部分共价键,最终偶联剂包覆在硅灰石 表面,使硅灰石表面由亲水性变为憎水性,导致接触 角增大 。 结论 硅灰石表面经偶联剂处理后,硅灰石表面由亲 水性变为憎水性,处理效果为硅烷+钛酸酯偶联剂 复合处理>硅烷偶联剂处理>钛酸酯偶联剂处理。 参考文献: [1]孙洪流,邵长生,褚翠英,沈钟.无机填料硅灰石对几种 塑料的增强改性研究[J].江苏化工,1994,4:15—19. [2]吴伟端,潘兆橹,赵煌,郭建斌.硅灰石橡胶复合材料界 面微观结构[J].电子显微学报,2001,2:68—71. [3]杜仕国.复合材料用硅烷偶联剂的研究进展[J].玻璃 钢/复合材料.1996,4:32—36.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电子显微学报J.Chin.Electr.Microsc.Soc 750 21(5):749~750 2002年 图l 硅灰石表面形态的SEM显微照片。Bar=l0"m (a)未处理;(b)钛酸酯偶联剂处理;(c)硅烷偶联剂处理;(d)硅烷+钛酸酯偶联剂复合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