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实验教学之探讨
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教学既是物理知识教学的基础,也是物理教学课堂中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重要而有效的手段。近几年来,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花了大力气进行实验仪器、电教设备的配套建设,为实验教学提供了物质基础。“实验教学应摆在物理教学的首要地位”已成为广大物理教师的共识。然而,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实验教学未受到应有的重视而成为物理教学中的薄弱环节。那么如何改进实验教学,提高教学效果,以推进物理素质教育?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做好演示实验
物理演示实验具有形象真实、生动有趣的特点,能为学生在形成物理概念、得出物理规律前营造出活生生的物理情景,使学生感受倍深。作为一名物理教师,其首要任务就是:尽一切可能,在课堂上为学生展现出丰富多彩的物理现象和活生生的物理情景。教师不仅要用好课程标准上规定的演示实验,甚至教材上的一段话、一幅插图、一道习题也可以将它搬上“讲台”进行演示。演示的形式不能仅仅是“教师演,学生看”,还可以是“教师导,学生演”,即边学边实验。例如:做物理的浮沉实验,将一只鸡蛋放入浓盐水中,然后缓缓倒入清水稀释、搅拌,随着盐水的不断稀释,鸡蛋排开液体的体积随之增大,由漂浮状态慢慢变成悬浮状态,最终沉入杯底。这说明:浸在液体中物体的上浮和下沉,决定于它所受浮力和重力
的合力。教师如果这样做了,学生一定喜欢而且容易接受。 二、认真上好分组实验课,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创新思维
要提高学生分组实验的教学效果,就必须使学生真正进入角色,手、眼、脑并用地进行有目的的探索活动。根据教育心理学的观点,课堂教学的目的不在于教师完成某个过程,而在于通过某种活动促使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探究。如果学生通过主动参与教学,在教师的积极指导下获得物理知识,则印象会更加深刻,并能增强他们的学习动机。
例如在《串联和并联》教学中采用启发式教学。在新课教学过程中:
1.教师启发学生思考:如何利用桌上现有的器材连接成一个电路,使两个小灯泡同时发光?并提示连接的方法可能不止一种。学生利用器材自己探索进行连接电路的实验。
2.教师从中选择几个相类似的电路,组织学生通过比较的方法进行讨论,找出相同之处进行归纳,由此得出电路的一种连接方法——串联。此后进一步提出问题:如果取走其中的一只小灯泡,其余小灯泡还能不能继续发光?学生进行猜测,此时教师示意可通过自己所连接的电路进行实验,通过此实践操作加深了对串联电路的理解。
3.由于有极少数的学生有不同的连接方法,当取走其中的一个
小灯泡时,另一个小灯泡仍然发光,大多数同学会发现他们所连接的电路和前面所示的电路有区别。教师可以由此组织学生进行简短的讨论,分析它的连接特点。并示意学生利用手里的器材进行实验。实验下来大家发现用这种方法也能使两个小灯泡同时发光。教师再组织学生进行比较、讨论,找出相同之处进行比较,得出电路的另一种连接方法——并联。此后进一步提问:如果取走其中的一个小灯泡,其余小灯泡还能不能继续发光?并示意学生用实验进行检验。学生通过此实践操作加深了对并联电路的理解。
4.结束学生实验后,组织学生通过讨论,自己得出串联、并联电路的特点,进一步巩固所学到的知识。
通过这样的实验探究,学生们基本能较好地达到教学的预期目标。
三、充分发挥教材中“小实验”的作用,训练学生动手制作能力
这些小实验往往具有取材容易、贴近生活、直观明了、便于操作的特点,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而且能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锻炼其动手制作能力和独立操作能力。例如初中物理第一册中的《声音的特性》一节中,提供了如何自制水瓶琴的方法。我让两个班级的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进行制作,并要求以作品的形式加以展示。在制作的过程中,同学们兴趣很浓厚,参与很积极,对声音的特性也有了更深刻的感悟,实验效果非常好。事
实表明,这两个班级的学生在《声音的特性》一节的学习中,绝大多数同学对这一知识掌握得较好。
四、课外时间开放实验室,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动手机会 有一些学生往往不满足于课堂上所看到的或是书本上所接触到的实验,他们往往表现出较强的动手欲,很多想法都想付诸实施;而另有一些同学动手能力不强,在实验中往往处于旁观者的地位,有时想自己做实验,又怕周围的同学讥笑。因此,课外时间开放实验室,既可以给学生施展身手、创造动手的机会,又可以为动手能力较差的同学提供锻炼自己、提高实验能力的场所。实行的办法可以采取自愿参加,或根据兴趣爱好组织专题研究和探讨。学生在这种环境下,或复习已学实验的操作,或做些自己设计的小实验,将能极大地增进学习物理的兴趣,有益于他们动手能力的增强,也有利于他们创造能力的培养。这也是我给学校的建议。
总之,要大面积提高物理教学质量,真正在物理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就必须切实加强实验教学。 (作者单位:陕西省平利县城关中学)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