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

来源:帮我找美食网
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

考查点1.考查对常用修辞方法的判断

• 例:下面句子没有使用修辞方法的一项是( B )

• A回望兰亭,难忘残园雨锁,难忘清波泛舟,难忘竹林漫步…… • B这条百年老街在初夏的阳光中,愈发显现出一种历史的沧桑感。 • C林子里很多地方还积着厚厚的雪,高山杜鹃花却等不及,径直开了起来。 • D每到冬季,流动的飞瀑凝固成一根根冰柱,仿佛一把巨大的竖琴,奏出

美妙的乐章。

1、比喻

比喻就是“打比方”,即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彼此有相似点,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一种修辞。比喻的修辞效果是“生动、形象”。比喻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的词语),其中喻体是必不可少的,如上题D项就属于比喻句,而B项中无喻体,这就不是一个比喻句并且此句不包含其他修辞手法,故答案为B。 2、比拟

比拟是把甲事物模拟作乙事物来写的修辞方式。包括把物当做人来写(拟人);把人当做物来写(拟物)和把此物当做彼物来写(拟物)三种形式。事实上,前一种形式是事物“人化”,后两种形式则是把人“物化”或“把甲物乙物化”。 (1)拟人: 例句:

1.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春》 朱自清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春望》 杜甫 3.太阳的脸红起来了。——《春》 朱自清 2)拟物

• ①把人比作物,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 • 例句:

• 1.人群不顾一切,涌了上来。

• 2.在群众的呼喝声中,那个恶霸夹着尾巴逃跑了。 • ②把甲事物当成乙事物来写。 例句: 1.火山发出一声咆哮。

• 2.她们看见不远的地方,那宽厚肥大的荷叶下面,有一个人的脸,下半截

身子长在水里。(《荷花淀》孙犁) •

注意比喻和比拟的不同点 • (1)比拟是仿造“拟体 ”(被模拟的事物)的特征摹写本体,重点在“拟”;

比喻是用喻体比方本体,重点在“喻”。

• (2)比拟的本体和拟体彼此交融,浑然一体,本体必须出现,拟体一般

不出现,如上题C项;比喻的本体和喻体一主一从,本体或出现或不出现,而喻体必须出现。

3、借代

• 借代就是借一物来代替另一物出现。运用借代需要注意: • 必须抓住事物的最典型特征,对于所借代的事物一般应在一定的语言环境

中有所交代。另外,借代的借体和本体不能同时出现。 • 借代的作用: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语言的形象性,使文笔简洁精炼,

语言富于变化和幽默感;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

例:1、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去…… ——《故乡》 2、最可恨那些毒蛇猛兽,榨尽了我们的血汗。 4、夸张

• 夸张是为了某种表达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着意扩大

或缩小的修辞方式,其作用是为了突出强调。

• (1)扩大夸张。故意把食事物说的“大、多、高、深、强”等的夸张形式。

例如: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 (2)缩小夸张。故意把客观事实说的“小、少、低、浅、弱”等的夸张手

法。例如:乌蒙磅礴走泥丸。

• (3)超前夸张。例如,农民们都说:“看见这样翠绿的麦田,就都嗅出白

面包子的香气来了。”

• 用法 :表达鲜明的情感和态度,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 • 运用时注意问题

• (1)夸张不是浮夸,必须合乎情理,不能脱离生活的基础和依据。 • (2)夸张和真实要有一定的距离。否则就分不清是在说事实还是在夸张。 • (3)夸张要注意应用的场合。严肃的汇告 、报告,科技说明文,说理文

章等文体,不宜使用夸张的修辞。

5、对偶

• 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或相似,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

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意思的修辞方式。对偶的修辞效果:句式整齐,音韵和谐。

• 1、正对。上下句意思上相似、相近、相补、相衬的对偶形式。

• 例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 2、反对。上下句意思上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形式。 • 例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 3、串对(流水对)。上下句意思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

关系的对偶形式。

• 例句:.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 6、排比

• 排比是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

句子排列在一起,用来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中的一种方式。如上题A项。

• A回望兰亭,难忘残园雨锁,难忘清波泛舟,难忘竹林漫步…… 7、反问

• 反问就是用疑问的形式来表示确定的意思,以加强语气的一种修辞方式。

常用肯定形式表示否定的意思,用否定形式表示肯定的意思。反问句比一般陈述语气强烈。

• 例:就说蒋筑英吧,已经经过了这样长久的考验,难道他入党的志愿,

也一定要等到死后才能由省委的追认而满足么?(肯定形式表示否定的意思。)

• 我呢,我难道就没有应该责备自己的地方吗? • (用否定形式表示肯定的意思。)

• 作用:加强语气,发人深思,激发读者感情,加深读者印象,增强文中的

气势和说服力。

• 加强语气,突出了什么,表达作者某情感。 • 我呢,难道没有该责备的地方么? 8、设问

• 设问是一般先提出问题,然后紧接着把自己的看法说出来的修辞方式。设

问的目的在于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 作用:引起注意,启发读者思考;有助于层次分明,结构紧凑;可

以更好地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

• 加强语气,突出了什么,表达作者某情感。 • 例句: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首先有它的物质基础。 9、顶真

• “顶真”也叫“顶针”、“联珠”,是汉语修辞方法的一种就是用前文的结尾(一

个词或一个句子)作下文的开头,使语句互相衔接,紧凑流畅,生动活泼。 • 如: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10、反语

• 用与本意相反的词语或句子表达本来的意,以说反话的方式加强表达效

果。有的讽刺揭露,有的表示亲密友好的感情。 • 如:(清国留学生)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

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藤野先生》)

11、对比

• 对比是把两种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

种辞格。

• 将什么与什么比较,突出了什么。 • 例如:

•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臧克家《有的

人》)

• 运用对比,必须对所要表达的事物的矛盾本质有深刻的认识。对比的

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应该有互相对立的关系,否则是不能构成对比的。

12.互文

• 也叫互辞,是古诗文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方法。 • 在古文中,把属于一个句子(或短语)的意思,分写到两个句子(或短语)

里,解释时要把上下句的意思互相补足,就是互文。

• 古语对它的解释是:“参互成文,含而见文。”具体地说,它是这样一

种形式: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一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例如: • 秦时明月汉时关 • 烟笼寒水月笼沙

•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考查点2.考查对修辞作用的理解与运用

• (2010,重庆)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 2010年上海世博会重庆馆设计主题确定为“山地森林城市”,面积600

平方米的馆内设有“天生重庆…„人文重庆一„奇迹重庆”3个展示区,分别呈现了壮美的三峡景观、独特的人文元素以及未来重庆城市规划。观众可欣赏刺绣、版画、川江号子、铜梁龙等具有巴渝特色的民俗文化,体验高科技产品……

• 重庆市市长黄奇帆参观后欣然为重庆馆写下一副对联:上联是“三千

年历史文脉尽现其中”,下联是“八万里山河新貌彰显眼前”,横批为“馆小乾坤大”。

• 请为重庆馆写一句赞美的话,至少要使用一种修辞方法。 解题妙招:修辞的作用

• 修辞与语言的关系十分密切。我们知道,语言的三要素是语音、词汇和语

法。修辞就是从表达方法、表达效果的角度研究语音、词汇、语法运用的。运用修辞手法使语言表达更准确、鲜明、生动。本题可以这样写:重庆馆,犹如一颗璀璨明珠

镶嵌在世博园,熠熠生辉。此句表达了对重庆馆的赞美、喜爱之情,又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二、专题演练

• 1.(2010,云南模拟)下列没有运用比喻的一项是( B )

• A.油光碧绿的树叶中间托出千百朵重瓣的大花,那样红艳,每 • 朵花都像一团烧得正旺的火焰。

• B.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淡紫色,只是深深浅 • 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不停地生长。 • C.这如行云流水般的旋律让我深深陶醉。

• D.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卜。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 2.(2010,湛江模拟)下列语句中没有运用拟人修辞的一项 • 是( D )

• A.春风放胆来梳柳,夜雨瞒人去润花。

• B.临时伙房没在草地上,几口行军锅成一字形排列着,蓝色火 • 茁舔着锅底,锅里热气腾腾……

• c.密集的芦苇,细心地护卫着脚下偷偷开放的野花。 • D.夏天孩子脸,一天变三变。

• 点拨:D项不是拟人,而是比喻,把“夏天”比作“孩子脸”。

• 3.(201 1,襄樊模拟)和“树林一直在唱着那首愉快的歌”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D )

• A.这里的人们非常好客,火一般热情。

• B.一路上,稻田绿、菜花黄、江水银,绘成了一幅幅田园巨画。 • C.生命是一条河流,有奔腾也有平缓。 • D.天气炎热,那张乒乓球桌子也在睡觉。 • 点拨:例句是拟人手法。只有D项也是拟人。

• 4.(2011,四川广安模拟)和“天空飘浮着团团白云,仿佛盛开 • 着朵朵银棉”所使用的修辞手法一致的一句是( A ) • A.直的雨道扯天扯地地垂落,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B.每当看到这条红领巾.我就仿佛置身于天真烂漫的少年时期。 C.在这鸟儿勇敢的叫喊声里,乌云听出了欢乐。

D.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点拨:例句是比喻手法,只有A项也是比喻。

6.(201 1,福建泉州模拟)下列句子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是( C ) A。江水的险,险在窄,险在急,险在曲折,险在多滩。

B.仰着头,才望见峰顶,中间是一线蔚蓝的天空。偶尔看见一只黑色的鸟,拼命地飞,拼命地飞,总觉得它不容易飞过那高高的峰顶。

C.最可爱的.就是在那悬崖绝壁的上面.倒悬着一些极小的红花,映着古褐苍苍的石岩,另有一种情趣。

D。只见顶上云雾腾腾,有像牛马的,有像虎豹的,奇形怪状,应 有尽有。 8.(2011,山西模拟)对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方法分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 C )

A.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排比) B.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比喻)

C.颜色便上浅下深,好像那紫色沉淀下来了,沉淀在最嫩最小的花苞里。(比喻)

D.你不以我们的祖国有着这样的英雄而自豪吗?(反问)

9.(201 1,湖北模拟)对使用的修辞格分析错误的一项是(D ) A.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比喻)

B.站在罗布泊边缘。会突然感到荒漠是大地裸露的胸膛。(比喻) c.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对偶)

D.苏东坡写过这样的诗句:“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做岭南人”,可见荔枝的妙处。(对偶) 点拨:D句是引用。

10.(201 1,廊坊模拟)对下面四句话所用的主要修辞方法判断正确的是( D )

①那又浓又翠的景色, 简直是一幅青绿山水画。 ②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③远寺的钟声突然惊醒了海的酣梦,它恼怒似的激起波浪的兴奋。

④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小菜场去收集一些莴苣菜叶,用盐一浸,这就是她们难得的佳肴。

A.明喻、夸张、拟人、引用 B.借喻、夸张、拟人、引用 C.明喻、对偶、拟人、夸张 D.暗喻、夸张、拟人、反语

点拨:①句本体是“景色”,喻体是“山水画”,比喻词是“是”,故为暗喻。② 句中“白发三千丈”是夸张。③句将海、浪拟人化。④ 句“慈祥”为反语。 11.(2011,海淀)运用修辞方法的句子不能恰当地表达下面语段意思的一项是( A )

清代小说家曹雪芹,生长在官宦富贵之家。他曾广泛涉猎经史集,对诗书、绘画、金石、园林、中医、织补、饮食等均有研究。后来由于政治斗争的冲击.曹家日渐衰微,曹雪芹的。命运也急转直下,生活陷入困顿,晚年“满径蓬蒿”,“举家食粥”。世态炎凉使曹雪芹对封建社会有了更清醒、更

深刻的认识。他以坚韧不拔的毅力.“披阔十栽,增删五次”,专心致志地从事《红楼梦》的写作和修订。“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曹雪芹心血凝成的《红楼梦》成为我国古典小说最杰出的代表。

• A.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对偶)

• B.如同蔷薇在荆棘中绽放鲜艳的花朵,曹雪芹在逆境中创造了我国古

典文学的辉煌。(比喻)

• c.读了曹雪芹的生平介绍与《红楼梦》,你怎么会不理解“满纸荒唐言,

一把辛酸泪”呢?(反问)

• D.有老庄的哲思,有屈原的《骚》愤,有司马迁的史才,有顾恺之的画

艺,还有李龟年的音乐天才……因此,曹雪芹才能创作出干古杰作《红楼梦》。(排比)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