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题
1.商朝信仰天帝的权威,《礼记》则有“君天下日天子”的记载,唐代经学家孔颖达对此的注释“是上天之子,又为天所命子养下民”。由此可见周朝“礼”的文化 A.有效维护了分封制和宗法制 B.为周取代商提供了社会基础 C.使神权王权的结合更为密切 D.为强化王权提供了理论依据
2.《礼记·中庸》:“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 秦始皇“为‘黔首改化,远迩(近)同度(法度)’,颁布统一的各种制度、订定文字、大规模移民、经济上各种措施结合起来,促进了全国范围内‘行同伦’任务的完成。”这表明“行同伦”
A.旨在推动儒法融合 B.宣传了儒家思想学说 C.形成共同行为规范 D.彰显皇帝的绝对权威
3.针对“皇权不下县”的说法,某学者指出,由秦到清,中国基本实行小县制,很少达到“地方百里、人口万户”的标准建制,国家政权对社会的控制,通过乡里组织的普遍设立而延伸到农村社会基层。该学者认为,中国古代
A.民间社会发育有限 B.基层自治卓有成效 C.县府管理能力不足 D.县域经济长期滞后
4.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实行“分异令”,禁止父子兄弟同家共财。西汉初年颁布“民产子”诏令,多生孩子可以免除两年赋税。唐代要求地方官员劝勉男年二十,女年十五以上的庶人结婚。古代政府关注人口的主要目的是
A.促进国民经济恢复 B.保证国家财税收入 C.防范民间土地兼并 D.改善人民生活质量
5.北宋儒学大师周敦颐在《太极图说》中把“阳变阴合”这个根本矛盾作为引起事物发展的原因,在万物变化发展中使用了阴阳、动静、刚柔、始终、生死、善恶等一系列用语。据此,对《太极图说》评述正确的是
A.属于唯物主义哲学 B.带有封建迷信色彩 C.汲取了佛道的思想 D.完成儒学重建任务
6.明清时期,出现了很多地主移居城市生活的现象。清代文人方苞曾说,地主“所居在城或他州异县,地亩山场皆委之佃户”。这一现象表明
A.资本主义农场出现 B.城镇化快速发展 C.城乡差别逐步消除 D.租佃关系日渐发展
7.鸦片战争后,姚莹写下《康輶纪行》,“冀雪中国之耻,重边海之防”,“欲吾中国稍习夷事,以求抚驭之方耳”。该书的意义在于
A.引起了清政府对边防问题足够的重视 B.推动了清政府大规模近代化的实践
C.开启了中国早期近代思想启蒙的先河 D.抛弃了天朝上国观念主动融入世界 8.辛亥革命前,民间家中几乎都供奉“天地君亲师”的牌位,到民国时期很多人家中却改 作“天地国亲师”,甚至一直到新中国成立亦如此。这一变化反映了
A.辛亥革命影响日益广泛 B.改良社会风俗成为国民共识 C.新文化运动推动的结果 D.近代国家观念正逐步地形成 9.1962年9月,中共八届十中全会正式通过,《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规定“人民公社社员可以经营家庭副业,可以将家庭副业的产品拿到集市上出售。”至此,党中央关于自留地、家庭副业、集市贸易等方面的政策,用条例的形式固定下来。这一条例 A.是对农业合作化成果的彻底否定 B.说明人民公社体制正式废除 C.体现了党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D.不利于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10.下表为我国民法典编纂的基本历程,其反映出
时间 内容 1979年 第三次起草民法典 1987年 颁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1995年 颁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担保法》 1999年 颁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合同法》 2017年 颁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民法总则》 A.改革开放后中国进入建设法治化社会的新时期 B.改革开放后逐步建成了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 C.民法典伴随着经济发展的需要加快制定、不断完善 D.单行法的颁行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11.厦门大学教授徐国栋说:“在谢沃拉、西塞罗生活的共和国晚期,古希腊哲学犹如西斯廷小教堂天顶画《创世纪》中的那个上帝,罗马法犹如那个被造好的亚当,前者的手指轻轻触及后者。被触者就从一堆泥土变成鲜活的生命,并生生不息地繁衍下去,进而影响着诸多的后来者。”作者意在说明
A.希腊民主政治深刻影响罗马法的发展 B.希腊文化赋予罗马法精神内涵 C.欧洲两大文化源头相互影响互为渊源 D.没有希腊文化就没有罗马文化 12.新教伦理所表现的现世禁欲精神,合理安排的伦理生活却无意中促进了经济活动的开展,新教伦理赋予了经商逐利行为以合理的世俗目的;印度教、佛教、儒教、道教、伊斯兰教、犹太教等没有经过宗教改革的各大宗教,其古老宗教伦理精神对于这些民族的资本主义发展起了严重的阻碍作用。上述材料体现了
A.新教伦理精神是资本主义发展的精神动力 B.只有奉行现世禁欲精神才能发展资本主义 C.没有经历宗教改革的地区经济不可能发展 D.经商逐利的世俗目的能推动资本主义发展 13.1607年,荷兰东印度公司首次采购中国武夷茶,经爪哇转销欧洲各地。几十年后,武
夷茶已发展成为一些欧洲人日常必需的饮料,当时一些欧洲人把武夷茶称为“中国茶”。下表是荷兰每磅武夷茶售价的变化。这些变化表明
时间 售价(荷兰盾/磅) 1684年 80 1689年 75 1701年 2.32 A.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价格革命来势汹汹 C.荷兰成为海上马车夫 D.商业革命不断发展
14.19世纪后期,英国的银行家们更关注于世界范围的投资,到一战前,英国投资几乎占全世界总投资额的一半。1865年~1914年的英国投资中,本土投资只占30%,其他70%的资金投在国外。这一状况
A.扩大了英国的海外市场 B.确立了英国的殖民霸权 C.削弱了英国的竞争对手 D.制约了英国的技术更新
15.“但是这些模范社会将如何取代现存社会,他们从未认真考虑过,他们对于从富裕的或有权势的资助人那里得到帮助这一点抱有模糊的期望。”他们是指 A.革命民主主义者 B.共产主义者 C.空想社会主义者 D.无政府主义者
16.下表为英国1951年和1982年政府福利支出与国民生产总值的变化情况(单位:亿英镑)由此可见英国
福利支出 国民生产总值 145.08 3166.98 1951年 20.74 1982年 685.10 A.经济增长与货币扩张有关 B.缩小了各阶层贫富差距 C.政府干预经济的能力加强 D.财政出现了严重的困难
二、非选择题
17.【中国古代儒家文化】 材料一
天下观是古代中国人所特有的一种政治哲学和文化地理观念,它是中国传统世界观的核心。在这种天下模式中,中国无疑占据着绝对主体地位,构成天下观的核心与内涵,而周边民族和国家则仅是中国的外缘……唐代李淳风《乙巳占》称 “华夏者,道德、礼乐、忠信之秀气也,故圣人处焉,君子生焉。彼四夷者……莫不航海梯山,远方致贡,人畜内首,殊类宅心,以此而言,四夷宗中国之验也。故孔子曰: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摘自邱靖嘉《“普天之下”:传统天文分野说中的世界图景与政治涵义》
材料二
先秦儒家一方面力倡严“夷夏之辨”,讲“夷夏之防”,举“尊王攘夷”大旗;一方面又提出“用夏变夷”和“礼分华夷”,强调以文化论民族、以礼义辩夷夏的开明思想。宋儒对“正统”的评判标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不再强调传统“正统”观中只认华夏——汉族建立的政权为正统的看法,而是强调政权是否统一了“天下”。欧阳修则尤为注重强调政权是否延续、是否发扬了儒家的“道统”。欧阳修和司马光都把儒家的“大一统”和“道统”放在首位作为衡量“正统”的标准,而不是强调统治民族是谁的问题。此后,“华夷之辨”思想逐步让位于“华夷一体”思想,经历元、明、清时期的充分发展,到清代乾隆时期,“华夷一体”、“ 天下一家”最终成为儒家民族观的主旋律。
——摘编自李克建《儒家民族观的形成与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人天下观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古代儒家民族观发生的变化及其主要原因。
18.【中国地方行政制度】 材料一
明初在地方设承宣布政使、提刑按察使、都指挥使“三司”,互不隶属,虽是强化中央集权之举,但事权不一,不利于弹压地方。于是相继出现了巡抚、总督的设置,以节制三司,统一协调地方权力,消除牵制、扯皮、效率迟缓之弊。有明一代,地方上先后设立巡抚30余处,总督10余处,但设置尚未完全固定,辖区大小不均,如内地巡抚通常兼治一省之事,而边地巡抚辖区却小于一省。
——摘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
在清政府致力于实行立宪政体之后,它处理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行政制度的改革。在义和团事件之后不久,政府已经开始了一系列改革,包括整饬吏治和改组过时的官僚机构。但是这种努力遇到了很多困难。造成许多官员贪污腐化和。官僚制度落后过时的原因被认为有以下几点。首先是存在着“捐纳”制度,特别是卖官鬻爵。以前当政府需要额外收入时,它就临时求助于卖官鬻爵的办法,但是自从太平军战争以后,这个制度就成了一项长期措施。结果官场中有很多人是以金钱或军功获得他们的官职的。人们认为这种作法造成了大量的贪污腐化。此外,有很多官署几乎没有职守。在中国,子女们被认为应遵循由父母规定的成例行事,因此,由历代皇帝设立的衙署即使在时移世易和需要改组时,仍然被保持了下来。
——摘编自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下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代地方行政管理改革的原因及其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行政制度改革与明代地方行政管理改革目
的相同之处,并说明不同之处及其产生的原因。
19. 【抗日战争】 材料
1942年2月,蒋介石访问印度,他希望印英当局允许印度取得自治领地位,并保证其战后独立;希望国大党暂缓提出独立要求,放弃不合作政策。由于英印双方立场严重对立,蒋介石此行未能取得成果。8月,国大党号召民众展开不服从运动。印英当局随即逮捕了甘地等国大党领袖。蒋介石急电罗斯福,希望美国出面干预印度局势,同时蒋会见英国驻华大使,希望能和平解决。开罗会议时,中方在提案中曾主张“中、美、英、苏联合发表宣言,保证印度于战后立即获得自治领地位,若干年后获得独立”,但开罗会议未能接受中方的主张。在战后终结殖民地制度,是中国社会舆论的主流意见,也是国民政府在战时一项非常重要的政策坚持……影响了盟国战后对殖民地的处置
——摘编自王建朗、黄克武《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民国卷》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国民政府在英印事务上的策略。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介入英印事务产生的历史影响。
20.【制度建设与社会发展】 材料
西方学者尼尔·弗格森指出,代议制政府、自由市场、法治和公民社会,这些原本是西欧和北美社会的四大支柱。在这些代表政治、经济、法律、社会的支柱内部,有着高度复杂且互相关联的制度在发挥着作用。正是因为这些制度优势,使得西方社会在公元16世纪后在世界上独领风骚。然而,20世纪后这些制度的衰退令人扼碗,使西方世界像明清时期的中国那样,正在走向沉沦。
——据尼尔·弗格森著《西方的衰落》改编
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围绕“制度建设与社会发展”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