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贫困的成因探析及心理帮扶体系的构建
作者:黄福元 陈思
来源:《新一代》2011年第03期
摘 要:心理贫困常常与经济贫困相伴而生,严重影响学生身心的正常发展。心理帮扶是解决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心里贫困是心理教育缺失、家庭教育缺失、经济困境、现实不公平及人际关系不适等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基于此,从养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发挥高校心理咨询机构和心理帮扶队伍的作用,培养贫困生社会交往能力,建设和谐的人文环境,培养自我调适能力等方面探讨心理帮扶体系的构建。 关键词:心理贫困;心里帮扶;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3-0051-02
“心理贫困”是指由经济贫困的压力所导致的一系列个性特征和心理健康上的负性变化。贫困生的“心理贫困”问题不仅直接影响他们的学习效率和精神风貌,而且极易造成人格的不健全和偏执心理,严重的还将影响到和谐校园的建设及社会的安定。因此,应特别关注贫困生的心理问题,使精神资助和物质资助紧密结合,从根本上解决家庭困难学生的扶助问题。 一、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里贫困的成因探析
高校学生心理贫困表现在自卑与自尊相矛盾的心理、人际交往的向往与自我封闭相矛盾的心理和经济上的依赖心理与生活上自立的想法相矛盾的心理等诸多方面,它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一)应试教育导致心理教育体系的缺失
高校的贫困生经历了长期的应试教育,从中学开始就忽视了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从中学到高校的心理教育体系的缺失,在贫困生身上体现为缺乏调节心理障碍的能力。在人际交往方面,表现出了怯懦和自卑。面对高校各种活动,表现出了恐惧、恐慌及不适应感。久而久之,他们变得更自卑、自闭、抑郁,贫困生的心理问题愈来愈严重。 (二)健康完整的家庭教育的缺失
贫困家庭不仅是经济贫困,往往还有文化贫困。许多贫困生家长的文化程度较低,使用的教育方法简单甚至粗暴,对子女超出他们生活准则的需求一般采取否认、拒绝的态度。生活的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重负使他们很难拥有良好的心态,因此,其子女也很难养成具有良好意志的个性品格。健康的家庭成长环境的缺失,使贫困生面对自己无法摆脱的困境时经常处于焦虑、苦恼、矛盾等不愉快的情绪体验之中。
(三)经济困境导致心理落差和自卑感
“人穷志不穷”往往使得贫困生的自尊心比普通人强烈的多。经济上的窘处是他们最不愿意提及的隐痛。而高校中存在着超前消费和攀比等不良消费心理,也常常困扰着贫困生,他们对没钱的困窘体验较为强烈,常感觉到低人一等,容易出现认知偏差进而形成心理冲突。大学里的贫富差距,使贫困生一进校就有了一种“不平等竞争”的感觉,产生了强烈的心理落差和自卑感,很容易导致行为、动机和认知方面出现负面效应。一部分贫困生的内心十分敏感,他们总是处于多疑的状态,对他人具有过于强烈的戒备心理。“说者无意,听者有心”,接受他人心理暗示的效果很强烈。贫困生表面缺的是学费和生活费,但内心深处更渴望得到的,是精神上的平等和人格上的尊重。
(四)现实环境的非绝对公平导致心理失衡和偏激心理
经济上的不富足,使得贫困生容易对很多事情产生成见,并以偏激的方式表现出来。往往喜欢用放大镜来看待社会中的消极面,对社会中的消极现象深恶痛绝。一些人贫困生的情感化做法使贫困生把自己的不幸和挫折过多归罪于社会的“不公平”,这对其健康人格的形成是极为有害的。诚如“在贫穷中长大的人,有一些,终究会从灵魂深处渗出一种穷苦的毒汁,对世界隐隐的痛恨,对人深藏的冷漠和敌意”所言,现实环境的非绝对公平能够导致贫困生的心理失衡和偏激心理。
(五)自尊与自卑的交织引发人际关系的不适应
一些贫困生在人际交往中常常表现出孤僻、自我封闭、不合群的特点。究其原因,还是他们内心过于敏感,太过于在意周围的环境,因而一部分贫困生无力合群,无心交友,与周围的同学保持着心理距离,一些贫困生以独来独往的方式对自己进行心理上的防御,他们对自己缺乏信心,紧紧地把自己包裹起来。在行动上断绝与同学的交往。这种“闭门修行”的行为不仅限制了他们的活动空间和个性的发展,而且容易引起一连串人际关系上的不适应,对他们的成长是极为不利的,很容易出现物质贫困导致心理贫困的情况。 二、构建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帮扶体系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里贫困成因的综合性和复杂性,决定了相应的心理帮扶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
(一)培养辩证逻辑思维能力,养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经济贫困只是贫困生“心理贫困”产生的外在因素,而制约其主体心理素质水平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才是最为根本的内在影响因素。培养辩证逻辑思维能力,指导贫困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其一,指导贫困生自觉地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思想指导认识活动。要认识到大学生贫困问题的产生主要是源于历史、自然、社会以及家庭收入等方面,个人原因基本上是不存在的。其二,指导贫困生自觉地运用辩证逻辑思维指导认识活动。要认识到贫困包括物质上的贫困和精神上的贫困,进入知识经济社会,真正的贫困在于缺乏知识、缺乏信息和获取信息的手段。贫困大学生是精力充沛,并且已步入知识殿堂的佼佼者,完全可以并且应该增强自信,消除自卑。其三,指导贫困生自觉地运用发展的思想指导认识活动。要认识到贫困是暂时的,通过劳动等途径是能够改变的。要充分挖掘自己的长处,从现实出发,规划自己的生活;要树立自信心,积极面对困境,自觉减轻心理压力;要把主要精力用到学习上,树立自强、自立、自尊、自重的精神,顺利完成学业。实践证明,当人有了自信和锲而不舍的追求目标和信念时,就会自主地战胜心理障碍,从而自动排解自卑、焦虑等不良心理。
(二)充分发挥高校心理咨询机构和心理帮扶队伍的作用,帮助贫困生消除心理疾患 在贫困生资助工作中,要完成人文与经济并举的贫困生资助工作,单纯的“奖勤助贷”工作队伍和分散的院系操作是无法实现的。要整合力量,形成体系,就必须在领导层面,由学校主要领导牵头负责,统筹整合包括学校学生工作部、校团委、院系、后勤等各方力量投入。学校需要建设一支以少量精干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不断提高他们的理论水平、专业知识和技能。他们要对贫困生心理障碍和心理危机适时关注和干预,制订切实可行的心理教育方案。能够开展全面调查,深入了解学生心理,采取开展挫折教育、成功教育、艰苦奋斗教育、自立自强教育、感恩教育,提高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自我调控能力、人际关系协调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
注重心理疏导,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健全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传播有关心理健康知识,增强贫困生的自我心理保健意识。使学生不断提高自我生存、自我调控、自我激励、自我发展的能力,学会心理调适的方法。加强对贫困生的心理辅导。针对贫困生的心理状况,学校应通过各种教育措施使贫困生对贫困问题有正确的认识。引导他们正视现实,要自信,自强,自立,把因贫困导致的压力转化为学习的动力。 (三)实施有效的干预,培养贫困生社会交往能力
著名医学心理学家丁瓒先生说过:“人类的心理适应,最主要的就是对于人际关系的适应,所以人类的心理病态,主要是由于人际关系的失调而来。”贫困生强烈的自卑心理使他们不愿与同学交流,也不参加集体活动,常把自己封闭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里,与外界保持着一定的隔阂,再加上由于交际能力的不足和缺陷,贫困大学生的人际关系网非常的狭窄,强化了贫困生自我封闭的自卑心理。贫困大学生应通过积极的社会活动与其他同学进行沟通和情感交流,从中得到启发和帮助。这不仅可以增进理解,开阔心胸,还可以使人感受到充足的社会安全感、信任感和激励感,从而增强生活、学习和工作的信心和力量,最大限度地减少心理危机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感。可以在广泛的社会活动参与中体验真诚、热情、友好和成功的感受,从而逐渐提高自己的自我效能感。逐渐建立新的自我认同方式和对他人的接纳模式。
(四)建设和谐的人文环境,帮助贫困生克服消极心理障碍
“以人为本”思想指导下的贫困生工作,必须改变以经济资助为主的贫困生工作模式,转而建立以培养贫困大学生健全人格和全面素质提升为目标。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给予贫困生更多的人文关怀。与其他学生相比,贫困生更渴望被尊重、被理解、被关爱,更渴望有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要大力提倡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学校应充分发挥学生会、学生社团的作用,通过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关爱贫困生的活动,使贫困生切实体会到学校大家庭的温暖,使其在活动中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感,并且锻炼贫困生的个人能力,激励贫困生树立信心,积极、乐观、勇敢地面对生活,从而形成“尊重贫困生人格、维护贫困生权益、关爱贫困生成长”的舆论环境,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校园氛围。引导班级、宿舍的同学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提高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增进友谊,最终使得集体能以开阔的心胸去包容贫困生。让贫困生不仅能得到经济和生活上的帮助,更重要的是得到心理上的支持,最终实现解决贫困生心理问题、培养健全人格的目标。 (五)培养自我调适能力,提高贫困大学生对挫折的承受度
要从根本上改变命运,必须在思想修养上时时自省,在人格锻造上不断完善,不仅要摆脱实际上的贫困,更要从根本上实现自身的心理脱贫。为此,应引导贫困生进行自我教育,发挥贫困生的主体地位。加强对贫困大学生承受困难和挫折能力的训练,要引导他们从困境中磨练自己,努力发挥自己的长处和优势,肯定自己,振作自己。贫困大学生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容易产生自卑情绪,对现实自我的认识评价过低。所以我们要引导贫困生能客观地认识自己,不要盲目的自卑或自大,不要把自己的弱点和缺点及在困难面前表现出的消极评价与对整体的评价等同起来,做到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的协调统一。从而保障贫困生处在有生活落差的环境中,能够保持良好心态,养成自我调试的能力,提高应对挫折的承受度。 参考文献
[1]陈立春.论高校贫困生的“心理贫困”与“心理援助”[J].教育与职业,2009(24):86-87. [2]方可,罗贤,杨勋.工科院校贫困学生心理特点及资助工作模式探析[J].教育探索,2009(9):136.
[3]朱韶晖.新时期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刍议[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2005,(3):58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4]左小彩.增权理论对高校贫困生“心理贫困”问题的解读[J].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119-121.
[5]史辉.我国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的探析[J].科技咨询,2007(24):105.
[6]梅月云.高校贫困生的心理问题及其脱贫模式研究[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0(4):124-12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