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史概要》教学大纲
学分数 2 周时数 2
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为历史学系历史学专业和文博系文博专业开设的基础课。为适应普通高校“通才”教育的需要,作为全校本科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基础课程,向全校本科生开放。本课程同中国近现代史衔接,构成中国通史系列专业基础课。
基本内容
讲授自中国出现人类至公元1840年的中国历史,包括中国人类文明的起源,夏商周三代与早期文明的形成,从西周封建制向秦汉郡县制的转变,魏晋南北朝与民族大融合,隋唐时代社会文化的空前繁荣,宋辽金元民族冲突与融合下的社会与思想转型,明清专制主义的加强与中西文化的交流与碰撞。
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祖国文明的形成与发展,理解和把握悠久的祖国文化传统与特征,各个历史发展阶段的基本风貌,多民族与多元文化的繁荣,中国与世界各地区文明之间的联系与交融,进而从宏观上把握整体的中国古代史,树立历史观。
教学内容
第一讲、史前史与传说时代
一、中国古人类的进化
二、石器时代
三、传说时代
第二讲、夏与商 —— 历史时期的开端
一、夏文化
二、从“大同”到“小康”
三、商的起源与盘庚迁都
四、青铜时代
五、商文明
第三讲、西周与春秋 —— Feudalism时代
一、周朝的建立
二、“制礼作乐”
三、分封制与宗法制
四、农村公社与井田
五、列国争霸
六、铁器时代
七、老子与孔子
第四讲、从战国到秦 —— 大一统中华帝国的建立
一、各国变法
二、百家争鸣
三、秦大一统
四、秦始皇:皇帝与中央集权体制
五、秦始皇陵与 “ 兵马俑 ”
六、徐福东渡之谜
第五讲、西汉与东汉 —— 帝国规制的完备化
一、大一统帝国的重建
二、黄老思想与文景之治
三、汉武帝中央集权
四、 “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五、王莽托古改制
六、光武中兴
七、清议与太学生运动
八、丝绸之路
九、小农经济的发展
十、科学技术新成就
第六讲、三国与两晋 —— 统一王朝消失的时代
一、从东汉末的割据到三国鼎立
二、曹操与诸葛亮
三、西晋:从 “ 禅让 ” 故事到 “ 八王之乱 ”
四、东晋:北伐与偏安
五、魏晋风度与玄学
第七讲、北朝与南朝 —— 走向再统一
一、五胡十六国时期的汉胡互化
二、北魏文明太后、孝文帝的改革与汉化
三、均田制与府兵制
四、门阀政治
五、艺术与科学
第八讲、从隋到盛唐 —— 统一王朝的再建
一、隋的统一与创制
二、隋的 “ 国富 ” 与 “ 国祚短促 ”
三、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四、从武则天到唐玄宗
五、盛唐气象
六、佛教的兴盛
七、长安:东西方文明的交汇
第九讲、从唐的衰落 —— 到五代十国的割据
一、由盛转衰的各个侧面
二、安史之乱与全盛时代的消失
三、藩镇割据 —— 刘晏、杨炎的财政改革
四、宦官与党争
五、唐朝的分裂
六、五代更迭,十国割据
七、从柴荣改革到赵匡胤统一
第十讲、北宋 —— 划时代的新阶段
一、北宋的官僚政治
二、庆历新政与王安石变法
三、 “ 田制不立 ” 与井田限田论
四、传统农业的新发展
五、颠峰状态的科学成就
六、 “ 商业革命 ” 面面观
七、契丹的兴起与辽的二元化体制
八、党项羌与西夏
九、宋对辽、西夏的妥协
十、女真的兴起与辽的灭亡
第十一讲、南宋与金的对峙时期
一、 “ 靖康耻 ” 与岳飞抗金
二、金朝统治下的北中国
三、举棋不定的和与战
四、经济重心南移的最终完成
五、朱熹新儒学及其学派遭禁锢
六、民族危难时期的文化界
第十二讲、元 —— 蒙古建立的王朝
一、蒙古的兴起与成吉思汗
二、混一亚欧的大蒙古国
三、蒙古对中国的统治 —— 元朝
四、劝课农桑与 “ 棉花革命 ”
五、富有特色的工商业
六、对外交往的扩大
七、郭守敬与关汉卿
第十三讲、明 —— 中华文明的余辉
一、朱元璋:从游方僧到开国皇帝
二、 “ 胡蓝之狱 ” 与皇权的强化
三、航海史上的壮举 —— 郑和下西洋
四、海上走私贸易与倭寇
五、耶稣会士与早期 “ 西学东渐 ”
六、正统思想与异端思想
七、张居正与万历中兴
八、从东林到复社
九、崇祯:攘外与安内的两难选择
第十四讲、清 —— 末代王朝的兴衰
一、康熙之治
二、雍正: “ 为治之道在于务实 ”
三、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四、文化专制与文字狱
五、乾嘉学派
教学方式
使用多媒体互动教学形式,以教师讲授为主,同学生课堂讨论相结合,鼓励学生随时提问,互动讨论。在讲授中设计一系列专题,引导学生通过大量阅读教学参考著作进行独立思考和研究,制作多媒体课件,在课堂上宣讲与讨论。
考核方式
期末进行闭卷考试。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