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 林 建 筑 工 程 学 院 学 报
Journal of Jilin Institute of Architecture & Civil Engineering
Vol.27 No.2 Apr.2010
长春市伊通河滨水景观环境设计研究
郑 馨1 孙瑞丰2
(1:吉林建筑工程学院艺术设计学院,长春 130021;2: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建筑与规划学院,长春 130021)
摘要:通过对长春市伊通河滨水景观环境现状进行研究分析,归纳总结出伊通河滨水景观设计应遵循的原则,从
而提出伊通河滨水区构成要素的特色设计途径,以期对伊通河滨水区景观质量的提升产生积极的影响.
关键词:城市滨水区;景观设计;生态环境;以人为本
1009-0185(2010)02-0054-03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Changchun City Yitong River Waterfront Study of Landscape Design
ZHENG Xin1,SUN Rui-feng2
(1:School of Art Design, Jilin Institute of Architecture and Civil Engineering, Changchun,China 130021;2:College of Architecture and City Plan,Jilin Institute of Architecture and Civil Engineering, Changchun,China 130021)
Abstract:In this paper, Changchun Yitong river waterfront landscape state of the environment conducted a study and analysis, summarized a waterfront landscape Yitong fiver environmental design principles to be followed, which raised the constituent elements of Yitong river waterfron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esign approach, with a view to Yitong river waterfront enhancement of landscape quality have a positive impact.Keywords:urban waterfront;landscape design; ecology environment; people-oriented
城市滨水景观是一个城市活力的象征,对城市发展起关键作用.其环境状况直接影响着社会各方面和周边人的生活质量.目前,伊通河的景观环境缺乏活力,因此,对其规划建设和开发研究具有深远意义.
1 伊通河滨水景观环境的现状
1.1 河道景区分布现状
根据 2008 年《长春市伊通河风光带完善保护利用总体规划》方案,依据现状的生态环境特征、园区景观建设情况,结合风光带周边城市建设用地规划情况和所处的地域人文、历史、文化特征,把伊通河道共分为延伸段和城区段.延伸段的范围为:三环路以外、绕城高速以内的地段,属于待建的地段.城区段的范围:三环路以里的城区,属于基本已建地段.
1.2 景观环境现状分析 1.2.1 生态环境现状分析
(1) 延伸段. 北部延伸段的河谷滩地为典型季节性河滩湿地,现状水泡、沙坑连续遍布,其间有一些水田和芦苇草塘分布.夏季还有一些野生鸟类在此栖息,是重要的野生动物栖息地;南部延伸段的主河道特征不明显,河道东侧局部地段有建筑垃圾残土堆积,河道西侧地势起伏较大,防洪规划尚未实施,两侧用地多为村屯和农田,以及一些废弃地.自然生态植被主要以低矮柳树灌丛和较大杨树、柳树为主;
收稿日期:2009-09-08.作者简介:郑 馨(1977~),女,吉林省长春市人,讲师,在读硕士研究生.
第2期郑 馨,孙瑞丰:长春市伊通河滨水景观环境设计研究
55
(2) 城区段. 由于河道护岸工程建设及人工绿化建设,使河滩湿地生态环境破坏严重(虽然河堤绿化建设基本实现,但是植物多样性较低),原有河道自然生态廊道由于道路桥梁建设以及各种水利工程构筑建设,导致野生动物迁徙的生态廊道不通畅.1.2.2 防洪规划实施情况分析
城区段防洪规划已经实施完成,南部延伸段的防洪规划还停留在可行性研究阶段,北部延伸段防洪规划尚未启动.
1.2.3 滨水规划建设完成情况分析
城区段风光带的建设已经基本完成,但在一些连接段和局部的堤顶路外侧,绿化带建设还停留在普遍绿化阶段,没有进行园林景观详细规划和建设.南部延伸段和北部延伸段的风光带建设还未启动,相关规划研究工作还未开展.
2 伊通河滨水景观环境设计的原则
2.1 防洪安全原则
修筑堤防首要目的是满足防洪,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的规定,在对滨水地区城市防洪堤的设计时,必须严格按照国家颁布的城市的等级和防洪标准进行设计.对于伊通河的规划设计,除正常运用的设计标准外,还应考虑校核标准,即在日常运用的情况下,洪水不会漫淹堤坝或沟槽.2.2 生态性原则
景观设计必须在保证生态环境不被破坏的前提下进行建设,健康的生态环境也是优美景观形成的基础
[1]
.客观地讲,目前多数城市在整治滨水区景观的认识上有局限性,只侧重于某些功利价值,如防洪、水运
等,将滨水区的环境作为工程实体而非城市公共空间来看待.因此,设计者必须以新观念来审视城市中这份宝贵的资源.从整个城市的景观系统出发,以开敞的绿化系统,创造丰富而多样的城市滨水生态景观[2].2.3 人性化原则
在伊通河滨水地区防洪堤与景观规划设计中应体现以人为本,主要强调人在滨水环境及堤防景观中主人翁的地位.具体体现在:人的亲水性、近水性,解决水体可视性、可达性、水睦的相隔性、生态要素关联性等问题.从人的行为、心理、健康及文化等特征及需求出发;从宏观到微观充分满足使用者的需求.“以人为本”的思想着重反映人的生存与需求,从人的物质与精神需要,解决人与自然、人的生存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协调.
2.4 地域性原则
由于世界各区域气候、水文、地理等自然条件的不同,形成了各自的地域特征及丰富多彩的人文风情和地域景观.不同的地域条件造成了不同的景观形式.世界上有无数的河流,由于地域性的差别,城市面貌也千差万别,因而也就使每个滨河城市都具有自己的特性与个性.伊通河滨水区域的景观设计要充分认识到当地的地域特征,不能盲目照搬国外的景观设计风格,要创造出具有长春地域特色的景观形式.
3 伊通河滨水景观环境的营造
城市滨水地区环境,是城市范围内水域与陆地共同构成的一种独特的城市环境.城市水体为主角,包括其周围与水体密切相关的自然要素、工程技术要素和社会要素的总和.3.1 自然景观的营造
伊通河滨水区是城市的“绿肺”、“蓝带”,对整个城市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作用.首先,要保护其滨水自然格局的完整性,利用河流、湖面、开放水面、植物群落等自然因素把郊外凉风引入市区以缓解热岛现象;还应保护水体不受污染,禁止城市污水未经处理就直接排入水体,以保证水体干净清澈,这是滨
5
吉 林 建 筑 工 程 学 院 学 报
第27卷
水开发的前提.滨水的绿化应尽量采用自然化设计,按生态学理论把乔木、灌木、藤蔓、草本、水生植物合理配置在一个群落中.最后,在滨水护岸方面,采用“自然性护岸”技术,就是放弃单纯的钢筋混凝土结构,改用无混凝土护岸或钢筋混凝土外覆土植被的护岸(如图1).这些措施的目的都是为了创造自然型的滨水区,同时也提高了滨水区的防洪能力,从而真正达到美观、防洪和安全的完美统一[3].3.2 人工景观的营造
人工景观通过人工技术创造符合大众审美趋向的景物.它升华了自然河流的魅力,反映了滨河区域深刻的文化底蕴.主要包括:驳岸设计、滨河建筑、绿地植物配置、小品、水工构造物等(如图2).伊通河的人工景观设计,不仅要满足人们的观赏要求,还应当具备符合大众心理爱好的亲水功能.要设置人工和自然结合的驳岸,安全的亲水平台,建筑设计形态可面向水面开敞设计并出挑,增加和水面的融合;植物配置要增强多样性,运用造景手法营造自然态的景观,注重交通和各项设施的可达性,以图创造适宜人们生理、心理的景观环境.3.3 人文景观的营造
人文景观是社会、艺术、与历史性的要素.伊通河的景观设计在很大程度上受东北的乡土习俗、车城和电影城以及大学城的文化背景影响和作用.它凝结着地域的风土性,传达固有文化,与长春市的社会现象、思想和法律、经济发展,有着密切联系,反映城市活跃的,有生命的一面;通过带有浓厚东北气息和文化风格的园林建筑、小品、雕塑、植被等物体体现,也可以直接通过具有较强烈的地方个性元素民间习俗和节庆活动来体现[4].比如,挂灯笼、放河灯等等,如图3所示.
图3 游戏水车景观 图2 多瑙河上的闸桥图1 自然驳岸景观
4 结语
滨水城市滨水公共空间,对于城市的总体景观和周边地区发展的潜在价值,已经得到广泛认可.而长春市伊通河部分区段投资建设的景观环境缺乏活力,缺少维护和管理,这不仅是对景观资源和建设资金的浪费,对人们的生活也造成了很大影响.面对伊通河滨水区公共环境的困境,对其规划建设和开发研究具有深远的意义.因此,笔者对改善长春市伊通河滨水区的景观建设,突出长春市伊通河滨水区地域景观特色方面,只是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以期引起主管部门、开发单位的重视和广大学者的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参 考 文 献
[1] 王巍巍.城市河流的景观与生态环境的共建[J].城市规划设计,2007(6):23-24.[2] 黄永高,周建东.城市滨水区生态景观的塑造[J].花木盆景,2003(11):35.[3] 杨继霞.城市滨水地区开发研究[J].城市规划设计,2008(5):39-40.[4] 张 毅.浅论城市滨河景观规划设计[J].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2004(5):7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