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部编七年级下册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含答案)

来源:帮我找美食网


部编七年级下册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含答案)

语文期中试题卷(部编版)

一、默写古诗文中的名句名篇。

(1)请在下列横线上填写出古诗文名句。

① 苟利社稷, 。 (《左传·昭公四年》) ② ,明月来相照。 (王维《竹里馆》) ③ 此夜曲中闻折柳, 。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④ 草树知春不久归, 。 (韩愈《晚春》) ⑤ 岑参在《逢入京使》中写思念家乡、亲人,感情悲苦的句子是: , 。

(2)默写《木兰诗》的最后一段。

, ; , ?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当我仰望天上的星星,手里握着一把泥土的时候,或者当我回想起儿时的往事的时候,我想起那参天bì绿的白桦林,标直漂亮的白桦树在原野上呻吟;我看见奔流似的马群,听见蒙古狗深夜的嗥鸣和皮鞭滚落在山涧里的脆响;我想起红布似的高粱,金黄的豆粒,黑色的土地,红玉的脸庞,黑玉的眼睛,斑斓的山雕,奔驰的鹿群,带着松香气味的煤块,带着赤色的足金;我想起幽远的车铃,晴天里马儿戴着串铃在溜直的大道上跑着,狐仙姑深夜的澜语,原野上怪dàn的狂风……这时我听到故乡在召唤我,故乡有一种声音在召唤着我。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或给加线的字注音。

bì绿( ) 嗥鸣( ) 怪dàn( ) (2)文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是“ ”,这个词的正确写法是“ ”。

(3)“呻吟”在文中的意思是 ,用“呻吟”的好处是 。 (4)画线句子运用了 和 的修辞手法。 三、运用你在阅读中积累的知识,完成(1)—(2)题。 (1)下列搭配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归田录》 欧阳询 北宋 B.《朝花夕拾》 鲁迅 现代 C.《资治通鉴》 司马光 北宋 D.《呼兰河传》 萧红 现代

(2)祥子是老舍的长篇代表作《 》中的一个人物形象。这部作品描写了来自农村的淳朴健壮的祥子,到北平谋生创业,三次买车又三次失去,并终于堕落到生活谷底的故事。祥子第二次为买车攒的钱被 (填人名)敲诈去了。

四、综合性学习。

七年级某班围绕“天下国家”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活动中有一些问题,请你参与解决。

(1)请给下面的爱国故事拟一个标题。

为我国地质科学和石油工业做出过卓越贡献的地质学家李四光,新中国成立前被迫去英国研究地质科学。新中国成立后,他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便不顾国民党政府外交人员的胁迫和监视,毅然秘密绕道回国。在归国途中,他写信给国民党政府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多少年来我日思夜想的理想的国家。

标题: (2)小明同学对搜集到的一首古代爱国诗歌和一句爱国名言进行运用时,遇到了困难,请你帮助他一下。

A.试读下面这首诗时发现句子的顺序乱了,请你给它们正确排序。 ①几时真有六军来 ②州桥南北是天街 ③忍泪失声问使者 ④父老年年等驾回

正确顺序(只填序号): B.对范仲淹《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句停顿读不准,请你用两个“/”给它划分节奏。

先 天 下 之 忧 而 忧,后 天 下 之 乐 而 乐。

(3)下面是小强同学写的一段读书感悟,两处画线句子都有语病,请你帮助修改。

在这次活动中,【甲】我阅读了大量的爱国主义题材的诗歌、小说、散文和古典诗词,受到了极大的感染和教育,认识到读书学习不能只是为自己着想,还应该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和“我以我血荐轩辕”的献身精神。【乙】我坚决反对不做钱理群先生所批判的那种“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我要像周恩来总理那样,“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A.【甲】应删去“ ”。 B.【乙】应改为“ ”。

五、阅读一.

我怕把你弄丢了

(1)母亲七十岁了,患了老年痴呆,很多人都不认识,很多事都不记得。趁着她身体还好,还有一些记忆,我打算带她到上海旅游,那是她一直向往的城市。买了两张卧铺票,带上相机和一些生活用品,我和母亲上路了。

(2)一路上,母亲都很开心,像一个跟着父母出远门的小孩,看着窗外疾驶而过的风景,不停地发出惊叹声。夜幕降临,其他乘客都躺下来休息了,母亲依然趴在车窗边,孜孜不倦地看万家灯火的夜景。

(3)直到凌晨一两点,母亲才似乎是真的累了,疲倦地躺到床上,很快,就发出了轻微的鼾声。

(4)列车到达杭州南站时,天刚刚泛亮,再过一两个小时,就到上海了。我打算叫母亲起来洗把脸,吃点早餐,可是看她睡得那么香,不忍心叫醒她,就蹑手蹑脚地下床,独自到了洗漱间。

(5)洗脸,刷牙,再补补妆,这一切做好时,列车正好启动,载着一车的人赶往下一站。我走到卧铺旁,往床上一看,上面空空如也,旁边的座位上也没有母亲的影子。【甲】

(6)或许她上厕所了。这么想着,我就走到车厢另一头去寻找,也没有看到。【乙】我的心一下子就提到了嗓子眼,一路小跑着,跌跌撞撞地到每一节车厢里去寻找。一圈寻下来,回到自己位置旁时,母亲依然下落不明。【丙】

(7)旁边的乘客问:“你是在找那位头发花白的老太太吗?刚才在杭州南站时,她已经下车了。”

(8)【丁】听到这个消息,我一下子变得六神无主,找到乘务员说明情况时,我的声音已经带着哭腔。

(9)但是列车不能停,我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离杭州越来越远,离母亲越来越远。那一两个小时,我坐立不安,脑子里不停地闪现母亲可能遭遇的种种困境,她会不会迷路?她会不会被坏人骗?她会不会饿着渴着? (10)在一寸寸的煎熬中,列车终于缓缓地停了下来。我拿上行李,跳下车,拦了辆出租,直奔杭州而去。一路上,我不停地催促司机快一点,再快一点。

(11)幸运的是,通过乘务员联系,车站工作人员已经找到母亲,此时,母亲正站在进站口等待我的到来。

(12)看到母亲白花花的头发和佝偻的身影,我终于如释重负,火烧火燎般的焦急化作了一句埋怨:“妈,你怎么一声不吭就下车了呀?你知道我有多着急吗?”

(13)母亲忽然往前一步,紧紧抱住我,哽咽着说:“我怕把你弄丢了。” (14)原来,母亲醒来后看不到我,就赶紧随着人流下车寻找,她怕晚一分钟,就把我弄丢了。整整四个小时的时间,我在车上心急如焚,她在车站一定比我急十倍百倍,在拥挤的人群里,怎么也找不到女儿熟悉的身影,母亲的心,该经受了怎样的煎熬啊!

(15)这简单的一句话,如刀子般割着我的心,我的眼泪瞬间就汹涌而下。

(16)母亲曾经把我弄丢过。

(17)那时我六岁,母亲挑着担子到车站卖水果,我跟着去了。她给人称完苹果,一回头,怎么也找不着我。

(18)母亲顾不上一担子新鲜的水果,疯了一样到处寻找。在车站找了一圈后,泪眼婆娑地看到了站在担子前等她的我。其实,我只是去了趟厕所。

(19)我放学后晚一分钟到家,她就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我和同学出去玩,不到半小时,母亲一定会出去找;和朋友聚会,无论多晚回家,母亲总会坐在门口等着;在外地求学,电话不准时打回家,母亲就会在房间里踱来踱去;结婚后长时间不回家看看,母亲就会寝食难安……

(20)所有的担心都是因为爱,因为太在乎,才时时刻刻害怕把你弄丢了。那一刻,我决定一定要让母亲随时掌握我的动向,让她随时可以看见我,听见我说话,不然,母亲会一直生活在害怕弄丢我的恐惧中。

1. 下面的句子出自原文,它应在文中的( )处。

怎么会这样?

A.【甲】 B.【乙】 C.【丙】 D.【丁】 2. 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3. 联系上下文,说说下列句子蕴含了怎样的情感。

(1)我坐立不安,脑子里不停地闪现母亲可能遭遇的种种困境,她会不会迷路?她会不会被坏人骗?她会不会饿着渴着?

(2)母亲忽然往前一步,紧紧抱住我,哽咽着说:“我怕把你弄丢了。” 3. 联系上下文,说说下列句子蕴含了怎样的情感。

(1)我坐立不安,脑子里不停地闪现母亲可能遭遇的种种困境,她会不会迷路?她会不会被坏人骗?她会不会饿着渴着?

(2)母亲忽然往前一步,紧紧抱住我,哽咽着说:“我怕把你弄丢了。”

4. 请简要分析第(16)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5. 文章结尾写道:“所有的担心都是因为爱。”请结合本文内容和你的生活经历,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六、阅读二。

老王(节选) 杨 绛

(1)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往常他坐在蹬三轮的座上,或抱着冰伛着身子进我家来,不显得那么高。也许他平时不那么瘦,也不那么直僵僵的。他面色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我吃惊地说:“啊呀,老王,你好些了吗?”

(2)他“嗯”了一声,直着脚往里走,对我伸出两手。他一手提着个瓶子,一手提着一包东西。

(3)我忙去接。瓶子里是香油,包裹里是鸡蛋。我记不清是十个还是二十个,因为在我记忆里多得数不完。我也记不起他是怎么说的,反正意思很明白,那是他送我们的。

(4)我强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 (5)他只说:“我不吃。”

(6)我谢了他的好香油,谢了他的大鸡蛋,然后转身进屋去。他赶忙止住我说:“我不是要钱。”

(7)我也赶忙解释:“我知道,我知道——不过你既然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

(8)他也许觉得我这话有理,站着等我。

(9)我把他包鸡蛋的一方灰不灰、蓝不蓝的方格子破布叠好还他。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滞笨地转过身子。我忙去给他开了门,站在楼梯口,看他直着脚一级一级下楼去,直担心他半楼梯摔倒。等到听不见脚步声,我

回屋才感到抱歉,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可是我害怕得糊涂了。那直僵僵的身体好像不能坐,稍一弯曲就会散成一堆骨头。我不能想象他是怎么回家的。

(10)过了十多天,我碰见老王同院的老李。我问:“老王怎么了?好些没有?”

(11)“早埋了。”

(12)“呀,他什么时候……”

(13)“什么时候死的?就是到您那儿的第二天。” (14)我没再多问。

(15)我回家看着还没动用的那瓶香油和没吃完的鸡蛋,一再追忆老王和我对答的话,琢磨他是否知道我领受他的谢意。我想他是知道的。但不知为什么,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因为吃了他的香油和鸡蛋?因为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侮辱他?都不是。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1.请用简洁的文字概括选文内容。

2.赏析下面句子中加线词的表达效果。

(1)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 (2)我强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 3.从选文中可以看出老王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简要概括。

4.“潜台词”是指在某一话语的背后所隐藏着的那些没有直接、明白表达出来的意思。请结合选文内容,推想第(6)(7)两段中,老王和“我”的对话中分别有什么潜台词。

老王:我不是要钱。

“我”:我知道,我知道——不过你既然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 5.文末写道:“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我”当时也受到了冲击,处境并不好,“我”为什么还觉得自己是“幸运的人”?面对老王为什么还感到“愧怍”?

七、阅读三。

卖油翁 〔北宋〕欧阳修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1.解释下列加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1)公亦以此自矜 ( )

(2)有卖油翁释担而立 ( ) (3)但手熟尔 ( ) (4)以我酌油知之 ( ) (5)康肃笑而遣之 ( ) 2.翻译下列句子。 (1)无他,但手熟尔。

(2)徐以杓酌油沥之。

3.在“康肃笑而遣之”这句话中,“笑”里包含了哪两层意思? 4.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请另举一个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说明这个道理。

八.作文。

请以“那一刻,我真 ”为题,写一篇作文。

【提示与要求】

(1)自定立意,写出你的经历、感悟、认识。 (2)请注意运用细节描写并适当进行抒情。 (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等信息。 (4)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5)考虑到内容的充实,文章不要少于600字。

答案解析

一.(1)① 死生以之 ② 林深人不知 ③ 何人不起故园情 ④ 百般红紫斗芳菲

⑤ 故园东望路漫漫 双袖龙钟泪不干 (2)

雄兔脚扑朔 雌兔眼迷离 双兔傍地走二.(1)碧 háo 诞 (2)澜语 谰语

(3)风吹动树叶发出的声音 更富有感情

安能辨我是雄雌

(4)排比 比喻 三.(1)【A】 (2)骆驼祥子 孙侦探 四.(1)李四光毅然归国 (2)A.② ④ ③ ①

B.先 天 下 之 忧/而 忧,后 天 下 之 乐/而 乐。 (3)A.和古典诗词

B.“我坚决不做钱理群先生所批判的那种‘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或“我坚决反对做钱理群先生所批判的那种‘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五、阅读一.1.【D】

2.本文写“我”带患老年痴呆的母亲去旅游,火车上母亲误认为把“我”弄丢了,便下车去找“我”的故事,揭示了母爱的伟大。

3.(1)示例:运用心理描写和排比句式,连续发问,情感层层递进,写出了“我”在患有老年痴呆的母亲走失后内心的焦虑与不安,表达了“我”对母亲深深的担忧之情,表现了母女之间的深情。

(2)示例:运用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生动传神地写出了母亲见不到“我”时的担心、牵挂和重新见到“我”时的惊喜,表现了母亲对“我”的发自内心的爱。

4.承上启下。既照应了上文中母亲说的“我怕把你弄丢了”那句话,又引出了下文关于母亲对“我”无微不至的关爱的回忆,同时也揭示了患了老年痴呆的母亲说那句话的原因。

5.示例:担心一个人,是因为关心他,而对于家人来说,关心他就是爱他,所以说“所有的担心都是因为爱”。文中写了母亲在“我”小时候和成年

后对“我”的种种担心,都包含着对“我”的强烈而真挚的爱。比如在我的成长经历中,上初一时,放学后我在路上贪玩,晚一些才回家,看到母亲急得团团转,才知道她一直在楼下等着我,还不断地给老师和同学打电话询问。这种担心,就是缘于爱。

六、阅读二.1.老王为表感谢带病到“我”家来送香油和鸡蛋,“我”在得知老王去世的消息后感到很不安。

2.(1)充分(夸张)地表现出了老王步履维艰、身体僵直的形态。 (2)“强笑”一词准确、含蓄地表现出“我”见到老王病成那样,还拿东西来感谢我们,心里说不出的悲酸和感动。

3.(1)身患重病。 (2)生活贫困。 (3)淳朴善良。 (4)知恩图报。

4.老王:我是来感谢你们的。

“我”:我知道你送香油、鸡蛋不是为了要钱,是为了感谢。但是,你现在不要钱的话,我也会托人给你捎去。

5.虽然“我”当时也受到冲击,处境不好,但比之身患残疾、生活贫困的老王,自感还是幸运的。这体现了“我”对不幸者、卑微者充满爱心的人道主义精神。

“我”感觉到自己对老王的关爱还很不够,所以感到“愧怍”。 七、阅读三.1. (1)自夸 (2)放下

(3)同“耳”,相当于“罢了”

(4)倒入 (5)打发

2. (1)没有别的(奥妙),只是手法技艺熟练罢了。 (2)(老翁)慢慢地用勺子把油倒入葫芦。

3.第一层:表示陈康肃情绪的变化。第二层:说明陈康肃认可了卖油翁的观点和行为。

4.道理:熟能生巧。例子:略。 【参考译文】

陈尧咨擅长射箭,当时世上没有人能和他相比,他也凭着这一点自夸。一次,他曾在自家的园圃里射箭,有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挑着的担子,站在一旁,不在意地斜着眼看他,久久地不离去。老翁见到陈尧咨射出的箭十支能中八九支,只不过微微地点点头(意思是略微表示赞赏)。

陈尧咨问道:“你也会射箭吗?我射箭的本领难道不是很精湛吗?”老翁说:“没有别的(奥妙),只是手法技艺熟练罢了。”陈尧咨听后愤愤地说:“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老翁说:“凭着我倒油(的经验)知道这个(道理)。”于是老翁取过一个葫芦立放在地上,用铜钱盖在它的口上,慢慢地用勺子把油倒入葫芦,油从铜钱的孔中注进去,却不沾湿铜钱。老翁说:“我这点手艺也没有什么别的(奥妙),只是手法技艺熟练罢了。”陈尧咨笑着将老翁打发走了。

八、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