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侍坐》章里的语文教学法 江苏泗洪中学程振理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是《论语》 中师生论道的著名篇章.记载了教育家孔 三、环境宽松,不求一律 孔子组织讨论,是在一种宽松的氛围 子与学生~起席地而坐讨论问题的情景 从教师出题,鼓励发言到学生各抒己见,到 教师在学生请问的前提下进行启发、评价 与指导,内容逼真,条理清晰.从中可见两 干多年前孔子运用讨论式教学法的全过 程。我们今天的中学语文教学正在实行着 新课程改革,对照《侍坐》章记载的内容,不 难发现其中仍有可借鉴的语文教学法 一、目标明确。开启心扉 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 子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对“如或知尔.则何 以哉?”问题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治国之 道。话题“如果你们被了解.被任用.你们会 做些什么呢?”为学生深感兴趣.问题可谓 明确而集中.因而四个学生先后敞开心扉. 畅所欲言,表达心志.为孔子进一步因人旋 教提供了基本素材 二、以生为本。点拨教学 在《侍坐》中,孔子注重发挥学生的主 体作用,分别用“求!尔何如? ‘赤!尔何 如?”“点!尔何如?”鼓励学生充分发表意 见,而不是摆出教师姿态,对学生进行说 教。在学生发表意见的过程中,孔子的评价 也只是“微哂”而已。即使对曾皙的发言心 中赞赏,也只是“喟然叹日”.用四个字来表 达:“吾与点也。”然而,这一哂一叹之间。态 度明朗,褒贬分明。 中进行的.并不要求学生正襟危坐、诚惶诚 恐。如果学生中有人对发言内容不感兴趣, 也允许他做别的事。从《侍坐》中可看到,弟 子曾皙似乎对别人的讨论并不是专心致志 地在听,而是在一边弹他的琴。直到他人发 言结束,孔子点了他的名,他才发言。孔子 并不认为曾皙这样做违反了教学纪律.因 而也没有批评曾皙。反之,由于曾皙回答得 好,还热情地予以表扬。 四、注重启发,循循善诱 孔子认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因而 教学中注重启发式教学,主张不到学生苦 苦思索而不得其解.想说又说不出来的时 候不去讲给他听。孔子在讨论时尤其注重 这个问题。在《侍坐》中,几个学生讲完以 后,孔子并没有多作评论。直到曾皙有意落 后请教时,他才简明扼要地加以点拨。而对 曾皙的疑问:“夫三子者之言何如?”他也只 是说:“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教师言语不 多,在于留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 五、因材施教。针对指导 《侍坐》中,孔子在组织问题讨论教学 时。同样讲究因材施教。对于四个学生的回 答.孔子并没有给出同一个问题的相同答 案,而是用自己的轻微的态度表达意见,让 每个学生自有思考。对于“异乎三子者之 撰”的曾皙.待“三子者出”后.则有更多的 教学中的“过渡对象 江苏盐城盐阜中学当孩童跟玩具娃娃玩耍时.他们是在排演 '’ 陈礼林 者例谈之 与他人互动的方式。当他们玩积木时,是在教自 己空间几何学与力学的基本原理。等到稍大,他 们将通过荡秋千学习钟摆原理.通过跷跷板学 习杠杆原理。娃娃、积木、荡秋干与跷跷板,是教 育理论家所称的“过渡对象”(Transitional Ob— 1.抓住媒体的反省活动 中央电视台的“三星智力快车”节目是一个 很好的语文学习过渡对象.因为节目主体是我 们学生的同龄人。我们组织学生观看。观看后召 开一个小型论坛.请大家各抒己见。谈谈体会, 评论每个选手的表现。畅谈对自己的启发。每次 活动过后.所有学生都能受到强烈的冲击.场上 选手出色的表现也为他们认真学习.锻炼能力 提供了一个范本.找到了一种学习的方法并借 此展望学习的成就。进而热爱学习,反省学习, 完善学习 iect)(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事实上,通过 过渡对象可以获得轻松高效的学习.并且颇具 潜力.因为这种学习方式可以巧妙地转换知识 和能力之间的隔阂.并促成它们之间健康的互 动。所以此种学习方式并不限于孩童时期.对我 们当前的语文教学深有启示 语文学习中的过渡对象最令学生感兴趣也 2.抓住背诵的积累活动 背诵之于语文学习.犹如精神进补.何况 最具潜力的就是游戏性的语文活动.尤其是那 些能将听说读写熔为一炉的语文活动 以下笔 《高考考试说明》中明确考查古诗文背诵,因此 '水 , 9 一段对话,对话并非只对曾皙 其间也包含 综上,《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为 对子路、冉有、公西华的人生指导。 我们展示了一堂尽乎完美的经典语文示范 课:教学目标明确,课堂教风民主,教学环 境宽松,育人方法灵活,学生自主参与,德 育渗透自然,实施终身教育.关注个体发 展。 六、理想引导.德育渗透 《侍坐》论道,当“子路率尔而对日”后, 孔子是“哂之”.并不以为然.而当曾皙“舍 瑟而作”,既而描绘了一幅春游图:暮春三 月,莺飞草长,春风习习,柳丝依依,这时候 穿上刚刚做好的春衣.带上五六个小伙子. 我们今天的语文课教学.新课改虽已 深入人心.深入课堂.但仍有太多无视学习 者个体发展的伪优课。现代新课程理念所 倡导的以生为本、民主教学、启发引导、面 六七个小孩子.到沂水中洗澡.到舞雩上吹 吹风.尽兴回家.留下一路歌声……孔子听 了,不由拍案叫绝。明确地表态:“吾与点 也。”这无疑是对学生志向理想的引导。曾 向个体、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观念。其实 早在两干多年前的孔子那里.已有众多典 型的优秀教学案例供我们学习、借鉴。 皙的春游图,景物无限好,老少成自由,正 是一幅盛世太平图,正是儒家的理想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