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免恶性竞争长三角25城分工确定
长三角区域规划全文昨公布“一核九带”布局初 现
“一核九带”:以上海为核心,沿沪宁和沪杭甬线、沿江、沿湾、沿海、沿宁湖杭线、沿湖、沿东陇海线、沿运河、沿温丽金 衢线为发展带的空间格局。
(图片来 源:资料图片)
长三角将开展一系列重大改革试验,包括对具备一定条件和较大规模的城市赋予立法权;根据国家有关部署开展 环境税试点,探索开征物业税
备受关注的我国首个跨省级行政区区域发展规划——《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公布。昨天,国家发改委在其网站上 发布消息,正式印发长三角区域规划。该规划的规划期为2009-2015年,展望到2020年,根据规划,长三角将形成以上海为核心的“一核九带”空间格 局。
区域规划对长三角发展的战略定位是: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门户、全球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中心、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 群。其中,全球重要的现代服务业中心定位是首次提出。
详细阐述各城市发展重点
区域规划的 最大亮点也是最核心之处,是明确了长三角的区域布局。规划提出,按照优化开发区域的总体要求,统筹区域发展空间布局,形成以上海为核心,沿沪宁和沪杭甬 线、沿江、沿湾、沿海、沿宁湖杭线、沿湖、沿东陇海线、沿运河、沿温丽金衢线为发展带的“一核九带”空间格局,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在此基础上,规划详细阐 述了各个城市的产业发展重点,试图破解长三角城市在产业分工与定位上的“同构”困局。
规划全文超过3万字,共分12个章节。“与此前征求意 见的版本相比,正式出台的规划在章节划分及其内容上,体现了新环境与新形势下长三角的与时俱进。”曾参与区域规划编制并担任“产业发展定位与布局”项目负 责人的浙江大学区域与城市经济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陈建军教授对早报记者表示,规划直指长三角的症结所在,意图全盘塑造区域的发展新优势。
该规 划5月获国务院批准实施。国家发改委在其印发规划的相关通知中要求把规划实施作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贯彻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重要举措,把扩大内需与经济增 长、
社会建设、民生改善和提高开放水平结合起来,推动发展方式根本性转变,为促进全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发挥更大作用。
在长三角区域范围被明确为“上海市、江苏省和浙江省”后,区域规划将沪苏浙25个城市又划分为核心区和辐射区,其中原有的16个市为核心区,并明确 了各个城市的城市功能和定位。引人注目的是,“泛长三角”亦被写入规划。规划要求加强泛长三角合作,并表示,长三角周边的安徽等地区具有区位、自然资源、 劳动力资源的比较优势,与长三角地区经济联系紧密,是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和直接辐射区。规划明确建立健全泛长三角合作机制,编制南京都市圈、淮海经济区区 域规划,加快南京都市圈建设,建设杭州都市圈。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城市发展研究中心长江三角洲区域研究中心主任张 颢瀚提出,区域规划其实覆盖了长江流域、大沿海、泛长三角等几个大的国家战略带范围,将整个长三角与泛长三角、中西部发展联系起来。其中沪宁线是中国大中 城市最密集的地带,将成为“世界级城市群”的主轴线,也是长三角发展的重中之重,而南京则是这个向长江中上游辐射的主轴线的门户城市。
规划 细化了长三角发展目标,提出到2015年,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82000元(核心区100000元),服务业比重达到 48%(核心区50%),城镇化水平达到67%(核心区70%左右);到2020年,力争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10000元(核心 区130000元),服务业比重达到53%(核心区55%),城镇化水平达到72%(核心区75%左右)。
提升上海核心地 位
在完善和提升各类城市功能方面,规划明确提出“提升上海核心地位”,进一步强化上海国际大都市的综合服务功能,充分发 挥服务全国、联系亚太、面向世界的作用,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大都市。
规划提出,完善区域性中心城市功能,进一步提升南京、苏州、 无锡、杭州、宁波等区域性中心城市的综合承载能力和服务功能,错位发展,扩大辐射半径,带动区域整体发展。而在2006年版本的区域规划中,上述5城被称 为“副中心城市”,“表明城市地位明显提高”。同时,无论是核心区城市还是辐射区城市,均被赋予明确定位,“这些定位充分发挥了各个城市自身优势,各具特 色、功能互补,有效避免了城市间的恶性竞争。”
中国社科院社会科学研究所搞的一个城市综合竞争力排名,依据经济、人民生活水平、环境、教育、科技、政府行政能力等指标,还算比较权威 的。城市综合竞争力排名榜 长三角地区占据7席
长三角以全国2.1%的陆地面积、11%的人口,创造了全国21.7%的国内生产总值、24.5%的财政收入、47.2%的进出口总额。
新华网上海5月26日电(记者李荣 刘巍巍 黄深钢)“长三角规划出台后,中国沿海、沿江以及内陆的整个区域发展总体格局和战略已经清晰可见。这个规划 的意义太重要了。”上海社科院城市化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郁鸿胜说。
根据国家发改委的最新消息,国务院已正式批准实施长三角区域规划,明 确了长三角的区域 战略定位和8个方面的发展方向和重点任务,长三角将努力建设成为实践科学发展观的示范区、改革创新的引领区、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国际化发展的先导区。
对于长三角规划的作用和意义,郁鸿胜说,长三角的经济在中国经济总量中占到20%左右,是国内其他任何区域都无法比拟的。长三角规划落地了,也就意味着 中国经济的五分之一终于定位了。“而且,这还不是单单数量上的意义,是国家总体战略中的一个重要战略步骤终于迈出去了”。
此次批准的 规划明确:长三角地区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和浙江省,区域面积21.07万平方公里,区位条件优越,自然禀赋优良,经济基础雄厚,体制比较完善,城镇体系完 整,科教文化发达,已成为全国发展基础最好、体制环境最优、整体竞争力最强的地区之一,在中国建设全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据上海市发改委人士说, 长三角以全国2.1%的陆地面积、11%的人口,创造了全国21.7%的国内生产总值、24.5%的财政收入、47.2%的进出口总额。
战略定位
亚 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门户
全球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中心
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
发展目标
到2015年,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到2020年,力争率先基本实 现现代化 在不少专家的眼中,长三角规划的落地,是中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版面”完成“拼接”的重要一步。从去年到现在,国家已陆续出
台了10多个区域规划,中国将 进入一个以区域为主要单位、以区域与区域之间的互动为主要格局的发展新阶段,“这已是一个很明显的趋势”。
而且,用郁鸿胜的话说,中 国新一轮区域合作与发展将由点对点、城市与城市、以增长极为核心的 “集化发展”向“泛化发展”延伸。“中国南海、东海、黄海、渤海的沿海区域都将在战略规划中互动,并与内陆区域形成更紧密的联系”。
长江流域产权共同市场相关负责人王龙也认为,区域经济的多极推进将是中国经济下一轮发展的“一大亮点”,产业的跨地域转移和优化升级,将释放出大量的异地 并购需求。中国经济将在区域板块的合作发展中完成结构调整。
同时,据一些前后参与过规划编制过程的专家学者说,此次规划最值得注意的 是,在“一核六带”等长三角区域发展布局上,改变过去比较“泛”的规划特征,更注重区域性优势资源的禀赋条件,对于沿太湖、沿杭州湾等不同地带都进行了比 较准确的定位。
“只有定位准,才有差异化的政策引导。”郁鸿胜等专家说。此次规划中,有“比较丰富的笔墨”涉及区域经济制度的合作及 框架。对于环保、资源等区域内公共性的问题,此次突出了协调性的政策,这些政策将由区域内各方共同制订、共同执行。政策引导将体现差异化,沿江、沿海、沿 路、沿湾等条件、目标、定位不同的地带,土地、环保等不同的政策都将有差异化的“更为精准”的落实途径。一些以生态为主的地带,肯定不会与重点产业发展地 带实施同样的开发性土地供给政策,但在生态补偿上将会有充分的考虑。 从目前已公布的规划内容来看,国家对长三角在改革创新及转变发展方式上起到率先示范的作用,期望较大。这也成了规划的主要“亮点”和新意所在。相关人士表 示,长三角发展较快,所以也较早面临“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缓解资源环境约束、着力推进改革攻坚”等方面的任务,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此次提出长三角要 成为全球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和
先进制造业中心,“这是一个较新的提法”,对长三角的期望更高了。
据专家的估算,到2020年,长三角将 实现以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如按长三角经济每年增长10%、主导行业至少要占经济总量的51%以上计算,到2020年,长三角的服务业就应该超过7万亿 元的规模,“这个发展量是非常大的”。
而依据此次《规划》,长三角地区发展的战略定位是: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门户、全球重要的现代服 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中心、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其“国际坐标系”是清晰可见的。相关专家说,长三角的示范、标志、标杆作用,说到底“应具备世 界意义”,要成为一个“在全世界具有竞争力的地方”。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