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消化性溃疡的中医治疗体会

来源:帮我找美食网
消化性溃疡的中医治疗体会

发表时间:2012-10-09T15:32:21.327Z 来源:《医药前沿》2012年第13期供稿 作者: 杨伟俊

[导读] 今后我们应加强中医对消化性溃疡的证治的研究,取各家之长,共同发挥中医药在治疗消化性溃疡方面的优势。杨伟俊 (扬中市油坊卫生院 江苏镇江 212218)

【摘要】 本文简要论述中医对消化性溃疡的发病原因及临床辨证论治的认识,通过收集各家论述,进一步明确中医对消化性溃疡的治疗现状,为今后加强中医对消化性溃疡的研究及治疗提供一定的临床依据。【关键词】消化性溃疡 中医诊疗

【中图分类号】R2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2)13-0316-02

消化性溃疡是一种多因素引起的消化系统疾病,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青年人的发病人数逐渐增多,本病目前西医主要通过制酸、保护胃粘膜、抗幽门螺旋杆菌等方法治疗。中医药对消化性溃疡的认识及治疗,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有自己的优势所在,无论在缓解症状、促进溃疡面的愈合及杀灭幽门螺旋杆菌、降低复发率等方面,都不逊于西医,现就中医对消化性溃疡的认识及治疗方面做简要讲述。 1 中医对消化性溃疡发病原因的认识 1.1与发病脏器关系

中医认为五脏六腑失调为各种疾病发病的根本原因,从消化性溃疡的临床发病原因看,同样与各脏器的功能失调密不可分,总结起来关系密切的有脾、胃、肝、肾有关。黄绍刚等认为脾胃虚弱是消化性溃疡发病与复发的根本因素,认为消化性溃疡与胃有直接关系,而且与脾、肝、肾相关,尤其与肝脾关系密切[1];贺晨雨认为“肝”在消化性溃疡病治疗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从中医理论出发,认为肝与脾的关系临床上以“土不荣木”及“肝木侮土”为最常见,频繁的七情刺激,特别是忧郁恼怒,引起肝胃不和,肝木乘土,肝失疏泄,气机阻滞,横逆犯胃,胃失和降[2];韦麟认为本病脾虚是根本[3];周奇总结了周学文教授对消化性溃疡的治疗经验,指出本病的临床特点以及发病机制,以脾虚为本[4];周来兴、周小荣等认为中医学对溃疡病的认识,呈现出在脏腑定位上以脾胃为中心,非独脾胃功能不足可致溃疡病,肝、肾、肺的功能失调亦可致本病[5]。

从各家对消化性溃疡与脏器的关联来看,在消化性溃疡的发病中,肝脾为发病主要发病脏器,肝木横克脾土,至脾虚为发病的根本原因。

1.2 与致病病邪的关系

中医认为致病病邪有虚实之分,消化性溃疡在发病病邪方面总结起来大概有胃热、瘀血、毒邪、气滞等致病病邪,黄绍刚等认为胃热血瘀是其标,脾胃瘀热是其发病的重要病理环节。治疗上运用健脾清热化瘀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1]。贺雨晨认为气滞血瘀而形成溃疡,联系现代医学理论,认为大脑、丘脑—垂体—肾上腺素和植物神经的功能相似于中医的“肝”的功能,消化功能相当于中医的“脾胃”,肝郁脾虚可以理解为胆汁逆流损伤黏膜,屏障能力降低,肝胃不和可以理解为植物神经失调所致胃肠功能障碍引起胆汁反流、胃酸—胃蛋白酶活性增强有关。发病机能中大脑皮层下功能紊乱和胃泌素增多,可相当于肝气横逆[2]。韦麟认为瘀血是关键,湿热气滞是标象,针对HP相关性消化性溃疡、难治性消化性溃疡、溃疡愈合复发等难点问题,在回顾性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前瞻性研究,特别要加强对经方、单方、验方的研究验证工作,所用方药体现中医的辨证论治原则及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特点,从而筛选出简、便、易、廉、捷、效、优的方药,提高中医药治疗消化性溃疡的认识及治疗[3]。周奇认为毒邪伤脾耗气、运化迟滞、气血失畅、胃膜不生而引发本病,引进以“痈”论治的观点,意在健运脾气,毒邪得清,使脾胃功能旺盛,“脾旺不受邪”,以图祛邪而不伤正,扶正而不留邪,取得较好临床疗效[4]。周来兴、周小荣等病机病性以虚为重点,从病证上看,溃疡病有虚、有实、有寒、有热,近年来多见寒热错杂、虚实夹杂证,以单纯某个证型出现则较为少见,以虚实相兼,寒、热、湿、瘀错杂多见[5]。

从诸家对消化性溃疡的致病病邪认识上来看,总结起来不外乎胃热、瘀血、毒邪、气滞等致病病邪,从而为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了更具体的依据,也为进一步对消化性溃疡的临床及实验研究提供了更明确的方向。 2 中医对消化性溃疡的治疗

中医对消化性溃疡的治疗方面,主要针对肝脾不和来进行辩证论治,戴福海、黄培容用四逆散加味治疗消化性溃疡。“四逆散”是张仲景《伤寒论》之方,原治少阴热化四逆证。方中柴胡与枳实同用,可疏肝理气,升清降浊;白芍与甘草同用,可缓急止痛,柔肝健脾。柴胡主升,枳实主降,白芍主收,甘草主和;四药相配有升降通调、理气止痛之妙。从西医角度分析,本方有镇静、解痉、镇痛、抗炎、改善微循环和加速溃疡面愈合等作用[6]。沙洪杰用平胃安中汤治疗消化性溃疡,分为脾胃虚寒、肝胃不和、瘀血阻络、脾胃阴虚四型,在治疗中随症加减,治疗上以扶证祛邪为法,组方“平胃安中汤”,诸药共奏益气化瘀、清热燥湿之功,使脾运得健而平胃,气机调畅而安中则病愈[7]。李薇、林榕用益胃汤加减治疗消化性溃疡,笔者认为溃疡病为胃阴虚而胃脘痛的病证,且肝胃相互影响,拟养阴益胃、疏肝泄热之法作为本病的基本治疗原则[8]。辛献运、侯爱华用胃康宁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消化性溃疡,对湿热蕴脾、肝胃瘀滞两型效果更佳,这与该药组成上以清热解毒燥湿、健脾理气活血为主有关。另外胃康宁还能促进胃肠运动、调节免疫功能、改善胃黏膜血液循环、促进黏膜修复、活血止痛等作用[9]。王红、王芳等把消化性溃疡分为五型:肝胃不和型采用疏肝理气,和胃止痛法,方药以柴胡疏肝散合平胃散加减治疗;脾胃虚寒型以温运脾阳、健脾和胃为法,方药以黄芪建中汤加味治疗;肝胃瘀热型以清热和胃、疏肝止痛为法,方药以化肝煎加减治疗;胃阴不足型以滋阴养胃、佐以调气法,方药以养胃汤合芍药甘草汤加减治疗;瘀血阻滞型以逐瘀通腑,缓急止疼为法,方药以:失笑散合丹参饮加减治疗[10]。任小强认为消化性溃疡属中医学胃脘痛范畴,辨证以寒、热、虚、实,气滞,血瘀为纲,治宜疏理气机以止痛,分4型进行辨证治疗。平调寒热法:治宜寒热并用,虚实兼顾,调理脾胃为法;理气活血法:治宜辛香理气、活血;清肝泻热法:治宜清肝泄热、和胃止痛;益气活血法:治宜补气活血,通络止痛[11]。 3.总结

消化性溃疡属中医之“胃脘痛”、“痞证”范畴,通过上述中医对消化性溃疡的发病原因及辨证论治的论述,我们看到中医对消化性溃疡的病因病机及临床辩证论治有一定的临床实践经验,且在改善临床症状、避免西药的毒副作用方面有明显优势,但目前中医对消化性溃疡缺乏统一的辨证论治标准,对该病的病因及辨证论治缺乏统一的认识,没有全国性的大型临床实验研究支持其辨证论治,且对中药治疗消化性溃疡的机制缺乏实验研究,并且对病人长期治疗效果及复发率缺乏较长时间的跟踪调查。今后我们应加强中医对消化性溃疡的证治的研究,取各家之长,共同发挥中医药在治疗消化性溃疡方面的优势。

参考文献

[1]黄绍刚,周福生,黄穗平.消化性溃疡发病与复发的中医病机探微.新中医,2005,37(3):6-7 [2]贺晨雨.从“肝”论治消化性溃疡.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05,6(2):37 [3]韦麟.消化性溃疡中医治疗近况.河南中医,2005,25(8):84-87

[4]周奇.以痈论治消化性溃疡的理论研究.辽宁中医杂志,2005,32(10):1081-1082

[5]周来兴,周小荣,辜宝珠.消化性溃疡中医诊治的思路与方法.中国医药学报,2004,19(1):52-54

[6]戴福海,黄培容.四逆散加味治疗消化性溃疡110例疗效观察.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2O04,2(6B):917 [7]沙洪杰.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性溃疡50例.中华临床医学研究杂志,2006,12(9):1244-1245 [8]李薇,林榕.益胃汤治疗消化性溃疡6O例临床观察.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6,2(3):281

[9]辛献运,侯爱华.胃康宁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消化性溃疡临床研究.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05,13(6):384-386 [10]王红,王芳,陈秀梅.消化性溃疡中医诊治浅谈.光明医,2004,19(1):50-51 [11]. 任小强.消化性溃疡辨治四法.河北中医,2005,27(9):67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