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GB 8410与GB 7258中内饰材料试验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来源:帮我找美食网
客50 第5期 车技术与研究 BUS&CoACH TECHN0LoGY AND RESEARCH GB 8410与GB 7258中内饰材料试验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陈 杰 (重庆车辆检测研究院有限公司国家客车质量监督检验中心,重庆401 122) 摘 要:针对汽车内饰材料燃烧特性的现用标准GB 8410-2006和GB 7258-2012.结合试验操作中的实 际情况,分析现行标准的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 关键词:汽车内饰材料;燃烧特性;试样 中图分类号:U463.83 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6—3331(2014)05—0050—03 Problems and Suggestions on Interior Decoration Material Testing Process BasedonGB 8410&GB 7258 Chen Jie fChongqing Vehicle Test&Research Institute,National Coach Quality Supervision&Inspection Center,Chongqing 401 122,China) Abstract:The author focuses On the current standards GB 8410—2006 and GB 7258—2012 of automobile interior decoration material flammability,and analyzes the disadvantages of the current standards as well as presents im— provement suggestions combining the actual situation in testing process. Key words:automobile interior decoration material;flammability;test sample 随着国内汽车产业的蓬勃发展,汽车的安全陛为人 们长期关注。汽车内饰材料能美化汽车内部结构,给人提 零件长度至少为356 mlq'l,宽度大于60 mill的零件,长度 至少为138 mm,且试样厚度不大于13 mm。同时,试样 供舒适的视觉感受;同时,在汽车发生安全事故时,内饰材 料的燃烧特陛起着重要作用。目前国内针对汽车内饰材料 的预处理也有相关要求,试验前试样在温度23 oC±2 ̄C 和相对湿度45%~55%的标准状态下至少调节24 h,不 超过168 h。在燃烧过程中,暴露面朝下,试样判定合格 的标准有两个:GB 8410—2006[‘J一与GB 7258—2012圜,其 中文献[1】提供了汽车内饰材料燃烧特性的试验方法和 判定标准,文献[2】仅提供了判定标准。本文就这两个标 的条件有四种: 1)试样从第一标线燃烧到第二标线,计算后速度 不大于100 mm/min。 准中关于内饰材料的试验检测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 析并提出改进建议。 2)试样点燃15 S后,火焰未达到第一标线就熄灭 了。 1 汽车内饰材料的试验方法 1.1 GB 8410—2006试验方法 3)试样点燃后,达到第一标线但未达到第二标线 就熄灭了。从第一标线计算时间小于60 S且燃烧距离不 大于50mm。 该标准的适用范围为汽车内饰材料的水平燃烧试 验,对内饰材料及内饰材料中单一材料和层积复合材料 进行了定义,对试验方法、试样取样、试验步骤、计算和 4)试样点燃后,达到第一标线但未达到第二标线 就熄灭了,从第一标线计算时间超过60 s或者燃烧距离 结果的判定有了明确的规定。取样应从被试件上取下至 少5块试样,如果材料的方向不同(如座椅面料),其燃 烧速度也会有差异,应在不同方向截取试样。标准中要 求标准试样尺寸为356 mm x 100 mm。某些特殊情况下, 超过50 mm,计算其速度不大于100 mm/min【lJ0 1.2 GB 7258—2012相关规定 GB 7258—2012中特别针对客车的内饰材料和隔音、 隔热材料的燃烧速度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客车内饰材料 当试件的尺寸不满足标准试样时,宽度介于3—60 mm的 燃烧速度应小于等于70 mm/min;汽车发动机舱所使用 作者简介:陈 杰(1979一),男,助理工程师;主要从事汽车内饰材料燃烧试验工作。 第5期 陈杰:GB 8410 GB 7258中内饰材料试验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的隔 千¨隔热材料及连接隔热材料的 定火、 心达 到文献…【fl 4.6规定的A级要求 即燃料速度为0) 2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2.1 GB 8410—2006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2.1.1试样厚度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试验过 中仃些试样厚度超过l3 ll3m,标准巾规定 采月JfJ【槭的,J‘法从I 暴露面进行切削,此方法只能针对 质地较馊的试样,埘于多 而料紧密牯接在一起日.厚度 夫于l3 II]I11的试样.南于其材质较软,人 切割很难操 2带耐热金属线的u删支架燃烧试验 作FI‘精度九法完令满足l3川n要求I—I因此,建c义标准 内容修改为试样J 度不超过l3 I11II1, 1酞样白}{1 ,aiflIjl柔软和易弯曲造成小稳定燃烧时,该 外一些企业标准中,明确指m 何种情况下使J}】 带金属线的【I 支架.如大众标准vw TL 10l0指f¨, 在暴露燃烧时(在实验初期),除_r宽度小于5l m rn的试 标准嘤求使川带耐热金属线的试验支架进行燃烧I I实 际操作ff】仃 两种情况: 1)试样f1}_}1端柔币¨易弯ffl{.可卣接判定使川带耐 热金 线的试验支架进i 燃烧(例如用在客车遮阳板的 几三坨和川一 ̄}tP- 会的P[1,厚度通常在l111111左右,容易 什.支撑金属丝不允许用于囚未 水平线} 燃烧导致的 倾斜、卷曲及呈现非正常燃烧的试件;雷诺标准1)45 1333中的操作厅法指 ,如果按照美标l;M ̄'SS302进行 试验,试验过程叶l不使用格栅;ln1果试样彳丁下唾倾fif].【J!lj 使用格栅重复试验,并且 将 一次试验结 纳入考 弯}¨1) 2)试 F{}11端棠币¨易弯}{{l,但具有一定厚度(例如 J}J于腾倚Ⅲ料的人造革厚度通常在2~3 lllnl左 ),能平 地放在支架 进行燃烧试验,但往试验过程中.试样 虑 囚此,建、义参照H外标准,如果在燃烧过程|}I试验 受热出现倾斜、卷fH1歧呈现. 正常燃烧的试件时,使j}j 带耐热金属线的试验支架l 2.1.2对试验燃烧箱的温度规定不够明确 凶受热会发 垂i气向下的倾向,使得试样的一部分在垂 直 阳进行r燃烧,导致燃烧速度加快,试验结果判定 1)标准中规定燃烧箱的温度不应超过30 :,仪订 温度上限,无下限。若环境温度小于10 c【:,试验过程巾 所产生的热量使得试验箱温度升高, 试验室环境产 温差,从而使得试验箱玻璃产生雾气,影响观察清晰度, 为小合格( 1);fn1果使用带耐热金属线的试验支架 进行支撑, 燃烧过 【fl,试样能始终保持水平燃烧,燃 烧速度较慢【1义符合要求(见 2):但住标准中未明确 指出/f 稳定燃烧的定义,无法判断在此种情况下是否应 使肝J带耐热金属线的试验支架,从而II『能}f{现不一致的 验结果 无法确认燃烧是达到第一标线还是第二怀线, 利于试 验结果的判定。 2)试验室的环境温度(即试样在环境温度为多少 度的情况下放入燃烧箱进行试验) j试样从恒温恒湿箱 中取出到放入燃烧试验箱中的时问没有规定:符试验 温度较高或较低(如夏季或冬季),试样本身温度 试验 室温度存在较大温差.若暴露在试验室内时间较长,而 料、泡沫类的试样会变得更为干燥或湿润,从恒温恒湿 箱中取 时的原始状态将发生较大改变,影响试验结果 判定 建议在做第一块试样试验时,对试验箱进行预热, 可消除温差;明确试验室的温度、 度;明确试样从恒温 恒湿箱转移到燃烧试验箱的操作时间,以消除温度湿度 割l 不带耐热金属线的L】 支 燃烧试验 对试样的影响 52 客车技术与研究 2014年10月 2.1.3风速仪在标定中的具体高度未作规定 标准中指出“在燃烧箱最终确定位置的前后各100 mm处测量空气流过通风橱的垂直速度”,未规定在何种 高度下进行标定,造成实际情况下的偏差。 建议明确风速仪标定的具体高度,以提高标定的一 致性。 2.1.4试验箱的箱体标示不够明显 标准中未对试验箱的箱体进行标示,试样在燃烧过 程中产生大量深色气体及颗粒,使得燃烧箱内可见度降 低,无法看清U型托架第一和第二标线的立柱,不利于 试验结果的判定,容易产生试验误差。 建议在燃烧试验箱的箱体外对第一和第二标线进 行明显标示。 2.1.5试样预处理时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标准中对试样的温度和湿度及调节时间都有要求, 但部分座椅面料因阻燃剂添加过多,若试验员完全按标 准要求(试验前试样在温度23℃±2℃和相对湿度45% ~55%的标准状态下至少调节24 h,不超过168 h)对试 样调节时间进行主观判断,调节时问长短会有较大差 异,进而影响试验结果。例如针对添加较多阻燃剂的座 椅面料,如果调节24 h,由于时间较短,会使面料中的阻 燃剂没有充分挥发,使其和调节168 h的试验结果产生 较大差别【7j。 建议针对不同的材料分别规定其较为准确的调节 时间。 2.2 GB 7258—201 2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1)标准中对客车的隔音、隔热材料及连接隔热材 料的固定夹、垫圈的燃烧速度进行了明确的规定,但在 夏季车辆行驶过程中,发动机舱长期处在高温状态,隔 音、隔热材料及连接隔热材料的固定夹、垫圈会因为受 热使得橡胶老化,影响其阻燃特性。建议针对长期处于 高温情况下的材料(如发动机舱内的隔音棉)应在高温 和常温情况下分别进行燃烧试验,再对比试验结果,以 观察材料在两种温度情况下的不同燃烧状态。 2)标准中对发动机舱的隔音、隔热材料有明确要 求,即不能燃烧。但在试验过程中,由于发动机舱的隔 音、隔热材料比较厚(通常厚度超过13 mm),一般由铝 箔纸、泡沫、吸音棉组成。若按照标准要求进行分割,分 割后铝箔纸和泡沫粘连在一起,作为表层的铝箔纸因导 热系数小不会燃烧,而泡沫容易燃烧,燃烧试验的结果 无法说明此块试样的阻燃特性(易燃或不易燃),从而无 法判定试样是否达到不能燃烧的要求。因此,建议仅对 铝箔纸或将整个隔音、隔热材料作为试样进行试验l8J。 3结束语 GB 8410—2006和GB 7258—2012已较为成熟,但 还存在以下问题: 1)未对不同材质试样按照唯一确定标准进行再次 细分,导致部分试验过程缺乏可操作性;未对试验室的 环境温度进行明确;试验过程中,未按照特殊环境情况 对试样进行预处理;未针对特殊情况进行对比试验,使 试验结果不够精确。 2)这两个标准仅针对试样进行水平燃烧测试,没 有充分体现汽车内部材料在不同位置的燃烧特性:如汽 车内立柱封板、侧面内饰件、座椅靠背面料等在实际燃 烧过程中都是垂直燃烧,燃烧过程较快,水平燃烧试验 无法体现真实燃烧过程;燃烧时产生大量烟雾,使人窒 息和中毒,并且降低车内环境的可视度,从而影响人们 逃生;同时,燃烧时滴落下的可燃物具有高温可燃性,若 与人体接触会对人体皮肤产生灼伤,甚至使衣服燃烧, 滴落在座椅面料上也会使面料燃烧。因此,针对汽车内 饰材料燃烧特性的试验,不仅应进行水平燃烧测试,还 应同时进行内饰材料的垂直燃烧、烟密度和熔融滴落试 验,从而较为精确地体现车辆在燃烧过程中的真实状 况 参考文献: 【1]GB 8410—2006,汽车内饰材料燃烧特性[S】.北京:中国标准 出版社,2006. [2】GB 7258—2012,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s】.北京:中国标 准出版社,2012. [3]FMVSS 302,美国联邦法典【s].  14l Vw TL 1010,德国大众公司汽车座椅面料的阻燃标准【s]. [5]D45 1 333,雷诺标准【S]. [6]王筠,唐艳云,郎思遥,等.中外汽车内饰材料燃烧特性标准 的比较【JJ.中国纤维,2013,(21) [7】苏亮.客车内饰材料燃烧标准分析阴.客车技术与研究,2010, 32(4):51—53. 【8]吴志新,张虹,蒋勇.汽车内饰材料燃烧特性的评价方法及 试验分析fJ1.火灾科学,2001,(4):217—221. 修改稿日期:2014—09—0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