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9-1933年世界性的经济大危机,使以马歇尔为代表的传统经济学出现了严重危机,同时也对狭小范围的、低水平的社会保障制度和不能适应市场化、社会化发展要求的社会福利理论造成了极大的冲击。
为了解决严重的失业、贫困以及由此带来的诸多社会经济问题,美国总统罗斯福实施了“新政”。1935年美国正式通过了旨在解决失业和养老问题的《社会保障法》,这是美国第一个由联邦政府承担义务、全国性的社会保障立法。从此,美国逐步建立全面的社会保障制度,并将社会保障制度化。这对二战后福利经济制度的全球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罗斯福新政不仅标志着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全面发展,而且也促进了现代社会保障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并使福利型社会保障思想在西方工业化国家逐步得以确立。
美国《社会保障法》的颁布使经济学家产生了共鸣。1936年凯恩斯《通论》出版所导致的“凯恩斯革命”使国家干预主义与社会保障完全结合起来了,同时使国家干预论者的福利经济思想逐步形成,并在西方福利经济理论中占据主导地位。
以上这些思想和理论集合起来,可以成为“福利国家”论。
一、“福利国家”论的产生
福利国家论虽然最终形成于二战后,但这种思潮由来已久,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一)19世纪中期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萌芽时期
一些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和“社会主义者”或改良主义者的著作和讲话里,已经出现了有关“福利国家”的改良主义思想,但还没有系统化。
1.约翰·穆勒的折衷主义思想 19世纪中叶,约翰·穆勒(John Mill)看到了资本主义社会分配方式的不公平,提出了有关分配制度的折衷主义思想。
穆勒将生产与分配割裂,认为生产方式是永恒的,而分配方式则是可以改变的。他认为,目前的资本主义制度存在一定的弊端,但可以在保存现存生产方式的条件下,通过政府立法来减少分配上的不平等,消除这些弊端。社会主义分配制度有利于发展生产、普及教育、控制人口,以及由于把公共利益看作自己的利益,从而有利于克服利己主义。穆勒设想的公有制社会实际上是一种具有竞争机制而又能保障所有个人分享集体劳动利益的社会。
穆勒在对资本主义私有制与新型财产公有制进行比较时,采取了折衷、调和的办法。他认为,政府可以直接和间接地在帮助改进人民的物质福利方面做了一些事情。为此,他提出了一些改良主义,主要是:通过土地税使地租社会化;颁布变小农制经济为自耕农经济的法律,对现存地主土地所有制经济实施改良;通过限制遗产继承权以减少财富的不均;等等。
2.德国历史学派和讲坛社会主义的改良主义思想 19世纪末期,德国历史学派和讲坛社会主义①继承和发展了约翰·穆勒等人的“福利国家”思想,宣扬社会改良,主张通过赋税政策实行财富再分配。
3.英国费边社会主义
这一时期,英国费边社会主义对“福利国家”论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费边社会主义反对 ①
讲坛社会主义者又被称为国家社会主义者,是19世纪70年代产生的德国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流派。讲坛社会主义者(古斯达夫·施穆勒、路约·布伦坦诺、阿道夫·瓦格纳、卡尔·毕歇尔、威纳尔·桑巴特等人)是马克思主义的死敌,是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代表。他们宣扬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阶级和平,企图削弱阶级斗争,提出一些社会改良,以便排除革命的社会民主派的影响,并使工人同反动的普鲁士国家和解。他们把普鲁士政府实施的铁路国有化和由俾斯麦策划而实行的国家对烟草和烧酒的垄断叫做“国家社会主义”。马克思和恩格斯对讲坛社会主义进行了始终不渝的斗争,并揭露了它的反动的和反科学的性质。(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二版第24卷的注释3)
10
使用暴力,主张实行渐进改良,通过点滴的改良来实现社会主义。
他们提出的与“福利国家”论有关的改良主义思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特别强调市政府自治,主张搞“市政社会主义”,扩大政府权利、加强政府对私人企业的管理等来改善社会福利。
第二,国家对私人企业实行国有化,实现租金和利息的社会化。
第三,对非劳动所得的收入及遗产征收累进所得税,以实现租金和利息从私人向国家的强制性、无偿性转移。
第四,制定“全国的最低生活标准”,政府采取措施保证居民的生活不致降低到“最低生活标准”以下。如实行最低工资制和8小时工作制,增加教育设施等。
最初的费边社会主义社会福利思想实质上是一种资产阶级的缓进“社会主义”幻想,也是试图使资本主义社会告别严格的阶级等级下的剥削和残酷竞争,开始相对注重全社会所有公民个人发展和生活保障提高的一种表现。
费边社会主义对英国工党的建立及福利国家的形成起了很大的作用。 (二)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形成了“福利国家”论的理论基础即福利经
济学
庇古在其所创立的福利经济学中关于福利标准和福利政策的论述为“福利国家”论提供了某些论据。
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所倡导的实行国家干预以达到充分就业目的的理论和政策,不仅成为“福利国家”论的主要内容,而且也为“福利国家”论提供了新的论据和目标。应说明的是,凯恩斯不是从社会改良主义的角度来宣传“福利国家”的,而是把“福利国家”的发展作为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来宣传的。但他的理论和政策主张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凯恩斯主义者积极宣传“福利国家”的理论依据。
(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时期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福利国家”论得以最终形成,并在各国广泛流行。而且,各国政府也开始了大规模的“福利国家”实践,普遍建成了“福利国家”。
1.西欧社会民主党直接推动了“福利国家”的建成 在这一过程中,西欧社会民主党起了主导作用。1945年英国工党执政后,以贝弗里奇报告为依据提出了“民主社会主义”的理论和纲领,而“福利国家”则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把“福利国家”与“欧文主义”、约翰·穆勒的折衷主义经济学说、费边社会主义、“独立工党传统”等都看作工党的理论基础和来源。
在英国工党提出所提出的“民主社会主义传统”中,有5个具有重要影响的主题,即:征用财产收入、合作、个人参与管理、社会福利和充分就业。实际上,他们所描述的“民主社会主义”,就是“凯恩斯+经过修改的资本主义+福利国家”。
1948年,英国工党正式提出“福利国家”的口号,其领袖艾德礼(C. R. Attelee,1945年——1951年任首相)宣布英国已建成了“福利国家”。1955年,英国“牛津词典”中首次采用“福利国家”一词,并将“福利国家”定义为“一个组织得很好的政体,社会中的每一个成员都能得到他应得的生活费,它尽可能使所有人都得到最有利的条件”。从此,福利国家论就在资本主义世界广为传播。
另外,在“福利国家”的政策实践方面,瑞典等北欧的社会民主党则起到了独特的示范作用。瑞典在社会民主党的领导下,将经济上的福利设施同政治上通过工人参与企业管理的“劳资合作”结合起来,把瑞典建成了“福利国家的典范”。
2.西欧保守党也赞成和接受了社会福利计划
11
20世纪50年代,西欧国家的保守党先后上台执政。他们也赞成和接受社会民主党关于社会福利的计划。如德国所推行的“社会市场经济”,就包含了有关“福利国家”的一些主张。“社会市场经济”即不是社会主义,也不是资本主义,而是社会发展的“第三条道路”——“经济人道主义”。
“经济人道主义”的主要内容有:第一,反垄断;第二,工人和资本家“明智的合作”即“社会伙伴论”;第三,按生产要素的多少进行公平分配。 3.“福利国家”论于20世纪50年代在美国也开始流行起来 在美国,经过凯恩斯主义者汉森(A. H. Hansen)、萨缪尔森、新制度主义者加尔布雷斯(J. K. Galbraith)等人的宣传,福利国家论在美国也广泛流行。
二、“福利国家”论的主要内容
(一)福利国家与福利社会观念
1.哈罗德·维伦斯基
英国社会学家哈罗德·维伦斯基(Harold L. Wilensky)在《福利国家与平等》一书中指出,福利国家的关键是政府保证所有公民享有最低标准的收入、营养、健康、住房、教育和就业机会,公民们享受这些服务是公民的政治权利而不是接受慈善家的施舍。
2.威廉·罗布森 威廉·罗布森归纳了福利国家的理论原则。认为,福利国家就是国家关心整个民族的福利,国家的公共政策应优先考虑其他成员的福利。国家对于经济和社会政治生活的干预主要是在资源分配、法律、治安、教育以及社会服务等领域,其目的是为了改善生活环境,提高社会服务质量,从而提高公民的生活水平,增进社会福利,增加公民的满足程度。由于福利国家代表公共政策,而福利社会代表公共行为即人们如何对待、思考、感受与普遍福利有关的问题,因此,福利国家应由福利社会来补充。
要造就一个福利社会,每个公民都必须清楚并履行其在福利国家中与所享受的权利相一致的义务,特别是劳动的义务;每个公民都必须具有民主参政的意识并认真选举其代言人;应当限制那些只对自己的成员或其管理人员有利的非政府机构;工会组织不要无限制地使用其权力如组织超常时间的罢工等。
3.其他解释 第一,“福利国家”的主要原则是,国家有义务把充分就业置于政府政策所支付的社会目标的首位;
第二,国家必须承担防止贫困和不幸、向公民至少提供他们所需要的最低生活援助;
第三,国家权力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进行调节,使之提供日益增多的经济盈利,政府先通过税收将这种盈利收归国家,再利用社会政策进行重新分配,以此促**等;
第四,国家政策的方向是保证利用自由民主的程序来满足公民的需要和愿望; 第五,福利国家是一种混合经济制度。
(二)“福利国家”论的主要内容
按照“福利国家”论者的观点,“福利国家”的基本内容是:在混合经济制度下,由政府实行充分就业、公平分配、社会福利等政策,以消除资本主义的失业、贫困、不平等等弊端。其主要特征和实质是:政府对国民收入做有利于劳动者的再分配;通过赋税制度没收富人的部分收入转交给穷人,消灭物质方面无保障、匮乏、贫穷等现象;实现“充分就业”;推行“国有化”、“计划化”及公共工程政策;等等。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收入均等化
(2)福利社会化。国家举办一些社会福利事业,建立社会福利制度。社会福利包括社会保险、失业救济、卫生保健、家庭补助、养老金以及提供公共住房建筑、教育文化活动等社会服务设施。
(3)就业充分化。充分就业并不意味着完全没有失业,二是指除了摩擦性和自愿失业以外,消
12
除了非资源失业时的一种就业状态。
(4)经济混合化。一些“福利国家”论者曾将“国有化”、“计划化”和公共工程等也作为“福利国家”的一项重要内容,但由于保守党人和相当多一部分社会民主党人都不赞成过多地实行私人经济的“国有化”,因而提出了“混合经济”,并将其视为“福利国家”的一项重要内容。
(三)“福利国家”论与福利经济学
二者有所不同。
福利经济学提出各种社会福利原理,用以指导国家经济政策的制定;而“福利国家”论则主要是有关国家的劳动立法和政策措施。
二者相互联系。
一方面,福利经济学是“福利国家”论的重要理论来源,福利经济学中关于福利标准和福利政策的论述,为“福利国家”论提供了某些根据。另一方面,“福利国家”论又是福利经济学中某些重要原理的具体体现。如“收入均等化”、充分就业、国有化、计划化和公共工程、混合经济等。
福利国家论的广泛流行是在福利经济学出现以后。 三、“福利国家”论的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开始了“福利国家”的实践,大幅度提高国民福利水平,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到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以后,形成了以社会保障为基本内容的完整的社会福利制度。但是,随着社会保障制度的不断完善和社会福利水平的迅速提高,政府开支不断增加,赋税负担日益沉重,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效率和竞争力的提高。各种政治势力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福利国家”进行了批评,各资本主义国家不得不对“福利国家”政策进行了调整。在这种情况下,“福利国家”论者对“福利国家”进行了新的解释和修补,形成了有关“福利国家”的新的理论。
(一)“后福利国家”论
后“福利国家”论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80年代得到迅速传播。该理论以“后工业社会”论作为其理论基础,因而该理论对于社会问题的解决具有后工业社会时代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后福利国家所关心的不是经济问题,不是满足公民的物质生活需要,而主要考虑发展文化、教育,对公民实行“智力开导”和“文化充实”,以改善公民的生活环境,提高公民的生活质量。
(2)社会福利作为再分配的工具,不一定必须遵循“福利国家”论者所主张的统一与平等的原则,它要求社会福利的多样性。
(3)主张对社会福利实行分散管理,恢复社会福利管理的“地方主义”和“教区主义”,加强发展各社会福利管理部门的横向联系,使社会福利管理的组织系统像“一张蜘蛛网”,而不是像“一棵倒立的树”。
后“福利国家”论反映了中间阶级和比较富裕的小资产阶级的要求,对西方国家的社会福利观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福利社会”论
该理论在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其核心在于福利设施的“私人化”或“再私人化”以及权力下放或“非调节化”。
福利的“私人化”和“非调节化”,实际意味着福利“市场化”、“社会化”。它包括以下内容: 一是福利计划应该建立在个人自由、自主和自助原则的基础上,每个人都应该首先尽可能依靠自己的力量来解决生活保障问题,只有当个人的收入和财富不足时,国家、社会机构才进行干预;
二是在国家负责的社会福利费用中,应增加雇主和雇佣人员分担的社会保障份额,减少税收的份
13
额;
三是在福利计划管理上,应减少国家干预,加强私人机构的作用。
该理论反应了要求实行自由市场经济的新保守主义学派的经济思想,代表了右翼和保守党派的政策观点。但他们并不是主张社会福利完全“私人化”,而是主张对国家管理社会福利的方式应当进行改革,国家管理社会福利的程度应当降低。也就是说,在提供社会福利方面,国家将继续起作用,只是应当改变方式和作用的范围。
(三)“福利国家”改革论
西欧社会民主党人在肯定“福利国家”将继续存在的前提下,提出应对“福利国家”进行改革。 主张在保持国家管制的同时,改革现存的社会福利制度,减少可以普遍享受的优惠服务,改善低工资工人的处境,增加只给予穷人的补助,让穷人取得国民收入和财富中更大的份额。
政府不能因为存在着较严重的福利保障问题以及财政赤字甚至财政危机而放弃自己在社会福利保障方面的责任、不能因为出现了“福利国家”制度的危机而将社会福利计划实行“多元化”、“私人化”和“市场化”,应继续维持和发展“福利国家”。
维持“福利国家”的最佳方式是严格规定福利国家的主要目标与界限,其基本原则包括:一是一定要继续坚持足够的工作收入是福利的根本基础的原则;
二是国家有责任遵照民主社会的公共愿望,通过财政系统争取提供比市场系统更公平的收入分配;
三是国家一定要继续实行“社会保障”,对失业、疾病、残疾和老年等社会风险进行主要担保; 四是可采取各种方式救济社会上的贫弱群体。
1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