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届山西省晋城市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生物试卷(带解析)
1.下列关于酵母菌和大肠杆菌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在无氧条件下,大肠杆菌能生存,而酵母菌不能生存 B.酵母菌的遗传物质为DNA,而大肠杆菌的遗传物质为RNA C.酵母菌有多种细胞器,而大肠杆菌只有一种细胞器
D.ATP和葡萄糖均能为酵母菌和大肠杆菌的生命活动直接提供能源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酵母菌为兼性厌氧菌,在在无氧条件下也能生存,A项错误;酵母菌和大肠杆菌的遗传物质均为DNA,B项错误;酵母菌为真核生物,组成酵母菌的真核细胞中有多种细胞器,而大肠杆菌是原核生物,组成大肠杆菌的原核细胞中只有核糖体这一种细胞器,C项正确;ATP是直接的能源物质,葡萄糖是主要的能源物质,因此ATP能为酵母菌和大肠杆菌的生命活动直接提供能源,D项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细胞呼吸、生物的遗传物质、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结构、ATP和糖类的功能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
2.某兴趣小组在探究某种酶的相对活性与PH之间的关系实验时,根据实验结果绘制的曲线如图所示,其中“相对酶活性”指的是某种酶在不同PH下酶活性相对该酶的最高活性的百分比。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PH低于5.5,该酶的活性降低,但空间结构不变 B.当PH高于7时,该酶的活性将保持相对稳定
C.若该酶能与双缩脲试剂发生紫色反应,则其合成场所为核糖体 D.温度为该探究实验的无关变量,实验时温度可以改变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每种酶只能在一定限度的pH范围内才表现活性,酶在最适PH时活性最高,高于或低于最适PH酶的活性都降低,过酸或过碱都会使酶因空间结构遭到破坏而永久失活。题图显示,当PH等于5.5时,相对酶活性为100%,此时该酶的活性最高,说明该酶的最适PH为5.5,当PH低于5.5时,随PH降低,酶活性下降,会导致空间结构发生改变,A项错误;当PH高于7时,该酶的相对活性已低于100%,不能保持相对稳定,B项错误;若该酶能与双缩脲试剂发生紫色反应,则该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蛋白质的合成场所为核糖体,C项正确;温度为该探究实验的无关变量,实验时温度应控制相同且适宜,不能改变,D项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酶的化学本质、特性、影响酶活性的因素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从题图中提取有效信息并结合这些信息,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试卷第1页,总9页
3.对下对列所述物质的生理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生长素,可促进植物的生长也可抑制植物的生长 B.抗利尿激素,抑制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 C.抗体,在细胞免疫中使抗原失去侵染能力
D.无氧呼吸酶,在人体内环境中催化葡萄糖氧化分解成乳酸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一般情况下,在低浓度时促进生长,浓度过高时抑制生长,甚至会杀死细胞,A项正确;抗利尿激素能够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B项错误;在体液免疫中,抗体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使抗原失去侵染能力,C项错误;无氧呼吸酶,在人体细胞中催化葡萄糖氧化分解成乳酸,D项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生长素和抗利尿激素的生理作用、特异性免疫、细胞呼吸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
4.如图所示为人体内某种类型的细胞分裂示意图(其中细胞内仅呈现部分染色体)。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图甲所示时期,细胞内非等位基因之间都能进行自由组合 B.图乙所示细胞内有2个染色体组,分裂后形成的子细胞为精子 C.图甲和图乙所示细胞内不能进行核基因的转录和翻译过程 D.图示的分裂类型不受激素的调节,图乙细胞内只有46个DNA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图甲所示细胞进行均等分裂,呈现的特点是:同源染色体分离,据此可判断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为初级精母细胞,该时期会发生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随着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而组合,A项错误;图乙所示细胞中每一种形态的染色体各有2条,据此可判断有两个染色体组,细胞中没有同源染色体,呈现的特点是:着丝点分裂后形成的子染色体分别移向细胞两极,且据此可判断该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分裂后形成的子细胞为精子细胞,B项错误;核基因的转录和翻译过程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而图甲和图乙所示细胞分别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C项正确;图示的分裂类型受性激素等的调节,图乙细胞内只有46个核DNA,D项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细胞分裂、染色体组的判断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从题图中提取有效信息并结合这些信息,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5.鸡嗉子榕仅仅依赖于鸡嗉子榕小蜂为其传粉,而这种榕小蜂也只依靠该榕树为其提供繁殖后代的场所和食物。某科研人员通过实验发现,鸡嗉子榕之所以能吸引榕小蜂是因为鸡嗉子榕的瘾头花序能分泌4-甲基苯甲醚。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鸡嗉子榕小蜂与鸡嗉子榕的种间关系为寄生 B.鸡嗉子榕依靠化学信息吸引鸡嗉子榕小蜂
试卷第2页,总9页
C.榕树开花季节,鸡嗉子榕小蜂的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 D.鸡嗉子榕与鸡嗉子榕小蜂之间的进化互不影响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依题意可知:鸡嗉子榕小蜂与鸡嗉子榕的种间关系为互利共生,A项错误;鸡嗉子榕之所以能吸引榕小蜂是因为鸡嗉子榕的瘾头花序能分泌4-甲基苯甲醚,这说明鸡嗉子榕依靠化学信息吸引鸡嗉子榕小蜂,B项正确;因自然资源和生存空间有限,榕树开花季节,鸡嗉子榕小蜂的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C项错误;鸡嗉子榕与鸡嗉子榕小蜂之间在相互影响中共同进化,D项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种间关系、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种群数量的变化、共同进化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
6.某种遗传病受两对等位基因A、a和B、b控制,A、a位于常染色体上,B、b位于X染色体上,其中a和b均为致病基因,且只有同时含有A和B时个体表现正常。下列关于该遗传病的叙述,错误的是
A.父母均患病,子女可能均不患病
B.父母均正常,女儿患病概率最大为25﹪ C.自然人群中,该病的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 D.某一男性患者的致病基因不可能全来自于其母亲
【答案】D 【解析】
BBb
试题分析:依题意可知,若患病父母的基因型分别为aaXX和AAXY,则子女的基因型
BbBBbB
为AaXX和AaXY,均不患病,A项正确;父母均正常,且基因型分别为AaXX和AaXY
BBBbBBBb
时,所生女儿的表现型及其比例为正常(3A_XX+3A_XX):(1aaXX+1aaXX)=3:1,此时女儿的患病概率最大,为25﹪,B项正确;因B、b位于X染色体上、a和b均为致病基因,且只有同时含有A和B时个体表现正常,所以自然人群中,该病的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C项正确;男性的X染色体遗传自母亲,所以某一男性患者的b致病基因一定来自于其母亲,由于A、a位于常染色体上,因此该男性患者的a致病基因可能来自于其母亲,也可能来自于其父亲,即某一男性患者的致病基因可能全来自于其母亲,D项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伴性遗传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从题图中提取有效信息并结合这些信息,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7.如图所示为某兴趣小组探究某发芽种子呼吸方式而设计的一套实验装置,不考虑其他微生物的干扰,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试卷第3页,总9页
(1)如该装置内着色液滴向左移动较长距离,则发芽种子一定进行了____________呼吸,该呼吸类型的总反应式可书写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注:细胞呼吸的底物为葡萄糖)。
①为了准确反映该发芽种子的呼吸类型,与图示装置相比,还应设计的一套装置不同点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为了精确反映该发芽种子的该类型呼吸速率,与图示装置相比,还应设计的一套装置不同点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该装置内着色液滴向左移动一段距离后不再移动,则着色液滴不移动时发芽种子(有活性)进行的呼吸类型的第二阶段_________(填“有”或“没有”)ATP生成,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有氧
①小试管内盛的是等量的蒸馏水 ②容器内装的是等量死亡的发芽种子 (2)没有 无氧呼吸第二阶段没有能量释放 【解析】 试题分析;
(1)装置中加入NaOH溶液的作用是吸收发芽种子细胞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若着色液滴向左移动,说明细胞进行有氧呼吸消耗了氧气,引起装置内的气体压强减小,即发芽种子一定进行了有氧呼吸,该呼吸类型的总反应式可书写成:
。
①图示的装置只能确定发芽种子是否进行有氧呼吸,而不能测定是否进行无氧呼吸,因此为了准确反映该发芽种子的呼吸类型,还应设计一套装置;与图示装置相比,该装置的不同点在于小试管内盛的是等量的蒸馏水。如果图示装置的着色液滴不移动或左移,而增设的那套装置的着色液滴右移,则发芽种子只进行无氧呼吸或既进行有氧呼吸又进行无氧呼吸;如果图示装置的着色液滴左移,而增设的那套装置的着色液滴不移动,则发芽种子只进行有氧呼吸。
②为了精确反映该发芽种子的该类型呼吸速率,需排除因物理因素(或非生物因素)引起的容积变化,因此还需增设一套装置;与图示装置相比,该装置不同点在于容器内装的是等量死亡的发芽种子。
(2)如该装置内着色液滴向左移动一段距离后不再移动,则着色液滴不移动时发芽种子(有活性)进行的是无氧呼吸。无氧呼吸仅第一阶段释放少量的能量,产生少量的ATP,第二阶段没有能量释放,也就没有ATP生成。
考点:本题考查细胞呼吸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从题图中提取有效信息并结合这些信息,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8.图1为“静息电位→动作电位→静息电位”的膜电位变化曲线图;表1为静息状态下,细胞膜内外部分离子分布及通过性情况。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试卷第4页,总9页
(1)分析表1信息可知,静息电位的形成主要与_____________(填离子符号)外流有关,该离子外流的跨膜运输应为___________(填“被动运输”或“主动运输”)。 (2)图1中⑤时刻对应的膜电位情况为____________(填“外正内负”或“外负内正”),⑤--⑦时间段内由于钠离子通道关闭,由此推测该时间段的膜电位的变化主要与___________有关。
(3)在反射活动中,兴奋的传导和传递的方向性分别为___________和__________,兴奋传递过程的信号分子是__________,该类信号分子可与突触后膜上的___________结合,发挥作用后再与相应的________________结合而失活。
【答案】
+
(1)K被动运输
+
(2)外负内正 K 外流
(3) 单向性(或单向) 单向性(或单向) 神经递质 特异性受体 水解酶 【解析】 试题分析:
+
(1)静息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表1信息显示,静息状态下,K膜内高于膜外,膜对++
K的通透性较大,据此可知,静息电位的形成主要与K 外流有关,该离子外流的跨膜运输应为被动运输。
(2)图一中的⑤时刻表示动作电位,此时对应的膜电位情况为外负内正;⑤--⑦时间段表示由动作电位恢复为静息电位的过程,此时间段内钠离子通道关闭,由此推测该时
+
间段的膜电位的变化主要与K外流有关。
(3)因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所以在反射活动中,兴奋的传导和传递的方向均为单向性(或单向)。兴奋传递过程的信号分子是神经递质,该类信号分子可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发挥作用后再与相应的水解酶结合而失活。
考点:本题考查神经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从题图中提取有效信息并结合这些信息,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9.如图所示为某生态系统内能量的流动情况,其中A、B、C为相应营养级同化的总能量。据图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该生态系统内,第二营养级与第三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_________,该值一般情况下不应大于______________。
(2)次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经________(填图中序号)途径流向分解者。
(3)该生态系统中,某初级消费者的种群密度下降对次级消费者的影响非常显著,可见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___________(填“较弱”或“较强”)。
(4)从图中信息可知,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C/B×100﹪ 20﹪
试卷第5页,总9页
(2)② (3)较弱
(4)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解析】 试题分析:
(1)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输入每一营养级的能量为该营养级同化的总能量;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上一营养级同化的总能量/下一营养级同化的总能量×100﹪,一般为10%~20%。依题意并结合分析图示可知:A、B、C分别表示第一营养级(生产者)、第二营养级(初级消费者)、第三营养级(次级消费者)同化的总能量,据此可推知第二营养级与第三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C/B×100﹪,该值一般情况下不应大于20﹪。
(2)次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属于初级消费者同化的总能量中的一部分,因此经②途径流向分解者。
(3)该生态系统中,某初级消费者的种群密度下降对次级消费者的影响非常显著,说明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较弱。
(4)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征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考点: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从题图中提取有效信息并结合这些信息,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10.某二倍体植物的花色受A-a、B-b、D-d三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控制,三种显性基因均存在时,植株开红色花,否则开白色花。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现有一株开红色花的植株体细胞内有一条染色体缺失了一段,含有该异常染色体的花粉败育。
①如该植株自交,子一代均含有B基因,则______(填“能”或“不能”)判断B基因位于缺失的染色体上。
②如用该植株作父本进行测交,子一代中开红色花植株占1/8,则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判断基因不位于缺失的染色体上。 (2)基因型为AaBbDd的植株(染色体正常)自交,子一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___。如将亲本的A基因、B基因和D基因所在的染色体连接上能与荧光染料分子特异性结合的DNA片段,则对子一代幼苗处于有丝分裂中期的根芽细胞进行荧光染色,根据细胞中的荧光标记点的数量不同,共有___________种细胞,其中荧光标记点最多有________个。
【答案】
(1)①不能 ②能
(2)红花:白花=27:37 7 12 【解析】 试题分析:(1)①依题意:体细胞内有一条染色体缺失了一段的一株开红色花的植株自交,若B基因位于缺失的染色体上,因含有该异常染色体的花粉败育,则该开红色花的植株只产生一种含B基因的可育的雄配子(花粉),受精后所发育成的子一代均含有B基因;若B基因不位于缺失的染色体上,而且该开红色花的植株为A_BBD_,则其产生的雄配子(花粉)都含有B基因,受精后所发育成的子一代也均含有B基因;综上分析,如该植株自交,子一代均含有B基因,则不能判断B基因不位于缺失的染色体上。 ②测交是让杂合子与隐性纯合子交配。用该植株作父本进行测交,如B基因不位于缺失的染色体上,则该植株是基因型为AaBbDd,产生的基因型为ABD的花粉的概率为1/8,而隐性纯合子(aabbdd)只产生一种基因型为abd是雌配子,因此测交子一代中开红色花植株占1/8;如B基因位于缺失的染色体上,则该植株的基因型为AaBDd,产生可育的基因型为ABD的花粉的概率为1/4,而隐性纯合子(aabbdd)只产生一种基因型为abd
试卷第6页,总9页
是雌配子,因此测交子一代中开红色花植株占1/4;综上分析,如该植株作父本进行测交,子一代中开红色花植株占1/8,则能判断B基因不位于缺失的染色体上。
(2)基因型为AaBbDd的植株(染色体正常)自交,子一代开红色花的植株所占比例为3/4A_×3/4B_×3/4D_=27/64A_B_D_,开白色花的植株所占比例为1-27/64=37/64,所以子一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红花:白花=27:37。依题意可知:若用基因型填空的形式来表示子一代幼苗的表现型,则子一代幼苗的表现型为A_B_D_、A_B_dd、A_bbD_、A_bbD_、aaB_D_、aaB_D_、aabbBD、Aaabbdd,其中含有显性基因的数量最多的基因型为AABBDD,共有6个;因有丝分裂间期完成了DNA分子的复制,所以处于有丝分裂中期的根芽细胞中的基因数均已经加倍,经荧光染色后,根据细胞中的荧光标记点的数量不同,共有7种细胞,其中荧光标记点最多12个。
考点:本题考查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可遗传的变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11.下图甲和乙为某兴趣小组设计的制备果酒的实验装置。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制备果酒常用的发酵菌是___________。为纯化该发酵菌要用到固体培养基,对培养基进行灭菌处理的常用方法是___________法,将待纯化的发酵菌接种到该培养基上常采用的方法有平板划线法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写出图甲所示的发酵装置存在的两处错误: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乙所示的发酵装置弯管中水的作用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将装置完善后,如在果汁中混有醋酸杆菌,则果酒发酵旺盛期间发酵液中不会有醋酸生成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酵母菌 高压蒸汽灭菌 稀释涂布平板法
(2)①进气管未夹软管夹 ②果汁淹没了出气口(或瓶内装的果汁太满) (3)可防止空气进入,同时便于排出发酵液中产生的气体 (4)酵母菌进行的是无氧发酵,而醋酸杆菌进行的是有氧发酵 【解析】 试题分析:
(1)制作果酒时选用的菌种为酵母菌;对固体培养基通常采用高压蒸汽灭菌法进行灭菌。纯化菌种时,通常采用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对微生物进行接种。
(2)果酒制作的早期,发酵瓶中需通入一定量的氧气让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快速繁殖,当酵母菌的数量增加到一定值后,需控制无氧条件,让酵母菌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因此需要在进气管口设置软管夹,而图示的进气管未夹软管夹;在发酵过程中,酵母菌的细胞呼吸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需要及时排气,以防止发酵瓶爆裂,而图示的瓶内果汁装的太满,果汁淹没了出气口,不利于排气。
(3)图乙所示的发酵装置弯管中水的作用是:防止空气进入,同时便于排出发酵液中
试卷第7页,总9页
产生的气体。
(4)在果酒发酵旺盛期间,酵母菌进行的是无氧发酵,而醋酸杆菌是一种好氧菌,进行的是有氧发酵,在缺氧、呈酸性的发酵液中,因醋酸杆菌无法适应这一环境而受抑制。 考点:本题考查果酒和果醋的制作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
12.下面所示为动物体细胞杂交的流程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①过程常用的诱导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至少答出3点)等。 (2)已知只有杂交瘤细胞才能在HAT培养基上存活,即①过程得到的具有___________的融合细胞不能在该培养基上存活。
(3)②过程筛选出的细胞应具有的特性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图中信息可知,特异性抗体最好选择_____________(填“体外培养”或“体内培养”)。一般来说体外培养需要满足的条件有:无菌和无毒的环境、营养、温度和PH、_______________,其中旋转培养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与普通抗体相比,单克隆抗体最主要的优点在于它的____________________,并可以大量制备。
【答案】
(1)聚乙二醇、灭活的病毒和电激 (2)同种核
(3)即能迅速大量繁殖,又能产生专一的抗体 (4)体内培养 气体环境 使培养液中有足够的氧气(或使营养物质充分混合利用) (5)特异性强、灵敏度高 【解析】 试题分析:
(1)图中①过程表示动物细胞融合技术,常用的诱导因素有聚乙二醇、灭活的病毒和电激等。
(2)在HAT培养基上,①过程得到的具有同种核的融合细胞不能存活。
(3)②过程是筛选出能分泌所需抗体的杂交瘤细胞,该细胞应具有的特性是:即能迅速大量繁殖,又能产生专一的抗体。
(4)题图显示:在单位体积内,特异性抗体的产量,体内培养高于体外培养,所以特异性抗体最好选择体内培养。体外培养采用的是动物细胞培养技术,一般来说需要满足的条件有:无菌和无毒的环境、营养、温度和PH、气体环境,其中旋转培养的目的是使培养液中有足够的氧气(或使营养物质充分混合利用)。
(5)与普通抗体相比,单克隆抗体最主要的优点在于它的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并可以大量制备。
试卷第8页,总9页
考点:本题考查动物细胞工程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从题图中提取有效信息并结合这些信息,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试卷第9页,总9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banwoyixia.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2004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