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高中小说教学中的文本细读策略

来源:帮我找美食网
阅读教学 高中小说教学中的文本细读策略 吕 媛 新课标提出在小说与戏剧系列教学中要 培养学生品味语言的能力,深入领会作品内涵, 丰富历史和人生涵义。笔者认为,这些目标的 达成都有赖于文本细读。那么如何进行文本细 读呢? 一但与此同时又表露出孔乙己的“可恨”之意。从 这里可以探视到鲁迅先生内心深处对延续千 年的礼教文化中的国人的悲悯。 细读文本语言,可以让学生体会到蕴蓄在 小说中的人文底色,使他们获得深厚的人文滋 养。整个过程教师要充分引导,结合文章的语 境细致考查,多元探寻,从一滴水中看出太阳 的光辉。 二、以实济虚,挖掘空白 、咬文嚼字。分析语言 在小说阅读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对文本 的语言进行解读,挖掘幽美的语言之境,探寻 文本的特色。朱自清曾说过,要在学习时对文 字字字求了解。那么该如何引导学生对文本语 言进行解读呢?传统教学中,教师大多注重段 小说文本中常常有许多空白。挖掘其中的 空白之处,并能够细思其中的奥妙,这是小说 文本细读所具有的魅力所在。对小说中“空白” 落划分、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等内容,这并不 是实质性的文本语言。 对于小说阅读教学来说,要从咬文嚼字人 手,深入解读内容背后蕴含的人文意境。如在 的解读是教学重点,也是难点。在作者可以留 白的字里行间,常常蕴含着深意。关键在于,这 些空白点没有确定性,给解读提供了空问,也带 来了困难。这就需要教师以实济虚,引导学生 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挖掘探究,从不同的角度 进行意义的探寻。 讲鲁迅的小说《孔乙己》时,文本中有这样一句 话:“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 确死了。”如何理解这句话呢?显然,从文本的 语言形式来看,“大约”和“的确”两个词语截然 相反,但作者却将其并列放在一起,如果单纯 从语言形式来看,分明是有语病的。但从文本 的实质涵义来分析,正是作者的一种人生感慨: “我”并没有见到孔乙己的尸体,孔乙己也没有 举行过葬礼,那么孔乙己的确不能说是死了。但 如在小说《祝福》中,文本中有这样一个空 白点:鲁四老爷在祥林嫂被强行捆走之后说了 四个字,“可恶一可恶”。值得一提的是,当着卫 老婆子的面,鲁四老爷又这样说:“可恶!然而 ”可恶什么?又然而什么?鲁四老爷没有做 出解释。那么到底这里边有什么深意呢?学生 ……根据现实来看,孔乙己被打断了腿,又没有生 认为,鲁四老爷貌似深沉严肃,而实际上却是 一活来源,人们对他充满冷漠的讥讽和嘲笑,在 这样的生活环境中,他还有什么活路呢?从“大 约”与“的确”这个语言之间形成的悖论,可以挖 掘到小说本身所具有的言语张力,也正因为此, 个道貌岸然的假卫道士。“可恶!然而……” 绝不仅仅是鲁四老爷对祥林嫂被劫走这一单 纯事件的解读,而是鲁四老爷哽在心头的一种 人生态度。正如他在厅堂上悬挂的“事理通达 才将作者的人文情怀揭示了出来,表现出“我” 对孔乙己的怜悯和希冀,希望他不要真的死去, 心气和平”那样,鲁四老爷的“通达”就是什么 都漠然,什么都无所谓。再往下细读细品这个 54 短丈天 档2014・2 阅读教学 空白,可以发现鲁四老爷的冷漠和自我的开解, 面的阅读意识,加强学生对语文知识的融会贯 直到自己心平气和,与“我”面对祥林嫂时的 通和文学素养的培育。 “说不清”在实质上又有何区别呢?在这个空白 探究鲁迅小说的特征,要从人物形象的分 点中,可以看到知识分子的中庸与含 昆不清, 析,再到语言的区别等进行。莫泊桑和欧・亨利 更深层次地揭示出鲁迅对自身在内的人性的 同为短篇小说巨匠,两者在创作手法上各有什 批判。 么特点?前者的小说《项链》和后者的《最后一 三、整体把握,比较解读 片常青藤叶》在结构艺术上有何不同?小说人 对于小说的细读把握,并非只是琢磨字词, 物形象的刻画也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重点。《守 还要从文本的整体人手,小题大做,大题小做, 财奴》中的老葛朗台,在临终前看到神父的镀 粗题精做。笔者认为,要关注小说的结构就需 金十字架,竟然不顾一切地用尽最后一丝力气 要探讨小说的艺术空间、艺术内涵,最终落实 去抓抢,却在这一“努力”中送掉了自己的性 到人文关照的层面。所以,小说教学并非要将 命。而《儒林外史》中的严监生临死前为了两根 文本放置在社会历史背景下求证,而是要根据 灯草闭不上眼睛。虽然身处在不同时代,作家 其整体架构,传达一种人文情怀。 对这种视财如命的人性嘲讽却是相同的。在教 如在《最后一片常青藤叶》教学中,苏对于 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进行联想和 琼西是一种友谊,而画家老贝尔曼则是一种深 比较,要勇敢开拓比较的视野。与此同时,教师 沉的博爱与奉献。小说的结构是从爱的接收和 可以立足于高中语文教材中所选《宝玉挨打》、 发送来进行的,以此为基准,小说中的故事情 《林黛玉进贾府》等小说片段,与教材中其他如 节都得到有序的排列。如琼西的肺病,老贝尔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卖油郎独占花魁》等小 曼的患病,常青藤在风雨中的飘摇等都可划归 说进行比较分析,以增强对中国古代小说的整 为一类。学生在探究中发现,小说从接受命令 体感知。 (患病)一违背命令(关注叶子)一争斗(苏和贝尔 比较细读方法的运用,离不开丰厚的文学 曼)一完成(画家实现梦想,病人也得以康复)的 积累。教学中,作为语文教师,一方面要提高文 基本框架中,原来贝尔曼在生死中完成了梦 本解读能力,另一方面要鼓励学生多读文本,并 想,琼西一直奉为信仰的最后一片常青藤叶实 能够精读教材和选本当中的小说篇目。在鼓励 质上是一个宏大的“作品”。 学生自主阅读的同时,教师也要鼓励学生进行 从这种文本结构的解读中,学生的知识积 课外阅读,拓宽阅读的视野,以此深化思考,由 累得到深化,极大地推进语文课堂的深度,而 点及面并打通关节,这样的比较细读才能真正 这种深度正是学生在文本细读基础上的一种 起到塑造学生“大文学观”的作用。 深人浅出,也是全身心投入追问获得的一种境 显而易见,文本细读是一个非常有利于培 界,并非理论所能够涵盖。 养高中生文学素养的手段。教师要不遗余力引 当然,整体把握文本,并非是要局限于“本 导学生进行文本细读、自主探究,并激发其阅读 文”,而是要将眼光放得更长远一些,除了文本 兴趣。唯有如此,才有可能实现高中课堂的人 的字词语句、空白分析、结构等,还要从更宏大 文渗透,使学生领略到人文精髓所在,触摸到 的文本人手,同时关照单篇小说和同类的或者 小说文本所具有的美丽。 与之有着关联的小说题材,这样才是整体把握 的文本细读。文本比较细读能培养学生由点及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市贾汪中学(221011) 55 2014・2趣土天栏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