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预案风险评估报告
应急管理办公室
2014年 12月 25
日
风险评估报告
1 总论
1.1 评估目的
分析矿井主要至灾风险因素,为公司应急预案的编制提供依据。
1.2 评估依据
《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GB/T29639-2013)、《重大危险源评价报告》等。
1.3 评估范围及内容
矿井井上下主要危害场所及隐蔽至灾因素。
1.4 评估程序
成立评估工作组、资料收集、风险评估。
2 成立应急预案编制工作组
组 长: 副组长:
成 员:
3 主要收集资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 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煤炭法》、《中华人民共和国
防震减灾法》、《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 ( 国务院令第 493号 ) 、《煤矿安全监察条例》 (国务院令第 296号)、《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 591号)、《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国务院令第 373号)、《国务院关于修改〈特种
设备安全监察条例〉的决定》(国务院令第 549号)、《气象灾害防御条例》(国务院令第 570号)、《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 ( GB/T29639-2013)、《生产安全事故信息报告和处臵办法》 (安监总局令第 21号)、《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管理办法》 (国办发 101号)、《煤矿安全规程》 (2011
版)、《矿山救护规程》 (2011版)、《山东省生产安全条例》、《山东省突发事件应对条例》、 《山东省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办法》(省政府令第 236号)、《山东省煤矿特大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 《山东省煤矿企业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编
制(修订)细则(试行)》等法律法规、规章及有关行业管理规定、技术规范和标准。
4 事故风险评估 4.1 危害因素分析
4.1.1 顶板事故危险描述
3( 3 上 )煤层直接顶板为细砂岩、粉砂岩和泥岩,厚
1.35 ~
17.32m,一般在 2~8 m之间。粉砂岩抗压强度为 17.0 ~ 35.1MPa, 细砂岩抗压强度为
67.6 ~173.9MPa,属较稳定~极稳定顶板;
泥岩则属于不稳定顶板。 3(3 上)煤层底板为泥岩、粉砂岩或砂 质泥岩,厚度一般 1~3m。据邻区张集井田资料,其抗压强度为
7.80 ~51.2MPa,属不坚固~坚固底板。矿井开采(包括初采、
初压、过地质构造带),冒顶、片帮伤人事故很难杜绝,特别是
深部开采, 矿压显现日趋严重, 目前支护手段仍然难以杜绝顶板
事故。
4.1.2 冲击地压事故危险描述
陈蛮庄矿开采煤层为 3 层煤, 3 煤层顶、底板主要由泥岩、
粉砂岩、细砂岩组成,局部有中砂岩和粗砂岩。根据我公司判定
为我矿 3 号煤层属于Ⅱ类, 为具有弱(偏无)冲击倾向性的煤层;
判定我矿 3 号煤层顶板岩层属于Ⅰ类,为无冲击倾向性的岩层。
我公司二采区的开采深度约为
-600 ~-890m,四采区的开采深度
为 -895 ~ -1200m,受开采深度大的影响,采区采动后,各种巷道 和采煤工作面的周围岩体内将发生应力重新分布, 若形成应力集中,在应力集中区域内有其他采掘活动影响时, 由于积聚弹性变
形能,当达到临界破坏条件时, 就可能发生冲击地压。 根据资料,我省多数矿井的开采深度达到 600m以下时,就会发生冲击地压,并且发生的频次和强度随着开采深度的增大而增加;巷道交岔多,遗留煤柱多,形成多处支承压力叠加,容易发生冲击地压;
回采造成大面积悬顶, 支承压力高度集中叠加, 容易发生冲击地
压;采掘顺序对形成矿山压力的大小和分布有很大的关系, 回采工作面相向推进, 以及在回采工作面或煤柱中的支承压力带内掘进巷道,会使集中应力叠加而发生冲击地压,另外,若由于开采
顺序不当, 使相邻区段追逐回采, 采场形状不规则或留下待采煤柱等,也都会增大集中应力,造成发生冲击地压的条件;放炮产生震动,引起的动载荷, 一方面能使煤层中的应力迅速重新分布而增加煤体应力, 进入极限平衡状态或破坏其平衡, 从而释放弹性变形能, 另一方面能迅速解除煤壁边缘侧向约束阻力, 改变煤体应力状态,由三向压缩变为二向压缩,使其抗压强度下降,导
致煤体破坏而发生冲击地压;在顶板来压时,形成大面积悬顶,超前支承压力集中,顶板断裂来压时,造成应力瞬间急剧升高,也会容易引发冲击地压发生。
4.1.3 矿井水害事故危险描述
我公司矿井开采深度大,水文地质条件简单
- 中等,三灰水
及煤层顶底板砂岩水水压大,对矿井存在着一定威胁:
(1)老空水害。矿井开采多为下山开采,采空区积水点多,
加之地质条件复杂,积水区对采掘工作面有直接的威胁。
(2)三灰水害。采区上下山穿过三灰或受断层影响,回采巷道接近三灰时三灰水有可能直接进入巷道或沿断层带进入巷
道。
(3)断层水害。井田内地质构造复杂,隐伏构造发育,降
低了有效隔水层厚度, 在矿压和水压作用下, 使断层活化易发生
出水,特别是断层滞后出水比较隐蔽, 对矿井安全生产威胁较大。
(4)顶底板砂岩裂隙水。断层或褶曲的轴部时,为顶板砂
岩裂隙含水层富水区, 巷道穿过上述构造部位砂岩水对掘进巷道
造成一定威胁。
4.1.4 矿井火灾事故危险描述
(1)内因火灾
我公司所开采的 3 上煤层煤炭自燃倾向性为Ⅱ类自燃,最短自然发火期为 62 天。采用综采回采工艺, 全部垮落法管理顶板,因煤层赋存不均匀, 在面后或多或少存在浮煤堆积的情况; 另外地质构造复杂断层多, 留设煤柱多, 区段煤柱压缩后可会存在大量的浮煤,一旦具有自燃条件,将发生火灾,若发现或处理不及
时会造成更大的灾害。
(2)外因火灾
由于井下存在大量的木材、油料、绵纱、煤炭等可燃物,有可能出现爆破火焰、电气火花、机械摩擦火花等高温热源,所以也存在发生外因火灾的可能性。
4.1.5 瓦斯事故危险描述
2012 年 11 月由山东鲁汶新能源投资开发有限公司对我公司
进行 3 煤层瓦斯基本参数测定,埋深 -900 水平范围内瓦斯压力为 0.002 ~0.008MPa,瓦斯含量 1.7038m3/t ~ 1.8226 m 3/t, 矿井
含量较低, 鉴定结果为瓦斯矿井。 但在个别地质构造复杂区瓦斯
有可能异常涌出, 达到瓦斯爆炸浓度 ; 井下多数地点存在足够的适合瓦斯爆炸的氧气浓度 ; 爆破火焰、电气火花、机械摩擦火花、
井下火灾等高温热源有可能出现。 因此,矿井存在着瓦斯爆炸危
险。
4.1.6 煤尘爆炸事故危险描述
我公司所开采的 3 煤层进行煤尘爆炸性鉴定, 具有爆炸危险
性,爆炸指数
29.43%。煤矿掘进作业和运输环节中,可产生大
量煤尘 ; 爆破火焰、电气火花、机械摩擦火花、井下火灾等高温 热源有可能出现。因此,矿井存在着煤尘爆炸危险。
4.1.7 提升运输事故危险描述
主井提升装备一对 10t 箕斗,选用
JKMD-3.5× 4(Ⅲ) E 型
落地式多绳提升机一台,配 1600kW 55r/min 交流变频电动机;副井装备一对 1.5t 双层四车双罐笼(一宽一窄),选用 JKMD- 4.5 ×4(Ⅲ) E 型落地式多绳提升机,配 1800kW 42r/min 低速
直流电动机。提升、运输设备多,环节复杂,存在触电、机械损伤、设备损坏等事故的可能性。
矿井采用立井单水平上下山开拓方式,
矿井生产集中在 -900
水平。辅助运输:水平大巷采用轨道电瓶车牵引矿车运输,轨道
上下山运输采用绞车提升运输, 主运输采用胶带输送机运输, 运
输设备多,线路长,环节复杂,加之员工素质参差不齐,操作不当等原因, 有引发运输事故的可能性, 给矿井运输安全造成一定危害。
4.1.8 供电事故危险描述
矿井设 35kV 地面变电所,内设两台主变压器,容量均为
16.0MVA。两回路 35kV 供电电源引自李田楼 110kV 变电站 35kV
和平原 110kV 变电站 35kV 两段母线。矿井供电系统停电事故,
可造成矿井淹井、瓦斯积聚等危险。
4.1.9 火工品事故危险描述
井下生产大量使用火药和雷管,矿井在
-900m 水平设爆破材
料库,存有一定数量的炸药和雷管, 在运输、储存和使用过程中,
可能由于管理上的漏洞和突发意外等原因,有引发爆破材料爆
炸、着火的危险性,对矿井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发生火灾爆炸事故产生的后果:产生高温,引起火灾,造成
损失;产生高压,击倒人员, 破坏巷道和邻近设备; 产生冲击波,最高速度达 1000m/s,峰值压力 5~ 8 个大气压,最高可达 20 个大气压,击伤人员,摧毁设施;产生大量的有害气体,主要是CO、 NO、 NO2,造成人身事故。
4.1.10 井下高温热害 事故危险描述
由于主采 3(3 上) 煤层初期开采部分埋藏在
900m 以下,
测温资料,恒温带深度为
50m左右,温度 18.9 ℃。经计算,
本区地温梯度平均
2.59 ℃ /100m,即地热增温率 1℃ /38.6m 。
属地温正常区。根据测温资料,煤层底板温度与埋深成正比
关系。经换算, 3 煤层底板深度 750m 以深为大于 37℃的二
级高温区;亦即本井田可采煤层基本上都处于二级高温区
内。
(1) 当温、湿度超过一定限度时,会影响井下作业正常进行和矿工的身体健康,从而使得劳动生产率降低、操作失误率增加、工人体能消耗较大,在失水、心功能不健全、过度出汗后汗腺功能衰竭的情况下,可能进一步促使热量在体内的蓄积并导致大汗不上、体温升高、头昏、呕吐等中暑症状,甚至造成死亡。严重影响矿井的安全生产,甚至不得不
停产。
(2) 气体温度、湿度增加,加快设备表面锈蚀,绝缘降低,造成设备不能正常工作,甚至损坏设备。
4.1.11 地面火灾事故危险描述
地面生产车间、厂点,有的存在大量可燃物,同时,由于供
电线路老化、电源线短路以及人为火种、雷击等点火源的存在,
均能造成地面火灾。
经综合分析,我矿主要存在的风险有水灾、火灾、瓦斯、煤
尘爆炸、易燃易爆危险化学品、顶板、冲击地压、供电、提升运
输、矸石山周转站等。
5. 处臵措施
针对具体事故应制定详细的应急处臵措施, 应急处臵措施应
科学合理、应对有效、防止事态扩大、符合规定。
5.1 矿井顶板事故的处臵措施
(1)主要监测监控方式方法
a) 顶板动态观测仪观测; b) 工程质量监测; c) 敲帮问顶;
d) 安监员、管理人员巡回检查。 (2)主要预防措施
a) 采用合理的开采方法; b) 选用适合的支护方式;
c) 按规定编制作业规程、 安全技术措施, 并根据现场实际修改完善;
d) 严格按规程、措施和工程质量标准施工; e) 作业人员掌握自救互救知识。 5.2 矿井冲击地压事故的处臵措施
(1)主要监测监控方式方法
(1)在线监测 8m应力计示数达到 10Mpa,出现黄色预警;
达到 14Mpa,出现红色预警。 14m应力计示数达到 12Mpa,出现
黄色预警达到 16Mpa,出现红色预警。
(2)采煤工作面微震能量达到
105J(掘进工作面微震能量
达到 104J)时,出现预警。
(3)煤粉监测数值达到 4.4kg/m 时,出现黄色预警。达到
6.6kg/m 时,出现红色预警。
(2)主要预防措施
(a)冲击地压发生时,现场人员要以最快的速度躲到支护
状态好的支架前立柱后侧或支护状态好的巷道中,
并戴好防尘口罩防止吸入煤粉,并及时向调度室等有关单位汇报。
(b)组织驻矿救护中队侦察灾区情况,探明事故地点、范
围和气体成份, 清理巷道堵塞物, 洒水降尘,抢救遇险遇难人员,向灾区送风,排除瓦斯防止引起瓦斯、煤尘爆炸。
5.3 矿井水灾事故的处臵措施
(1)主要监测监控方式方法
a) 定期组织水患排查分析 ; b) 进行水害预测预报 ;
c) 在主要进出水处设立观测点; d) 加强监督检查。 (2)主要预防措施
a) 严格遵守有疑必探、先探后掘原则;
b) 制定、落实贯通措施,老空水隐患不排除不得生产; c) 承压含水层注浆改造与隔水层注浆加固, 帷幕截留,疏水降压开采;
d) 正确标定避灾路线; e) 现场人员熟悉避灾路线。
5.4 矿井火灾事故的处臵措施
(1)主要监测监控方式方法
a)外因火灾危险源监测监控措施:严格监督检查,加强可
燃物管理,防止井下明火、放炮火焰、电气火花等火源;
b)内因火灾危险源监测监控措施: 建立束管自动监测系统,
落实密闭定期检查制度。
(2)主要预防措施
a) 外因火灾预防措施:井口车房附近
20m内禁止烟火,严禁
携带点火物品下井,井下严禁抽烟,杜绝井下明火,不使用不合格或变质炸药,按规定装药、使用炮泥和水炮泥,防止产生爆破火焰,杜绝电气设备失爆、设备及电缆漏电,禁止在井下拆卸矿
灯,防止产生电气火花,严格落实井下电气焊措施,
装备皮带
机防打滑保护,防止摩擦起火,
严格井下火区管理等,杜绝引
火火源 ; 对木材、绵纱、油脂等可燃物加强管理。
b) 内因火灾预防措施: 合理布臵巷道, 尽量减少多煤层联合 开采,近距离煤层开采或分层开采巷道采用重叠或内错布臵; 及 时封闭采空区,按规定采后注浆、注氮, 清扫干净浮煤,有条件的采用均压通风,防止造成漏风供氧条件。
c) 正确标定避灾路线。 d) 现场人员熟悉避灾路线。 5.5 矿井瓦斯爆炸事故的处臵措施
(1)主要监测监控方式方法
a)装备使用瓦斯监测监控系统,对井下实行连续监测
;
b)严格落实瓦斯巡回检查和爆破“一炮三检”制度 ; c)有关人员按规定佩戴使用便携式瓦斯报警仪;
d) 瓦斯检测报警仪、瓦斯传感器等仪器仪表按规定周期校验和强检,确保检测数据的准确性。
(2)主要预防措施
a)防止瓦斯积聚措施: 优化通风系统 ; 加强局部通风管理,选用 11KW以上局部通风机,并实现双风车、双电源、自动分风切
换,杜绝无计划停风 ; 及时封闭采空区,防止老空区瓦斯溢出
;
及时封堵盲巷 ; 瓦斯监测监控系统实现瓦斯超限自动报警等;
b)消除引爆火源:井口房附近 20m内禁止烟火,严禁携带点
火物品下井,井下严禁抽烟,杜绝井下明火
;
c)不使用不合格或变质炸药,按规定装药、使用炮泥和水
炮泥,防止产生爆破火焰 ; 杜绝电气设备失爆、 设备及电缆漏电,
禁止在井下拆卸矿灯,防止产生电气火花 ; 严格落实井下电气焊措施 ; 装备皮带机防打滑保护, 防止摩擦起火 ; 严格井下火区管理等;瓦斯监测监控系统实现瓦斯超限自动断电。
d) 正确标定避灾路线; e) 现场人员熟悉避灾路线。 5.6 矿井煤尘爆炸事故的处臵措施
(1)主要监测监控方式方法
a)建立并落实测尘制度、隐患排查制度、定期检查制度等;
b)及时发现煤尘爆炸隐患 ;
c) 防止井下明火、放炮火焰、电气火花等引爆火源。(2)主要预防措施
a)降尘和防止煤尘积聚措施:煤层注水,湿式钻眼,爆破使用水炮泥,爆破前后洒水,掘进爆破远程喷雾,转载点、扬尘点喷雾,设臵净化水幕等 ; 优化通风系统,完善通风设备设施,加强通风管理,定期冲刷巷帮、清除积尘等。
b)消除引爆火源:井口房附近 20m内禁止烟火,严禁携带点
火物品下井,井下严禁抽烟,杜绝井下明火
; 不使用不合格或变
质炸药,按规定装药、使用炮泥和水炮泥,防止产生爆破火焰 ; 杜绝电气设备失爆、设备及电缆漏电,禁止在井下拆卸矿灯,防
止产生电气火花 ; 严格落实井下电气焊措施 ; 装备皮带机防打滑保护,防止摩擦起火 ; 严格井下火区管理等。
c) 正确标定避灾路线。
e) 现场人员熟悉避灾路线。
5.7 矿井提升运输事故的处臵措施
(1)主要监测监控方式方法
a) 自动监测、监控; b) 按规定进行技术测定; c) 巡回检查。 (2)主要预防措施
a) 应用自动化控制设备;
b) 坚持设备检查、保养、维修制度; c) 禁用淘汰设备;
d) 井下设备必须取得煤安标志; e) 特种作业人员必须持证上岗; f) 严格按操作规程和安全措施操作;
g) 非专职人员或非值班电气人员不得操作电气设备; h) 作业人员掌握应急处臵措施。 5.8 矿井供电事故的处臵措施
(1)主要监测监控方式方法
a) 自动监测、监控; b) 巡回检查。 (2)主要预防措施
a) 保证安全设施、附件齐全可靠; b) 坚持设备检查、保养、维修制度; c) 严格按操作规程和安全措施操作; d) 作业人员掌握应急处臵措施。
5.9 矿井易燃易爆危险化学品事故的处臵措施
5.9.1
地面危险化学品危险源监控
(1)主要监测监控方式方法
a) 自动监测、监控; b) 巡回检查。 (2)主要预防措施
a) 仓库周边的防护符合规定,危险化学品要分类存放;
b) 有健全的安全管理制度;
c) 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严格按操作规程和安全措施操作; d) 管理人员掌握应急处臵措施。 5.9.2 爆破材料监测监控
(1)主要监测监控方式方法
a) 库管员持证上岗,严格执行库管制度; b) 分管人员定期检查。 (2)主要预防措施
a) 严格执行库存标准;
b) 保持正常通风,杜绝电气设备失 犦。 5.10 矿井矸石山中 转站事故的处臵措施
(1)主要监测监控措施
a) 加强有害气体检测; b) 巡回检查。 (2)主要预防措施
(a)设臵警戒,疏散受威胁区域的人员。
(b)迅速勘查受损的厂房及附近建筑物,
对有坍塌危险的,
采取临时处理措施, 并设臵警戒和警示标志, 防止因受损的厂房 和附近建筑物倒塌伤人。
(c)判断灾害发展趋势,采取有效措施,预防二次崩塌。
(d)按照应急预案,实施抢救措施。
5.10 高温热害危险源监测监控及处臵措施
( 1)主要监测监控措施:①瓦斯检查员利用温度计对采掘工作面及其它地点巡
回检查。
②利用安全监测系统进行定点自动连续监测。在工作
面、机电硐室、 主要回风大巷安设温度传感器进行连续监测。
( 2)主要预防措施:①不断完善矿井通风系统,使通风系统合理、稳定、可
靠,实行分区通风。矿井、采区应有足够的风量,采掘工作面配风量满足安全生产需要,消除采掘工作面不合理的串联通风。加强巷道贯通后的通风管理和局部通风管理工作,杜绝巷道出现无风、微风和局部通风机出现循环风现象。
②加大受害地点风量,排出热量、降低风温,有效地改善人体的散热条件,增加人体的舒适感。
③组织救护人员将受害人员救至通风良好、气温较低的地点。视情严重程度,及时送至医院抢救。
④煤层注水预冷煤体。
⑤进风流中安装净化水幕。
⑥个体防护,将施工人员班中补充白开水改为含电解质的高温保健饮料,对强重体力劳动采取轮换作业,缩短劳动时间。
⑦井下安装制冷设备。
⑧定对接触高温施工人员进行健康查体。
5.11 地面火灾危险源监测监控及预防措施
(1)主要监测监控方式方法
a) 应用火灾报警系统; b) 加强监督检查。(2)主要预防措施
a) 建立、落实防火重点管理场所防火责任制度; b) 保证消防设施完善可靠; c) 保证消防通道畅通; d) 保证供电线路完好;
e) 按规定标定安全出口方向;
f) 现场人员熟悉消防设备、 设施使用方法, 掌握应急处臵措 施。
6. 评价结果
通过以上分析本矿井主要存在水、火、瓦斯、煤尘、顶
板、提升运输、供电、矸石山、爆破器材、地面火灾等 11种危害因素。需编制综合预案及相应的专项应急预案和现场处
臵方案。所分析的危险因素全面涵盖全矿井危险源,应急救援能力基本满足矿山救援需要。应急预案编制小组可以依据本评估报告做好矿井应急预案编制工作。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