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边的老人》导学案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进一步了解海明威的人生及其创作风格。 2.灵活运用小说的叙述视角和叙述人称。
3.品味语言,分析人物的心灵独白,明确人物的形象,把握课文的主旨。
过程与方法: 1.过程:
①课前准备:自学完成对小说故事情节的把握,了解海明威的人生经历及创作。 ②小组合作探讨问题。 ③师生归纳总结文章的主题。
2.方法:分角色朗读、小组讨论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作者谴责战争珍视生命的思想情感。
学习重点
1、掌握小说的叙述视角和叙述人称。 2、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与题旨。
学习过程 一、课前准备:
1、了解海明威的人生经历及创作:
海明威(l899~1961),美国小说家。1954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生于乡村医生家庭,从小喜欢钓鱼、打猎、音乐和绘画,曾作为红十字会车队司机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长期担任驻欧记者,并曾以记者身份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和西班牙内战。晚年患多种疾病,精神十分抑郁,经多次医疗无效,终用猎枪自杀。他的早期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1927)、《永别了,武器》(1927)成为表现美国“迷惘的一代”的主要代表作。30、40年代他转而塑造摆脱迷惘、悲观,为人民利益而英勇战斗和无畏牺牲的反法西斯战士形象(剧本《第五纵队》1938),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1940)。50年代后,他继续发展20年代短篇小说《打不败的人》和《五万大洋》的宁折不弯主题,塑造了以桑提亚哥为代表的“可以把他消灭,但就是打不败他”的“硬汉性格”(代表作中篇小说《老人与海》1950)。在艺术上,他那简约有力的文体和多种现代派手法的出色运用,在美国文学中曾引起过一场“文学革命”,许多欧美作家都明显受到了他的影响。
奇 文 共 欣 赏 , 疑 义 相 与 析 第 1 页 共 4 页
湖北省应城一中校本课程----高二语文◆必修四◆导学案 编写:杨中兴 校审:刘德琴
2、“迷惘的一代”。
所谓“迷惘的一代”是指由于迷失了前进的方向而不知道该怎么办的一代。这些作家中,大多数人亲身经历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在战场上,他们目睹了战争给人类带来的巨大灾难,经历了战争的折磨,了解到普通士兵中的厌战情绪。当时,他们大多还是二十岁左右的年轻人,有许多美好的愿望,善良的激情。面对现实,他们深深感到“拯救世界民主”的口号不过是当初美国政府用来迷惑自己为帝国主义战争卖命的虚伪幌子,深知上当受骗,美好的理想化为泡影,于是心灵深处受到无法医治的创伤。大战结束后,他们不再相信什么政治、法令,但又找不到新的可靠的精神支柱,因而悲观、失望、彷徨、忧虑,处于一种迷茫,不知走向何处的精神状态之中。“迷惘的一代”的作家没有统一的组织团体及共同的纲领,但他们的共同点是厌恶帝国主义战争,在作品里揭露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反映了战后青年一代的悲剧,他们在艺术上都很讲究表现手法的新颖及独创性。
3、写作背景与整体感知
1936年7 月,西班牙内战爆发,共和政府军和法西斯佛朗哥的叛军展开激战。这是《桥边的老人》的写作背景。然而作者海明威不是以战火纷飞,血腥残酷的战争实景来表现主题,而是以在战争即将到来前,一个相对平静的环境下,一个孤身老人当人们竞相逃命时的内心世界,冷静而逼真地揭示出了战争的残忍、罪恶。而且《桥边的老人》关注的不是英雄、正义,也不是“主义”、政治,它表现的是战争中的小人物和弱者-----他们是无辜的受害者。残酷的战争来了,将家园、亲人都无情地撕碎。
4、“冰山理论”
所谓的“冰山理论”是海明威把自己的写作比作海上漂浮的冰山,用文字表达出来的东西只是海面上的八分之一,而八分之七是在海面以下。 即把思想、情感乃至语言与动作等八分之七的内涵隐藏在作品中。
5、单元知识介绍:
叙述角度:全知视角、有限视角 P8 叙述人称:“我”与“他”、“你”P8
二、课堂学习:
(一)导入新课。
(二)自学问题,相互展示:
1、读第一段,感受大战即将来临时的场面,大战之前是什么场面?用一个简单的词语概括。
奇 文 共 欣 赏 , 疑 义 相 与 析 第 2 页 共 4 页
湖北省应城一中校本课程----高二语文◆必修四◆导学案 编写:杨中兴 校审:刘德琴
2、叙述视角:
①这篇小说是由“我”来讲述的。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请用第一人称来概括故事情节。(注意情节走向: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过程、结局。)
②请用第三人称来叙述故事,说说两种人称叙述的优劣。
3、分角色朗读,从“你从哪儿来?”到”我只是在照看动物。”思考:老人唠叨最多的是那些话,请画下来,试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描写老人的内心世界,体会老人的形象。
(三)我的新问题: A. B. C.
学习小结
归纳文章的主题: 课堂检测
1.字词注音
蹒跚( )踯躅( )踌躇( )脚踝( )岔( )路 ........疲惫( ) 瞅( ) 撇( ) 嘎( )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轮辐 幅射 一幅画 一副眼镜 B凝视 怀疑 凝结 凝望星空 C浇幸 浇水 绕口令 岁月不饶人 D拥挤 踊跃 波涛汹涌 拥上街头
奇 文 共 欣 赏 , 疑 义 相 与 析 第 3 页 共 4 页
湖北省应城一中校本课程----高二语文◆必修四◆导学案 编写:杨中兴 校审:刘德琴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你没家?”我问,边 着浮桥的那一头,那儿最后几辆大车正匆忙地驶下河边的斜坡。 ②我一直倾听着,期待第一阵响声,它将是一个信号,表示那神秘莫测的遭遇战即将 。 ③我的任务是过桥去 对岸的桥头堡,查明敌人究竟推进到了什么地点。
A注视 暴发 侦查 B凝视 爆发 侦查 C凝视 暴发 侦察 D注视 爆发 侦察 4.下列有关课文及作者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海明威是美国小说家,美国“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1954年凭《桥边的老人》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的代表作品还有《永别了,武器》《太阳照样升起》《丧钟为谁而鸣》。 B.《桥边的老人》关注战争中的小人物和弱者,他们是无辜的受害者,战争毁了他们的家园,使他们流离失所。对战争的谴责、对生命价值的珍视、对善良的人性的揭示是这部小说的主旨。 C.《桥边的老人》由“我”来作为故事里的人物,增加了小说的真实感和亲切感,但“我”只是充当故事中的一个人物、一个观察者,并不发表议论和流露感情,这样就避免了作者的介入,显得比较客观。
D.《桥边的老人》里的对话简单高效,蕴涵了所有该有的生动细节,反映出人物的个性和心理。如老人提到故乡便暂时忘记了眼前艰难凶险的处境并微笑了起来的细节,告诉我们他是多么爱他生活的家园啊。 学习评价 ※自我评价 你完成本节导学案的情况为 ( ) A.很好 B.较好 C.一般 D.较差
反思提升
A. B. C.
奇 文 共 欣 赏 , 疑 义 相 与 析 第 4 页 共 4 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