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
摘要:幼儿教师的职业角色体现出多元化的特点,一方面是幼儿在园区生活中的照料者,另一方面也是幼儿探索知识点的支持者与社会交流的沟通者。幼儿教师应该在专业发展的过程中实现专业品质的有效提升,逐渐克服教育中的各项挫折与职业障碍,这样能给幼儿们提供更高层面的教育指导。但是幼儿教师在发展过程中出现职业倦怠问题,不能提高自身的工作热情与职业能力,这样就会影响幼儿教育的实际水平。所以本文分析科学解决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的各项措施。
关键词:幼儿教师;职业倦怠;教育职责;幼儿;工作能力
前言:研究指出受到社会关注、薪资待遇与人文关怀等因素的影响,幼儿教师出现职业压力过大的成长问题,导致幼儿教师出现兴趣低落与工作能力减弱等职业倦怠现象,不能给幼儿们提供科学的教育指导。所以应该分析幼儿教师出现职业倦怠的各种现象与原因,思考提高幼儿教师综合能力的有效措施,通过多种方式解决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的问题。这样可以科学解决幼儿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以良好的工作姿态参与到幼儿教育活动中,利于幼儿收获更高层面的教育指导。
一、对幼儿教师职业倦问题的思考
职业倦怠是当前各行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工作问题,工作人员在给他人提供服务过程中出现自己付出得不到合理回报现象,在职业竞争日益严重的背景下不能积极应对与有效解决工作问题。这样就导致工作人员出现力不从心的工作问题,也会否定自身的事业成就感,如果情况严重的话也会出现人格解体问题。
幼儿教师出现职业倦怠的现象就会出现多种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的行为特点:一是降低工作的实际满意度。幼儿教师会不满意工作待遇,不满意幼儿园的福利待遇或者是人文关怀,只出现消极怠的工作状态。二是降低工作积极性。幼儿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出现积极性降低的现象,敷衍完成相关的工作任务,
不能以良好的状态和幼儿进行沟通,也没有开展针对性的教育指导。三是缺乏工作责任心与耐心。由于出现职业倦怠问题,幼儿教师未能以高度的责任意识与耐心参与到各项教育互动中,幼儿在户外活动中容易出现跌倒或者是其他安全事故。同时也缺乏和幼儿进行良性互动共的耐心,严重的话会出现对幼儿发脾气或者是不理幼儿的工作行为,甚至会出现虐待幼儿的问题。
二、合理解决幼儿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的策略分析
(一)教育部门应该关注幼儿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做好各方面的教育管理工作
因为幼儿教师受到薪资待遇等因素的影响出现职业倦怠问题,所以要想解决职业倦怠问题则应该做好多个方面的工作,汇集多种教育力量解决幼儿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一是合理提高幼儿教师的薪资待遇,通过颁布工作条例或者是教育文件的方式保护幼儿教师的合法权益,这样可以保障幼儿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基于一些薪资待遇不平等现象对幼儿教师的负面影响,教育部门应该制定科学的薪资待遇标注,鼓励幼儿教师积极参与岗位工作中。二是对幼儿教师进行职业观念与思想教育。通过多种教育活动的开展引导幼儿教师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从教育贡献的角度看待自身的职业工作,以良好的工作姿态对幼儿进行教育引导。
(二)幼儿园应该做好幼儿教师的管理工作,立足奖惩制度解决其职业倦怠问题
针对幼儿教师出现职业倦怠问题与相关影响因素,幼儿园也应该结合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地管理方案,重视通过多种方式解决幼儿教师出现的各项职业倦怠问题。在对幼儿教师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幼儿园应该坚持平等与民主的原则,关注幼儿教师的实际需求,结合实际情况对幼儿教师进行针对性的教育管理。所以幼儿园应该做好幼儿教师的管理工作,重视立足奖惩制度解决其职业倦怠问题。一方面应该建立奖惩与工作晋升制度,这样能鼓励幼儿教师以良好的状态参与到教育岗位中,减少职业倦怠问题的发生。另一方面需要做好人文关怀,通过人文关怀的方式提高幼儿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与责任意识。
(三)幼儿教师应该提高自身的职业技能,重视进行自我心理调节与减压
第一,幼儿教师需要保持乐观的工作心态与良好的责任意识。借助课余时间学习教育理论知识,重视通过多种方式提高自身的职业技能,也可以通过运动或者是培养个人兴趣等方式缓解工作压力,重视进行自我压力的调增以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第二,幼儿教师也应该学会与他人进行沟通的方式,用积极的心态向他人表达自身的观点或者是需求。
结论:职业倦怠会影响人们的工作热情与责任感,哪怕是意识到自身出现的问题也不能主动调整,以此影响工作效率。针对幼儿教师出现的职业倦怠问题,教育部门、幼儿园与幼儿教师应该做好相关的工作,以此减少职业倦怠问题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张杰.园本文化感知对幼儿园教师工作投入的影响——基于四川100所公立普惠幼儿园的调查[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20,36(06):120-126.
[2]孙晓露,周春燕.人岗匹配程度对幼儿园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工作满意度的中介和组织支持感知的调节[J].学前教育研究,2020(01):42-53.
[3]李晓巍,郭媛芳,王萍萍.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及其与幼儿园组织气氛、教师教学效能感的关系[J].教师教育研究,2019,31(01):66-7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