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 导学案(一)
【学习目标】
1、有关小说、作者的文学常识; 2、掌握生字词;
3、了解小说背景; 4、熟读文章,整体感知,理清故事情节和线索。 【自学导航】 一、了解小说:
1、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典型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
生活的一种文体。
2、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3、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1)、正面描写:肖像(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描写; 2)、侧面描写; 3)、环境烘托。
4、小说情节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有的还有序幕、尾声。 5、环境: 1、自然环境:交代时间、地点、季节、气候、场景等;
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和性格品质; 为下文作铺垫……
2、社会环境:主要交代时代背景。
二、简介作者: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1918年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作品简况:1、小说集两部:《呐喊》《彷徨》;2、历史小说集一部:《故事新编》;3、散文集一部:《朝花夕拾》;4、散文诗集一部:《野草》;5、杂文集16部:《热风》《坟》《华盖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等。 三、关于“路”的名言警句积累:
1、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求索精神) 2、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但丁(创新精神)
3、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变成了路。——鲁迅(奋斗、实践精神) 4、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汪国真(战胜困难、拼搏进取精神) 5、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生活的哲理) 6、“条条大路通罗马”“欲速则不达”(生活的启示) 四、了解文章写作背景:
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但这场革命并不彻底,代之而起的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与此同时,帝国主义不但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操纵了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由于这双重的压迫,广大的中国农村,受苦受难的农民并没有
得到真正的翻身、解放;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经济发展,反而日趋衰落。1919年12月,鲁迅回故乡绍兴,接母亲到北京。在故乡,他目睹了故乡的冷漠、麻木、市侩和猥琐,“希望”的破灭,心中百感交集,思绪万千。1921年,作者以这次回家的经历为题材,创作了小说《故乡》。文中,从闰土、杨二嫂十年的变化的角度,揭示了当时中国农村衰败、萧索、日趋破产的社会根源——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统治。 【合作探究】
一、处理文中生字生词: 1、读准加横线字的读音:
阴晦( ) 瓦楞( ) 祭祀 ( ) 猹 ( ) 胯( )下 獾( ) 装弶( ) 秕( )谷 鹁鸪( )( ) 髀( ) 嗤( )笑 絮絮( ) 瑟( )索 蜷( )缩 寒噤( ) 折( )本 惘( )然 恣睢( )( )潺潺( )黛( )色 愕( )然 五行( ) 颧( )骨 伶仃( )( )廿( ) 潮汛( ) 2、解释下列词语:
阴晦 寒噤 萧索 愕然 鄙夷 嗤笑 聚族而居 惘然 隔膜 伶仃 瑟索 恣睢 展转 二、熟读文章,整体感知,理清故事情节。
第一部分(1-5 ) :描写了故乡的萧条景象和“我”见到故乡的复杂心情,
并交代了“我”回故乡的目的。
第二部分(6—77)在故乡 :写“我”回故乡的所见所闻所感。 一层(6-8) 写与母亲商定搬家。
二层(9—33 ) 三层(34—52) 四层(53—77) 第三部分(78—88) :写“我”的一家人乘船离开故乡和“我”的希望。 总结:本文以 为线索,按 、 、 的情节安排。
《故乡》 导学案(二)
【学习目标】
1、分析人物形象,学习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2、学习文章对比的写法。 【合作探究】
一、分析闰土人物形象。
(一)少年闰土。用简要语言总结少年闰土的人物形象:
(二)中年闰土。
1、读文章第55段,作者写闰土外貌,是从哪几个角度来写的?有什么作用?
2、“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一句是对闰土的那方面描写?其中,“欢喜”和“凄凉”各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内心活动?
3、请揣摩下面闰土的语言,体会其深层的含义。
(1)、“老爷!……”
(2)、“啊呀,老太太真是……这成什么规矩。那时是孩子,不懂事……”
4、在众多物品中,为什么闰土偏要“一副香炉和烛台”呢?
5、自读文章,找出体现闰土其他形象的相关段落或语句,并用铅笔加以评注,以备上课用。
6、总结中年闰土的人物形象:
(三)、作者塑造闰土的形象,运用了什么写作方法?闰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二、分析杨二嫂的人物形象。
(一)、20年前的杨二嫂。总结20年前的杨二嫂的人物形象:
(二)、20年后的杨二嫂。
1、自读文章,找出相关段落或语句,并用铅笔加以评注,以备上课交流使用。 2、总结20年后的杨二嫂的人物形象:
(三)、写法总结:
作者塑造杨二嫂的人物形象运用了什么写法?通过描写杨二嫂的哪几方面来塑造形
象的?杨二嫂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四)、塑造杨二嫂形象的意义是什么?
三、分析“我”的人物形象。
《故乡》 导学案(三)
【学习目标】
1、理解、总结小说的主题。2、体会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3、理解文中语句的深层含义。 【合作探究】 一、理解主题:
1、这篇小说写故乡,主要是写故乡人的变化,作者主要写了哪些人的变化?作者从中表达的是一种怎样的情感态度?
2、总结小说主题:
小说以 为线索,按照 、 、 的情节安排,依据“我”的所见所闻所忆所感,着重描写了 和 的人物形象,从而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 的
现实;同时深刻指出了 ;
真切抒发了作者 。
三、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3、阅读文章第2段、12段和88段的第一句话,这三部分文字是作者对现实中的故乡、记
忆中的故乡和理想中的故乡的 描写,各有什么作用?
(1) (2) (3) 四、理解文中语句的含义。
4、“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和“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气闷”中的“高墙”各指什么?
5、经是那样亲密无间的一对小伙伴,现在却变得那样“隔膜”,“我”感到“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你认为这“可悲的厚障壁”是什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6、何理解文中86段“辛苦展转”“辛苦麻木”“辛苦恣睢”?“新的生活”指什么?
7 、望是美好的,可为什么“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了。
”呢?
8、什么说“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远呢?
9 、语句“我想……也便成了路。 ”有什么深刻含义?
一课时:
第一部分(1-5)回故乡:描写了故乡的萧条景象和“我”见到故乡的复杂心情,并交代了“我”回故乡的目的。
第二部分(6-77)在故乡:写“我”回故乡的见闻与感受。
第一层(6-8)写老屋的寂寥,更使“我”沉浸在深深的悲凉之中;还写与母亲商定搬家的事情。
第二层(9-33)“我”回忆与少年闰土的友情。 第三层(34-52)“我”见到了圆规杨二嫂。 第四层(53-77)“我”见到了中年闰土。 第三部分(78——88)离故乡:写“我”怀着深深的失望与痛苦的心情离开故乡,但“我”并不因此消沉、悲观,而是寄希望于未来和下一代。
总结:小说以“我”回故乡的见闻与感受为线索,按照“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情节安排。
二课时:
一、闰土:
(一)少年闰土:是一个天真活泼、无忧无虑,勇敢可爱,懂得很多生产知识的农村小英雄; (二)1、身材、脸、眼睛、穿着、手 写出闰土的生活艰辛、饱经风霜、苍老贫困。 2、“欢喜”表现闰土终于见到儿时好朋友的高兴心情;
“凄凉”是想到自己的贫穷,处境的艰难,彼此地位的悬殊而悲伤(或:二十几年的世态炎凉,自己现在贫困、窘迫的生活状况也使他感到痛苦、难堪) 3、(1)“老爷”二字标志着少年时纯真的友情已被森严的封建等级制度所取代,等级观念的
毒害使闰土的心灵世界变得麻木。
(2)闰土认为人与人平等相待酒不成规矩,可见受封建思想、等级观念毒害之深。
4、反映闰土思想麻木,受封建迷信思想愚弄之深,把改变现实的希望寄托在对神灵的祈求之上,说明闰土是旧中国尚未觉醒的农民形象。
6、中年闰土:是一个贫困艰辛、麻木迟钝,但善良忠厚、勤劳朴实的在生活重压下艰难挣扎的农民典型。 7、对比
表层原因: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 深层原因:(1)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双重压迫。
(2)封建思想、等级观念的毒害。
二、杨二嫂: (一)、年轻漂亮,安分守己。 (二)2、、自私、尖刻、贪婪、势利的庸俗的小市民典型。 (三)、对比, 肖像、语言、神态、动作
农村经济衰败,生活贫困,小市民势利贪婪的恶习 (四)、(1)以她的自私、尖刻衬托闰土的善良、朴实。 (2)侧面展示了当时人与人之间的隔膜。
(3)说明在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统治下,故乡的日趋破产和城市小市民的日趋贫困,
表现主题。
三、“我”是一个同情、热爱劳动人民,具有民主进步思想倾向,追求新生活,心怀希望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形象。
三课时
一、闰土和杨二嫂
情感态度:见教参82页。
二、主题:小说以“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按照“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情节安排,着重描写了闰土和杨二嫂的人物形象,从而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破产,农民痛苦生活的现实;同时深刻指出了由于受封建制度和传统观念的影响,劳苦大众所受的精神上的束缚,造成纯真的人性的扭曲,形成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隔膜;真切抒发了作者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希望有新生活的炽热感情。 三、1、环境描写。作用:
(1)写出衰败的农村景象,渲染沉寂、荒凉的气氛,衬托“我”悲凉的心情。 (2)渲染明朗愉快的气氛,烘托“我”对少年闰土的热爱。(和眼前的故乡形成鲜明对比,
突出了我对童年美好记忆的怀恋)
(3)(再现海边奇异的图画,这是“我”对新的希望的想象、憧憬。)创造静谧气氛,形
成情景交融的深远意境。
四、1、第一个“高墙”是实写,指高高的院墙。
第二个“高墙”是虚写,是比喻用法,指封建思想、等级观念毒害下造成人与人之间的冷淡隔膜。 2、见教参83页。
3、辛苦展转,指像“我”那样为寻求生计,到处辛苦奔波的生活
辛苦麻木,指像闰土那样在社会的重压下贫困艰辛,精神麻木的生活。 辛苦恣睢,指像杨二嫂那样每况愈下而放纵、自私、尖刻、贪婪的生活。 新的生活:指自由、平等、幸福的生活。
4、因为“我”的愿望是普天下的人都过上自由、平等、幸福的新生活,但愿望怎么实现,能否实现是未知数,“我”无法回答,所以想到希望的能否实现,自然便害怕起来。
(或:鲁迅当时还是个进化论者,所以美好的希望,新的生活是什么样的,如何寻找创造新生活的道路,他还不能明确地回答,因此作品中的“我”当然也不能回答。想到希望,自然便害怕起来了。)
5、闰土的愿望只是希望眼前能过上幸福生活,所以说“切近”;我的愿望是普天下的人都过上自由、平等、幸福的生活,“我”的愿望能否实现还是未知数,所以茫远。
(或:因为闰土的希望只是想让自己眼前生活得好一些,所以“切近”;我的希望是让后一代过“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新生活,那就比较艰巨而曲折了,所以“茫远”。)
6、作者把希望比作地上的路,充满了哲理。它告诉人们:只空有希望而不去奋斗、追求,希望便“无所谓有”;有了希望并始终不逾地斗争、实践,希望便“无所谓无”。人们都满怀希望奋斗,就会迎来新生活。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