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探索

来源:帮我找美食网
教育教学研究CAREER HORIZON 职业时空 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探索 电 游鑫 长沙 4100l 4) (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摘要: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目的是 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随着计算机在各行业 的逐渐普及,各岗位对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要求也日 渐增多,而各专业学生层次又参差不齐,因此对高职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工作提出了新的难题。 针对高职各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特点, 提出了“一主多附”的教学模式,通过实践,总结出 了该教学模式的优劣,对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 教学工作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高职教育;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模式 现代文明对人们必备素质的要求。由于我国地域经 济发展不平衡、各地教育发展也不平衡,导致了新生 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在这种情况下,以专业班级 为教学单位,同一个起点、同一个步调的教学模式已 经不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若考核模式也一 视同仁,这样势必导致最终的教学效果不理想,严重 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任课老师的教学热情。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计算机应用能力 的高低决定了工作和学习能力的高低。在许多发达 计算机及计算机网络的应用已经成为各学科发 国家,从幼儿园开始就普及计算机教育,幼儿可以在 展的重要基石,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不 幼儿园通过互联网和自己的父母交流,点击自己感 仅是学生步入社会为己谋生的一种工具,更是社会 兴趣的动画来欣赏,而从小学到大学的整个过程都 收稿13剽:2011—04—25 作者简介:唐倩(1978一),女,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多媒体教学。 均衡。这是其一。其二,城乡二元结构和重点校政策 地减少县、乡两级政府的经费负担,尽快实现薄弱学 使得原本比较紧张的教育资源(人、财、物、时问、 校的改造。 空间、信息等)集中于东部沿海地区、城市、重点校, 5.着重推进义务教育师资均衡。注入薄弱学校 而西部内陆、少数民族地区、农村、薄弱校却分配了 的改造资金,为学校硬件条件的提高提供了可能,而 相对少的教育资源。其三,在绩效评估政策方面,长 实现师资这一软件的均衡,不能单靠政府资金的支 期以来,农村地区义务教育的办学标准低于城市,对 持,还需要相关政策的协助。我们认为要切实提高薄 义务教育的评估要求低于城市。 弱学校的基本教学设施,为教师提供良好的工作环 可以想象,生活在义务教育条件严重落后,甚至 境和生活配置;开展新教师人职培训和在职教育,以 受教育机会也无法保障的环境下,这些地区的学生 满足薄弱学校教师的自我提升需求和降低教师流失 谈幸福实在是太遥远了。当务之急,是采取相应措 率;着重培养和调配音、体、美、计算机、英语等学 施,对症下药,从根本上保护学生的基本权利,为学 科专任教师,减缓薄弱学校教师结构的失衡;适当提 牛的幸福蕈某 高教师待遇,实行区域教师结构工资标准化,减少教 (二)维护学生基本权利的主要措施 师的后顾之忧等也是实现教育师资均衡的重要举措。 1.确定需要扶持的薄弱学校和投资标准。近十 学生的权利是学生生存与发展的保障,是学生 多年来,为保障学生的合法权利,发达国家在推进学 幸福的基础。不管幸福的涵义多么广泛,从作为人的 校均衡发展的过程中探索出许多有价值的经验…, 基本需要和基本权利来说,唯有人身权利不受侵犯, 如以重构、接管或社区共建为模式,以颁布相关法律 拥有生存与发展的良好环境,才是追逐幸福的根本 和政策为依据,以制定有效的改造计划和程序为机 落脚点;唯有学生的受棼育权得到切实维护,拥有均 制,以提供专门的资金与技术扶持为措施等。结合我 等的受教育条件,才能谈得上是幸福。 国国情,我们可以在确定国家和区域办学条件标准 参考文献: 后,有关部门根据标准对学校进行评估,鉴定学校是 [1】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 否显著处于低效能状态,衡量区域内学校之间的差 育法[E]3/OL].hi;tp://www.gov.cn/z_lia0/fIfg/2OO6—06/ 距,并将同一地区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分门别类,从 50/conten' ̄一525502.htm. 中划分、确定帮扶对象,为不同类别的学校订立不同 [2]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政策分析中心.义务教育均衡 的投资标准、制定有效的改造计划和程序,适时调节 发展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基石[J].教育研究,2007,(2): 1 1 教育资源。 —2.以省、市政府为主体,提供专门的资金与技术 [5] 边德明,金金.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教育发展区域不均衡 问题研究【J].教学与管理,2006,(1 1). 扶持。针对县、乡、村政府财政负担过重,各地义务 教育管理随意性大的问题,建议以省、市政府为主 [4] 徐剑波.沿海发达地区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对策研究 体,拨出专门的资金,根据上述确立的投资标准、改 [J].教育发展研究,2006,(1 2):66-67. 造计划和程序,直接用于有需要的薄弱学校以提高 [5] 乐先莲.发达国家改造薄弱学校之举措[J].教育发展研 究,2007(1A). 办学条件。通过提高改造资金的使用效率,最大限度 ・98・ 第7卷・第6期 职业时空 C教育教AIREEI=1 OIRIZON H’e  ==, 研究在应用电脑,使其为自己的学习、生活和娱乐服务。 所以,计算机文化教育在这些国家已在真正意义上 成了应用教育,从“用”中“学”,从“学”中“用”。 随着我国经济的进步,现在的 计算机应用基础 课 程已经作为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课程之一, 在所有高职院校已经成为继政治、英语、高数、体育 课程之后的又一门公共必修课程。((计算机应用基 础 教学效果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毕业生的素质,即 影响到毕业生的社会竞争能力。近年来,围绕计算机 应用基础这一门课,从其教学内容、教学手段、考核 方式等方面,各高职院校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 作业,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达到对知识的融 会贯通,提高其综合应用能力。 3.教学过程与手段 整个教学过程强调“能力本位”原则,采用项目 驱动、任务驱动和问题驱动相结合的方式来组织教 学,整个教学课程都是在具有广播教学功能的机房 完成,真正实现教一学 做一体化教学。针对不同专 业的不同需求,授课内容、知识深度、知识广度都依 据专业进行调整。如授课内容方面:语言管理类专 业,侧重点为Word、Excel、PowerPoint、FrontPage; 若是电子计算机类专业,还要更多地侧重硬件知识 和研究,如:以计算机专业和非计算机专业来分类进 行不同的课程内容设置、教学实施、课时分配和考核 方式设置等;还有以不同专业类别群来进行设置的; 也有面向全校学生分层次教学的,部分院校在不断 改革中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但到目前为止并没 有一种权威的模式定位,这就意味着教学模式可以 根据具体情况来探讨和实施。本文从长沙航空职业 技术学院的实际情况出发,探索出了“一主多附”的 教学模式,能较好地适应当前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 教学的需要。 二、本课题研究内容 1.课程内容设置 “一主多附”的教学模式,即开设一门主要的公 共必修课程,即((计算机应用 ,开设时间根据单位 教学条件的不同,一般设置在一年级阶段完成;之后 根据不同专业后续课程的特点分别开设多门选修课 程,如C语言、Visual Basic、数据库、网页制作或 多媒体制作等。 “一主”即((计算机应用 设定为公共必修课程, 具体内容包括:计算机硬件基础、Windows操作、文 字处理软件Word、电子表格处理Excel、演示文稿 Powerpoint、信息检索与交流、常用工具使用等,课 时设置为60学时,其中纯理论学时为12学时,可以 在多媒体教室完成;边讲边练课时为4 8学时,全部 在具有广播教学条件的机房完成。“多附”即根据不 同专业特点分别开设的多门选修课程,课时设置为 4 0学时,选修课程则完全根据不同专业需求来制定 教学大纲。 2.实施方式 由于学生生源地域条件不一的因素,目前高职 院校的学生计算机基础水平存在较大的差异,针对 这一现象,我们采取因材施教,分层次教学的方法。 虽然该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但没有一定 的理论基础,实践能力再强也只是空中楼阁。所以我 们针对理论知识普遍缺乏的现象,注重理论教学,实 验课则根据学生基础高低分成几个小组,加强个别 辅导。对不同小组的学生提出不同要求,布置不同的 实践作业。对从未接触过计算机的学生,加强基础知 识辅导,待有了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后,再进行一 定的技能训练,使他们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也具有 一定的应用能力。对有一定基础的学生,则进行知识 加深、拓宽,实验课,为他们布置的不是简单的验证 实验,而是引导他们举一反三,去完成综合性的实践 等。搜集整理大量的教学案例,同一知识点,针对不 同专业采用不同的案例,案例与专业对应的岗位紧 密联系,这样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有利 于学生理解部分抽象的概念,也使学生体验到了工 作情境。 4.考核手段的思考 本院采用的考核方式是让学生参加全国计算机 等级考试,以等级考试的成绩作为该门课程的成绩, 通过近两年的实施,尽管通过率一直很高,但也暴 露出了很多的问题,值得我们思考。因为都要参加 等级考试,所以很多教师为了提高过级率,完全采 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大量实施题海战术,大部分 学生在做完题以后都不知道到底能干什么,这明显 和高职教育的目标背离,学生的应用能力没有得到 真正地提高。在此,笔者通过大量的调研,同时结 合多年的实践经验,就高职 计算机应用》课程的 考核方式谈谈个人的一点看法:计算机应用课程总 成绩应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由平时课堂练习和 到课表现来评定,占总成绩的20%;第二部分采用 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40%;第三 部分由平时大作业(平时大作业可以由任课老师根 据职业能力要求,分教学单元分别设置多次大作业) 完成情况来评定,占总成绩的40%,简单用算式描 述如下: 计算机应用 课程成绩=平时上课表现 20%+ 全国等级考试成绩*40%+大作业成绩 40% 三、小 结 通过本院近两年教学改革实践,“一主多附”的 教学模式操作简单,重视专业技能的培养,比较适合 高职教学的需要。((计算机应用 公共必修课程作为 大学生素质教育课程的一部分,根据专业特色开设 的多门选修课程增强了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但在 考核方式上我们还将进一步探索,寻求一种既能培 养学生良好的理论素养,又可以培养其应用技能的 考核方式。 参考文献: [1] 周莉.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 教学研究,201 0,(6):49-51. [2]罗杰红,杨伟明,等.高职“四层四段四驱”式实践教 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 1, (1):146-1 49. [5] 于宁.基于混合式学习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J].计算 机教育,201 0,(6):1 02-1 05. ・9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