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文徵明绘画传承与明代绘画教育研究

来源:帮我找美食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文徵明绘画传承与明代绘画教育研究

作者:南寅 王宗英

来源:《丝路视野》2017年第30期

[摘要]吴门画坛继沈周之后,文氏画风成为吴门画坛的主流。考察文徵明绘画的传承不仅对研究明代中后期吴门画坛具有重要意义,还具有文化史研究的意义。本文研究文徵明绘画传承方式,并以此反窥官方绘画教育的模式,对明代的公私绘画教育做出判断。 [关键词]文徵明;绘画传承;明代绘画教育

以文徵明为核心的吴门画派的绘画风格得以统领画坛数十年,不仅家族子侄直接传承,更是得到当时画坛其他画家的推崇。尤其到了晚年的文徵明,绘画风格成为吴中风雅的指向标。文氏子弟与当时吴门画坛众多画家作为文徵明绘画传承的主体,除了接受家族对自己的文化艺术教育,还要参与光宗耀祖的科举考试。笔者借助文徵明绘画传承的主要载体——家族来反窥当时的绘画教育及家族绘画传承映射下的明代官方绘画教育。 一、文徵明绘画传承与文化传承

中国社会是带着氏族制脐带从野蛮走向文明的,以家庭为基本单位的氏族宗法等级制度决定着中国传统社会组成部分,家庭的绵延必然承担着社会文化传承的责任和使命。考察文徵明绘画传承与文化的传承关系是我们认识文氏家族绘画教育的第一步。

在绘画传承的过程中,徒弟的艺术风格自然会受到师傅的影响。古之所谓“凡学者宜执一家之体法,学之成就,方可变易为已格”,即是如此。除了师生关系以外,家庭教育中父母与子女也有传承家族文化的责任。严迪昌曾论述文化家族子弟应当的承担:“世家大族作为封建社会的细胞结构群体,其存在的意义和作用固然务必予以重视。至于他们连续兴替的演变过程则更是人们考察历史文化发展中顺逆走向的重要参照系”,严迪昌的话侧面说明绘画教育在当时吴中望族教育体系中的重要性。而文化望族数代的昌盛,也离不开家族内部教育,重视文化传承教育是一个家族延续及繁盛的必要条件。在传统的绘画教育中有多种传承方式,单就传承绘画理论和技法上的方式。陈绶祥曾分为四类:一是耳濡目染,二是口授心传与师授师承,三是官方教育与画谱传授,四是无师自通,自己摸索方式。文徵明绘画传承人大都是弟子和子侄组成,在绘画教育方式上同属于师承方式,具有共时性、连贯性等特点。图1的“师徒相授”与“家族子弟”之间的绘画传承模式同属于师承方式。

文氏家族的文学艺术教育如它的人文成就一样灿烂。在文化艺术延传过程中,家族环境及教育氛围发挥着很大的作用。江庆柏说江南的文化家族是一种以内在文化质量为稳固核心的家族。它作为文化角色的担当内容有:将自己家族塑造成文化性的家族;培养每一位家族成员的文化责任意识;家族塑造好的文化氛围与环境及文化文献上也要有一定的积累。当然想要成为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诗书传家、衣冠望族,除了本身担当、资源储备以外,教育是最根本的方法。望族子弟不同于一般的学画者,他们也注重文化理论的学习,经典作品的品鉴,而非日常临摹及训练。吴中的望族更是将书画品题研究作为日常生活的重要部分,他们通过大量观摹古代的艺术作品,通过对绘画的大量摹写和交流,来提升审美趣尚。文徵明在《沈先生行状》中描述沈周与古画相伴的情景,后来这种鉴赏就发展成了学术性的考订题跋。清人钱咏说:“宋、元皆不讲考订,故所见书画题拔殊空疏不切,至明之文衡山、都元敬、王歙州诸人,始兼考订”。总体上来说,明清二百七十余年的绘画,主要是传承南宗一派,在徒承师艺的过程中博采众长、自成一格。 二、家族绘画传承与明代绘画教育

明代商业繁荣,教育相对被重视,社会上一些知识分子也多了起来。但是知识分子的增多也使得科举失利成为一个重要现象,明代尤其在苏州,文人未仕的情况很突出。科举的问题引起当时文人对官方倡导的应试教育不满,仕进的困难使文人质疑正统教育,吴中文人开始寻求一种轻松、自由、安身立命的教育形式。一时间文人中喜好、学习绘画的风气相当盛行。家族参与的绘画教育也是这个时期展开,活动主要包括家族组织的绘画教育、绘画交流,在博学的基础上,其绘画教育内容上也相当广泛。文徵明就擅长研究、品评书画,通过研究、品评,对弟子和子弟潜移默化地进行艺术教育。“衡山评画,亦以赵松雪、高房山、元四大家及我朝沈石田之画,品格在宋人之上,正以其韵胜耳”,余闻上古之画,全尚设色,墨法次之,故多用青绿。中古始变为浅绛,水墨杂出。故上古之画尽于神,中古之画——入于逸,均之各有至理,未可以优劣论也。这种文人参与的绘画交流活动是文人思想碰撞、交融、传承的有利活动形式。而作为家族文艺代表之一文氏家族与明代官方绘画教育又不尽相同。见表1。 明代吴中文氏家族的绘画教育是一种非体制化的教育模式,没有系统性的教育机构和教材。文徵明曾在题跋中说向沈周学画,但是沈周却说:“此余从来业障,君何用为之。”同样的文徵明也言称陈淳向他学习的只是学问而非绘画。在绘画发展中,一代一代的画家延续下来,构成承传的关系。构成承传关系主要通过三个渠道来实现:一是通过传统的经典书籍进行教育,例如四书五经、《山海经》等,其中也包括画论也在内,这是整体教育;二是文人们自己著书立说,他们的传世画作在社会中产生影响,形成一种社会教育,其中著作包含着前人及同代人关于绘画的不同的经验和见解。这些著作不是必读书籍,后学之人根据自己的趣味和爱好选择阅读和研究,这种非专门的教育接触到文艺著作,就形成一种文人的“雅趣”;三是师徒之间以口耳或现场观摩作画过程进行传授,这种传承主要是师傅自身的经验为主,理论尚不足。一、二部分的教育方式在文徵明绘画传承中是存在的,同时家族绘画教育又有不同。 家族绘画教育传承载体除了家族子孙之间对绘画交流发展和促进,还依赖于各个望族之间的联姻。潘光旦在《明清两代嘉兴的望族》中说:“婚姻有聚类之理,能严选择之法,经过遗传与环境所造成的优良品性,自然形成望族”,联姻不仅可以促进望族的形成,也可以促进不同家族之间的文化交流。有些家族借助家族子孙婚姻发展关系,影响文化传承和交流。无论采取何种方式都是那个历史时代必然的产物。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