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会科学2003年第4期刘杰:牟球化时代的国际秩宁段其治理机制全球化时代的国际秩序及其治理机制刘杰摘要:文章试图从垒球化的视角透视国际秩序变迁的制度逻辑及其治理机制,从中探讨当代人类社会建立国际新秩序的内在规律和札审H匕进程,在机制化的屡面上,经济垒球化不但意味着国际经济秩序的革命性变化,吏将投射到国际政浩秩序的建构和创新进程中,有助干国际关系从传统的等级式霸权秩序向平等式民主秩序渐进转变。在这一过程中。建构国际机制、通过国际社会普遍接受的制度框架和国际规则的治理方式正在成为新的秩序共识与发展取向,公平合理的国际新秩序亦即蕴涵于这一漫长而曲折的机制变迁和创新之中。关键词:国际秩序;国际制度;制度创新中国分类号:D8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257.5833(2003)04一0027一07作者简介:刘杰,上海社套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国际关系研究室主任、j;}学博士、研究员(上海200020)一、国际秩序:全球治理层面的内涵在传统的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中,国际秩序常常受到有意无意的忽视。“无政府状态”被描述为国际关系的本质特征,按照新现实主义理论代盲人肯尼斯·华尔兹的经典表述,“在无政府状态中不存在自动的和谐……因为每个国家都是自己事业的最后评判者,任何国家都可能在任何时候运用武力推行自己的政策”∞。然而,假如无政府状态作为国际关系的本质存在,并不意味着人们彻底否认国际关系中建构和维持秩序状态的可能性,只不过,国际秩序被普遍认为是相对的和有限的。现实主义者认为国际秩序是大国之间稳定力量分布的产物,自由主义或理想主义者则认为秩序起源于类似民主、人权等基本价值,以及国际组织和国际法o。二者的基本差异在于前者用悲观的眼光来看待国际秩序,认为既然大国的力量对比和权力意志是难以稳定的,因而秩序状态不可能长期维持;后者则是乐观主义性质的,强调在人本主义的理念下,国际秩序是可能建立并长期维持的。在目前关于国际秩序的研究中,不同的学者对于国际秩序的价值构成和认识理念有着明显的差异。赫德利·布尔提出,“确保国内社会或国际社会基本的或首要目标的人类行为模式或倾向,构成了国际秩序”@,罗伯特·基欧汉强调,“当我们问秩序是否就是一种机构时,收稿日期:2003.01.∞0o肯尼新·N·华尔兹:《人、国家与战争》,上海译文出版社1991年版.第138页。J0sephsNy。.m”t^cⅣ咖讹删0咄r,D汕m州,Vd7l—No2(1992).P84.P20@l{Bull,"Ee^J协"^"越岛cf“y:^R畸矿骱舢Pon£拓.NewYo^,colllmbjaunlPr罄s.1977t万方数据 2003年第4期刘杰:±球化时代的国际秩序及其治理机翩等于问是否能确定约束行为、引发期望、指明责任的一整套长久性的规则’~。H本学者山本占宜则将秩序定义为,“由于确立适用于一定人娄集团之规则,且其成员自发或被强制地遵守这些规则,其结果提高了集团内部行动预测可能性的状态”②。但尽管有着认识理念上的差异,一个显而易见的共同点在于他们都是从机制和规范化角度来理解国际秩序的基本内涵,试图从超国家的视野探讨建构国际秩序的可能性。在此意义上我们可以将国际秩序一般性的界定为:一定历史时段国际关系各屡面或各领域中存在的基于特定的力量对比、基本原则、行为规范及决策程序而产生的相对有序结构和稳定态势。一种国际秩序在历史上的形成可能是一个自为的过程,但在全球化的视野下,它将更多是国际社会共同的机制性安排,是全球治理理念的结构性外化,蕴涵着国际关系衍进与变迁的内在规律性。20世纪90年代以来兴起的“全球治理”理论为人们从建构国际机制的角度理解国际秩序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持。在治理的理念下。“统治的含义有了变化,意味着一种新的统治过程,意味着有序统治的条件已与过去不同,或是以新的方式来统治社会”o。而所谓新的统治方式,在国际秩序的层面上即意味着对传统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扬弃,通过国际机制米实现国际关系的平等和有序。进一步说来,国际秩序的建构和维持是多要素互动与耦合的结果。罗伯特-基欧议认为,世界秩序的创造和维持,需要通过思想、物质能力、机构以及国家体制组成的各种社会力量来共同完成o。具体而言,国际秩序的形式一般需要具备如下几方面的价值构成:】.相对稳定性。不同的国际秩序虽然在维持的时间上有着较大的差异,但一种秩序的基本前提在于它必须存在一定的时间,为秩序规范下各行为主体在一定程度上所认同和服从。稳定是相对的,是与混乱和无序相对立的结构状态,一种国际秩序如果连基本的相对稳定时间也没有,国际关系没有严格意义上的秩序可畜。只不过.有的国际秩序一旦形成可能维持相当长的时期,有的则在很短的时问内就为新的秩序状态所取代。2.基于大国力量对比而形成的国际体制。大国力量对比是国际秩序的基础,当一个或少数几个国家的力量远远超越其他国家时,与之相适应的国际秩序往往呈现出霸权式或等级式体制特征;而国家闯力董对比相对平衡的状态下,国际秩序则呈均势或相对平等的体制状态。从广义上说,国际体制是国际秩序的结构形式,是有关国际关系原则、规则和运作方式共同作用的外化形态。国际体制有自然形成的和人为构建的两种构建方式.前者是国际社会主体问的力量对比和相互制衡的必然结果,后者则是国际社会出于某种且的达成的结构性或制度性安排。但不管体制构建的方式如何,它都是基于力量对比而形成并得以维持的,由不同的力量对比态势所决定。国际体制是国际秩序的制度外壳,其合理性直接决定着国际秩序的有效性和持久性。3为各行为主体认同或服从的基本原则。国际关系的基本原则是一定时期国际关系发展内在规律性的抽象反映。它通过国际体制、行为规则及其运作过程而得到体现,又指导和规范着体制、规则及其运作的基本价值取向。任何一种国际秩序及其维持都受到特定国际关系原则的指导,只不过,这些原则有时直接以国际法或国际规则的形式为秩序规范下各行为主体的共同认可和接受,有时则内化于主体行为或相互关系之中。RoknI口j山本吉宜主编:《国际政治理跑》.上海三联书店1993年版,第217页。s£“砖.v口lRRnlmnRM黜,豫。。、知曲㈣曲帅船枷^叫岛嘶删.P。】l“d0.Ke山ne,州.^b,“☆m帅d肺啪b,New0Keohane.,础删m,dk血“∞m:‰船岬仳^“,Int㈣t;nndYo^:ColumblascudiesQuancdy1988,P38344,】996,P667Uni一1LyP"ss·1986.P217一万方数据 社会科学20。3年第4期刘杰:全球化时f℃的周际秩宇丑其治理机制4.秩序规范下各行为主体,进互葡遵守的规则。这是国际秩序得以有效维持的直接因素,是在国际体制的框架内,由国际关系基本原则引申卅来的具体行为规范。国际规则有的象基本原则一样通过国际条约和协定等成文的法律性文件得到确认,有的则是4i成文的约定俗成内在发生作用的结果。国际规则的大量制定和完善是近代以来国际关系发展变化的重要特征和国际秩序得以维持的制度陛保障,为国际秩序日益走向稳定化、公正化和合理化提供了有效的措施和途径。5.对于破坏秩序行为的惩罚。一种秩序建立起来后,如果要得到长期维持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对破坏秩序的行为实施有效的惩罚,如果投有切实有效的维持秩序手段来应对破坏秩序的行为,秩序规范就会逐渐丧失必要的权威性,行为主体将不再遵循秩序规范而自行其是,最终导致秩序状态囚陷入恶性的“马太效应”而被无政府状态或新的国际秩序所取代。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凡尔赛体系之所以在德意日法酉斯的挑战面前不堪一击,很大程度上是它没有及时对法西斯的扩张行为采取强有力的制裁和惩罚措施,进而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惨痛悲剧。6.决策机构和运作程序。这是国际秩序的操作和实践层面。国际秩序作为~种国际关系的有序化和制度化模式,其价值不仅在于国际体制、原则、规则的整合性,更在于它能够诈用于国际关系的实践,具有动态特质。体制、原则和规则的有效性均取决于具体的运作,在运作过程巾得到不断的验证和调适。二、全球化与国际秩序:互动逻辑与理念创新在当今影响国际秩序的诸多因素中,最具革命性意义的是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性启动和迅速发展。英国学者罗伯特森说,“我们可以从最一般的意义上把全球化当作包含着特殊性的普遍化和普遍性的特殊化的双重过程。”①换言之,经济全球化给国际秩序带来的制度后果是双重的:一方面,它具有破坏性和解构性,从根本上动摇了传统国际秩序的基础和前提,构成了冷战结束后两极体制解体的终极根源;另一方面,它也具有建设性和再造性,经济的全球化无沧是主观上还是客观上都要求一个新的国际秩序与之相适应,这就不仅直接推动了国际秩序的重新构造,也为这种秩序在制度和机制层面的刨新注入了全新的活力:1经济全球化为国际秩序重构治理机制创造了盐要的环境和基本动力。关于经济全球化的一个重要命题是:“受技术变化刺激的高度相互依存和脆弱性,使新型的全球政治权威和政治统治已经成为今天的世界所必须”o。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相互依存状态下国家对市场和利益的高度追求不可避免的导致了人们对霸权和等级式国际秩序的重新认识,与经济全球化和相互依存相适应的,必须是国家问平等的和规范化的国际秩序。在此意义上,冷战和两极体制的结束诚然有着政治和战略上的原因,但更为深刻的根源在于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体现了以机制化方式重构国际秩序、实现全球治理的内在需求。2.经济全珠化在广度和深度的双向扩展都要求对国家行为以必要的规范。在广度上,世界各国在一个越来越大的市场上进行台作与竞争,经济交往空前复杂,加上政治和文化因素掺杂其问,没有必要的规范是不可想象的。市场化不是无序化,秩序更加重要。在深度①l瑚and0J0hnPdmsVol萨r.船一一曲dfk耐ohf岛n洲帖:印删.^£啪帅帆肌do呲m,jn^n山onyG-Mcc㈣L却cIohalGJobaIl勰tl…ndtheRnlrnson,c!06一jm㈣S∞Ⅻ7№叫ondd曲dNaIlon—Sm№,cambdd矿.而Iltycm£小.Lond哪S4鲈.1992.P102P∞%.P“S29万方数据 社会科学2003年第4期刘杰宁琳化叫代的囤际社序盟其治理机制上·世界市场在规摸发展的『一时是国际分㈨0进~步细化,也需要超国界的机制规范。3各国的市场开放需要规则和程序加以保障,尤其是发展中围家经济水平的相对落后决定了它们对市场的开放不能不持谨慎的态度,要求得到明确的国际规则和程序的充分保障,以防止因市场开放而导致本国经济体系的崩溃,而且,即使在规则上得到相对的公平,列发展中国家仍然是不够的,经济水平起点上的刁、公平决定了开放市场的结果也是不公平的,发展中国家因此还必须得到某种特殊的j|f【顾。4矛盾和摩擦需要协调和仲裁。与相互依存程度的加深和经济交往日益频繁相伴生的,足国家问在相互交往中产生矛盾和摩擦的可能性增大,虫¨果得不到及时而妥善的解决,将给始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造成严重的障碍,特别是类似全球贸易争端、全球性金融危机的解决等重』=的矛盾和纷争问题,如果设有稳定而合埋的机制化和制度化的途径加以胁调解决,防止矛增和摩擦的激化,整个世界经济体系必将陷入严重的混乱。在经济垒球化的促动下,国际秩序正在逐步衍生出一些全新的机制创新取向,这些取向有的已经在国际关系中明显的外化出来,有的则处于成长状态,显示出巨大的发展潜势,未来国际秩序的长期稳定性即蕴涵于这些秩序创新要素之中:1.国际合作理念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国家强调近代国家对绝对权力和利益的追求是导致同际秩序巾存在霸权的重要根源,导致国际社会矛盾和冲突不断。要实现国际秩序的稳定,就必须抛弃这些损人利己的理念。罗们特·基欧汉认为,“当合作现象发生时,有关各方会依照其他行为体的行为变化调整或改变自己的行为,比较~F有无台作与协调的不同场合,人们a』L_评价出合作过程的效应:它使得互相间的关系处于一种主动的自我平衡状态。”o这一观点虽然难免过于乐观,但对合作理念取代霸权理念的描述是台乎实际的。2.理性预期成为国际秩序走向机制化的客观要求。传统国际关系理论强调的是感性的非理性理念,一个国家最为直观的战略目标是通过军事或暴力手段战胜对手,建立霸权或超越于对手的绝对优势地位,其结果往往造成“零和博弈”,任何一方都无法从冲突中获益。在当前,人们越来越注重追求“非零和博弈”,试图通过建立规则并使各方均遵守来找到能为各方接受并对各方均较为有利的办法。约瑟夫·奈认为,一种有效的制度可以从4个方面满足人们的理性预期:(L)它使人们看到保持连续性的价值;(2)它提供了互惠的机会和可能;(3)它提供了流动的信息;(4)它为解决或缓和矛盾提供了机会和可能。即是说,“制度创造了一种建立和发展出稳定和平的氛围”㈢。3.合乎现实的“道德主义”观念日益为人们所认同。国际秩序的机制化蕴涵着独特的道德标准和理念,它主张在国际关系中应该注入更多的道义色彩,但不追求无法实现的理想;它承认普遍的道德和绝对的正义与公平在当代无法实现;但认为人类可以追求相对的正义与公平和有规则的道德,强凋对违背现行国际道德标准的制裁和惩罚;它同意国家利益仍然继续构成主权国家的基本行为动力,但反对将国家利益极端化,反对国家在追求自身利益时不择手段、损人利已,要求将国家的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绝对利益和相对利益相结合。这可眦称之为一种试图整合现实主义和理想主义中台理道德要素的新道德主义或“台乎现实的道德主义”③。(uo圆R0benoK砒nne,mcr删f删,删“nc删‰^PP,o懈h.InlemⅡ‰出鲰砌esQ岫nerl)1988,Pun如m}勰d^嘴|Ⅲ彻矗曲矗曲哦m,k分∞n,1嘲,P39380hP出sH忙.k关于作为闻际机制的道德主义蕞点问题,作者曾有々文加以阐述。参见拙作‘当代国际关系中的道德主义折jA》,载于《世界经济与时治》.】996年J】期万方数据 ——~——~————————社会科学2003年第4期~———————刘杰:全球化时代的国际秩序取其治删机制4.国际关系的法制化和国际规则的效用问题日益受到重视;国际秩序的机制化建设在很大程度上是国家法制理念的拓展和延伸,目的在于建立稳定的国际秩序。换言之,国际制度重要的价值基点之一是法理主义,即通过法制化的手段来规范国家的对外行为和国际问的利益分配与协调,强调只有实现了法制化才能实现国际关系的合理化和有序化。同时,国际制度追求有效的和实用的国际规范,强调有关的规则和规章必须为人多数成员国所认同和接受,能够切实约束和限制有关国际行为,并不试图从根本上解决国际关系巾存在的所有问题。~————————一5对国家行为的约束成为普遍共识。当代国际秩序的机制创新并不丰张“主权过时论”或“超越丰权论”,而是承认丰权国家仍然构成基本的国际主体。在很大程度上,制度规范|{益为越来越多国家承认和参与的根源之一即在于它虽然在实践中对主权国家的行为有所限制,但进一步确认了主权国家在当今世界的丰体地化,为主权国家重新提供了合法性依据。进一步而言,制度规范反过来也在国际秩序的实践巾受到主权国家的约束。二者问这种互动的约束理念,对于理解国际秩序制度的创新的本质具有重要意义。6.对国际秩序稳定性的认识日趋现实主义。国际机制追求的既非霍布斯式的“自然状态”,也4:是康德埋想中的“永久和平”,而是承认国家间因制度、观念和历史文化差异而存在的利益差异,着眼丁二为国际问题和各国的国内问题的解决提供外部条件。在具体的运作中,它可以有较大的灵活性和适应性.不同问题的解决可以有不同的制度规范与之相适应,不象过去那样国际社会在解决政治问题时只用政治的规则、而解决经济问题时则只用经济的办法.对融合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因素的复杂问题则措手无策。在今天这样一个过渡和转型的世界上,任何一种新的国际秩序模式都只能是各方在互动中渐进的结果,而唯一能促使各国在互动中逐步达成协调和一致的,只能是相对合理、也相对能为绝大多数国家所认同和接受的国际规范,这就不仅突破了国际关系传统理论中现实主义和理想主义阵垒分明的思维局限,也在战略视野上超越了过时的霸权秩序观、狭隘利益和绝对权力观。三、全球化时代国际秩序的治理机制20世纪90年代以来,冷战的结束和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为国际秩序的稳定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国际秩序在治理机制化建设方面呈现出一些新的发展取向:第一,通过全球性的机制安排采规范国际秩序,在普遍规则的基础上约束国家行为的治理方式逐步为国际社会普遍接受。随着20世纪90年代冷战的结束,国际社会在经过初期的局部动荡和混乱后,“各方加紧利用联合国机制来施加和扩大自己的影响”o,霸权不仅不再被大多数国家视为秩序稳定的必要代价,而且在大多数人那里成为了不稳定的根源。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只有通过制度化的途径,国际秩序的稳定才是有可能的。单边主义虽然仍被少数目家视为解决紧急事态的有效途径,但这样的方式从根本上说是对国际制度的蔑视和对霸权稳定观念的传承,难以为大多数国家所认同和接受。第二,国际秩序的平等问题日益受到关注。一个较为稳定而且较为平等的国际经济体制已经开始形成,在国际政治领域,各国大多数时候至少名义上都能以平等身份成为国际体制中的一员、并拥有平等的发言权,建立在平等基础上的台作与对话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大。秦华孙:《加强对鞋合国机制及其改革的研究》,(联合围机制与敢革》.北京语言学院出版丰十1995年版,第6虹n31万方数据 社舍科学2003年第4期刘杰:牟球化时代的倒际秩序拉其治Ill机制围虽然客观上在『司际秩序的制度建设中有着更大的影响力,但发展中国家不再完全处十被安排的无极地位,国际决策和国际机制的运作效力【j三有所增强,特别是联合国的维和行动羊uwT()等周际经济合作组织丰持下的全球贸易谈判十分令人往日,.第三.共同参与推动着国际秩序的结构改造。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坷:断发展需要世界昕有国家的共同参与,而推动所有国家共同参与的终傲动力在于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利益应该由所有国家共同分享,使国际秩序建立在公正合理的摹础上。进~步说,这就必须要求国际秩序遵循一些新的基本晾则,鼓励各国维护国际秩序的主动性和积极胜。当然,国际社会在当前迅呈现出非稳态挂和过渡性的结构特质,某些国家建立单极世界的企图十分明显,这决定了国际秩序的结构改造进程也是动态的和过渡性的。在大多数情况下,国际秩序将呈稳定与动荡、单极与多极并存的复杂态势,人们还不能指望构建出真正建证在平等结构基础上的稳定的『叫际秩序。第四,国际行为规则的确立和实践正在成为国际秩序机帝j创新的主要内涵。传统国际秩序巾虽然也有不少的规范存在,但大多具有较强的理想土义色彩,也没有系统的整台为一个服务于构建秩序的规范体系。而在构建国际机制的统一目标和宗旨下,秩序规范的不系统状况得到r极大的改善,而且,大量新的规则还在不断地制定出来,日益针对着现实中需要解决的紧迫削题,斟际秩序的维护和国际关系行为正目益走向规范化和法制化。第五,“胜者全得”型秩序模式运渐向“利益共享”型秩序模式转化。传统的国际秩序在政治上生要是战争中胜利的大国分享果实、在相互的较量和平衡中达成妥协的结果,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凡尔赛体系如此、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雅尔塔体制也是如此。在经济上则是实力决定地位,布雷顿森林体系规定的出资量决定投票权、关贸总协定的大国蹉商机制及其“富国俱乐部”的称呼都体现了这一点。在国际制度的规范下,这一切出现了相反的价值取向,“胜者全得”型因受到大多数国家的低制而难以实现,任何国家在实现自己的利益时都必须兼顾其他国家的利益,共同分享世界经济和国际政治发展带来的好处。四、国际秩序在治理机制建构中的价值悖论国际秩序的机制建构和治理机制创新是当代国际社会重要秩序和维持稳定的现实选择,它不试图充分体现正义,但有助于逐步抵消霸权;不要求消除当前所有的矛盾和冲突,但当前所有的矛盾和冲突没有治理机制的规范难以解决。然而,人们对圜际机制的探索还处于起步阶段,其问许多问题的认识和阐释尚不充分,这就造成当前国际机制在有助于增进国际秩序的稳定性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具有负面影响,它超越了传统又带有传统的痕迹、否认了霸权又受到霸权的干扰、制定了规则又无法切实促使各国彻底遵守规则。这一切既由经济全球化起步初期国际机制客观上的不成熟性所决定.也与少数国家出于自身权力和利益考虑而有意识对国际机制施加影响乃至操纵有关。在当前,国际机制在创新进程中的难题和悖论主要表现在:第一,不同国家态度和立场的差异性。尽管各国普遍同意建构和完善机制规范是当前重建国际秩序的现实选择,赞成国际平等、合作与对话、反对侵略、和平解决争端、公正对待所有国家和人民等基本的机制性主张。但鉴于国际地位、力量强弱、战略目标的不同,不同类型国家的立场和出发点是不同的,这既导致了当前的机制建构充满矛盾和分歧,也在很大程度r使有关机制规范在运作中困难重重,难以得到对象国的积极合作。第=,机制功能的脆弱性。国际机制发挥规范功能的前提是主权国家的参与和认同,作32万 方数据—————————~—————~——————~——————~—————————一—————社会科学2003年第4期刘杰:垒球化时代的国际秩序及其精理机村为其载体的国际组织并没有超越主权国家的权力,其权力是参与国授予的。而国家既然有权参与,当然也有权退出,而且一旦退出就意味着口L制对其不再具有约束力。同时,.些大国把国际机制视为扩展国际权力和影响的工具,当其构建取向有助于增进权力和利益时就加以支持,甚至采取种种方式强制别国参与,而当机制规范不利于其战略要求、甚至构成其实现战略意罔的障碍时,它就毫不犹豫的抛开机制而采取单边行动,置机制于无效。第三,决策和操作程序的不完善性。国际机制建构的核心是制定出指导国际秩序运行、并能为世界各国切实遵守的行为准则,但至今为止,这方面一系列至关重要的问题没有得到妥善解决,包括:谁有权制定规则?规则由所有参与国共同制定抑或由有关国家甚或专家制定?规则的解释权属于国际组织还是国家?机制运作中如何确保按统一的标准采取国际行动?在这些问题得到较好解决之前,国际机制显然还很难切实承担起重构一个公正与稳定的闰际秩序的责任。第四,结构层次的不明确性和不平衡性。20世纪90年代以来,虽然国际机制建构在纵横两个向度上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这些机制之问没有构成一个有机制功能体系,不同机制之问不仅没有构成相互适应或相互促进的关系,反而还常常相互对立、相互制约。以联合闰为核心的全球性治理机制在实践中并不高于地区胜机制,世界经济与政治、安全和文化机制之间也没有多少关联。而且,迄今为止国际社会还没有找到解决这种不明确性和不平衡性的协凋方式,各种机制之间还可能因其异质性而形成新的对立。这就是所谓的“机制内的机制难题”。第五,机制改革和完善的滞后性,在当前,无论是国际经济机制还是政治与安全机制的基本要素大多都是过去时代的产物,这一历史性渊源决定了它们在今天的理论和实践中都很难真正体现大多数国家的愿望和要求,其规则大多是由少数国家制定的,体现的也是少数国家的意志。国际社会要使机制规范真正为大多数国家接受和认同,必须进行必要的改革。而就目前看,这些必须的改革还是相对滞后的。联合国安理会的改革虽然已进行多年,但至今没有取得明显进展,国际货币基金和世界银行仍然按出资量决定投票权,WTo表面上改变了“富国俱乐部”的形象,但富国决策的本质并没有发生实质性变化。第六,合法性困境。在当前,国际机制的合法性困境最集中体现在国际干预的合法性问题上。按西方学者的解释。国际干预是“国家共同体执行的对违反国际规范和反对公认国际社会意愿的政府或叛乱行为的强制行动”o。一般而言,国际干预的前提是必须台乎国际法准则。但国际社会干预国际冲突的法律依据是什么,什么行为构成对别国的损害,谁有权充当干预的主体,应政府要求介入国内事务是否为干涉内政提供了借口?所有这些目前很难在有关国际法文件规定的原则中得到支持。国际秩序在走向治理机制完善和创新进程中存在的种种价值悖论,不是为了证明在当今的国际关系现实下秩序状态无法实现或难以维系,相反,这反映了加快国际机制创新步伐的现实性和紧迫性,只不过,创新的进程将是艰难的和曲折的,人们对国际秩序的机制化前景还只能持审慎乐观的理性预期。(责任编辑:吴绍中)①11l…c.wej%,咖1州加:珊“枷妇uⅣ?washjn昏o¨Quanedy,wimerl州·PllO33万 方数据全球化时代的国际秩序及其治理机制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被引用次数:
刘杰
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国际关系研究室社会科学
SOCIAL SCIENCES SHANGHAI CHINA2003(4)6次
1.Thomas G Weiss: Intervention: Whether the U. N? 1994
2.H Bull, The Anarchical Society: A Study of World Politics 19773.Joseph S Nye What is the New World Order 1992(02)4.肯尼斯·N·华尔兹 人、国家与战争 1991
1.耿勇 承认与执行外国法院判决制度的当代发展[期刊论文]-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7(6)2.耿勇 论国际民商事判决承认与执行规范的趋同化[期刊论文]-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 2007(5)3.丁宏 全球化、全球治理与国际非政府组织[期刊论文]-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2006(6)4.陈东晓 全球化下的联合国安全制度改革[学位论文]博士 2006
5.韩伟.漆金波 治理与国际秩序的建构[期刊论文]-湖北社会科学 2005(6)6.曲延英 WTO贸易政策审议机制研究[学位论文]博士 2005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shkx200304004.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