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卷第2期 凯里学院学报 V01.32 No.2 2014年4月 Journal of Kaili University Apr.2014 杜夫海纳论艺术品审美经验 李 月 (凯里学院,贵州凯里556011) 摘要:杜夫海纳作为现象学关学代表人物为现代美学体系的构建了一条与近代哲学美学不同 的思路。他的审美经验现象学,超越了近代美学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提出以知觉为联系主体和 对象的中介,而艺术品的表演召唤欣赏者介入审美经验,欣赏者则依靠鉴赏完成对艺术品的接 纳。这样一来,艺术品的命运通过审美经验和欣赏者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关键词:杜夫海纳;艺术品;审美对象;审美经验;表演;欣赏 论文编码:Doi:10.3969/j.issn.1673.9329.2014.02.31 在传统的美学理论中,毋庸置疑地将艺术品看 作用。第三,艺术作品和审美对象是从不同角度对 为审美对象。现代哲学突破了近代认识论,从感觉 审美感知物的表述。艺术品首先是现实中的存在 经验出发理解艺术审美。对于艺术品的理解也从 物,其次才是被审美知觉感知的对象。如果艺术评 艺术内容的思辨性分析转向了直面作品时审美经 论家专注于剧情的设计,对白的辞藻,那么此时舞 验的分析。同时也克服了审美心理分析的弊端,艺 台上表演的戏剧便不能称之为审美感知物。但是 术品对欣赏者的召唤和审美诱导。审美现象学正 这并不妨碍艺术品的现实存在。然而,“审美对象 是在这种形势下升起的美学流派。杜夫海纳作为 是审美的被知觉的客体,即作为审美物被感知的客 现象学美学的集大成者,消除传统美学主客二分的 体。”… 也就是说,审美对象专指审美知觉的客体, 方法论,建立在审美注意下,主客体以知觉为中介 它不对外在于审美经验的实在物做出审美肯定性 的审美经验现象学。审美经验的本体转换成以艺 的承诺。 术品为代表的审美对象的呈现和以审美知觉为初 在杜夫海纳看来,尽管艺术品与审美对象不能 始的审美主体的心理接受过程。 等同,但是如果不提艺术品,那么审美对象的实在 一、艺术品、审美对象和审美经验 性又难以定夺。解释审美对象是需要艺术品帮忙 (一)艺术品与审美对象的关系 的,原因在于不仅艺术品致力于审美经验的构建, 杜夫海纳从现象学为哲学根基提出,艺术品和 还要通过作品证明审美经验存在的事实。作为现 审美对象是不能等量齐观的。首先,“艺术作品并 实存在物,人们不会怀疑艺术品存在的真实性。艺 不能覆盖全部审美对象,它只构成审美对象一个得 术品的物质材料就证明了其存在的现实性。同时 天独厚的、但却范围有限的部分。”… 其次,从逻辑 艺术品也“不受感知自然界的审美对象时可能混 上讲,“艺术作品只是未被感知时留下来的东 进的不纯成分的影响。”_1 J 艺术品不像自然界的其 西——在显现以前处于可能状态的审美对 他事物那样,偶然地作为审美对象呈现于审美知觉 象。”… 艺术作品是审美经验留下的实在的东西, 中。艺术品是专门为传达、召唤审美经验而创造 它只是诱发审美经验的外在物,不直接被看作是存 的,它要实现其本质就非成为审美对象不可。 在于审美经验之中的审美对象。所以艺术作品处 此外,艺术品本质不能以艺术水平的高低而 于一种奇妙的状态,它以审美对象的身份存在过, 论,不那么成功的艺术品“其所以不完美,是因为 但又必须在审美经验的指认下才能行使它的审美 它要成为它想要成为的东西但没有成功,因为它没 收稿日期:2014—02—28 作者简介:李月(1985一),女,河南郑州人,美学硕士,凯里学院人文学院教师,研究方向为美学。 有实现自己的本质。”_】]18而高水平的艺术品就是 “完美的成为审美对象的作品。”l】J2。因此,成为审 美对象是艺术品的终极目标。那么我们就可以说 艺术品是审美对象最纯粹、最典型的表达。 (二)审美对象与审美经验的关系 艺术品在成为审美对象的同时,也就进入了主 体的审美经验之中。这样以来审美对象和审美经 验便成为相互界定的循环。连接两者同时又区别 两者的桥梁是作为审美经验初始阶段的审美知觉。 之所以审美对象和审美经验可以共同存在,审美知 觉是两者的中介。 首先,审美知觉囊括了审美对象的形象和主体 知觉感受两个层面。“界定对象为知觉的对象,知 觉为对这一对象的知觉”… ,审美对象进入审美经 验是主体意向性的知觉。审美知觉即是杜夫海纳 将胡塞尔意向性和海德格尔存在论相结合的结果。 杜夫海纳不满意胡塞尔将意向性视为主体活动的 能力,并由主体的意向性构建客体。而胡塞尔的先 验还原更让先验意识为审美对象立碑,这是杜夫海 纳不能满意的。杜夫海纳认为,审美主体和审美对 象不是一种单项的意向性,而是“主体和客体间的 一种源始交流” _2 J。也就是知觉的直面交流。 其次,审美对象召唤、诱导审美经验的形成。 “经验是从属与对象的,而不是把对象从属于经 验,就是要通过艺术品来界定对象自身”… 。如果 我们以审美对象从属于审美经验的话,那就是承认 审美经验中想象出的形象属于审美经验的范围。 然而,如果想象中的经验未能被创作出来,成为有 物质载体承载的审美经验,那么想象中的形象就不 能成为审美经验。因为,审美经验和审美对象是平 等的意向性。个人的想象也不具有被公众识别的 可能,无法实现主体间的相互交流。所以,想象不 能视作为审美对象。这样,为了能够成为审美对 象,艺术品主动召唤主体的知觉,从而呈现自身。 “不是我们决定什么东西美,而是对象通过自我显 示来自己决定” _l 。 再次,审美知觉作为连接主体与对象的桥梁, 它的“目的不是别的,只是揭示它的对象的构成罢 了”_1j2 。对象在向主体呈现自身的同时遵从对象 的意向性构建。主体在不设定任何对象的存在的 状态下,直面呈现自身的艺术品。在艺术品的召唤 下,面向对象敞开自身,艺术品所呈现的图景就成 为意识的一部分。艺术品在实现审美目的的同时, 感性和内在感性的充实性便呈现于知觉中,引导了 主体的审美意向性。 在这里审美经验主要指欣赏者的经验。杜夫 海纳认为创作者的审美经验不是不重要,问题在于 从创作者出发容易将审美经验局限于创作者的经 验之内。在创作者经验内完成的审美经验难以避 免陷入心理主义或突出经验的作用,而忽视现实世 界和主体经验的交流。艺术品也需要有鉴赏力的 欣赏者见证,才能确立艺术品在审美经验中的身 份。当然杜夫海纳认为,艺术品是具有本体地位 的,但是艺术品必须成为审美对象的时候它才能实 现其本质。 以上对我们梳理了艺术品、审美对象和审美经 验的关系。艺术品作为物质性的客观存在要实现 其自身的价值必须成为审美对象。审美对象和审 美经验则互为意向性,互相界定对方。审美对象必 须进入主体的审美经验中才能实现自己,而审美经 验确定作为客观存在的艺术品的审美对象属性。 审美对象与审美经验是通过审美知觉相互交流的。 这样就遇到了一个理论问题。艺术品如何进入审 美知觉?艺术品又是如何获得审美经验的认可? 归纳起来就是艺术品如何实现其审美本质的。艺 术品要向实现其自身的本质,即转化成为审美对象 及获得认证是要有一定的条件和一个转化的过程。 这个过程概括为表演和接受两个阶段。 二、艺术品向审美对象的转化 (一)表演 表演是艺术品向审美主体呈现在身的过程,也 就是艺术品主动呈现自我,实现审美本质的过程。 表演包括表演者的表演、创作者的表演和观众 的表演。 1.表演者的表演 作品的目标在于将自身呈现于知觉。作品需 要将自身物质性的形式转化为感性的形式呈现,这 是作品被接受的前提。表演就成为感性呈现的过 程,“从潜在存在过渡到显势存在”_l J42。 当艺术品的表演构成和艺术的物质存在本身 具有明显差异时,表演就成为由物质材料向艺术呈 现的必然途径。戏剧、音乐、舞蹈、电影等艺术品经 过作者创造出的,以物质形式存在。为了完成其使 命,它们要以抽象的存在转化为感性的存在,必然 通过表演作为传播的媒介。 如在戏剧的表演中,乐曲的演奏中,人成为表 演的珍贵材料。审美对象的感性材料实际上是由 表演者的身体来承担的,“感性必须是呈现于观众 眼前的人的本身”…们。表演者被来自于作品的一 种意识所左右,通过动作、台词等符号系统将作品 要表达的意志呈现出来。由表演者身体构成的符 号系统也就成为作品意志的感性表达渠道。表演 者承担了由非现实的作品向现实表演转化的中介, 不仅以身体的符号形象表达了作品意识,同时也赋 予了作品以生命的自在性存在。所以说表演在此 显的如此重要,它是衡量作品水平的标尺。 当然我们也会遇到表演尺度的问题,就是表演 在何种程度上忠于作品的问题。杜夫海纳认为, “作品的真实性是指它想要成为而通过作品表演 恰恰成为的东西:即审美对象”[1 348。胡塞尔根据 先验意识的意向性认为作品应同一于先验自我。 依据这点萨特就是认为想象在意向性构成的突出 位置。然而从审美对象的角度讲,表演者也应服从 作品的召唤,用忠于作品的真实性,限制表演的自 由性,“作品在表演中完成,但同时又对它在其中 的表演加以判断”… 。 2.创作者的表演 有些艺术门类不需要其他演员来二度表演作 品。作品是由艺术家直接表演出的,创作本身也是 一种表演。这里创作即表演。杜夫海纳指出这类 艺术有绘画、雕塑等门类。“画家表演肖像画,雕 塑家表演半身像” J5 ,与表演者表演相比,这是将 作品从不存在到存在的表演,是由非现实向物质的 转化过程。 在比较中两种表演形式是清晰的。在创作与 表演不同一表演中,在表演之前作品就已经现实的 存在于世界之中了。“但那是抽象的存在。它没 有感性形体,只有实在形体,足以用来判断它的表 演” l 。而表演与创作同一的表演中,在表演之 前,作品并未存在。它是否存在于想象中呢?这又 回到了想象的问题上。在杜夫海纳看来,意向性是 主体与对象的双向交流,想象有意超越现象学的范 围,不具有现实的实存性。那么作品又如何成为现 实的呢?杜夫海纳认为,“在艺术家身上带有作品 已是的要求,但也只是要求,一种完全存在于创作 者内心的要求”… 。世界吸引着创作者的关注, 促使艺术家发挥才能,形成审美形象,并通过艺术 家积累的技巧完成作品的自我存在。艺术家首先 是一个工具,有鉴赏、创造技术才能的工具。他听 凭世界的召唤,在心中酝酿出实现作品存在的愿 望。作品的存在就是创造和表演的结果,物质表现 形态。 (二)欣赏 艺术品在呈现自我时有它的要求,这就是要获 得欣赏者对它有复合原貌的接纳。欣赏者需要见 证,并鉴赏艺术品。 1.见证 无论作品以什么样的表演形式出现,作品最终 的目的是期待见证。见证人就是以公正的态度和 清醒的头脑直面作品的主体。杜夫海纳称为中性 变样,即在主体的意向中不设定任何对象,以对象 的呈现为最初的感性材料。 这时的欣赏者即在作品中,又外在于作品,即 与感性有关,又和意义相连。欣赏者如何做到的 呢?首先,欣赏者是一部记录仪。他们将作品的感 性形象按照它自身的面貌收纳至主体的知觉内。 欣赏者并非与作品就此分离,恰恰相反,这诱发欣 赏者进人到作品的内部,感性的形象就此呈现为主 体的审美知觉。主体的审美知觉“完全开放的、像 被意识投射的东西占有的一种意识”L1 J8 。在主体 和对象建立了这种亲密的关系后,两者的互动继续 深人,作品的意义深入至主体的心中。“作品对我 的全部期待就是:把我置身于作品之中,从内部去 认识它”… 。此时的主体和再现的对象在一起, 主体的理解是在深入作品内部是才有所认识。所 以,理解并不能离开作品在主体的心中获得,这时 就必须堤防一种心理主义,就是“我们只能自己的 认识表象,只能理解我们自己,所以作品存在于我 们身上”…盯。这样说明欣赏者需要独自体悟知觉 形象所蕴含的意味。 杜夫海纳认为胡塞尔的先验自我并没有正真 摆脱心理主义的纠缠。对象和主体的结合需要回 归到现场坚持现象学直面现实的,不可收到心理主 义和自然主义干扰。不仅如此,杜夫海纳还认为, 在作品召唤我们时,主体那无边的联想和回忆活动 也应该加以遏制,以至获得的意义忠实于作品,让 “作品把内心的沉淀变成结晶”… 。 2.鉴赏力 让审美对象显示出意义的欣赏者的鉴赏力和 情趣。鉴赏力和情趣是有区别的。杜夫海纳认为 “情趣表示主观性中的独断专横的一面,即倾向和 爱好”_l Js 。也就是说,情趣属于主体对存在于世 界之中的对象偏好性的选择。这种选择不仅是对 对象的肯定,也是对存在于世界中的自我命运的选 择。情趣是主体的天性。尽管如此,这依然是向对 象的一种敞开,这种敞开的目标不是单纯的为了见 证作品,它的目标是愉悦。但是愉悦并非审美经验 的本质,审美经验需要超越主观性,牺牲自身性,将 自身交付于对象,而不是返回自身表现个人性的喜 好。所以鉴赏力具有一种普遍性,它期待着获得他 人的共鸣和认可。所以,鉴赏力努力的将主体的偏 见和爱好撇清,以分辨作品的品质。共同的鉴赏促 使作品承认自己的地位和等级。 在澄清鉴赏力和情趣后,我们就明白了作品是 如何培养鉴赏力和情趣的。艺术品通过呈现自己, 召唤主体的注意,让自己的感性充满主体的同时, 艺术建立一种秩序,以免情欲过度的膨胀。并且抑 制主体内心中个别性的爱好或偏见,使得评价转变 成具有普遍性的东西。在欣赏过程中,见证人就能 学本体对于存在的忽视。现象学的意向性为经验 开辟了一条可行之路。而杜夫海纳的审美经验现 象学则突破了认识论的意向观,更注重审美经验存 在的过程。这为艺术品的存在提供了一条可以解 释的途径。由此艺术和美都可以被还原到他的存 在现实中,以发现作为个体的艺术品独一无二的经 历和命运。 参考文献: [1]杜夫海纳.审美经验现象学[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 社.1996. 依照对象呈现构建对象,并不偏离的理解对象所表 现的意义。即便是在评论作品,人们也能够给予作 品以应有的地位。 三、小结 [2]杜夫海纳.美学与哲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 社,1985:57. 传统的本体论美学观侧重以思辨性的方式开 展美和艺术的研究,审美经验和艺术经验的展开则 [责任编辑:毛家贵] 在美学之外。传统美学的这种偏颇来自于传统哲 Duff Hainer’S View on the Aesthetic Experience of Art LI Yue (Kaili University,Kaili,Gu&hou,556011,China) Abstract:Duff Heiner is the representative of Phenomenology Aesthetics,who constructed a system of modern aesthetic that is different from the aesthetics of Philosophy.Duff’S Phenomenology aesthetic transcended the aesthetics and pointed out that consciousness is intermediary that connect subject and object.The performance of art summons appreciators,and appreciators depend on appreciation to con- plete the acceptance of art. Key words:Duff Hainer;art;aesthetic object;aesthetic experience;perform;appreci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