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余人”是19世纪俄国文学中贵族知识分子的一种典型。这些形象大多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接受启蒙思想的影响,厌倦上流社会的生活,渴望有所作为,他们的出现是社会意识觉醒的一种体现。但是这一类形象往往以自我为中心,没有明确的生活目标,缺乏行动的能力和勇气,因此在社会上无所适从,结局是悲剧性的。普希金笔下的奥涅金成为俄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多余人”的形象,莱蒙托夫笔下的毕巧林,屠格涅夫笔下的罗亭,冈察洛夫笔下的奥勃洛摩夫等人都属于这一类典型。 小人物
19世纪俄罗斯文学中由普希金开创的一类艺术形象。他们在社会中官阶卑微,地位低下,生活贫苦,但又逆来顺受,安分守已,性格懦弱,胆小怕事,成为显赫的大人物治下被侮辱、被损害的牺牲者。普希金以其短篇小说《驿站长》开了俄国文学中描写“小人物”的先河。随后,果戈理、陀思妥耶夫斯基、契诃夫等,都在自己的创作中塑造了“小人物”形象。
批判现实主义
批判现实主义是19世纪30年代在法国出现,后在19世纪中后期和20世纪初期的欧美具有极大影响的一种文学思潮。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突出特点就是真实和广阔地反映社会生活,深刻地揭露现实矛盾和批判社会罪恶;同情社会下层的小人物,反映他们的悲惨命运和内心痛苦;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并注意细节的真实。但不少作家以抽象的人道主义为出发点来批判黑暗现实,难以找到准确变革社会的道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各种文学体裁均有佳作,其中尤以长篇小说为最。优秀作家众多,如巴尔扎克、托尔斯泰、易卜生等。
人物再现法
巴尔扎克独特的艺术手法之一。他通过顺叙、倒叙、对比、侧写等再现方式,让同一个人物在不同的作品中反复出现。《人间喜剧》中的再现人物共有400多个,散见在75部作品之中。这样前后呼应,相互联系,就把数量庞大的作品联结组合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刻画出了人物性格发展的全过程。
《人间喜剧》
《人间喜剧》是巴尔扎克主要创作的总称,内分风俗研究、哲学研究和分析研究三大类。其中风俗研究又分私人生活、外省生活、巴黎生活、政治生活、军事生活和乡村生活六个场景。实际上包括了长、中、短篇小说90余部,人物2000多个。这些作品形象地再现了19世纪前半期法国社会,特别是巴黎上流社会的生活画面,真实地再现了当时封建贵族阶级的衰亡和资产阶级上升的历史,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金钱统治的种种罪恶,成了社会的“百科全书”。《人间喜剧》规模庞大,分类法与人物再现法运用巧妙。
卡拉马佐夫性格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卡拉马佐夫兄弟》中塑造了卡拉马佐夫这个道德沦丧、人欲横流的地主之家,是卑鄙无耻、自私自利、野蛮残暴、放肆淫逸、腐化堕落的集中表现,文学上将这种精神气质称为“卡拉马佐夫性格”。 自然派
是俄国19世纪40-50年代形成的现实主义文学流派的别称,奠基人是果戈理,名称由别林斯基提出;自然派的特点是,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批判黑暗腐朽的专制农奴制,描写下层小人物的不幸命运,具有民主主义和人道主义倾向;果戈理是当时现实主义文学的盟主,自他以后的一系列现实主义作家屠格涅夫、赫尔岑、冈察洛夫、涅克拉索夫等都是自然派作家。
自然主义文学
文学艺术创作中的一种倾向。作为创作方法,自然主义一方面排斥浪漫主义的想象、夸张、抒情等主观因素,另一方面轻视现实主义对现实生活的典型概括,而追求绝对的客观性,崇尚单纯地描摹自然,着重对现实生活的表面现象作记录式的写照,并企图以自然规律特别是生物学规律解释人和人类社会。在文学艺术上,以“按照事物本来的样子去摹仿”作为出发点的自然主义创作倾向,是同现实主义创作倾向一样源远流长的。但作为一个比较自觉的、具有现代含义的文艺流派,自然主义则是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在法国兴起,然后波及欧洲一些国家,并影响到文化和艺术的许多部门。代表作家是法国的左拉和贡古尔兄弟。
唯美主义
唯美主义是19世纪中后期在法、英等国流行的一个文学流派。唯美主义作家愤世嫉俗,不愿与黑暗现实同流合污,但又采取逃避现实、玩世不恭的生活态度。他们反对“附庸美”,既反对艺术受制于金钱,也反对艺术为人生服务,提出“为艺术而艺术”的口号。他们认为艺术不应反映生活,无需顾及道德,艺术要追求的就只是感觉和印象,是绝对的和至高无上的美。然而在实际创作中,唯美主义作家还是创作了一些从独特的角度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品。唯美主义的作品讲究辞藻、韵律,重视静物的描绘,形式较为精致。代表作家主要有:英国的王尔德、法国的戈蒂耶等。
前期象征主义
从浪漫主义中分离出来的一个文学思潮和流派,也是现代主义文学产生最早,波及面最广的一个文学流派。19世纪后期的象征主义称为前期象征主义。1886年年轻诗人让•莫雷亚斯在《费加罗报》上发表了一篇文学宣言,主张用“象征主义者”来称呼当时的前卫诗人。这份宣言标志象征主义流派的诞生。象征主义认为,现实世界是虚幻的,只有内心感受才是真实和美的。诗歌应摆脱描写外界事物的影响,努力写出“内心的感受”。象征主义注重联想和暗示,讲究诗歌的神秘性、音乐性以及“交流”手法。代表作家有兰波、魏尔伦、马拉美。
心灵辩证法
车尔尼雪夫斯基将托尔斯泰早期创作中的独特的心理描写手法概括为“心灵辩证法”,即作家善于“描绘心理过程本身,这一过程的形态和规律”。托尔斯泰从来不是静止地去描写人物的心理,而是始终细致地描写心理在外界影响下的嬗变过程。他特别注意描写人物各种复杂情感的交织和更替,思想情绪的瞬息变化,通过人物复杂的矛盾的心理全过程来反映人的变化和社会的冲突。这一手法特别适用于塑造精神探索性的人物形象。“心灵辨证法”是托尔斯泰对现实主义文学的重大贡献。
一、填空题(6→9分)
1、巴尔扎克笔下的资产者形象系列中,刻画得最出色的暴发户有三个: 高布赛克、葛朗台、纽沁根。
2、福楼拜的小说《包法利夫人》有一个副标题“外省风俗”;《圣安东尼的诱惑》通过主人公一系列怪诞的梦揭示了人的真实生存状态:生命存在,欲望不止;生命与欲望同在,生命与痛苦、焦虑同在;过度的压抑、克制只会导致伪善或人格分裂。
3、狄更斯的小说大致塑造了四类人:理想的男女主人公、坏蛋、各种各样的怪人、革命者;《艰难时世》中葛雷硬的性格基本特征为“事实哲学”。 4、狄更斯的小说中有三种情感因素:幽默、讽刺、感伤情调。
5、王尔德的《莎乐美》取材于《圣经》,其女主人公被评论家认为是一个“永恒的歇斯底里的女神”、“无边欲望的化身”。
6、艾米莉·勃朗特发表的作品有《呼啸山庄》(长篇小说)、《冈尔多诗集》(诗集)。 7、左拉的“实验小说”《卢贡-马卡尔家族》共由20部长篇小说组成,其反映社会现实的广度类似于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
8、福楼拜在创作方法上是一位过渡期的作家,上承批判现实主义,下接自然主义。 9、英国作家司各特被称为欧洲历史小说之父。
10、法国是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发源地。1830年,法国著名作家司汤达出版了长篇小说《红与黑》,标志着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诞生。在当时文坛展开的一场浪漫主义与古典主义的文艺论争中,司汤达还出版了著名文艺论集《拉辛与莎士比亚》,此书被誉为法国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第一部理论著作。借浪漫主义之名,兴现实主义之实。
司汤达(法):19世纪法国现实主义文学奠基者。《红与黑》
巴尔扎克(法):《人间喜剧》《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吝啬鬼——老葛朗台) 福楼拜(法):现代小说的先驱。《包法利夫人》 哈代(英):《德伯家的苔丝》
狄更斯(英):19世纪英国最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匹克威克外传》 《大卫·科波菲尔》《双城记》《远大前程》
英国女作家群:简·奥斯汀《傲慢与偏见》;盖斯凯尔夫人《玛丽·巴顿》
“勃朗特三姐妹”:夏洛蒂·勃朗特《简·爱》艾米莉·勃朗特《呼啸山庄》安妮·勃朗特《阿格尼丝·格雷》;
普希金(俄):“俄国文学之父”、“俄罗斯诗歌的太阳”。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别尔金小说集》
果戈里(俄):“散文之父”《钦差大臣》《死魂灵》
列夫·托尔斯泰(俄):19世纪俄国最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俄国革命的镜子”。《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复活》
陀思妥耶夫斯基(俄):《罪与罚》(主人公拉斯科尔尼科夫) 其他
1、 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大家:
莫泊桑,短篇小说巨匠。代表作有短篇小说《羊脂球》、《项链》等,长篇小说《一生》、《俊友》(又译做《漂亮的朋友》等;
契诃夫:代表作有短篇小说《变色龙》、《苦恼》、《万卡》、《第六病室》、《套中人》等。
欧.亨利:短篇小说《麦琪的礼物》、《警察与赞美诗》等 2、陀思妥耶夫斯基“四大长篇小说”
《罪与罚》《白痴》《群魔》《卡拉马佐夫兄弟》
3、巴尔扎克《人间喜剧》三大部分:风俗研究、哲理研究、分析研究私人生活场景。最重要最丰富的是“风俗研究”,包括六个生活场景:私人生活场景,外省生活场景,巴黎生活场景,政治生活场景,军事生活场景,乡村生活场景。
4、左拉的三部曲《三明城》,包括:《鲁尔德》、《罗马》《巴黎》。
5、哈代小说的种类:浪漫与幻想小说、机敏和经验小说、性格与环境小说(成就最高)。哈代被誉为“英国小说家中最伟大的悲剧大师”。
批判现实主义(高尔基提出)
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是继欧洲浪漫主义文学思潮之后从30年代开始出现的一股新的文学潮流,由于这段思潮带有强烈的揭露和批判社会现实的特点,因此也称批判现实主义。 批判现实主义的文学特征
1.以人道主义为武器,对社会历史现象进行了广阔的再现和深刻的批判 2.追求艺术的真实,强调客观真实地反映生活 3.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
4.以叙事为主,长篇小说创作走向成熟和繁荣
法国文学
1830年《红与黑》的发表成为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形成的标志。 斯丹达尔(司汤达)19世纪法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红与黑》
小说主题的多元阐释 1.爱情
于连——德瑞那夫人(激情、心灵之爱) ——玛特尔小姐(虚荣、头脑之爱)
对上流社会的报复 对拿破仑英雄主义的崇拜 与徳瑞拉夫人心灵的契合 恋母情节
平等观念的驱使。 2.政治
(一)“红”是指红色的军装,代表军队;“黑”指教士的黑袍,代表教会。
(二)“红”是指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的英雄时代。“黑”是指复辟王朝的反动统治。(三)“红”指反抗复辟制度的于连;“黑”指各种黑暗势力。
小说通过于连的悲剧揭露了复辟时期的政治腐败以及贵族和平民之间的尖锐矛盾。 3.个人反抗社会。
于连形象分析:
1.一个性格复杂的个人奋斗者。反抗与妥协,自尊与自卑,雄心与野心,虚伪与正直。 2.一个具有平民意识的反抗者。平民本位是其平民意识的基础,抗争是其具体表现,而对幸福的追求是平民意识的终极目标。
艺术成就:
1.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
2.注重描写人物的内心世界。以外部描写折射心灵;着力展现人物剧烈的内心冲突
3.揭示人物心理活动的深层动因。独白具有层次性和逻辑性,运用自白和间接的内心独白。
巴尔扎克:19世纪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最伟大的代表,文坛上的拿破仑。 《人间喜剧》代表了巴尔扎克文学创造的最高成就。 (一)结构上:风俗研究、哲学研究、分析研究。
结构特点:1.采用了分类整理的办法将作品连成一个整体。 2.采用了人物再现法。
人物再现法是指主要人物往往出现在多部作品中。每部作品只有表现这个人物某一段或某一侧面的生活,几部作品合在一起就完成了对一个人物生活史的描写,从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形象。
(二)思想内容:
1.真实的再现了贵族阶级没落衰亡的历史。
有的是自动隐退,如《高老头》中的鲍赛昂子爵夫人。 有的是死守古老的封建体制,如《苏城舞会》的爱米莉小姐。 向资产阶级靠拢,追逐金钱,《高老头》中的拉斯蒂涅。 2.展示了资产阶级的发迹史。
3.揭露金钱的罪恶和资本主义社会中被异化的历史悲剧。
拉斯蒂涅人物形象分析:
拉斯蒂涅闯进上流社会:拉斯蒂涅是在《人间喜剧》中多次出现的资产阶级野心家形象。他在《高老头》的第一次出现,其野心家性格也在这部小说中形成,其性格形成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受物质环境的刺激,野心勃发。 第二阶段:受“人生三课”的教育,走向堕落。
1.鲍赛昂夫人给他上了极端利己主义人生哲学的第一课,成为引导了拉斯蒂涅向上爬的第一个引路人。
2.伏脱冷比鲍赛昂夫人更加赤裸裸的指出了这个社会寡廉鲜耻,金钱万能的本质,从而促使他的野心家的道路上不断迈进。
3.高老头的死完成了他的社会教育,对其野心家的性格形成了决定性作用。
《高老头》的思想意义:高老头以19世纪波旁王朝复辟时期的巴黎为背景。以伏盖公寓、贵族沙龙为主要舞台。揭示了王政复辟时期贵族阶级衰亡的历史趋势,反映了宗法制家庭关系的解体和贵族青年的挣扎与堕落,深刻揭露批判了金钱势力对社会的腐蚀和支配作用。
艺术特点:
1.细节描写的真实性:外部环境和人物的外部特征。 2.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3.情节结构的戏剧性。
福楼拜是现代小说的先驱。他的创作具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作用。
包法利夫人悲剧成因:
1.社会历史批评:爱玛的堕落是由于不健康的文化生活、宗教生活与腐败的社会风俗以及单调沉闷的外省环境造成的。他的死是对不切实际的浪漫情调的辛辣讽刺,也是对庸俗丑恶现实社会的有力控诉。
2.自我身份的错位:自我身份的错位引发的自我同一性危机。(人对自我身份的认同和辨认。)3.虚无主义的悲剧:福楼拜在小说中借爱玛的人生故事框架。隐喻了人类在与自身宿命抗争过程中的盲目性和无目的性。表现了现代人在面对自我时的迷惘和困惑。
艺术成就:
1.福楼拜减少了小说对故事的过分依附,描写人物的侧重点,由“外”转向了“内”。 2.福楼拜小说成为由传统的时间小说通向现代无时性小说、空间小说的重要中介。(平行插入法、多生物配合法)
3.强调“客观性”:主张非人格化叙述;采用外聚焦视角 4.语言的艺术。
英国文学
狄更斯
一、创作分期及代表作: 早期(1833 - 1842):
《匹克威克外传》、《奥利弗.特维斯特》、《尼古拉斯.尼克尔贝》、《老古玩店》、《巴纳比.拉奇》
中期(1842 - 1858):
《马丁.朱述尔维特》、《董贝父子》、《大卫.科波菲尔》、《荒凉山庄》、《艰难时世》、《小杜丽》
晚期(1858 - 1870):
《双城记》、《远大前程》、《我们共同的朋友》、《埃德温.德鲁德的秘密》
二、《双城记》所展示的人道主义思想
1、揭露贵族统治的罪恶 2、暴露革命复仇的残酷
3、宣扬基督博爱精神,反对一切形式的暴力 狄更斯人道主思想的两重性:
进步性:揭露剥削阶级的罪行 局限性:指责革命者的暴力行动,宣扬阶级调和 作者在双城记中集中反映了他的人道主义思想。一方面他清醒地意识到被压迫、被侮辱的社会下层人民是被迫起来反抗的,另一方面他也清楚革命的确是残酷的,是要流血的。然而他从人道主义的观点出发,认为暴力革命不符合仁爱精神,对立阶级间的相互复仇厮杀并不能消除人类社会的不平等,用革命的手段并不会建立起一个自由幸福的爱的世界,因此他又不自觉的流露出反对革命的倾向她把奇异地群众写成了一群丧失理智、嗜杀成性的魔鬼般的人物。按照他的理解,要想改造社会,只有靠人的爱心,靠相互的宽恕,靠富于自我牺牲的美德,这样才能重建一个良好的社会秩序。小说中的梅尼特父女、卡尔登和代尔那就是他的理想人物。梅尼特小姐用最深切的爱使精神错乱的父亲恢复了健康;代尔那本是厄弗里蒙地家族的继承人,却甘心抛弃财产和爵位,到英国自谋生路;卡尔登更以感天动地的爱心为了心爱姑娘的幸福依然走上了断头台。
勃朗特姐妹
一、人物及代表作
夏洛蒂.勃朗特:《简.爱》、《教师》 艾米莉.勃朗特;《呼啸山庄》 安妮.勃朗特:《艾格妮丝.格雷》 二、《简.爱》中疯女人形象。
夏洛蒂·勃朗特笔下的伯莎·梅森其实是一个微妙复杂的文学策略。阁楼上的疯女人伯莎不仅作为简.爱的对立面存在,而且被视为简的性格中不为社会所容的一个侧面,是作者焦虑或愤怒的形象体现。在看似对立的天使、恶魔;甜美的女主角、咆哮的疯女人之间实现了人物角色和作者自我的复本叠合,用这个隐藏在父权制表象背后的真实女性来拆穿男权叙述的诡计。“和可能出现在男性作家创作的作品中的情况不一样,女性作家创作的作品中的疯女人并不仅仅是女主人公的对手,或阻挠与干预她的人。从某种意义上说,她通常更有可能是作者的重影或替身,表达了作者自己的焦虑与愤怒的形象。”
艺术特征: 1、内视角自叙体 2、成长小说结构
3、浪漫冲动和现实倾向相结合 简•爱形象:
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表作《简•爱》中的女主人公。简•爱的人格魅力有真诚、善良、勇敢、坚强、刚正不阿、傲对权势,性格外柔内刚,以强大的心性引力获得了罗切斯特的爱;简•爱崇尚“灵魂呼唤着灵魂”的爱情和建立在这种爱情基础上的人格平等、经济独立的爱情婚姻观;简•爱形象反映了维多利亚时代女性意识的初步觉醒。
俄国文学
1.多余人形象
多余人是19世纪俄国文学中知识分子的一种典型,占据着19世纪上半期俄国文学中的中心主人公地位。他们生活在贵族阶级走向没落的时期,在反动的专制政体和农奴制下感到窒息,不愿与上流社会同流合污;但因远离人民又无法摆脱贵族自由主义者的立场,缺乏生活目的。再加上性格软弱,毅力不足,无法在社会上有所作为,在社会上形成“多余的人”。 (莱蒙托夫《当代英雄》中的毕巧林;屠格涅夫笔下的罗婷,拉夫列茨基;冈察洛夫小说中的同名主人公《奥勃洛摩夫》;普希金《叶普盖尼·奥涅金》中的奥涅金)
2.陀思妥耶夫斯基 《罪与罚》
人物分析:拉斯柯尔尼科夫是一个具有双重人格的人,善良厚道又孤僻任性,乐于助人而又难以与人相处,喜欢思考而又神经过敏。他经历了精神与肉体的双重惩罚。 艺术成就:
1.开创了复调小说。前苏联文艺批评家巴赫金在其专著《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诸问题》中提出“各自独立,不相融合的声音组成的真正复调”(平等关系,独立意识,全面对话) 2.潜意识描写:人的本能冲动,隐秘的恶和病态的思想。
(情节的高度浓缩和戏剧化效果;成功地塑造了人物的深层心理状态;多义的对话性) 独白小说:众多人物的性格命运构成一个统一的客观世界,在作者统一的意志支配之下层层展开。
[关于《罪与罚》:俄罗斯人有很强烈的罪感意识,他强调的却不是人与生俱来的源自人类始祖的原罪,而是从耶稣基督那里得到的启示,从内心深处是苦难为神圣。认为没有经历苦难历练的灵魂是有罪的,只有贫穷和苦难,才能使人身上的邪恶得到救赎,使有罪的灵魂变得纯净,才能真正地接近上帝]
3.列夫托尔斯泰
人物分析:安娜是一个追求个性解放的贵族妇女,她的不同凡响在于她不屈从于不合理的环境,勇敢的追求和保卫他所向往的幸福生活,然而这种反抗本身决定了安娜的性格与命运是悲剧性的
(安娜悲剧的形成,既有社会历史的因素,也有个人的原因。客观因素是虚伪的上流社会和残酷的官僚世界,主观因素是安娜思想性格的矛盾性。更深层的悲剧意义是上流社会对安娜的迫害主要是通过自身体现出来的,是经由她的意识而起作用的。)
艺术成就:
(1)采用了“心灵辩证法”。(“心灵辩证法”是专门用来概括俄国19世纪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心理描写特点的一个术语。该术语是由车尔尼雪夫斯基提出来的,指托尔斯泰关心人物内部心理活动本身,关心人物心理过程中最细微的,难以琢磨的,瞬息万变的心理现象。即主要描写人物思想感情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实际运动过程。)
(2)拱形艺术结构的独特构建。(一方面通过安娜、卡列宁、渥伦斯基反映爱情、婚姻、家庭、妇女地位等伦理道德问题;另一方面通过奥勃浪斯基、列文、吉蒂反映经济、政治、宗教、哲学等社会问题) (3)典型形象的成功塑造。 (4)心理描写艺术精湛。
分析安娜的艺术形象。
安娜是一个追求个性解放的贵妇形象,一个被虚伪道德所束 缚和扼杀的悲剧人物。她具有丰富的内心世界,对精神生活有内在 的向往,感情强烈而真挚。但这种美好的素质和独特个性被陷进一桩不幸的封建婚姻中。她的丈夫卡列宁枯燥乏味,感情贫乏,只对官场、面子感兴趣,安娜只不过是他的点缀与附属品,因此安娜的感情一直被埋在深处,
生命被窒息着,与渥伦斯基的相遇,唤起了长期被压抑的爱的激情,她看到生命的新的意义,于是勇敢地与渥伦斯基走到一起,但这是一条艰难的路,她每走一步都要付出代价。 第一是上流社会对她的诽谤和污辱。那个社会能允许偷情、欺骗,情 场作戏,但不能容纳真正的感情。这使她愤恨。第二是母亲的责任 感和爱心,她害怕儿子的责备,害怕失去儿子的爱,这使她心理上经受着分裂。第三是自己内在道德观念和宗教观念的束缚。她从小生活在这些外在的教谕中,无形中影响着她的决断,特别是在自己生病,儿子生病时,她就会在无意识中感到是上帝对她的背叛家庭的惩罚。最后是渥伦斯基。渥伦斯基在各方面与安娜具有相通性,但内在精神品质上却低于安娜。他不能为了安娜抛弃上流社会的一切, 而随着他们走出的每一步,随着上流社会的种种围攻,渥伦斯基的感情也在逐渐减弱,这是致命之处。安娜不顾一切,失去一切,又看到爱情的动摇,使她一直经受折磨的心终于失出支撑:“全是虚伪,全是谎话,全是欺骗,全是罪恶”,这就是她对整个世界作出的结论。 她在绝望中自杀。 托尔斯泰揭示了造成安娜悲剧的社会原因,愤怒谴责了压抑她、摧残她并最终毁灭了她的社会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势力。
1、安娜是一个坚定追求新生活,具有资产阶级个性解放特点的贵族妇女形象。
2、上流社会对安娜的迫害主要是通过对她自身体现出来的,是经由她自身的意识而起作用的。小说通过安娜的悲剧,一方面暴露和控诉了俄国上流社会的伪善、腐败、黑暗和残酷,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俄国资产阶级的软弱,资产阶级个人反抗的失败和个人追求的幻灭。 3、托尔斯泰肯定安娜有获得爱情的权利,却否定了安娜抛家弃子去追求爱情的行为。因为(1)安娜这种利己主义的情感追求违背了母亲和妻子的天职;(2)安娜的爱情追求很大程度出于人的原欲躁动和现代资本主义文明的影响,而这二者都被托尔斯泰视作导致人性堕落的因素。托尔斯泰用人生终极理想来衡量,认定安娜以全部的生命激情来追求的爱情幸福不应是人生追求的止境,爱情幸福不可能带来贵族精神和道德的复活。
安娜是俄国十九世纪后半期受欧洲资本主义思想影响而独立意识有所觉醒敢于追求自我爱情的贵族女性,她不仅天生丽质,光艳夺人,而且纯真、诚实、端庄、聪慧,安娜以青春和美貌获得了财富、地位、家庭幸福等,甚至因此为哥哥在官场谋得了官职。他为了追求自己的爱情而陷入丈夫既不答应她离婚,又不让她亲近爱子悲剧状态。安娜作为悲剧人物,本身也不是没有“过错”,她不仅违反了婚姻的契约原则,也违反了爱情的原则。她自己却未能完全挣脱旧思想意识的桎梏,她不仅一再对卡列宁怀有负罪感,而且也不能割断同上流社会的血缘关系,因此她也对自己的行为感到无地自容。实际上她没有真正学会爱。她的自杀,从主观上说是寻求解脱,也是对渥伦斯基的报复及对上流社会的抗议;客观上则是由于集中了各种时代的矛盾而无法克服,从而无可避免地成为这个转折时期祭坛的牺牲。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