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发展林下经济

来源:帮我找美食网
沪郊动态 不断提高。 廊下镇创作 五谷贴画迎世博 近日,金山农业科普馆工 作人员利用业余时间, 制作出了40余幅具有农 村风情或表达世博情怀的五谷贴画,主题突出、 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在这些画中,有的是悠闲 的鱼儿在成片的莲蓬间游弋,表现了江南鱼米 之乡一派丰收的景象;有的是2010年世博会的 如今,长江农场已有90多名中、青年农业科 技人员,与江西、江苏农大以及上海水稻研究所建 立了科研合作项目,使长江农场水稻、麦子连年获 得稳产、高产。三年来,平均每年获得经济效益逾 4000万元,人均创利1 0多万元。2008年以来, 长江农场先后在黑龙江和江西建立两个“瀛丰五 斗”有机米域外生产基地,新增“瀛丰五斗”有机米 5000亩,为农场产生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会标和吉祥物,以此来表现廊下人迎世博的喜 悦心情。 五谷贴画的主要原材料就是平常我们生活 当中经常吃到的大米、黑米、细米、黄豆、绿豆、芝 麻等。为了能使五谷贴画保存的时间更长,这些 原材料都经过暴晒、药物熏蒸等技术处理,依据 种子本身的色彩特征粘贴而成。廊下作为现代农 业园区,农作物的种类繁多,用种子做出的贴画 体现了浓厚的乡村风情,把金山农民画中的一些 元素用种子体现出来,更具有创新性,更能体现 廊下特色。 这些栩栩如生的五谷贴画作为廊下特色的文 化元素,将在农业科普馆长期展出,既丰富了展馆 的内容,又能增加游客的兴趣,特别对于一些孩子 来说,既能让他们获得艺术美感,又能增加他们对 农作物的认识和了解。 现代农业成为 长江农场经济发展“助推器” 长江农场所属的万事发实业总公司,拥有粮 田近6万亩,而员工不到400人。人少地多,引进 科技人才、依靠科技进步、实现机械化生产,是实 施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今年,长江农场通过创新 水稻栽培技术,由小苗机插、人工水直播改为精量 机条播,仅此一项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就取得了 可喜的成效。据统计,5万亩水稻精量条播与常规 人工直播相比节约燃油79吨,约合45万元;节约 人工费8元/亩,折合36万元,预计增收270万 元,合计产生效益为351万元,使得农业经济效益 别具一格的“晌水湾”农庄 响水湾农庄座落于闵行区浦江镇新风村,该 农庄拥有300多亩菜地,可供市民租用种菜;有垂 钓园,常年供应鲤鱼、鲢鱼、鲳鱼、草鱼、鲶鱼等品 种,欢迎爱好者前来垂钓。响水湾农庄2009年4 月开门迎客,实行会员制,市民只要付一定费用办 张卡,就可以拥有一分田地,在农庄免费提供的 40多种蔬菜种子里,挑选自己喜好的下种。不会 农活的市民可请当地菜农教你或帮你种。平时,你 可以隔三差五去农庄看看自己菜地的长势,也可 以周末携家带口去“自家”的农田耕作,进行浇水、 除草、捉虫,还能采摘自己的劳动成果。体验一下 “都市农夫”的感觉。 ’ 农庄里还专门针对3至l2岁儿童设计的“农 业课堂”,内有果园、蔬菜种植区、小动物饲养区、 绘画墙、沙坑、各类球场、垂钓池等,让都市里的孩 子们在种植、采摘、游玩中增长知识和体验农村的 生活气息。 “开心网种菜”是响水湾农庄正在探索的新型 农庄模式,农田里安装摄像头,会员坐在家里操纵 屯脑,通过网络实时看到自家农作物的生长情况 以及谁在管理自己的菜地等。农庄建有小木屋及 暖棚,会员们可以在这里住上一两周,真正体验田 园生活。 发展林下经济 目前上海全市林地面积己达近10万公顷,森 林覆盖率达11.63%。大面积林地建设丰富了自然 上海农村经济2010年第6期 景观,有效改善了郊区风貌。目前乃至将来发展林 下经济不但能提高土地利用率,而且可增加农民 收入、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一功能上已形成了农产品加工型园区、设施装备型 园区、加工物流型园区、科技型园区、生产基地型 园区等五种类型。三是农业园区建设有助于科技 成果转化。80多项科技成果在农业园区推广应 用,获得了2O多项专利;12个农业园区已拥有农 是林间套养家禽模式。桃林里的虫子是林 下鸡最好的美食,而林下鸡的粪便又是桃林最好 的‘补品’,林上、林下共创生态发展小环境。如今, 林下养鸡、养鹅、养鸭,在沪郊一些区县都有不同 产品注册商标30个,其中中国名牌农产品1个, 上海市名牌农产品8个,上海市著名商标11个。 规模的发展,奉贤、宝山等地的林下鸡,在市区超 市、菜场已有不小的名气。这些林下鸡,让市民尝 到了散养草鸡的美味,也让种林的农民每亩增加 了2000多元的收入,还减少了桃树林、梨树林等 林地的肥料、农药的用量。 二是林间套种作物模式。在林地,夏有荫,冬保 暖,形成独特的夏凉冬暖的森林小气候,正是蔬菜淡 季的天然良田。目前本市已有3.5万亩经济果林和生 态公益林地播种了蚕豆、黄豆、玉米和蔬菜。南汇某果 园村有2100亩桃树,农民利用秋冬季节套种二三茬 “矮抗青”蔬菜,桃树一年产桃效益一般在6000元左 右,而蔬菜产值也在四五千元,每亩果林的收益因为 林下种菜而增加了近一倍。 三是林间套种食用菌模式。如种香菇、黑木 耳、蘑菇等菌类。林下种植食用菌,用林地枯枝粉 碎后作培养基介质,而且林地风小,对蘑菇的生 长、温度控制有利。 四是林下药材种植模式。如上海“土著”药材 金银花、杜仲等。 上海市级农业园区建设成效显著 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是中央对上海提出的 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和率先实现发展方式转变的 需要。上海农业园区经过l0多年建设,取得了较 好成效。一是农业园区发展带动农户致富。l2个 农业园区的加工贸易龙头企业,2009年订单收购 本市农产品金额达6.8亿元,带动农户2万余户: 在市外建立31O个生产基地,带动外省市农户18 万余户。二是农业园区在管理体制、产业功能上各 具特色。管理体制上已形成了企业开发型、镇区合 一开发型、管委会加公司开发型等三种类型;产业 上海农村经济2010年第6期 上海“农家书屋”实现全覆盖 继2008年建设1000个“农家书屋”后,上海 2009年又完成800个“农家书屋”的建设,率先实 现了全市农村行政村“农家书屋”全覆盖。 “农家书屋”工程是一项面向全国农村、面向 最基层农民的公益性工程,由中宣部、中央文明 办、新闻出版总署等部门领导,以解决农民群众买 书难、看书难、借书难等问题。按照建设标准,每个 “农家书屋”图书不少于1500册,品种不少于500 种,报刊不少于3O种,电子音像制品不少于100 种,能满足出版物陈列、借阅、管理的要求。上海根 据郊区农村现状,按照因地制宜、逐步推进的原 则,将“农家书屋”建设列为过去两年的市政府实 事工程项目,市、区两级财政先后投入6300多万 元,各部门通力合作为“农家书屋”提供各类图书、 音像资料,建立了“出书、供书、读书、用书”的为农 服务长效机制。 四季百果园欢迎世博会客人 位于青浦区朱家角镇的上海四季百果园是上 海市农委、市旅游局命名的60家“世博观光农 园”之一。这个600亩的大果园里生长着桃、李、 枇杷等50余种果树,年产水果可达30万斤。这里 的枇杷是上海公认的名牌产品。为了迎接世博 会,百果园新建了奇石馆和农耕文化馆,进一步 提升果园的文化内涵。百果园市场部负责人说: “我们为参观世博会的客人们准备好了自酿的枇 杷蜂蜜、无公害蔬菜和各类湖鲜,希望大家能够 在我们这里感受到原汁原味的农家节奏和农家生 活。” 4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