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的提高,对畜产品的需求和环境质量的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草地畜牧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因而,加强草地畜牧业可不断发展研究,探讨如何合理利用和保护天然草地资源,发挥草地在涵养水源,保护植被,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减轻中下游地区洪涝灾害,保障我国东部地区工农业生产稳定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作用,在保证草地资源子孙后代永续利用的前提下大幅度地提高草地畜牧业经济效益,对于发展民族经济,振兴青海,开发大西北和整个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均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1.1 草地资源
青海全省有草原面积 3644.94万hm2,其中可利用面积 3161.03万hm2,可分为 7 个草地类,9 个草地亚类,25 个草地组,173 个草地型(表 1)。在各类草原中,高寒草甸和高寒草原类草场共 2948.16万hm2,占全省草原总面积的 80.88%,是青海省天然草原的主体。在全省 173 个草地型中以莎草科牧草为优势种的草地型有 40 个,面积为 2091.37万hm2,占全省草地总面积的 57.38%。据不完全统计,全省有维管束植物 113 科,564 属,2100 种左右。可供家畜采食的主要牧草约 75~90 种。全省可利用草原牧草年总产量约 7980万t,理论载畜量 5465.75 万羊单位。1.2 家畜资源
十分丰富。青海牧区放牧饲养的家畜以藏羊和牦牛为主。藏羊是畜群结构的主体,约占全省牲畜总数的 3/4。在秋肥季节,一般成年母羊活重 50kg 左右,羯羊 55~60kg,屠宰率约 45%~50%,产毛量 1kg 左右。青海的牦牛头数约占全国牦牛总头数的 4 成,居全国第一位。此外,比较重要的畜种还有马、山羊、骆驼等。比较著名的家畜优良品种有地方品种河曲马、大通马,利用地方品种资源育成的青海毛肉兼用细毛羊、高原毛肉兼用半细毛羊和浩门挽乘兼用马等。近年来畜种结构根据市场需求和经营效益的变化实行了调整,这个过程能够概括为“发展羊、稳定牛、压缩马”。据 1996 年底统计数字,全省
存栏草食牲畜 2075.06 万头(只、匹),其中大牲畜 505.53 万头(匹),占 24.36%;羊 1569.53 万只,占 75.64%。大牲畜中牛 443.18 万头,占草食家畜总数的 21.36%(其中牦牛 105.54 万头,黄牛 30.13 万头,良改乳牛 8.01 万头);马 37.26 万匹,占 1.8%;绵山羊中绵羊为 1368.58 万只,占草食家畜总数的 65.95%。
1.3 草地畜牧业生产组织现状
个民族自治州。据 1997 年有关资料,根据《青海省草原承包办法规定》,全省已全面完成了冬春草场承包任务。青海牧区六州共有 26 县 160 乡 620 个牧民委员会的 2099 个生产合作社完成了对 68244 户牧民的 1923.57万hm2 的草地承包,占全省可利用草场面积的 69%。其中冬春草场承包到户 1213万hm2,占冬春草场面积的 89.3%[1]。
此外,还有 100 多个国营农、林、牧、渔场分布在青海各地。这些农场亦经营相当规模的草地畜牧业。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