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暂无
来源:《福建支部生活》 2019年第6期
钟书/撰文 张殿元/摄影
今年4月28日02时36分36秒,“华龙一号”全球首堆福清核电5号机组一回路水压试验一次成功。这标志着“华龙一号”全球首堆顶住“高压”,顺利通过检验机组性能的一次“大考”。一回路水压试验也被称为冷试,即在未装载核燃料的情况下,让一回路承受试验高压,以检查是否跑冒滴漏、存在安全隐患,是对整个反应堆性能的第一次全面考验。
作为中国核电走向世界的“国家名片”,“华龙一号”是国内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三代核电技术,设计寿命60年,电厂可利用率高达90%以上。
『177堆芯』就是『中国芯』
说到核电站,只要一提“177堆芯”,全世界就知道,这是中国人的技术。
堆芯里面存储着核原料,通过裂变反应,产生热量,加热周围的水。堆芯,就如同一个核裂变版的“热得快”。堆芯的外形如同一大把插在筷子笼里的筷子,堆芯的数量及排列方式,是核电机型最核心的特征。
国外普遍采用堆芯的构型是“121堆芯”和“157堆芯”,即每个堆芯里面有121个或者157个燃料组件。
1997年,我国学者首次提出“177堆芯”的概念,也就是把堆芯中组件数量提升到177个。增加组件数量,不仅可使核电机组的发电功率得到5%至10%的提升,同时也降低了每个单独燃料组件的运作功率,提高了核电站的安全性。
这一方案是经过十余年的探索与优化,才最终投入使用的。
核电的安全问题
提到核电站,安全,是人们最关心的问题。
首先,我们应了解两个基本常识。一是核电站绝对不是原子弹,不会发生核爆炸。因为铀的浓缩度不够,原子弹中的铀-235含量高达90%以上,而核电站中用到铀的浓缩度不超过5%。二是核电站的辐射水平很低。衡量辐射对生物影响的单位叫做西弗(Sv),核电站周围的辐射是每年0.01毫西弗。从北京坐飞机往返巴黎,受到的辐射是0.04毫西弗。也就是说去欧洲旅行一次,受到辐射量,相当于在核电站附近住了4年。另外自然界中,来自天空、海洋、土壤、空气中的辐射是每年2.4毫西弗。
核电站最大的安全隐患,是突发意外后,裂变反应所残余的巨大热量。
2011年,日本福岛核电站事故,就是由于地震导致电网遭到了大面积破坏,作为备用电源的应急发电机又被海啸淹没。“能动”安全装置陷入瘫痪,无法给反应堆降温,巨大的热量无法导出,堆芯熔毁。同时,反应堆材料与水蒸气反应产生了大量氢气,在厂房内聚集。热量+氢气,一场爆炸在所难免。
『能动』+『非能动』双重保险
为了避免出现类似福岛的核事故,“华龙一号”采用了“能动+非能动”的安全系统设计。所谓“能动”,即靠电来驱动安全系统,保障核电站运行。所谓“非能动”,是指事故发生后,不用电力,就可以导出余热的安全措施。
“华龙一号”的“非能动”系统主要有三部分,分别是:冷却水箱、消氢装置和双层外壳。
首先,“华龙一号”中有巨大的冷却水箱,里面存着约3000吨的水。发生严重事故时,在重力作用下,这些水会迅速注入堆腔,冷却堆芯。
第二是消氢系统。为了防止出现类似福岛的氢气爆炸,“华龙一号”安装了几十台氢气复合器,里面有很多催化剂,可以通过化学反应将氢气变成水。
再有,不同于现有核电站的单层外壳,“华龙一号”的外壳有两层。这种安全壳除了能防止放射物跑到室外,还能抵抗外部的巨大冲击。
据了解,国际上众多核电型号中,有的强调“能动”,给安全系统做“加法”,增加冗余,有的型号则强调“非能动”。“华龙一号”融合了两者,既有“能动”的成熟稳定,也有“非能动”在丧失电源情况下的独特优势。
“华龙一号”整套机组共有6万多台套,生产、设备、组装涉及5300多家企业,20万人参与了项目的研制和建设。
现在,已有两台“华龙一号”机组在巴基斯坦开始建设,并与多个国家达成合作意向。2020年,“华龙一号”将首次商运。这条中华之龙,即将起飞。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