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课前预习
灵官中小 江苏婷 摘要:课前预习是自学形式之一,是学生自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课堂教学的前导,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它决定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也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环节。本文从指导思想、重要意义、实际存在的问题和操作程序四个方面来谈小学语文课前预习。 关键词:指导思想 重要意义 实际存在的问题 操作程序
一、指导思想
从古至今的教育思想,都决定了“预习”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1)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明确指出“预”在事情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从孔子的教育思想来看,只有在学生先预学的基础上才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2)近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在精读的指导前,得先令学生预习。著名专家杨再隋教授也曾说过:在学习新知识前,让学生利用一些学习资源进行适当的预习以建立旧知与新知之间的联系。
(3)当下《语文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基本理念明确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预习”作为自主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显得更为重要;课标中还提倡“以学定教”。这一基本理念将教学活动牢牢定位于学,学
生学先于教,即以学生的预习活动启动教师的教学活动。每一教学过程是从学生的自学开始的,教师则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施教,有学有教,不学则不教。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教师“注入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
二、重要意义
1.预习有利于培养和提高自学能力。
课前预习一般是学生自己独立地首次接受新知识。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十分迅速,知识更新的周期愈来愈短,为了让我们的教育适应时代的脚步,我们的教育应该培养具有终身学习能力的学生,因此,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就开始培养自学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预习”正是过渡到自学的必经之路,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预习有利于提高学习的效率。
通过预习,学生会自觉地把精力集中到新授内容上,提高了学习效率。在预习中遇到的问题很可能就是完成本课学习的关键所在,这些问题一旦在课中得到解决,恰好突破重难点,这样学生的学习效率也会大大提高。 3.预习有利于学生习得知识。
首先,因为预习中独自弄懂的内容,经过了积极思考,就难于遗忘。
其次,因为预习中没有弄清的问题,经过了一番思考,听课时豁然贯通,会使你产生强烈的印象经久不忘。
再次,因为预习中理解错误之处,听课中得到了纠正,有了正反两方面的对比,较之只有正面的认识,印象也会深刻得多。
最后,因为如果预习没弄懂,课堂仍然没听懂,到专门请教老师时或复习时才彻底搞清楚的问题,经过三番五次钻研,花费不少心血,一般是很难忘却的。
4、预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经过预习,对要学的知识已经心中有数,容易跟上老师讲课的思路,甚至可以跑到老师思路的前面去。带着预习中的问题听课,就能启动好奇心和求知欲,能调动学习的积极性;经过预习,对于学困生而言,更能激发他们在学习上的主动性,学困生在听课中碰到的“拦路虎”比较多,难以跟上老师的思路,课后用于复习、做作业的时间也相应增加,而且不可能彻底掌握,以致愈学愈困难,造成“恶性循环”。 预习虽然用掉了一些时间,但从听课、复习和作业的效率上得到了补偿。时间一长,就能赢得一定的时间,再加上小老师的帮扶,学困生的学习会逐步转为主动,学习成绩也相应会上升,学习积极性愈发强烈。 三、实际存在的问题
“预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课在实际教学中,实际存在的问题颇多。
(1)“预习”任务布置过于笼统,对学生缺乏可操作性
的指导,导致任务缺乏“质”的保证。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会布置学生预习,但没有给予学生可操作性的指导,导致学生误认为预习就是读课文,或者是教师提出一个要求,学生就读一遍课文,不提要求就只读一读课文,教师没有进行可操作性的方法指导,使得学生学得被动,读得无力、无味。文章上没有留下任何预习的痕迹,这样不仅达不到预习的目的,甚至会养成做事草率的坏习惯。
(2)“预习”形式过于单一,缺乏趣味性。杨振宁说:“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对于学生来说,要想使“预习”环节高效完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显得尤为重要。而实际教学中,许多孩子觉得“预习”中“读一读”、“做一做”很枯燥,老师布置任务也就是完成任务,或者是“偷工减料”。
(3)师生思想上没有认清“预习”的重要性。个别教师在教学中觉得预习可有可无,思想上没有摆正;而学生错误地认为课中会讲授的知识,课前不预习,仍然可以掌握,也就让孩子闯进了一个误区,师生之间错误地认识导致“预习”环节不能真正落到实处。
基于上述问题,我摸索了一种简易有效的预习方法。这种预习方法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基本方式,分别从听要求、识字词、查资料、读感悟、找疑难和课堂反馈六大块内容对该操作程序进行说明。
四、操作程序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展开预习,具有一些可操作性的具体方法,我从教学实践和探索中初步把预习工作分成了听要求、识字词、读感悟、查资料、疑问答、做反馈六大部分。
(一)听要求:在做预习之前,学生要认真听老师的要求,即课前预习什么、预习多少,哪些是重点、难点,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切不可眉毛胡子一把抓。要根据课堂教学的进度,结合老师布置的预习内容,制定切实可行的预习计划,只有这样才能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识字词:
1、生字,通过查阅字典等工具书去解决音、形、义等基础知识。
2、生词,遇到不认识或不理解的词语,先做个记号,然后结合上下文,仔细揣摩,猜测词义,做出判断,如果还不能解决,可以借助工具书和同学的帮助。
3、多音字,将文章当中出现的多音字,借助工具书或字典注明读音,并组词。
(三)查资料:上网查阅相关资料,熟悉作者。作者的生活时代背景、文化修养和价值观往往影响他作品的风格。特别是对于一些具有特定历史背景的课文,学生对背景的了解有利于把握文章的写作目的和主题思想。
(四)读感悟:通读课文,读到什么程度,该读多少遍?根据学生不同的基础,让学生灵活操作。一般情况要做到:
文章能够读得很通顺,并基本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要求把读文章后对文章的整体理解记录下来。如果每篇课文学生都能如此学习,那么,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以及结合语境解决疑难问题的能力将大大提高。
(五)找疑难:将自己对文章中不理解的地方或问题记录在课后题旁边,或在课文边上用符号标注。这种疑问必须是经过思考才提出来的,需用多方面的知识或借助于他人帮助才能解决的,这类问题就需要上课时一起探讨交流。
(六)做反馈
教师要将预习反馈作为课堂教学重要的环节之一,在课中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检测。比如:出示预习题目(侧重基础知识)进行检测;词语听写;小组汇报疑难问题、全班交流解答。另一方面,对于学生做得好的地方给予鼓励,也可以采取竞争机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乐于学,自发的去学。
只有掌握好预习的方式方法,才能更好的学好知识,这种学习方法改变了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把思维空间留给学生,把自学方法教给学生,让学生能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逐步提高自己的思维水平,从而培养学生研究探索的能力。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