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意象艺术是艺术家审美理想和审美意蕴
的体现,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下列属意象艺术的作品是 ( )
A.春来江水绿如蓝 B.万绿丛中一点红
C.一行白鹭上青天 D.两个黄鹂鸣翠柳
5.同一题材可以有不同的作品形式,下图
是不同时代的画家源自同一题材的两幅作品。关于这两幅作品,下列说法错.
误的是 .
A.图(1)为工笔仕女画,画中民族服装、乐器等中国元素都属于传统题材 B.两件作品都属于人物画,图(1)侧重明暗、块面表现,图(2)以线条表现为主
C.图(1)为画家陈逸飞的作品《浔阳
遗翁》 ,图(2)为《康熙载夜宴图》局
2.红、黄、蓝三色,它们之间不同比例的
部
混合可以调配出无穷无尽的颜色来,而
D.图(2)绘画的年代应是唐代时期,
自身却无法通过其他颜色之间的混合产
原作是一长卷形式
生,因此我们称这三色是 ( )
6. 《千里江山图卷》是中国宋代著名的山
A.间色 B.类似色
水画卷,是我国历史文化的瑰宝。画面中鲜
C.互补色 D.原色
艳的青绿色彩,历经六七百年依然鲜艳如
3、画家常常用画笔表现神奇的自然。油画
初,其主要原因是
《黄山云海》(刘海栗)生动描绘了黄山的
A. 宋代已经研发出高质量的防腐剂
秀美景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黄山地处热带地区
B.黄山是“五岳”之首
C.该画运用了散点透视中的高远法 D.作品表现出山色苍茫、云海弥漫的意境 4、“万紫千红总是春”,自然界的绚丽色彩是艺术的重要源泉。借助色彩中互补色的关系可使色彩组合变得更加醒目。下列诗句中体现了绘画色彩中互补色关系的是 ( )
B. 画面所用的青绿颜料均为石色可经久不变
C. 纸本装裱有保鲜作用 D. 绘画用墨化学成分稳定
7. “山有厚重,水无常势”。山水构成了大自然中两种风格迥异的形态。右图是宋代画家范宽的一幅中国山水画作品《溪山行旅图》。以下对这幅作品描述不正确的是
1
A.采用“雨点皴”画法表现山体植被 13、花鸟画在 时期发展成独立的画科,B.艺术地刻画出我国北方山川的壮美 C.它是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山水画作品
D.运用高远法画出山体的巍峨
至 西蜀黄荃、( ) 徐熙形成“黄家富贵、徐熙野逸”的两派风格。
A.唐代 五代 南唐
8.文同的话“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 B.元代 五代 南唐
反映了 ( )
C.宋代 五代 明代
A.艺术源于艺术家的主观创作
D.明代 五代 南唐
B.客观现实以艺术作为摹本
14、我国早期的独幅绘画作品是( )
C.艺术是对客观现实能动的反映
A.连环画 B.壁画 C.水墨画
D.客观现实是对艺术的再创造
D.帛画 9、五代人物画家的杰作《韩熙载夜宴图》
15、郑燮的《墨竹图》,写竹数杆,顾盼有的作者是( )
A、顾闳中 B、张择端
C、顾恺之 D、 张萱
10、国画人物画最主要的特点( ) A宣纸水墨为作画工具材料 B章法起承转合 C形神兼备 D三矾九染 11、“三远”是山水画技法名。北宋郭思编
集的《林泉高致》,记载其父郭熙之说:
“山有三远:自上而下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右图为我国著名的《溪山行旅
情、浓淡相应、虚实相照,傲气风骨让人感慨。这种借物抒情、追求神韵意趣的手法属于( )
A.宫廷画 B.汉代帛画 C.中国文人画 D.民间绘画
16、国画又叫中国画,他是用毛笔在宣纸上或绢上绘制而成的作品。国画与油画相比更容易长期保存,历久弥新,其主要原因( )
A.使用的纸张特殊 B.所使用的墨及颜料化学性质稳定 C.装裱工艺特殊 D.不容易吸水 17、《清明上河图》是中国名画,该作品作者、反映季节、地方是( )
A.张择端 春季 开封 图》,它属“三远”中
B.苏轼的 ( ) 夏季 洛阳 C.吴道子 秋季 郑州 A.高远
D.赵佶 冬季 苏州 B.深远
18.右图是明末清初画家朱耷的《荷花水鸟 C.平远
图》,画面中孤石倒立,疏荷斜挂,一只翻 D.不属三远
着白眼的缩脖水鸟独立于怪石之上。此画反12、中国古代工艺美术品类众多。欣赏左图,
下列选项与画中人
物所在年代和妇女服饰所用材料对应
映出中国文人画的典型特点是 A.讲究工笔重彩
B.强调个性表现
正确的是( ) C .重视气势雄壮 A.宋朝 丝绸 D.追求摹写逼真 B唐朝 丝绸 C.明朝 皮革 D.唐朝 棉布
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