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事圉议 扩大内需首先要缩小贫富差距 文/任新建 2011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 型企业税负。建议人大科学系统地 研究中小微型企业减税减负方案, 加强法律“顶层设计”和相关监督。 “着力扩大国内需求”,并将其作为战略基 点。与2008年底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央 提出的扩大内需十大举措累计4万亿投资 安排不同的是,此次要求“把扩大内需的重 第二,提高农民收入,启动农村 消费市场。启动内需市场的关键是 农村市场,提高农民收入是重要途 径。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推 点更多放在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发展服 务业、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上来”。这表明, 中央将在调结构、扩大消费需求、缩小收入差距等方面进一步加 大力度。 动城市反哺农村、工业反哺农业、沿海反哺内地。稳定农产品生 产,缩小农产品与工业品价格剪刀差,加大农业补贴,让农民务 扩大内需,首先要缩小贫富差距,让更多中等收入者、低收 农不吃亏。大力鼓励农村经济发展,探索农村集体经济有效实现 入者有能力消费。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居民消费需求变迁及 影响因素研究》显示,1985年到2009年,我国城镇居民最高收入 组与最低收入组人均年收入差距从2.9倍扩大到8.9倍,且有扩 大趋势。从国际通用的反映收入分配差距的指标基尼系数看,据 形式,推动更多农村企业发展壮大,培养一批农民企业家,带动 一大批农民致富。稳步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针对当前农村年 轻劳动力大批进城务工的趋势,以“政府养老”观念代替农村传 统的“以儿养老”观念,实现“老无所忧”。建议人大在提高农村社 会保障水平、加大农产品补贴、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等方面加强立 法研究,从法律层面确立农民收入增长长效机制。 新华网转载的文章,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基尼系数为 0.16,2010年已达到O.48,突破了0.4的国际警戒线。 收入差距拉大,意味着高收入群体收入增速总体快于低收 入群体。具体表现在:一是私家收入增速赶不上公家收入增速。 虽然政府财政支出中用于民生和转移支付力度逐年加大,但也 第三,增强社会保障水平,多种措施提高中等收入者收入。 国际经验表明,成熟稳定的社会阶层结构是“橄榄形”的,这意味 着中等收入群体对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提高中等收入者收入 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举措。当前,我国中等收入群体还 没有真正壮大起来。要不断提高全社会保障水平,有效缓解中等 收入者在养老、医疗、子女入学等方面支出压力。继续加强房地 产市场调控,推动房价回归至均衡合理水平,缓解中等收入者住 房支出压力。为低收入群体创造更多发展机会,推动更多低收入 导致民间消费力提振困难。在促进社会公平基础上,更多“藏富 于民”是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的可行路径。二是农民收入增速赶 不上城市居民收入增速。城市化进程中农民获益相对较少,8亿 人口的农村市场难以真正启动,工业化快速推进所带来的庞大 产能只能在国外消化。我国经济对外依存度超过50%,国际市场 波动极易对我国产生较大影响。三是中低收入增速赶不上高收 群体迈入中等收入行列,特别是要培育一批农民中等收入者,推 动社会阶层向“橄榄形”迈进。建议人大加快工资法立法步伐,围 绕工会和工资分配机制等开展相关立法和监督工作,促进中等 收入群体扩展。 入增速。有报道称,2009年我国城镇居民最低收入组收入是 1985年的12倍,中等收入组是21倍,但最高收入组涨到37倍。 因此,调节收入分配,缩小贫富差距,也要从三个方面入手: 第一,加大结构性减税力度,支持经济薄弱环节发展。"3-前, 重点是促进中小微型企业发展。它们是吸纳就业主力军,是经济 内需是最为稳定和持久的需求,以内需为发展主动力、让民 众共享发展成果的经济发展模式,是最具可持续性的模式,是最 发展基础之一。针对贷款难、租金高、用人贵、税费重、利润薄等 问题。加大财政扶持补贴力度,如贷款担保、财政贴.E-、租金补 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模式。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不仅有助于 转变我国长期以来出口导向、投资拉动的经济发展模式,真正实 偿、费用减免等;注重减税减负,通过上调增值税和营业税起征 点、开展增值税扩围试点、个人所得税减免等,切实降低中小微 48【上海人大2012年第1期 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更有助于以此为导向,加快收入分配体制 改革,降低基尼系数,促进社会公正与和谐稳定。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