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帮我找美食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驿路梨花 导学案(教师版)

驿路梨花 导学案(教师版)

来源:帮我找美食网
驿路梨花 导学案

(2018.3)(教师版)主备教师:习志国 课型:讲读课 【学习目标】

1.理清文章写作顺序,学习本文巧妙的构思。 2.学习以花喻人的象征手法。

3.激发学习雷锋精神的热情,培养助人为乐的美好品德。 【学习重点】

1、理清文章写作顺序,学习本文巧妙的构思。 【学习难点】

1、学习以花喻人的象征手法。 【知识链接】

作者简介:彭荆风,江西省萍乡市人。他只读过两年初中,1949年参加中国人民,随军进驻云南边疆。1952年开始在报刊上发表作品。1955年出版短篇小说集《边寨亲人》。1956年与人合写电影文学剧本《边寨烽火》和《芦笙恋歌》,后拍成电影,受到好评。”文化”中,受林彪、反集团,坐了七年监狱。“四人帮”后,出版作品有长篇小说《鹿衔草》,中篇小说《蛮帅部落的后代》’《爱与恨的边界》《绿色的网》,短篇小说集《驿路梨花》等。 【自主学习】

1、给下边加点字注音。 驿路( ) 花瓣( ) 喷香( ) 撵走( ) ....麂子( ) 修葺( ) 干草( ) 陡峭( ) ....2、解释下列词语意义。 ①修长: ②修葺: ③简陋: ④折损: ⑤恍惚: 3、文学常识填空。

《驿路梨花》一文的作者是_____,江西萍乡人,作家,主要作品有______、_______《鹿衔草》等。 4、本文围绕“ ”这一疑问展开故事情节。

5、下面三段话都是对梨花的描写,其中( )属实写,( )属虚写。这样虚实结合,反复写的作用是 ,梨花象征了 精神。 A.白色的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呵!

B.这天夜里,我睡得十分香甜,梦中恍惚在那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还看见一个身穿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

C.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 解析:1、yì bàn pèn niǎn jǐ qì gān qiào

2、①细长 ②修理(建筑物)③(房屋、设备等)简单、粗陋;不完备 ④损失。文中指因过分尊重使人承受不起,客套话。⑤(记得、看得、听得)不真切;比清楚 3、彭荆风 《边塞烽火》《芦笙恋歌》 4、谁是小茅屋的主人

5、A C B 以花写人,以花映人,写出了花的美,更突出了人的精神的美 雷锋精神 【合作探究】 1、“我们”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发现小茅屋的?课文是怎样描写小茅屋陈设的?这样写有何作用?( 1-8段)

解析:(1)“我们”在起伏不断的山间行走,天色渐晚,前不着村,后不挨寨的情况下发现梨花,进而发现了路旁的小茅屋,小茅屋的出现给“我们”以惊喜和希望。

(2)课文从外到内描写了小茅屋的陈设:草顶竹茨泥墙,屋里漆黑,门从外扣着,白水门板上用黑炭写着两个字“请进!”推开门进去,火塘里茨是冷的,一张简陋的大竹床铺着厚厚的稻草,墙边的大竹筒里装满了水,还发现墙上写着几行粗大的字:“屋后边有干柴,梁上竹筒里有米,有盐巴,有辣子。”

(3) 这些描写无一不表现出小屋主人的热情周到、细心,可以看出小屋主人那颗助人为乐的热心。 2、课文围绕“小茅屋的主人是谁”的问题写了几次误会?这样写有什么好处?(9-36段) 解析: 第一次误会:

“我”和老余以为前来送米的瑶族老人是屋主人,于是“我”和老金同时抓住老人的手,抢着说感谢的话。可是瑶族老人说他不是主人,而是过路人。但瑶族老人从一个赶马人那里打听到是一个叫梨花的哈尼小姑娘,她要用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来帮助过路人。

“我”和老余、瑶族老人都得到了小茅屋主人的帮助,因此决定为小茅屋做点什么,于是第二天便把小茅屋修葺一下,给屋顶加点草,把房前屋后的排水沟再挖深一些,“一个哈尼小姑娘都能为群众着想,我们真应该向她学习”这正是在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的感染下所产生的结果。 第二次误会:

“我”和老余、瑶族老人正在修茸房屋时,看见了梨树丛中的一群哈尼小姑娘。走在前面的约莫十四五岁,红润的脸上有两道弯弯的修长的眉毛和一对晶莹的大眼睛,我想:“她一定是梨花。”于是瑶族老人立即走到她们面前,深深弯下腰去,行了个大礼,表示感激之情。可小姑娘说她也不是小屋主人,小姑娘还讲述了房子的来历,原来是十几年前路过这里修建了小茅屋,小姑娘的姐姐——梨花照料小茅屋,梨花出嫁后,梨花妹妹继续照管小茅屋。

这两次误会的描写,给读者设置了强烈的悬念,也使文章波澜起伏、引人入胜。

3、这两次误会的描写,给读者设置了强烈的悬念,也使文章波澜起伏、引人入胜。那么,小茅屋的主人到底是谁呢?

解析:应该是小茅屋的建造者和所有的照料者。

4、课文中写了哪些人,他们做了哪些事以及做这些事的目的?(可列表说明)

解析: 人物有“我”和老余、瑶族老人、一群哈尼小姑娘、()、(梨花)。其中对“我”和老余、瑶族老人、一群哈尼小姑娘,课文对他们言行举止相貌进行了直接的描写,而和梨花刚是通过梨花的妹妹——一位哈尼小姑娘讲述出来的,属间接描写。

人物 事情 目的

“我”和老余 给房顶加草、挖排水沟 向哈尼小姑娘学习 瑶族老人 专门送粮食来 方便过路人

哈尼小姑娘 照料小茅屋 向和姐姐学习 () 建造小茅屋 向雷锋学习,方便过路人 (梨花) 照料小茅屋 方便过路人 5、思考:课文中有几处描写梨花的语句?这些描写起什么作用? 解析:

(1)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 一弯新月升起了,我们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里走着。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

(2)这天夜里,我睡得十分香甜,梦中恍馆在那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还看见一个身穿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

(3)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

以梨花美景来衬托美丽的梨花姑娘,以花写人,以花映人,写出了花的美,更突出了人的精神的美。表达出对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的赞美之情。

6、思考:如何理解结尾引用陆游的诗“驿路梨花处处开”? 结尾引用陆游的诗“驿路梨花处处开”

解析:作者一语双关,主要是为了歌颂雷锋精神到处发扬光大。课文标题是“驿路梨花”,文章结尾引用陆游的诗“驿路梨花处处开”,结构上照应了题目,内容上深化了主题,人花相映,完成了主题的升华。

7、题目“驿路梨花”中的“梨花”除了指自然界的梨花外,还指什么?

解析: 题目一语双关,字面上指驿路上的梨花,实指梨花其人,梨花精神,即雷锋精神。这是以物喻人,使自然界梨花同小茅屋的主人相互辉映。在内容上点出了雷锋精神之花像梨花一样处处开放,从而深化了主题。

8、揣摩下下列语句,分析加点词语表情达意的作用。

(1)“瑶族老人立即走到她们面前,深深弯下腰去,行了个大礼……”

解析:描写了老人行礼的动作,表现出老人对小姑娘们诚挚的感谢之情。

(2)“不,我们是为了方便过路人。是雷锋同志教我们这样做的。”她姐姐很受感动。从那以后,常常趁砍柴、拾菌子、找草药的机会来照料这小茅屋。

解析:“ 很受感动”表明了她对发扬雷锋精神的同志的敬仰,也点出了日后照管小茅屋的感情因素。“常常”,说明她发扬雷锋精神助人为乐成为自觉行动。

【知识迁移】

门前三五步 吴金良

①门前三五步是他的活动范围。他渴望着能到远一些的地方去。可是,他用板凳走路。

②十岁的时候,一天,姐姐和她的同学要去春游。他倚在床上,瞪大了眼睛,叨念着:“姐姐,我也想去。”声音很低,姐姐却听见了。四目相视,他畏怯地躲开了姐姐的眼睛,低下头,像是做了什么错事,两只手在胸前绞呀扭呀。姐姐噙着泪,满足了他。这是他记忆中唯一的一次“远足”。

③看着人们骑着自行车去上班,看着人们飞跑着去追那将要起动的汽车,他的心,常常被那无可奈何的凄楚浸得发酸。偷偷地,他用力撑着板凳,想站起来,去跑、去跳,去追赶生活的节奏。但是,能力赶不上欲望的悲哀,每一次都那么深深地刺痛着他的心。

④修鞋的摊子摆在门口,他默默地守着它。垂着眼皮,悄悄地看着行人们的腿和脚。腿,脚,一双,又一双,健壮,有力。他多想也有这样的一双腿和脚呀!“哪怕只有一天,不,半天也够了。”他想。

⑤“师傅,给钉个后跟。”“谢谢您了,师傅。”是啊,一开口,人家就叫“师傅”。“要是知道了我站不起来,还会这么叫吗?”这么想着,他用围裙把双腿盖得严严实实的。

⑥呼啦啦,一群青年围了上来。是附近工厂的工人们。他认识他们。每天,他用那双呆滞的眼睛,迎他们来,送他们走。他紧张地抓住身边的板凳,要是来寻开心的,他准备干一场。

⑦“喂,师傅,我们的鞋都钉后跟。要皮的。”为首的坐在他面前的马扎上。捏住板凳的手松开了,他看见的是微笑。

⑧三个小时,他做了平时一天的活。收钱的时候,他额上挂满了汗珠儿,手都禁不住微微发抖了。

⑨最后一只鞋修好,青年们一涌而上。所有家什,眨眼间搬进了屋里。“干什么?你们干什么?”他张大了眼睛。“没什么,师傅,您也该有个星期日了。上公园,怎么样?”哦,原来如此!他又垂下眼皮:“我是个残废。”“今天我们过团日。”答非所问。

10 他“登”上了万春亭。天,地,万物,这世界可真大,真美!他觉得自己要飞起来了。 11 今天他又坐在这儿了,深情地望着行人们的腿和脚。他的活动范围,还是门前的三五步。

1.结合上下文分析,下面的心理、行动描写各表现了身有残疾的“他”的什么性格特点。

(1)第⑤段的“ ‘要是知道了我站不起来,还会这么叫吗?’这么想着,他用围裙把双腿盖得严严实实的”。表现了“他”的_______。 解析:自卑

(2)第⑥段的“他紧张地抓住身边的板凳,要是来寻开心的,他准备干一场”。表现了“他”的_________。解析:自尊 (3)第⑧段的“三个小时,他做了平时一天的活。收钱的时候,他额上挂满了汗珠,手都禁不住微微发抖了”。表现了“他”的_________。 解析:自强

2.小说写了附近工厂的青年工人们和“他”之间的哪些事情?这些事情表现了青年工人们是从哪两个方面关心残疾人的?

解析:青年工人请他修鞋,邀请他参加团日活动,表现了青年工人对他生活和精神方面的关心。

3.描写姐姐是满足他的要求带“他”去春游。青年工人是热情邀请“他”一同过团日。从“他要去”到“要他去”,作者这样写主要是为了表现:

解析:社会关心残疾人的生活和精神,主动热情地帮助他们。来自社会的胜似亲人的关心和帮助,将会增加他们生活的勇气和希望。

4.小说中两个画线的句子写的都是“他”看行人的腿和脚,为什么前面是“垂着眼皮”、“悄悄地看”,后面

是“深情地望”?

解析:(1)他盼望有一双健壮的脚。(2)为自己的残疾感到痛苦(或“凄楚”“悲哀”)。(3)他得到社会的关心、帮助。(4)他感到幸福。

5.“偷偷地,他用力撑着板凳,想站起来,去跑、去跳,去追赶生活的节奏。”句子中接连用了三个“去”字,有什么表达作用?

解析:真切地表现了他渴望自己能够像正常人一般地生活。

【教学反思】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banwoyixia.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2004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