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
诞生于先秦,主要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荀子。
追求“修齐治平”的儒家“君子人格”
一、孔子的主要思想及影响:
孔子主要思想是“仁”与“礼”。
礼的本质是“异”,但一个社会只讲差异,不讲和同,社会就无法和谐。因此周公在“制礼”的同时又“作乐”,使“礼”与“乐”相反相成,“礼”讲差异,“乐”讲和同。
1、 孔子的礼制思想:为国以礼,中庸和谐
“中庸”是孔子方法论的主要内容,其要点有二:一是“中”,二是“和”。“中”不是折中而是指在认识处理客观事物时要做到适度、恰如其分。
2、 孔子的仁学思想
一是孝悌为仁之本;
二是从修养主体来看,能实行恭、宽、信、敏、惠五种品德,就实现了仁;
三是从人我关系看,忠恕是为仁之道;
四是“克已复礼”为仁,仁带有政治目的。
孔子创造了以“仁”为核心,以“礼”为原则,以“中庸”辩证为方法的思想体系。
推崇学而知之。
二、孟子的主要思想:
1、仁政学说:
一是制民以恒产;
二是呼吁统治者重视百姓,“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民本主义)
三是主张以德服人的王道,反对以力服人的霸道。
2、人性论——人性善
孟子认为人的仁义礼智四德是生来就有的,所以他认为人性本善。
3、 提出一套磨砺人格、修身养性的方法
主张“善养吾浩然之气”,继承了孔子“杀身以成仁”的精神,主张“舍身而取义”。他讲仁义,求仁政,强调道德情操的修养和人格的磨炼,把民本思想发展到了极致。
三、荀子的主要思想:
1、在天人关系上,荀子主张天人相分
2、人性恶论
“化性起伪”:一是道德行为是后天人为的结果,经过学习和教化,人性可以由恶趋善;二是强调圣人的作用。与“性恶”论密切相关,荀子还提出了“礼法”并重思想。
四、汉代儒学:
董仲舒:思想核心是“天人感应”说,以此为基础又建立了一套神学化的伦理道德观。
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孔子: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五常:仁、义、礼、智、信;(孟子四德:仁、义、礼、智)
五、宋明理学:
(一)“程朱理学”主要内容:
理学的核心是性命、义理之学
1、“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
2、“存天理,去人欲”
三纲五常是天理,人欲与之相对,人欲是恶,所以,存天理,灭人欲。
3、理一分殊
世界万物都是天地的子女,天地是由“理”派生出来的,这就是“理一”。
朱熹:理学的集大成者
朱熹在讲到宇宙的统一性和多样性问题时,着意发挥“理一分殊”的思想。他借用了佛教的“月印万川”来解释。 在人性论方面,朱熹把“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纳入自己的体系。朱熹认为性是天理的体现,是形而上的本然状态;人禀气而生,是形而下的有形存在。
(二)陆王心学:“宇宙即吾心”之陆九渊心学
陆九渊的名言是“吾心即宇宙”。
从“吾心即宇宙”出发,陆九渊进一步提出:“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心即理也。”
六、儒家的主要思想总结:
1、刚健有为、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
2、内圣外王的修身治国之道
3、纲常名教的伦理秩序
所谓“名教”,即指儒家的政治原则,名即名分,教即教化。名教即通过正定名分、
教化天下,以维护封建的伦理纲常和等级制度。
4、“和为贵”的文化精神
中国文化重和谐与包容,而西方文化重分别与对抗。
七、儒学对古代文学的影响
1、界定了文学“政治教化”的社会功能与作用
2、确立了“ 中和之美” 的文学审美标准
3、提出了赋、比、兴的诗歌乃至整个文学范畴的表现手法
4、儒家思想濡化了历代文学家的灵魂
儒家思想对历代文学家的社会心理审美心理、创作心理都有深刻的影响。
儒学部分思考题
1、简述儒家发展历程及其主要经典。
2、孔子、孟子的主要思想有哪些?如何评价?
3、儒家思想中哪些还有现实意义和价值?
道家
“儒家治世,道家治身,佛家治心。”
追求“清静无为”的道家“隐士”人格
一、老子的主要思想
1、宇宙本源论──“道”生万物
老子的“道”具有独特的超越性,它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是万物的始基。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2、宇宙法则论──“道法自然”
老子所谓的“自然”,不是现代人所谓的“自然界”或“大自然”,而是自己如此、本来如此、自然而然的意思 。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3.朴素辩证法
老子辩证法最著名的命题是“反者道之动”,它揭示了“对立统一”这个辩证法的核心规律。
4、无为而治的政治观
要治理好一个国家,就必须采取这种顺其自然不妄为的方式:“治大国,若烹小鲜。”
5、“见(xian)素抱朴”的人生态度
“素”是未经染色的丝,“朴”是未经雕饰的木,本是指事物的自然状态与本来面貌,老子这里借以比喻不加任何人为的巧饰、拘束与扭曲的人心的自然状态。
二、庄子的主要思想
1、逍遥避世的人生观
庄子哲学的核心是人生哲学,庄子认为,人之所以有许多苦恼和不自由,其根本原因是在于“有待”、“有己”。
* 追求“无己”、“无待”的精神自由:在庄子看来,真正的自由必须是“无待”即无条件的,任何条件都是对自由的限制。这种无条件的自由只能是一种精神上的自由或心灵自由,庄子追求的正是这样的精神自由,他称这样的自由为“逍遥”或“游心”。
2、 “心斋”、“坐忘”的修养方法
在庄子的哲学中,最高的精神境界就是“道”的境界,他把绝对的精神自由的获得称为“得道”和“体道”。
3、 顺世、从俗的处世态度
庄子的哲学不是一种救世的哲学,而是一种寻求自我解脱和精神自救的哲学,是一种在乱世中如何做人的哲学。
4.辩证法与相对主义混杂的“万物齐一”论
事物的存在是暂时的、变动不居的,它们的性质是相对的、不确定的,认识对象的不可捉摸性决定了它们是不可知的。
三、道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1、对中国古代哲学的影响:
* 开创了中国古代哲学本体论的先河
* 构建了否定辩证法模式
* 开拓了直觉思维方式
2、对中国文学艺术的影响:
* 求自然之趣(苏轼、汤显祖、王国维)
* 重意境之美(陶渊明、王维)
思考题:
1、谈谈你对老子“反者道之动”涵义的理解。
2、老子为何主张“贵柔守雌”?你怎样看待这种处世方法?
3、简评庄子的自由观。
4、简述庄子的相对主义认识论及其对我们的启示。
佛家
追求“超尘绝俗”的佛家“随缘人格”
一、佛教的基本教义
(一)四圣谛
佛陀在菩提树下修道时所悟出的道理 包括苦,集,灭,道四种道理
苦谛 :指社会人生充满各种痛苦,人的生命与各种烦恼痛苦相始相终。
集谛 :也称“因谛”,指造成人世苦难的原因,是佛教对人生痛苦原因进行探讨的真谛。
灭谛 :指消灭烦恼与痛苦,获得彻底解脱与自由的真谛。灭的意思是指欲念的寂灭。
道谛 :指灭除烦恼的修行之道,是揭示灭苦的具体方法即通向涅槃或达到涅槃境界的
正道。换言之,灭除烦恼必须修道,这个真理叫做道谛。
八正道
八条正确的道路: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五戒
戒杀、戒盗、戒淫、戒妄语、戒饮酒
“戒、定、慧”三学
戒:指佛门僧人的自我节制或强制性约束,包括用戒律戒条对僧人的行为、语言、思想进行种种规范。
定:指禅定,是一种要求修行者思虑集中,以消除内心杂念烦恼的具体修行方法。
慧:是指通过守持戒律,修习禅定而获得体悟佛理的智慧。
(二)因果报应与生死轮回说
因果报应 “因果”是指佛教用于说明世界一切关系的理论,并构成佛教各种学说的理论基础。因果报应也称为“业报”。
生死轮回 与因果报应之说密切相关。
(三)慈悲行善与众生平等
慈悲是佛教专有名词,慈是指佛教爱护众生,给予众生以欢乐即“与乐”;悲是怜悯众生,拔除众生的苦难即“拔苦”。
(四) 无常、无我、和涅槃
佛教认为,无明即无知,是人生痛苦的总根源。无明即不懂得人生“无常”、“无我”的道理。
三印说: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
二、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一)佛教与哲学
(1)人生论上:提出人生价值是痛苦,人生本质是空的命题,并以因果报应说为支配人生的铁的法则,成为了对儒、道人生哲学的补充。
(2)在心性论上,南北朝、尤其是隋唐时代的佛教多讲心性之学,对于人的本性、欲望、烦恼等的性质和转换问题,作了细致的阐发 。
(3)在宇宙论上,佛教提出现象和本质皆空的学说,丰富了中国古代唯心主义本体论。
(4)在认识论上,佛教以其神秘直觉思维方式、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学说,以及强调主体、自我意识和主观能动性的学说,丰富了中国古代的认识论 。
(二)佛教与文学
1. 佛教典籍中如《维摩经》、《法华经》、等,本身也是瑰丽多彩的文学作品 。
2. 为后来的古典小说如《西游记》、《三国演义》、《金瓶梅词话》、《红楼梦》等的创作提供了故事情节和思想内容 。
3. 影响到我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如“顿悟”、“妙悟”、“境界”、“以禅喻诗”等都来自佛教术语。
中国传统文化
一、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特点
(1)以人为本(人文精神)
在中国传统文化关注的对象是人,人和人的关系,远比人和神的关系重要。
(2) 崇尚群体
中国传统文化是尚群的文化,崇尚群体利益。这是中华民族的价值观,与现代西方很不同。
(3)注重平和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平和的文化,所谓“平”是注重平衡、均衡,所谓“和”是注重
和谐。
(4)注重整体思维
人们应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性质,事物之间的关系及其发展规律。
二、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对现当代创作的影响
(一)“文以载道”等观念成为文学革命的引线;
(二)观照现实及现实主义创作思潮的兴起;
(三)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浸润于现当代作家思想与作品之中
1.京派作家群—“中和之美”的眷恋者
2.“天人合一”—新文学创作的文化追求之一
沈从文受到了“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其审美观相应地表现为对自然美与人性美的追求。其小说创作从整体上呈现出都市与乡村的二元对立。
3.寻根文学—传统文化的复归
寻根文学侧重“超越社会政治层面,突入历史深处而对中国的民间生存和民族性格进行文化学和人类学的思考”。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