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导学案
编制:黄淑玲 审批: 课型:自学验收 领导: 【学习目标】
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背诵并默写全诗。
2、理解诗的内容,学习本诗情景交融、客观景物人格化的艺术手法。 3、品味作者在诗中所表达的真挚感情。 4、激情投入,热情参与,阳光展示。 【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
1、依据导学案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诗歌,进行知识梳理: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完成【自主学习】的题目。
3、借用工具书解决自学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把疑问写在导学案“我的疑问”处。 4、运用双色笔自主完成。注意规范书写,思考。 【知识链接】
一、走近作者
李白(公元701年—公元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李白是唐朝著名诗人,也是中国最著名的诗人之一,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李白和杜甫合称“李杜”。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先世于隋末流徙西域,李白即生于中亚碎叶。(今巴尔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唐时属安西都户府管辖)。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因以自号青莲居士。早年读书学剑,游览名胜,写过许多才华横溢的诗篇。25岁时,出蜀漫游,抱着“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huán)区大定,海县清一”的政治理想,但在当时无法实现。42岁时,因道士吴筠的推荐,被唐玄宗召至长安,供奉翰林。文章风采,名动一时,颇为玄宗所赏识。后因蔑视权贵,放荡不羁,不到二年被谤(bàng),离开了长安,从此过着长期漫游的生活。“安史之乱”时,他曾参与永王李璘的幕府,希望为平乱出力,不幸,永王与肃宗发生了争夺帝位的斗争,兵败之后,李白受牵累,流放夜郎(今贵州省桐梓zǐ县境内),途中遇赦。晚年漂泊东南一带,依当涂县令李阳冰,不久即病卒,终年62岁。 他的诗歌具有豪迈奔放、想象丰富、色彩绚丽等特点,对后世诗歌的影响很大。杜甫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之评,韩愈云:“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调张籍》)。有《李太白集》。 二、背景资料
《新唐书·文艺传》载王昌龄左迁龙标尉,是因为“不护细行”,也就是说,他的得罪贬官,并不是由于什么重大问题,而只是由于生活小节不够检点。在《芙蓉楼送辛渐》中,王昌龄也对他的好友说:“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即沿用鲍照《代白头吟》中“清如玉壶冰”的比喻,来表明自己的清正无辜。李白在听到他不幸的遭遇以后,写了这一首充满同情和关切的诗篇,从远道寄给他,表达对好友的关切之情。
【自主学习】
自由朗读。体会诗的韵律美?
听老师范读。学生标出节奏、韵脚,注意语速。? 3、个人朗读并齐读。
4、照注释,同桌互译诗句。
5、用心揣摩诗人在诗中寄托了怎样的情感?
6、比一比,看谁能用最短的时间熟练地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我的疑问】
【合作探究】
1、阅读【延伸拓展】部分,想一想这首诗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
2、“杨花落尽子规啼”写了哪些事物?作者为什么要选取这样的事物来写?这句话在全诗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3、“闻道龙标过五溪“这一句写出了什么?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4、“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这一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延伸拓展】 表达方式及作用。
1、表达方式:表述特定内容所使用的特定的语言方法、手段,就是表达方式。它是文章构成的一种形式要素。表达方式随语言表达的产生发展而逐步形成。现作学研究提出“表达方式”这一概念,延用至今。
2、?种类:1、记叙 2、描写 3、抒情 4、议论5、说明
(1)记叙。记叙是写作中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作者对人物的经历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以及场景、空间的转换所作的叙说和交代。在写事文章中应用较为广泛。 (2)描写。描写是把描写对象的状貌、情态描绘出来,再现给读者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记叙文,特别是文学创作中的主要表达方式之一。在一般的抒情、议论、说明文中,有时也把它作为一种辅助手段。描写的手法运用得好,能逼真传神、生动形象,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从中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
(3)抒情。抒情就是抒发和表现作者的感情。它是抒情文体中的主要表达方式,在一般的文学作品和记叙文中,也常常把它作为重要的辅助表达手段。
(4)议论。议论就是作者对某个议论对象发表见解,以表明自己的观点和态度。它的作用在于使文章鲜明、深刻,具有较强的哲理性和理论深度。在议论文中,它是主要表达方式;在一般记叙文、说明文或文学作品中,也常被当作辅助表达手段。
(5)说明。说明是用简明扼要的文字,把事物的形状、性质、特征、成因、关系、功用等解说清楚的表达方式。这种被解说的对象,有的是实体的事物,如山川、江河、花草、树木、建筑、器物等;有的是抽象的道理,如思想、意识、修养、观点、概念、原理、技术等。 五种表达方式,作为文章的形式要素,一定要为内容表达服务。一定的内容采用不同的表达来写作,可产生不同的效果,这就是所谓表达功能。 【我的收获】 1、“杨花落尽子规啼”写了哪些事物?有什么作用?含有作者怎样的感情?参:杨花
和子规的啼鸣 作用:(1)点明时令:点明时令,暮春时节。 ?????(2)渲染气氛:黯淡,凄楚的气氛。 ?????????杨花:漂泊不定,如友人的身世。
?????????子规啼鸣:离愁别恨,与友人分离的痛苦。 ?????(3)烘托心情:痛苦,痛惜,悲痛
????这句话中,含有对友人遭遇的同情,对友人离别的痛苦——景中含情,融情入景。 2“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这一名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参:拟人。明月有了人性,能将“愁心”带给远方的朋友,诗句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的忧愁和无奈,以及对友人的关切之情
联系《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写作背景思考一下,李白在诗的开头写景为什么选取“杨花”“子规”来写?
1、联系写作背景思考一下,李白在诗的开头写景为什么选取“杨花”“子规”来写?
参:写“杨花”且“落尽”是先点时令,这样的“暮春”在古诗中是一个花与泪同落的季候,这就奠定了全诗伤感的基调。“杨花”漂泊无定,暗写王昌龄被贬荒僻之地给人的飘零流落之感;“子规”即杜鹃,在我国古典诗词中,它总悲哀凄惨地啼叫着。因此,可以说,诗中开头一句的写景,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现。
8.这首诗很能打动人心,得益于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的恰当运用,选择一个角度,联系诗歌内容略作分析。
——运用了?拟人??????????的表现(修辞)手法,分析:“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作者在这里把明月和轻风人格化了,把未来无知无情的明月,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有同情心的知心人。什么叫把客观事物人格化? 就是把自己的情感赋予客观事物,让它同样具有情感。
????通过把明月人格化,让明月成为自己的替身,伴随着不幸的友人到偏远荒凉的所在。同时,还不仅表现出诗人和朋友的心灵都如明月般纯洁光明,而且也富有只要明月还在,两人的友谊就会像皓月一样长存之意。 11、“我寄愁心与明月”中的“愁心”是什么意思?作者因何而“愁”?为什么要把“愁心”寄与明月?
参:寄:寄托,托付。与:给。
——“愁心”即对朋友远行偏远蛮荒之地的牵挂之心;是对朋友自身遭遇的同情之心。作者因友人无端被贬而愁,为友人的前途命运而愁。
——(1)明月是圆的,让人想起“团圆”这个概念,如果月圆人不圆,就会引起望月人的情思。
(2)明月升起时,天地之间是宁静的,明月的光辉是柔和的,人们在夜的宁静中沐浴柔和的月光,容易引起无限的遐思。
(3)明月升起,远隔两地的亲友都能同时看到它,千里可共,因而人们望月时容易想起远方的亲朋和故乡。
(4)明月给人的感受如冰似玉、晶莹润泽,它象征了亲情友情的纯洁。 其他任何事物都不具有以上特点,所以,再也没有什么比一轮明月更能让人产生思乡,怀旧,念远之情。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banwoyixia.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2004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